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3 No.4(2013), Article ID:12012,8 pages DOI:10.12677/AP.2013.34025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 Narcissism

Guihua Wang, Fei Z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wangguihua519@163.com, fei_z@sohu.com

Received: Feb. 21st, 2013; revised: Mar. 5th, 2013; accepted: Mar. 17th, 2013

Copyright © 2013 Guihua Wang, Fei Zi.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 narcissism, and distinguish negative narcissism and positive narcissism. Methods: 260 undergraduates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were surveyed by the self-made Undergraduate Narcissism Questionnaires. Result: 1) According to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Positive Narcissism wa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factors: authority, self-centered and self-focus. Negative Narcissism also wa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factors: vulnerability, self-imposed isolation and subordinate others. The six factors explained 59.512% variance; 2) The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of the self-made Undergraduate Narcissism Questionnaires was between 0.618 and 0.812. Each factor and Narcissism total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0.382 and 0.861 (P < 0. 01); 3) Both Negative Narcissism and Positive Narcissism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positive mood (r = −0.257, 0.222, P < 0.01).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gative Narcissism and negative mood (r = 0.340, P < 0.01). But Positive Narcissism wasn’t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Negative mood. Conclusion: With satisfacto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self-made Undergraduate Narcissism Questionnaires is a good instrument can be used in both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words: Undergraduate; Narcissism; Negative Narcissism; Positive Narcissism

大学生自恋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王桂华,訾  非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北京

Email: wangguihua519@163.com, fei_z@sohu.com

摘 要:

目的:初步探索大学生自恋的因子结构,区分阴性自恋和阳性自恋。方法:自编大学生自恋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北京林业大学260名本科生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1)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阳性自恋由权力欲望、自我中心(需求)、自我关注构成,阴性自恋由敏感脆弱、自我孤立和贬低他人构成,共解释总变异的59.512%;2) 问卷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8~0.812之间,且各因子与自恋问卷总分基本达到中等偏高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382~0.861之间(P < 0. 01);3) 阴性自恋和阳性自恋分别与积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相关(r = −0.257, 0.222, P < 0. 01),阴性自恋与消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 = 0.340,P < 0. 01),阳性自恋与消极情绪总分无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性良好,可以进一步作为后续研究的参考和测量工具。

收稿日期:2013年2月21日;修回日期:2013年3月5日;录用日期:2013年3月17日

关键词:大学生;自恋;阴性自恋;阳性自恋

1. 引言

第一次系统地对自恋进行阐述的则是心理学巨擘Freud,他在《论自恋:导论》一文中指出,自恋是源于力比多。个体从外部世界撤回的力比多转向了自我(ego),并产生了可以称之为自恋的态度(车文博,1998)。

1968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将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兴趣集中在自身的病理现象。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三版(DSM-III)中将自恋人格障碍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1994年,DSM-IV设立的自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将自恋人格障碍描述为一种普遍夸大的行为模式。自恋者是高度自我关注的和自我为中心的,极其乐观地评价自己,对他人的注意和羡慕有着持续的需求,有着独特感和优越感,对权力、成功和名誉有着反复地幻想(Yoshihisa, Margaret, & Michael, 2002)。

Lowen(1985)提出,自恋指的是一种综合病症,其特征是相对于一个人的真实自我而言,夸大的投入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象,相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感觉,夸大的投入于一种“似乎”是怎样的感受。Emmons(1987)认为,自恋是以自我关注、自我中心、或自私为特征的。并且,成年自恋者有一种“接受成功结果的责任,并拒绝失败结果的谴责”的倾向。

20世纪80年代后,很多心理学家指出只有极端的自恋行为才被看成病态,而自恋行为表现不处于极端时,倾向于将其看成一种人格特征。目前,在自恋的操作定义上,学者们倾向于将自恋定义为包括四个或七个因子的多维度结构。四个维度包括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特权感。七个维度则包括自主性、特权感、掠夺、炫耀、自我满足、优越感和虚荣心。

