Dispute Settlement
Vol.02 No.04(2016), Article ID:19129,6 pages
10.12677/DS.2016.24007

Based on ABC Classification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s Killed Psychological Types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Ling Tang

Zhejiang Zehow Law Firm,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Nov. 13th, 2016; accepted: Nov. 28th, 2016; published: Dec. 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xual assault cases, more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such cases in the view of the victim. This article is also based on that point of the view, uses the tool of the ABC classification on the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murdered psychological types and causes of the victim of sexual abuse, and divides the psychology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s into three level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evention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s.

Keywords:ABC Classification, The Victim’s Psychological of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基于ABC分类法对性侵受害人被害心理类型 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唐玲

浙江泽厚律师事务所,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13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日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性侵害案件的增多,更多的学者开始从被害人角度来关注此类案件频发的原因。本文也是基于这个角度,以经济学上的ABC分类法为工具来分析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类型与成因,将性侵被害心理划分成三个层级,探析不同层级的防范措施,以期对性侵被害的预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ABC分类法,性侵被害心理,防范对策

1.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概念界定

1.1.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含义

性侵被害人是指在性犯罪中遭受不法侵害的受害人 [1] 。在性侵犯罪中,往往被害人自身的特质对于被害的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我们研究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对于揭开性侵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质面纱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则是指受到性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在被害前、被害中、被害后的心理内容。包括被害人在整个性侵犯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一般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性侵被害人的心理是其被害因素中最主要的被害人自身因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1.2.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特征

1.2.1. 被害前的防范心理缺乏

被害前的心理是指性侵行为尚未发生,潜在被害人对性侵发生可能性的态度心理。性侵被害人在被侵害前大多缺失防范意识,主要体现在侥幸心理、不良心理两个方面。

侥幸心理是指性侵被害人对自身可能遭受的性侵害持有一种轻信可以避免的心理态度。例如有些女性长时间地逗留或经常出入一些极易发生性侵害的场所或者经常出现在极易发生性侵害的时间,在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心存侥幸心理,最终成为性犯罪者的侵害对象。再如,有些女性怀着侥幸心理,随意搭乘陌生人车辆,跟随陌生人离开安全的环境等等。

不良心理主要产生于自身的社会价值观的偏离上,有些女性抱着不纯正的心理,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色相作为资本进行非正当的交换 [2] 。比如在贪慕虚荣、攀附高枝的心理驱动下,有些女性主动或被动地巴结、讨好那些有权或有钱的人,将自己置于被性侵害的危险境地。并且,这些女性在遭受性侵害之后更加不愿意将自己的遭遇告知旁人,甚至是最亲近的人,因此只能自己独自且长期地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1.2.2. 被害时的应对心理浅薄

被害时的应对心理是指在性侵害实际发生的过程当中被害人的应对心理状况,包括积极应对心理和消极应对心理两种。所谓积极应对心理是指被害人沉着、机智的应对心理,积极寻找方式、方法脱困。所谓消极应对心理是指被害人在遭受性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慌张、恐惧、不知所措的无意识心理状态 [3] 。

在遭受性侵害过程中,很多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为消极应对心理,恐惧、胆怯、不敢反抗,缺少被侵害时沉着、冷静应对的心理意识。也正是因为在遭受侵害过程中的不知所措、慌乱、紧张,从而错过了合适的脱逃或机智应对的机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这种应对心理的浅薄直接导致被害人失去免于被侵害的时机,所以这是被害人角度而言的心理脆弱的体现。

1.2.3. 被害后的调适心理不当

被害后的调适心理是指被害人在遭受性侵害之后的自我心理调节,从而使性侵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被害人性侵害遭受后,调适心理不当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女性认为遭受性侵是一件很丢人、很耻辱的事情,所以事后既不敢报警也不敢告诉亲朋好友,只能自己长期遭受精神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遭受二次被害,助长加害人的气焰 [4] 。还有的被害人将委屈和侵害事实转变为心理上的仇恨、愤怒,继而产生恶逆变心理,向性侵加害人实施违法报复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被害人被害后的心理调适不当所造成的,因此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关注。

2.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类型

2.1. 性侵被害人被害心理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性侵被害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主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式:

第一,按照性侵被害人被害心理产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划分为被害前的心理、被害时的心理和被害后的心理。被害前的心理是指性侵行为发生前被害人持有的对自身性侵被害可能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自身的防范意识性上;被害时的心理是指性侵被害过程中被害人的心理内容;被害后的心理是指性侵行为结束后,被害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性侵害行为和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第二,按照性侵被害人被害心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划分为内因被害心理和外因被害心理。内因被害心理是指由自身的生理状况(例如是否残疾、年龄大小等)、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等所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被害心理内容,一般较难改变 [5] 。外因被害心理则是指由被害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舆论、大众价值观等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状态,一般较容易随着外界具体事物的改变而改变。第三,根据性侵被害人被害心理对被害行为的产生有无过错,可以划分为过错心理和无过错心理。过错心理是指被害人的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被害的发生产生了辅助性的帮衬作用,例如夏季衣着暴露引起了加害人的性冲动、夜晚独自走偏僻小路给加害人创造了性侵的合理时间和地点、被害后恐惧不敢报案导致加害人有恃无恐进行第二次侵犯等等。所谓无过错心理是相对于过错心理而言的,是指被害人的心理状态内容对于性侵害的发生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

