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3 No.3(2013), Article ID:12087,6 pages DOI:10.12677/AE.2013.33014

A Meta-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Nearly a Decade Year in Taiwan

Tsai-Feng Ch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Kaohsiung

Email: t2151@nknucc.nknu.edu.tw

Received: May 13th, 2013; revised: May 24th, 2013; accepted: Jun. 10th, 2013

Copyright © 2013 Tsai-Feng Cheng.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topic of “elementary schools’ effectiveness” in the electronic database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nearly a decade yea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thesis with “student learning” subsca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 learning and other variables. Total 408 articles related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found in the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system, and among of the time which was from the academic year 2001 to 2010, the study objects of 200 articles were the elementary schools. Findings from those articles were analyzed as below: schoo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lated to students’ learning may classify to 4 fields including: principal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eacher performance, and parent/community. There were 176 articles of the thesis and dissertations showing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student learning” subsca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School Effectiveness; Meta-Study

台湾近十年小学组织行为与学生学习表现关系之后设研究

郑彩凤

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高雄

Email: t2151@nknucc.nknu.edu.tw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以台湾近十年博硕士论文中,采“小学学校效能”为研究主题之数据为基础,分析学校效能中有“学生学习表现”层面之论文,探讨学生学习与其它研究变项之关系,并就分析所得从组织行为之观点,提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可行途径与策略。从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发现,历年来以学校效能为题之学位论文共有408篇,其中近十年以小学为对象者共有200篇。从此200篇论文之分析中发现: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学校组织行为有:校长领导、组织管理、教师表现、及家长社区等四个部分。在所分析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76篇所研究的组织行为变项与学校效能之“学生学习”有显著关系。本研究并针对这些关系进行统整性分析,并据以提出结论与建议。

收稿日期:2013年5月13日;修回日期:2013年5月24日;录用日期:2013年6月10日

关键词:小学;组织行为;学生学习表现;学校效能;后设研究

1. 引言

促进学校进步、改善教育质量与提升教育水平,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政策与实务工作者所感兴趣的主题[1]。学校效能的研究已持续30多年,一直都是教育研究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议题,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探析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也就是学生在经过学校教育的历程之后,在学习成就或行为态度上,有较好的表现。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学校必须且能够影响学生成就[2],这是学校效能研究的最终意义。

所谓“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是指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绩效,包括学生学习成就、校长领导、学校气氛、学校文化与价值、教学技巧与策略、教师专业成长及社区家长支持等,因而能够达成学校所预定的目标[3]。在回顾许多学校效能研究中发现,对于效能概念所达成的一致性,即是其“不一致性”,“弹性”(flexibility)与“区别”(discretion)似乎是在选择效能规准与模式时之主要特征[4]。但从台湾推动教育改革展现在国中小九年一贯课程之核心概念——“带好每位学生”;及美国近年来所倡导的“No Child Left Behind,没有被遗漏的孩子”方案观之,学生的学习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在台湾与香港已进行超过20年以上学校效能实证性与理论性的研究,但这些学校效能实证性研究的结果较少被引介至中国大陆。现今中国大陆亦对学校效能之研究有许多的投入,例如开始对学校效能文献关注,将许多外文文献做翻译;许多中国学者进行国内或其他国家进行研究;2005年在沈阳办理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国际研讨会等。中国大陆近年有许多研究关注于学生高成就表现、学生学习过程及教育质量等之主题,都为学校效能研究之关键——学生学习表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5]

台湾对于学校效能的研究已累积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近年来在研究所博硕士论文所投入的研究更如过江之鲫,除少数几篇以“学校效能”单一变项进行研究外,绝大多数的学位论文均是以其为依变项或是结果变项,并择取若干个学校组织行为的变项(如校长领导、组织运作、沟通互动等),进行这些变项与学校效能关系的研究。此外,小学教育是所有正规教育的根基,在小学阶段若能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表现,则可为以后的学习阶段奠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表现是学校效能的核心,学生之学习表现包括行为表现、学习态度、学业表现与测验表现等[6,7]。然而“学生学习表现”这个层面,在学校效能这些研究中究竟又居于何种重要性?基于以上因素,选定小学为对象,采取“后设研究”(meta-study)的取向,以台湾目前所累积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后设分析,并将分析所得提供学校经营管理及后续研究之参考,是本研究最重要的动机与目的。