Wink(1991)和他的同事通过对6个自恋问卷中的自恋维度进行主成分分析,把自恋分为显性自恋(overt narcissists)和隐性自恋(covert narcissists)。他们认为:显性自恋常常表现为自信满满的、有攻击性、爱出风头、任性、漠视他人需要;隐性自恋的特征是戒备心强、高度敏感、焦虑、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有所保留,并且具有任性、骄傲自大、一意孤行等。显性自恋者与隐性自恋者都存在浮夸的自我感受,显性自恋的自我浮夸感意识中可以体验到,而隐性自恋的自我浮夸感则存在于潜意识中,与隐性自恋者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他们的自我幻想使人惊讶。

Wink认为显性自恋者有一种很直接的表现欲,总是需要他人的关注和羡慕,显性自恋彰显优越感,表现出对赏识的浓厚兴趣,关注成功和自我夸大。显性自恋者的自我夸大感觉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强烈的表现欲、优越感,过分需要他人的羡慕,权力倾向,操纵性的行为方式,一般较为独立、外向、开朗、自信。显性自恋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优越感,领导(权威)。

隐性自恋者有潜在的自卑感,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对工作、学习缺乏兴致等。隐性自恋者过分敏感、焦虑,有不安全感,但隐性自恋者仍然会无意识的自我夸大。隐性自恋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易损性(易受伤害),易感质(过分敏感) (Sedikides, Rudich, & Gregg, 2004)。

两外,Wink还(1992)用Q技术,分析出有三种自恋形式:意志型(Willful)是自信、善于表现的显性自恋者,敏感型(Hypersensitive)是内向、缺乏自信的隐性自恋者,自主型(Autonomous)是创造性的、移情的、成就取向的,反应了健康的自恋。

国内学者訾非(2012)将自恋看成阳性的自恋(即一般而言的自恋)和阴性的自恋(即自卑)两种类型。他认为具有隐性自恋的个体,虽然没有外显地表现出自大、特权感、优越感等特点,但这些感受是隐藏在内心的。隐性自恋者具有阳性自恋的特点,但把它们压抑、隐藏起来,同时他们大多兼有阴性自恋(自卑)的特点——这或许是他们压抑和隐藏阳性自恋的原因。

本研究采用訾非学者的观点,将自恋分为阳性自恋和阴性自恋,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自恋人格问卷。本研究中,阳性自恋的核心是自我欣赏,表现为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沉迷和专注,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可到外界关注和赞扬,以彰显其优越感,并且对权力、成功有很强的欲望。

阴性自恋的核心是自卑,表现为敏感脆弱,在意他人的批评和批评,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常常感到不满,并采用自我孤立的方式,疏远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保持自己不受伤害。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平均年龄为20.75岁,标准差为1.83。其中男生81人,女生166人;文科学生72人,理科学生175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综述法

通过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参考借鉴相关测评工具的基础上,以HSNS量表(过度敏感性量表) (Hendin & Cheek, 1997)、大学生自恋人格量表(郑涌,黄黎,2005)和大学生隐性自恋量表(孙璐,2010)为基础,提取相应题目,同时与通过与訾非副教授、10名研究生讨论,编制出大学生自恋的初测问卷。问卷共包含45个题目,其中阳性自恋20题,阴性自恋25题。问卷题项采用从1~5的5级评定法计分。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发放260份自编的大学生自恋的初测问卷,有效回收257份问卷,回收率98.8%;剔除无效数据10份,共计247份有效数据,有效率96.1%。通过自编初测问卷,对当前大学生的自恋进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了解大学生自恋的结构。

2.2.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结果以数字形式用统计软件加以处理的方式是数理统计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和AMOS21.0统计软件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以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问卷的基本结构。分析表明,KMO统计量为0.777,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104.2,df = 496,显著性水平P为0.000 (<0.001),说明各变量间存在相关。用主成分分析 (PCA)抽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负荷矩阵,再用斜交旋转(Promaxrotatfon)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