2.2.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表现

心理表现是心理态度作用下的外在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神情、行为等都是由心理内容支配而来 [6] ,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现在:

2.2.1. 忽视

这种心理的表现大多体现在性侵害发生之前,很多的潜在被害人对自身存在的潜在危险毫无察觉、没有任何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认为犯罪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只是在电视上、网络上闲暇看看而已,根本不会当一回事,更别说日常注意潜在被害危险了。这种忽视心理往往极易导致性侵害发生时的不知所措、紧张、慌乱的状态。

2.2.2. 恐惧

被害人在遭受到性侵害犯罪人的突然袭击时,身体和精神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这种恐怖心理会持续作用于性侵被害人。性侵当时的情境大多是在孤立无援、光线昏暗、地形偏僻状态下发生,特别容易加剧被害人的恐惧心理;性侵结束后,被害人可能基于名誉、羞耻感等不敢告诉亲人和警察,因此恐惧心理长期得不到消解,有的被害人甚至因此长期处于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煎熬当中,产生抑郁症状乃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2.2.3. 顾虑

被害人遭到犯罪人的侵害之后,虽对犯罪人怀有极大的憎恨,希望犯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但难免产生种种顾虑心理状态。究其原因,有的过去曾有揭发检举而被打击报复的经历,逆向接受经验;有的担心报案后,犯罪人得不到法律的制裁反而遭到打击报复;也有的被害人因爱面子,担心揭发后会影响自己的名誉;也有的被害人,因自己有把柄、隐私等被犯罪人掌握,故而小心翼翼,哑巴吃黄连等等。

2.2.4. 恶逆变

在某些案件中,被害人由于遭受到犯罪人的侵害,较长时期的申诉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或被害人由于犯罪人的侵害,造成身体上较重的伤害和精神上严重的创伤,在这种状态下,除表现出僧恨心理外,大多数被害人还有报复心理。包括私自报复和向司法机关虚假陈述严重事实进行报复两种情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害人恶逆变心理 [7] 。

当然,除了这些心理以外,还有很多被害心理表现形式,例如激烈反抗、怜悯、愤怒等等,基于篇幅我们不再逐一进行论述。

2.3. 性侵犯被害人的被害心理成因

2.3.1. ABC分类概述

ABC分类法(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又称帕雷托分析法,也叫主次因素分析法,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 [8] 。

在ABC分析法的分析图(见(图1)下方标准帕累托图)中,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长方形,一条曲线,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以百分数表示。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按影响大小从左向右排列,曲线表示各种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一般地,是将曲线的累计频率分为三级,与之相对应的因素分为三类:A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0%~80%,是主要影响因素;B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80%~90%,是次要影响因素;C类因素,发生累计频率为90%~100%,是一般影响因素。

Figure 1. Standard pareto chart

图1. 标准帕累托图

2.3.2. 基于ABC的成因分析

根据ABC分类法,任何一件事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分为ABC三大类,A类最主要形成原因、B类是仅次于A的次要形成原因、C类是一般形成原因,是居于A类和B类之后的因素。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成因也是如此。前文已论述,按照性侵被害人被害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可以将性侵被害人的被害心理划分为内因被害心理、外因被害心理和内外因结合被害心理 [9] 。

由矛盾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得知,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所致的被害心理是被害心理得以存在的基础,是被害心理随着性侵事实发展变化的根据,也是每一个个体呈现出不同被害心理的本质所在,所以内因被害心理是最主要的根本原因,属于A类成因。

事物的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故而外因被害心理能够一定程度上加速或者延缓甚至暂时改变性侵心理发展的进程,但是外因被害心理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外因被害心理是被害心理形成的第二位的原因,属于B类成因 [10] 。

除此之外,对于性侵被害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我们将其统称为C类成因,即一般影响因素,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但由于其在性侵被害心理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而我们将其单独归类为一般影响因素,即C类成因。

3. 性侵被害人的心理防范对策

根据矛盾内外因原理,我们应当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故而对性侵被害心理的防范对策如下:

3.1. A类被害心理防范对策

A类被害心理即内因被害心理,通过标准帕累托图可知,A类成因在性侵被害人心理形成中的累积频率为0%~80%,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影响因素。A类成因来自于被害人的内部因素,大致包括被害人的认知状况和意志能力两个方面 [11] 。