2. 台湾学位论文在学校效能中有关“学生学习表现”研究的统整性分析

2.1. 研究对象类别分析

本研究首先以国家图书馆中“台湾博硕士论文系统”作为查询之数据库,并以论文名称为“学校效能”之学位论文进行查询,发现历年来(1989~2010)有408篇之博硕士论文,以“学校效能”为题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在各级学校中,小学有221篇占历年研究篇数之54.2%为最多;国中有70篇,占17.2%;高中有24篇,占5.9%;职业学校有25篇,占6.1%;其它(含幼儿园、专科学校、大学等)有68篇,占16.6%。

2.2. 研究时间与数量分析

台湾以学校效能为题之学位论文,首篇出现在1989年,一直到2000年累积了21篇。但前述以“小学”及“学校效能”为题之221篇学位论文中,落在近十年(2001~2010年)的有200篇,占90.5%(博士论文有11篇)。其中2005~2009年是研究的高峰(注:2010年度以后之部分论文尚未上传台湾图书馆),每年分别有20~37篇之多,此五年共147篇,占所分析论文之73.5%,如表2所示。

Table 1. The studi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aiwan from 1989 to 2010

表1. 台湾历年以学校效能为研究题目之博硕士论文数量统计表

Table 2. The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aiwan from 2001 to 2010

表2. 台湾近十年以“小学”“学校效能”为研究题目之博硕士论文统计表

在本研究中择取前述近十年(2001~2010年),以“小学”及“学校效能”为研究题目之200篇博硕士论文,作为分析基础之资料。经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校效能”研究之学位论文中有“学生成就”、“学生学习”或“学生学习表现”等层面出现之论文共有176篇。

3. 学校组织行为相关变项与学校效能中“学生学习表现“之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以上176篇学位论文探究后可知,与“学生学习表现”有关的学校组织行为有:校长领导、组织管理、教师表现及家长社区等四个取向。各取向之下可再细分为若干层面,兹将其与学生学习表现关系之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3.1. 校长领导

3.1.1. 特质取向

虽然校长并不常直接与学生互动或教学,但从研究中发现,校长的身心品德、专业知识、人际关系、工作动机、决定能力与督导能力等层面,与学生学习皆有正相关(江俊颖,2008;戴振浩,2000)。

3.1.2. 行为取向

校长的领导型态(关怀与倡导)与学生学习表现及行为表现间,呈显著正相关(许皓婷,2006;蒋奎雨,2006;刘瑞梅,2006)。许皓婷(2006)进一步发现,对学生学习表现及行为表现之解释预测力,最高的均为倡导层面,分别为27.8%与40.0%。从以上之研究中初步可以得知,校长若采倡导取向之领导行为,对于学生之学习表现会有较积极正向的作用,但是否因校长采此领导方式直接促动教师之教学表现,而间接影响到学生之学习结果,值得进一步探讨。

3.1.3. 转型领导

转型领导中的主要层面有:建立愿景、个人魅力、鼓舞激励、激发智性、个别关怀及学习成长。在王秀燕(2003)的研究中发现,不论是“学生行为表现”或“学生学习表现”,均是“高转型领导”高于“中转型领导”、又高于“低转型领导”。就男校长而言,对于学生学习与行为表现,最具预测力的是激发智性,达28.8%;就女校长而言,对于学生学习与行为表现,最具预测力的是共享愿景,为15.7%(吴佩桦,2007),彭祥瑀(2005)亦指出校长转型领导中的建立与共享愿景,对学生学习表现有正向预测作用。归结而言,转型领导及其各层面与学生学习表现具中度正相关(吴明雄,2000,2009;吴佩桦,2007;张宏毅,2001;刘创任,2007)。

3.1.4. 专业领导

吴庆堂(2006)的研究发现,校长专业能力之行政管理、课程与教学、资源管理与运用及专业涵养等,与学生表现有中度相关。陈信君(2004)也指出,校长专业领导行为中之教学领导、行政领导及公共关系层面,均可解释或预测学生学习成就。