对于问卷题项的筛选根据以下三个个标准:1) 因素负荷值。将因素负荷值低于0.30的题项删除;2) 共同度。将共同度低于0.20的题项删除;3) 跨维度。在几个因子上负荷值均较高的题项予删除;4) 每个因子的题项至少包括4个。因此,最终确定6个因素,累计贡献率为59.512%。采用高阶因素分析,得到权力欲望、自我中心(需求)、自我关注三个阳性自恋因子,及敏感脆弱、自我孤立和贬低他人三个阴性自恋因子。各主因子负荷矩阵见表1。

阳性自恋主因子及其主要变量的最大因子负荷矩阵见表2。

阴性自恋主因子及其主要变量的最大因子负荷矩阵见表3。

综上所述,经过初测问卷题项的筛选,得到包含33个题项的自恋问卷,其中阳性自恋18题,阴性自恋15题,采用5级评分制。

3.2. 信效度检验

3.2.1. 信度检验

编制大学生自恋问卷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18~0.821之间,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恋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详见表4。

3.2.2. 效度检验

1) 内容效度

本问卷的初测题目是综合考虑理论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量表两方面而形成的,在问卷初稿编订后,

Table 1. The communality and rotational factor loadings matrix of Narcissism

表1. 大学生阳性自恋和阴性自恋因子负荷矩阵

Table 2. The communality and rotational factor loadings matrix of Positive Narcissism

表2. 阳性自恋因子负荷矩阵

Table 3. The communality and rotational factor loadings matrix of Negative Narcissism

表3. 阴性自恋因子负荷矩阵

Table 4.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among dimens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

表4. 大学生自恋总问卷以及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其内容经过了相关研究人员(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及硕士研究生)的鉴定和完善,使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的内容效度通过以上措施得到保证。

2) 结构效度

对问卷的结构效度的检验采用以下方法:问卷的各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以及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分析。结果见表5。各因子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说明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基本上都达到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因子较好的反映了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问

Table 5. The correlation among dimens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

表5. 大学生自恋各维度及其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效标效度

本问卷选取BFS心境量表为校标,采用相关分析,检验效标效度。BFS心境量表是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由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1995年由姒刚彦翻译成中文,罗君安校对。后来姒刚彦、黄志剑(1997)等人对其进行了两次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理想的理论效度、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该量表根据心境的二维构成理论设计而成,认为八种心境分别属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国外研究中,积极情绪包括活跃性、愉悦性、思量性和平静性,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和无活力性。但国内研究中,思量性则通常属于消极情绪。由于思量性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将思量性作为效标效度。

结果表明,阴性自恋与活跃性、愉悦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愤怒性、激动性和抑郁性及无活力性存在显著正相关;阳性自恋与活跃性、愉悦性呈存在正相关;自恋总分与愤怒性、激动性和抑郁性存在显著正相关。详见表6。

在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上,阴性自恋与三个积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四个消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阳性自恋与三个积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四个消极情绪总分无显著相关;而自恋问卷总分则与四个消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三个积极情绪总分无相关。详见表7。

4. 讨论

1) 关于自恋的结构,在所得到的三个阳性自恋因素里,权力欲望指个体希望自己占领导地位、掌握权力;自我中心(需求)表现出个体常常需要周围的人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以其为中心;而自我关注则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过分专注和沉迷。三个阴性自恋因素中,敏感脆弱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和批评敏感,容易受伤;自我孤立则是其为了避免受到伤害而与他人疏远;贬低他人则指个体常常对周围事物不满,对他人成就的不认同。值得一提的是,阳性自恋和阴性自恋的核心都有自我关注,但出发点不同的是,阳性自恋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注,而阴性自恋则是消极的自我关注。以往的研究表明,自恋中的权欲和自我满足因子处于更适应的一端,它们与成就需要、生活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家庭满意度显著正相关,特权感因子处于不适应的一端,预示更多的权术和更低的生活满意度,而其他的因子则都介于两者之间(Soyer, Rovenpor, & Kopelman, 1996)。

