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1 No.3(2012), Article ID:9227,4 pages DOI:10.4236/ACPP.2012.13003

Talking about the Principles of Marx and Its Reality Enlightenment

Dengji Shi

Marx’s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Email: 916862666@qq.com

Received: Jun. 29th, 2012; revised: Jul. 23rd, 2012; accepted: Jul. 25th, 2012

ABSTRACT:

The principles of Marx is, which Marx doctrine is the basic standpoint and method of organic combination, whose content is broad and profou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s content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proletariat and all mankind liberation basic foothold; on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ule of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ic method.

Keywords: The Marx Doctrine; Basic Principle; Enlightenment; Talking

诌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现实启示

石登计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Email: 916862666@qq.com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结合体,其内容博大精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基本立足点;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收稿日期:2012年6月29日;修回日期:2012年7月23日;录用日期:2012年7月25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实启示;诌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代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或者“基本观点”。

然而在中国学界,关于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基本”,究竟哪些内容可以纳入基本原理之中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代表性的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理论表达)。第二种观点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第三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和个别观点(是革命导师在特定条件下对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和预测)。第三种观点则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确立的科学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意义的规律的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的内容而这些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意义的规律的总结恰恰可以集中概括为立场根本性的观点和本身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也应当从立场、方法和观点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的分析,应当从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层面进行。关键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的内容中提炼出其中最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难在基本观点的取舍上。从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从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分析、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体设想、对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好社会主义等一系列观点的有机集合;从方法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综合体现。

2.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所谓基本立场就是其理论立足点,就是站在什么角度说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使每一个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一个原理,俞可平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这一原理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最为显著的口号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它所表达出的同情,所诉求的一切,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角度做出的。

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1857~1858年间,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列宁重申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他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4]。”列宁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为少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旧政党的最明显的标志革命胜利以后,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时,党群关系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根本还是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他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5]。”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的地位,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为此,他提出党和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提出应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准绳。江泽民认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在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每一个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列宁进一步确立了明确的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无不贯穿了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的基本立场。

2.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2.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为重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从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出发,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功绩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8]。”这里主要指的是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2.2.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他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又运用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分析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剩余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首先是关于商品和货币的一般分析,提出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其次,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提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详尽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生产过程、方法、分配等内容。再次,分析了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

2.2.3. 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在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征和历史使命。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但并不否认和平方式的可行性。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形态进行了预测,概括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进程,展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但也有些概括性的表述,如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改革的重要性,这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新经济政策为指导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等思想,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以上立场和观点的得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方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也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这里主要也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是照抄照搬他们提出的个别结论,而只能坚持其中的一般原理。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9]。”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其与后来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中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相一致的同样应当纳入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中来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会接受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检验,我们力求从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1)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3) 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       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       毛泽东选集(第 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