校长透过自我专业能力之不断提升,是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而校长团体间读书会之有效运作,乃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团队学习与学生整体表现有低度正相关。其中责任义务共可解释整体学生整体表现12.5%的变异量,是对学生整体表现最具预测力之层面(张秀莹,2007)。

校长教学领导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低度相关(林志勇,2004;林纯媛,2004)。邓俊杰(2005)的研究发现,校长课程领导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正相关。此外,校长人性取向领导中之真诚接纳态度、持经达变规准等及整体人性取向领导,均与学生成就表现达显著正相关(梁静如,2001)。

由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校长之专业领导与学生学习表现之关系均呈中低度相关。

3.1.5. 多元变革

校长变革领导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低度正相关(詹淑珍,2005)。校长结构性领导、人群资源领导、政治领导及象征性领导等多元领导型态,与学生学习成就间则呈显著正相关(江满堂,2008)。校长情绪管理变项中的情绪因应,对学生学习表现最具有预测力(汪珣,2007)。至于在多元智力方面,校长之多元能力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正相关(黄坤谟,2007)。

因此,不论是校长多元变革策略之使用、多元领导之施行、或是多元智力之展现,均与学生学习表现间存在相关性。

3.1.6. 权力运作

校长之权力运作之于学生之学习表现或许不是直接变项,但可能因其对教师之教学或是学校运作上产生作用,而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表现。校长权力运用与学生表现有中低度正相关(颜士程,2006)。黄哲彬(2003)的研究也发现,权责相符、激发潜能及监督考核等层面,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正相关。

3.2. 组织管理

3.2.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与学生学习成就表现有中高度相关(丁伯强,2004;石远诚,2002;江照男,2002;林朝枝,2004;刘顺忠,2008;郑芳枝,2008)。至于对“学生学习表现”预测力,有的研究以知识的创新与运用层面的预测力最佳(江照男,2002;林朝枝,2004);有的研究(谢志森,2004)认为知识移转,可解释学生表现层面总变异量之29.9%;有的研究(石远诚,2002)则指出,以知识应用层面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31.6%。周琼婉(2005)则以统整性的观点,指出知识管理策略中以系统化策略之典型负荷量最大(0.993),当学校较利用系统化知识管理策略,亦即利用系统化分类知识及建立数据库系统时,教师效能会提高,且在学生学习上亦会有较佳的表现。

3.2.2. 校本管理

有些研究中(林贵芬,2005;周琼婉,2005;徐雅君,2001)发现,学校本位管理与学生学习表现有显著正相关。在徐雅君(2001)与周琼婉(2005)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学校本位管理中一般行政运作层面对学生学习表现之解释量最强。

3.2.3. 人资管理

徐美琴(2005)与郑忠河(2006)的研究发现,小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显著正相关。李基福(2008)的研究则指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表现的预测力最高的预测力有21.0%。

3.2.4. 信息管理

汤昶洪(2002)的研究发现,信息管理对学生学习与行为表现最具预测力的是信息的搜寻,解释变异量为23.6%。在洪秀荧(2004)之研究中发现,信息管理与学生学习表现之间呈中低度之相关。

3.2.5. 冲突沟通

辛武男(2002)与刘瑞梅(2006)的研究中发现,沟通行为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相关。冲突管理策略与学生学习表现具中度相关。在柯志平(2002)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沟通在预测学生学习表现层面时,组织愿景层面能预测学校效能中学生学习表现层面,可以达43.6%的变异量。

3.2.6. 公关营销

学校公共关系中之计划、意见互动、物质支持、行动参与、讯息传播、结果回馈、资源互惠及评鉴等层面与学生学习表现,皆有中低度的正相关(洪启昌,2000;段立国,2006;杨孟姗,2006)。范扬文(2008)的研究则进一步发现,对学生行为表现有最高预测力的是公共关系中之评估回馈,其解释量为27.6%。

蔡明芬(2005)发现,学校行销组合策略与学生学习有正相关。曾嘉权(2006)的研究指出,内部营销策略与学生整体表现有中度正相关。综合言之,学校内部营销的推展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表现程度亦越好。张维文(2009)以LISREL的径路分析进行研究,对此一结果亦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3.2.7. 组织学习