2) 在自恋与情绪的关系上,阴性自恋与三个积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四个消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郑涌(2005)等人的研究相符,他的研究结果显示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满足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事件的伤害。Rathvon(1996)的研究也显示,隐性自恋的自我浮夸感、幻想存在于潜意识,外在行为表现出过分敏感、焦虑、自卑、低自尊等特征,对生活满意度低,有抑郁倾向。研究结果中,阳性自恋与三个积极情绪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四个消极情绪总分无显著相关。这也论证了以往显性自恋研究的一些结果。Rose(2002)的研究也表明,较之隐性自恋,显性自恋者更为快乐一些,他们有更高的

Table 6.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rcissism and BFS

表6. 阴性自恋、阳性自恋、自恋总分与情绪各单量表间的相关

Table 7.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rcissism and two types of mood

表7. 阴性自恋、阳性自恋、自恋总分与消极情绪和积极 情绪间的相关

自尊和对生活更高的满足感。相比之下,隐性自恋者则相对不那么快乐,他们报告相对较低的自尊和较低的满足感。因此可以认为,与隐性自恋相比,显性自恋者更多地与心理健康相关联。

3) 此次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就是样本代表性的局限,选取的被试样本全部来自于北京林业大学的本科生,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因此研究的结果未必适用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无法推广到其他情况之下。其次,信度方面,虽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好,但缺乏重测信度,可能会导致问卷结果不一致;效度方面,校标较单一,应该再增加一些校标进行效标效度的检验。最后,问卷编制仅仅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还没有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因此并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正式问卷。总上所述,若自编问卷要作为测量工具,将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进行跟进和完善。就目前问卷的结构来看,初步的探索可以为业内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车文搏(1998). 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 长春: 长春出版社, 650- 675.

姒刚彦, 黄志剑(1997). BFS两次检验的介绍与结果对比分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期, 76-79.

孙璐(2010). 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西南大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未出版, 重庆.

訾非(2012). 感受的分析: 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07.

郑涌, 黄黎(2005). 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心理科学, 5期, 1259-1262.

Emmons, R. A. (1987). Narcissism: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ehology, 529, 11-17.

Hendin, H. M, & Cheek J. M. (1997). Assessing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A reexamination of Murry’s Nareissism Sea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 588-599.

Lowen, A. (1985). Narcissism: Denial of the true self. New York: Macmillan.

Rathvon, N., & Holmstrom, R. W. (1996). An MMPI-2 portrait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6, 1-19.

Rose. (2002). The happy and unhappy faces of nareiss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 379-391.

Sedikides, C., Rudich, E. A., Gregg, A. P., et al. (2004). Are normal narcissis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elf-esteem matt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400-416.

Soyer, R.B., Rovenpor, J.L., Kopelman, R.E., et al. (2001). Further assessment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four measures of narcissism: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 245-252.

Wink, 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590-597.

Wink, P. (1992). Three narcissism scales for California Q-s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8, 51-56.

Wink, P. (1992). Three types of narcissism in women from college to mid-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7-30.

Kashima, Y., Foddy, M., & Platow, M. J. (2002). Self and identity: Personal, social, and symbolic.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05-106.

附录1:大学生自恋初测问卷

这份问卷可以帮助您评估对自己的了解程度。此问卷的答案无对错之分,并且其结果仅供科研之用,所以请针对每个题项的描述,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的数字划√或打圈。请放心作答,且勿遗漏题项!从1~5分别代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程度逐渐增加。

附录2:BFS心境量表

以下四十个词语是描述你的情感特点,请你根据的感受作答:

数字表示的程度为:1 = 一点也不;2 = 有一点;3 = 中等;4 = 较多;5 = 完全如此。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