3.1.1. 认知防范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性侵被害人自身的认知状况直接关乎性侵被害心理的发展趋势。在性侵被害之前,认知心理决定着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和认识;在性侵过程中,认知心理决定着被害人是否能够机智应变,为自己获取脱困的机会;性侵害结束后,认知心理则注重于被害人是否能够积极的维护自身的权益和自身走出性侵被害阴影。所以,性侵被害人被害心理的认知防范就应当着重于增强日常生活中个体对性侵被害可能的事前预防 [12] 。例如努力增强知识素能,了解性侵犯罪方法以及心理应对技巧,注意日常着装,不要单身走夜路、偏僻小路,随身携带一些防狼工具,练习一些防身的技能,锻炼自己养成沉着、冷静的心态等等。认知来源于每一个人的自我潜力控制,具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也只有个体具有性侵被害可能性的认识,从日常琐事、小事加以注意、关注,才能真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关键时刻将伤害降到最低。

3.1.2. 意志控制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表现于性侵被害心理是指被害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性侵事实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自我内在控制。例如在性侵害发生后,一般被害人都会长期遭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煎熬,自我心理状态的意志控制就是被害人自我对这种消极影响的调控和把握,尽早使自己在性侵害的阴影中走出来,步入生活的正轨。

意志控制同样属于被害人的内心因素,因此意志控制的防范方式其实质是一种自我内心调适。性侵害被害人,应当努力锻炼、培养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力,在危害来临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在危害发生之后,积极做好心理状态的修正、修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能长期积压于心,否则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3.2. B类被害心理防范对策

B类被害心理,即外因被害心理,包括被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B类被害心理的防范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社会大环境而言,首先应当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安全是个体得以生存的必要前提;其次,应当注重性侵防范知识的宣传,从而引起性侵潜在被害人的重视;最后,还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鼓励性侵被害人积极、主动的配合司法机关,让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树立一个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社会良好风气。

第二,从个体的生活环境来说,对于性侵被害人,家庭应当给与更多的理解与帮助,及时给与开导,促使其早日走出性侵被害后的不良心理;社区可以更多的予以引导,在不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情况下合理、合适处理,例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测试、处理邻里的异色眼光等等。

总而言之,外因被害心理的预防主要侧重的是被害人身边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尽可能对性侵被害人的心理形成起到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3.3. A、B类相结合的被害心理防范对策

根据矛盾的内外因辩证原理可知,不能孤立的看待内因和外因的作用,应当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性侵被害人的内因被害心理与外因被害心理也是如此,我们在防范的角度上,不能单纯将两者予以孤立、分割看待,应当在注重内因被害心理的同时,不忽视外因被害心理。

内因被害心理的预防涉及到的重点是被害人的心理认知和意志控制,外因被害心理的预防则主要从被害人的外部环境因素来调控,但是外部因素要想作用于被害人的心理,还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外部环境因素的积极方面要实质性的使被害人意识到这些正面因素的积极作用,才有可能使被害人从主观上接受它,从而转为内部因素,继而上升为认知和意志控制动力。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要做好外部环境和内部思想的契合。

文章引用

唐 玲. 基于ABC分类法对性侵受害人被害心理类型及其防范对策研究
Based on ABC Classification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s Killed Psychological Types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J]. 争议解决, 2016, 02(04): 35-40. http://dx.doi.org/10.12677/DS.2016.2400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许章润. 论犯罪被害人[J]. 政法论坛, 1990(1): 32-38.

  2. 2. 刘文成. 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M]. 北京: 群众出版社, 2001: 67.

  3. 3. 李伟. 犯罪被害人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77.

  4. 4. 罗纳德•J•博格, 等. 犯罪学导论——犯罪、司法与社会(第二版) [M]. 刘仁文, 等, 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79.

  5. 5. 唐俐, 刘霞. 探析ABC分类法加强企业物资管理[J]. 企业经济, 2004(3): 33.

  6. 6. 王佳明. 互动之中的犯罪与被害——刑法领域中的被害人责任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97.

  7. 7. 赵可. 试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相互作用及其角色转换[J].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2(1): 10-14.

  8. 8. 斯蒂芬•巴坎. 犯罪学: 社会学的理解[M]. 秦晨, 等,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135.

  9. 9. 刘贵萍.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2, 14(5): 63-65.

  10. 10. 罗兴, 邵宝文. 论强奸罪的认定——从心理控制角度[J]. 法制与社会, 2012(13): 297-298.

  11. 11. 莫洪宪. 论女性刑事被害人之权益救济[J]. 法学评论, 2000(6): 49-55.

  12. 12. 葛宇翔.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的被害人化预防[J]. 青年学报, 2014(2): 43-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