有些研究(陈易昌,2005;杨进成,2000;颜弘钦,2008)发现,组织学习与学生表现皆有中度之正相关。

颜弘钦(2008)以逐步多元回归进行资料分析,发现沟通对话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最具有预测力,解释量达31.2%。赖协志(2008)以LISREL采结构方程模式分析,发现信息运用、沟通交流、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能有效解释学生学习表现。陈易昌(2006)以典型相关进行分析,发现组织学习中的团队学习可透过典型因素可有效解释学生成就表现,惟其解释量较弱。

3.2.8. 变革创新

在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中,不论是从教育改革对学校的影响(颜士程,2006);或是学校生态的变革层面(陈建东,2000);或是最基本的学校组织变革内涵层面(杜岐旺,2000;黄玉麟,2005;郭庆发,2000),均发现以上学校组织变革的层面与学生表现有显著正相关。

就学校组织创新而言,亦发现许多组织创新之层面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相关(吴佩珊,2005;柯严贺,2006;颜弘钦,2008)。在颜弘钦(2008)的研究中更进一步发现,其中行政管理创新对学生表现最具预测力,解释量达22.8%。

3.2.9. 文化气氛

学校组织文化与学生的学习表现有密切相关(丁福庆,2004;江满堂,2008;陈春风,2006;陈燕慧,2001)。郭春淋(2003)亦发现,学生行为表现及学业成就,与校园文化、象征性活动、共同的规范及共同的价值均呈现中高度正相关。

学校组织气氛中的正向层面与学生成就有正相关(林贵芬,2005;徐俊祺,2008;傅如瑛,2009);而负向层面则与学生成就呈负相关(林贵芬,2005;徐俊祺,2008;傅如瑛,2009)。至于对学生学习表现有最高预测力之学校组织气氛层面,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林贵芬(2005)的研究发现,以教师的同僚行为对学生学习成就的预测力最高,解释量达19.2%;徐俊祺(2008)的研究发现,以教师亲和对学生整体表现最具有预测力,解释量达16.0%;傅如瑛(2009)的研究发现,以支持关怀对学生学习有最高的预测力,解释量达20.5%。从以上不同的研究中均发现,正向的学校组织气氛对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预测力。

3.2.10. 团队互动

柯严贺(2006)与江满堂(2008)的研究中均发现,团体动力与学生表现有显著正相关。在毛泰元(2008)的研究中则发现,学习行为表现与团队管理有中度相关,其中以专业决策与生学习与行为表现之相关程度最高(r = 0.692)。

3.3. 教师表现

3.3.1. 工作感受

教师对学校组织之公平感受(王昭明,2008),及对组织的评价(柯严贺,2006),都与学生的表现有显著正相关。

教育改革压力及教师工作压力与学生学习表现呈负相关(王钦洲,2005;林政宏,2003;蒋奎雨,2006)。惟对学生表现之预测力不高,未达显著性(王钦洲,2005)。但是在蒋奎雨(2006)的研究中却发现,教师之“学生教学压力”层面对学生学习表现有最大之预测力,解释量达22.5%。

在有些研究(林政宏,2003;林春如,2008;陈沧智,2005)中发现,组织承诺与学生表现有中度正相关。在陈沧智(2005)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组织认同对学生学习表现最具预测力,解释量达30.8%。

黄坤谟(2007)的研究发现,工作专注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正相关。其中以工作参与对学生学习表现之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达33.3%。此外,施懿倩(2008)指出,教师工作满意与学生成就表现层面有显著相关,其中以工作本身对学生成就表现有最高的预测力,解释量达39.69%。

从以上有关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及工作满意等有关教师对工作感受之研究中,所得到共同的结论是,教师工作感受越佳,则学生的学习表现会越好。

3.3.2. 参与决定

从许多的研究(王淑贞,2005;林家福,2008;徐金章,2006;施懿倩,2008;詹欧瑞兰,2009;廖惠珍,2009;郑文帆,2009;萧慧如,2009)中发现,教师参与校务之相关决定与学生学习表现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至于参与校务决定对学生学习之预测力,在施懿倩(2008)与林家福(2008)的研究中均发现,以人事与教师权益之参与对学生成就表现有最高的预测力,施懿倩(2008)研究预测力之解释量达24.3%。

3.3.3. 专业成长

有许多的研究(吴佩珊,2006;徐文玲,2005;徐玉珊,2007;徐雅惠,2009;陈光鑫,2009;陈燕娇,2005,2006;曾文裕,2008;黄锦惠,2009;萧秀玉,2003,2004;谢詹亿,2008)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表现有中度正相关,其中陈燕娇(2005)与谢詹亿(2008)之研究均发现,人际沟通对学生表现最具预测力,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30.0%与20.2%。

吴佩珊(2005)以典型相关分析教师专业成长变项中的各层面,对包括学生表现在内的学校效能之整体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效标变项群在典型变项中重要性依序为:课程与教学发展(0.991)、学生表现(0.664),亦即如果越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几个层面,那么学生表现等层面就会越高。

3.4. 家长社区

3.4.1. 家长参与

梁永增(2009)的研究发现,家长参与校务与学生学习表现之间呈低度之正相关。侯世昌(2001)以典型相关进行分析,发现以家长参与中的讯息接受者、家庭教育者、主动沟通者及共同学习者等四层面,与学生表现有高相关。但苏惠月(2006)的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成就间无显著相关。

3.4.2. 社会资源

钟祁芳(2007)以社区资源之应用与学生表现有正相关,其中以物的资源与学生表现之相关最高(r = 0.617)。蔡明锜(2005)以社区资源的运作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亦发现社区资源之应用与学生学习有中低度正相关,其中以资源共享、回馈满意与学生学习之相关最高(r = 0.582;r = 0.584)。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学校效能是学校教育之核心,台湾历年来之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以小学为研究对象者有221篇,占历年研究篇数之54.2%为最多。

2) 在前述221篇中近十年(2001~2010年)共有200篇,占90.5%,其中2005~2009年是研究的高峰,共有147篇。另外,在200篇中采用“学生学习表现”为层面者共有176篇,占88.0%。

3) 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学校组织行为可分成:校长领导、组织管理、教师表现及家长社区等四个部分,其中以组织管理占最多数,共98篇,占55.7%,其次为校长领导,52篇,占29.4%。

4) 在本研究中校长领导与“学生学习表现”之相关研究,将其统整归纳为:特质取向、行为取向、转型领导、专业领导、多元变革与权力运作等几种。综合前述之分析可知:校长的品德、专业知识及督导能力等与学生学习表现有正相关;校长的倡导行为较关怀行为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表现;校长采取转型领导的程度与学生之学习表现呈正相关;校长采取诸如课程领导、教学领导及科技领导等专业的领导,使用其它多元变革之领导方式及权力运作类型等,均与学生学习表现呈现中低度之相关。

5) 在本研究中组织管理与“学生学习表现”关系之研究结果如下:

a) 就经营管理而言,知识管理与学校效能中之学生学习有最多的研究,达20篇之多,综括得知:学校知识管理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高度之相关,其它如校本管理、人资管理及信息管理等,与学生学习表现间则居于中低程度之相关。

b) 就沟通互动方面,学校组织沟通及团队互动,与学生学习表现呈中度相关,其中以组织愿景之沟通运作及专业决策之团体互动,对学生学习表现之预测力最高。

c) 就组织运作而言,组织学习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的相关;学校组织文化及组织气氛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高度的相关,尤其正向的组织气氛更能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习表现。变革创新在学校效能中“学生学习”关系,亦有很多的研究投入(17篇)。从中发现,学校之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均与学生学习表现呈中度相关。

d) 就公关营销而言,学校的公共关系及营销策略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低度的相关,且内部营销之推广程度越高,则学生的学习表现程度越好。

6) 在本研究中将教师表现归纳为工作感受、参与决定及专业成长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说明。教师工作感受与学生的学习表现呈中度相关。在教师参与决定方面,研究发现其与学生学习表现呈正相关。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成就有中高度之相关。

7) 家长参与和学生学习表现之相关呈现低相关或无显著相关,仅有家长在“学习辅导”之参与对学生学习表现有稍高的预测力。至于社区资源之应用方面,以“物的资源”及“资源共享”与学生学习表现有中度之相关。

4.2. 建议

1) 设置学校效能研究数据库,持续与扩大搜集、统整及分析学校效能之相关研究,若能建立全国性之数据库,除可节省相关资源之重复投入外,亦可提供相关研究之重要信息及资源共享。

2) 学生学习表现是学校效能之最重要因素,不论是学术研究或是实务操作上,均应予以高度重视。任何学校组织行为之最终目的无非是学校效能之提升,而学校效能中又以学生学习表现之促进为依归,这是组织研究与实务推动上之关键要素。

3) 与学生学习表现之变项很多,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在变项选取及数据分析统计处理时,亟需有更为周延之考虑与选择。

4) 校长宜展现多元的领导方式,尤其更需具有“对教育高度的专业坚持”之理念。面对多元之社会校长需展现更为兼容并蓄之领导方式,而从以上之分析中可得知,校长对于教育专业之坚持及教育目标之倡导,仍是提升学生学习表现之重要策略。

5) 学校宜持续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及营造正向积极的组织气氛,以促进学生之学习表现。从以上分析中可知,组织管理与学校效能(学生学习表现)之研究非常多,但其中之知识管理及组织气氛,与学生学习有最高的相关性。因此,学校经营者宜在兼重各种学校经营管理之策略基础上,更为强化以上二种之经营策略,以营造展现更佳学生学习表现之环境。

6) 强调教师专业成长之推动,以提升学生学习表现。从研究中发现,教师表现与学生学习表现有显著相关,因此宜强化教师教学知能、人际沟通、及课程与教学发展之专业精进,藉以提升学生学习表现。

7) 学校提供家长适度参与学校之“学习辅导”,以提供学生学习表现之后勤支持。在研究中发现各种的家长参与中以“学习辅导参与”和学生的学习表现相关最高,因此学校可多安排有能力与意愿的家长参与,并藉由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家长辅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与技巧。

5. 进一步研究的省思

1) 学校组织行为与学生学习表现关系之研究结果虽大致相同,但随着研究设计之不同,会随着研究对象、地区、学校类型、研究时间、研究样本数大小等而有不同。因此,后续的研究需引用以上之研究结果时,宜考虑研究设计之差异性。

2) 从以上相关论文研究分析之过程发现,在探讨组织行为与学生学习表现之分析时,以差异性(变异数分析)、相关性(积差相关、典型相关)与预测(逐步多元回归)之分析居多,结构性(结构方程模式)探讨者很少。且在分析时都以个体为单位,罕以组织(或群体)层次为分析之单位,此后有关多层次结构方程模式(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SEM)、或阶层线性模式分析(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之运用是一个重要取向。

3) 学校效能(或学生学习表现)之研究对相关研究资料的取得方面,所有的研究几乎是将整个研究之各变项(研究问卷)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普遍施测于同一样本,且所得的研究结果多为受试者对所问问题之“应然”认知,而非“实然”的反应,因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偏误,亦即有同源偏差(common method bias)的问题,这是此后的研究所需留意的。

4) 目前在台湾对于“学生学习表现”较缺乏量化资料可用,近年来许多教育机构已着手针对国中小学生,进行学业成就标准化测验,这些测验结果数据库之建立与应用,相信对于对学校组织行为与学生学习表现研究之使用,将可提升其研究效益。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B. Creemers, L. Kyriakides. The dynamic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ontribution to policy, practice and theory in contemporary school.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2]       R. J. Marzano. What works in school: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action.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3.

[3]       吴清山. 学校效能研究: 理念与应用[M]. 台湾教育, 2003: 2-13.

[4]       郑彩凤. 学校行政研究: 理论与实务[M]. 高雄: 丽文出版社. 2008.

[5]       C. Teddlie, S. Liu. Examining teacher effectiveness within differentially effective primary school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na.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008, 19(4): 387-407.

[6]       R. J. Newell, M. J. V. Ryzin. Growing hopes as a determina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Phi Delta Kappan, 2007, 88(6): 465-472.

[7]       A. Verdis, T. Kriemadis and P. Pashiardis.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statistical perstectiv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Rethinking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Gree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2003, 17(4-5): 155-16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