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1 No.1(2012), Article ID:703,9 pages DOI:10.4236/ass.2012.11001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riage and Love of Unmarried Young Women in Contemporary Urban

——Case Study of Haidian, Beijing

Zhongying Yang1,2

1Soci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2Security Department,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Email: ice_yang01@yahoo.com.cn

Received: May 22nd, 2012; revised: May 31st, 2012; accepted: Jun. 13th, 2012

ABSTRACT:

The love and marriage problems of unmarried young women in contemporary urban are still the core of the youth’s marriage and love problems. The paper has a case study of Haidian, Bei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married young women in contemporary urban have negative phenomena of orientation of serious physical, high sexual liberation, ideal mate choosing, diluted sens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lower marital tolerance. They also have difficulties of mate choosing, economic pressure, less spare time and marriage business. The paper has given suggestions to help young women to achieve more healthy love and marriage life.

Keywords: Contemporary Urban; Unmarried Young Women; Marriage; Features

当代都市未婚青年女性的婚恋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杨中英1,2

1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2中央财经大学保卫处,北京

Email: ice_yang01@yahoo.com.cn

摘 要:

都市未婚青年女性的婚恋问题仍是当代青年婚恋问题中的核心。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代都市未婚青年女性在婚恋观念上存在物质取向严重、性开放度过高、择偶理想化、家庭责任意识淡化、婚姻容忍度较低等负面现象,在婚恋生活中面临着择偶困难、经济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等现实困难。本文给出了参考建议,以期帮助青年女性更加健康地实现恋爱和婚姻生活。

收稿日期:2012年5月22日;修回日期:2012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12年6月13日

关键词:都市;未婚青年女性;婚恋;特征

1. 引言

爱情、婚姻是青年时期面临的重大人生课题。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青年会逐步从对异性的爱慕发展到与专一对象的恋爱,最终走向婚姻。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对爱情和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所持的内在尺度,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然而,目前存在大龄青年择偶困难、婚姻生活质量低、晚婚晚育逐渐影响人口结构等社会问题,不仅给当代青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还成为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所必须探讨并逐步解决的问题。而此现象在当代都市青年女性中尤为明显。

以往对于城市未婚青年婚恋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择偶标准及大龄未婚原因。学者研究发现,女性择偶更关注对方的学历、住房、事业有成、成熟、有责任心和本人成分、政治面貌、职业、收入、老实可靠及开朗幽默,而男性仅偏爱婚恋对象的容貌和温柔体贴[1]。时代变化,城市青年的择偶标准从政治、家庭背景优先向物质需求为重转移,对婚姻对象的本人成分、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政治条件的要求逐渐降低,而对住房、职业、收入等物质条件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大幅上升[2]。有学者从性别、文化程度、心理因素(多值对比效应、外力作用困惑、自闭心理限制、不愿受婚姻羁绊等)、体验影响(幼年家庭不和睦、恋爱失败体验等)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城市大龄青年未婚的成因进行了探索[3]。以往文献鲜有对于未婚青年尤其是女青年的婚姻观特征的研究,并且在解决城市大龄女青年未婚问题的建议分析中缺乏较为全面和深度的思考。

2. 都市未婚青年女性的婚恋观现状

本研究依托海淀区妇联2011年的抽样调查,就该区未婚青年女性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恋现状开展研究,重点分析其对于恋爱和婚姻的认知程度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提供参考建议,以期帮助青年女性更加健康地实现恋爱和婚姻生活。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共收集有效问卷344份。

2.1. 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中,50%的青年集中在20~25周岁,60.9%为非京户口,56.5%为独生子女。

未婚青年的学历以本科居多,占64.3%。职业分布以企业普通职员为主,占近50%,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等)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白领女性为主要群体。

在住房情况方面(见图1),超过30%的被访者表示“租房,不打算买房”,而这部分人主要为非京户口;约23%的人“住父母的房”,这部分人绝大多数为北京户口;仅有7.4%的人拥有自购房。

在被问及购房责任时(见图2),56.3%的人认为“应该双方共同解决”;23.4%的人表示“谁有实力谁解决”;仅有18.9%的人认为“应该由男方解决”,可见传统婚恋关系中应该由男方解决住房问题的观念已经根本转变。

2.2. 恋爱观

2.2.1. 恋爱经历与未婚原因

绝大多数未婚女青年有恋爱经历,且初恋年龄普遍偏小;至今未婚的最主要原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被调查者中有80.2%的人有过恋爱经历。并且,58.9%的人在20岁之前就开始恋爱。

“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是被访者广泛认为至今

Figure 1. Housing situation (%)

图1. 住房情况(%)

Figure 2. The view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house buying (%)

图2. 对购房责任的看法(%)

未婚的主要原因,占了被选次数的64.9%,其后主要原因为“生活和工作环境制约了与异性的交往”和“事业、学业等因素未能顾及”(图3)。

2.2.2. 择偶途径与择偶标准

“自由恋爱”是最被认可的择偶途径,“道德品质”和“能力”是未婚女青年最为看重的择偶标准,绝大多数女青年希望配偶比自己强。

68.3%的青年认为“自由恋爱”是找对象最好的方式。同时,由于当代青年,尤其在京生活的青年,工作压力大,能自由支配的社交时间较少,选择理想配偶的范围较小,所以“亲戚、朋友或同事介绍”也是大家较为接受的择偶途径。

针对目前火热的电视相亲节目,近50%的青年认为“纯属娱乐做秀,不能真正起到相亲的作用”,20.9%的人认为仅是“媒体运作,吸引收视率的炒作”,但也有人(17.3%)持肯定态度,觉得“是社会的进步,满足了婚恋渠道多样化的需要”。

在列出的16项择偶标准中,“道德品质”、“感情”、“性格”和“能力”是当代都市女青年最为看重的择偶标准;其次,“经济条件”、“住房”、“身体条件”、“家庭背景”、“职业”和“地域”等也是未婚女青年尤为关注的择偶条件(图4)。

在对于三项基本条件的评价中,20.5%的女性表示对学历、收入、身高比自己低的男性都不能接受,分别有18.1%的女性表示“不能接受身高低”和“不能接受收入和身高低”,可见,大部分女性对这三项指标的要求较为传统。

2.3. 婚姻观

2.3.1. 结婚年龄与婚姻基础

未婚女青年认为的最佳结婚年龄普遍小于实践年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是未婚女青年普遍认同的婚姻基础。“经济状况”是青年在建立家庭时的普遍担忧。

近六成的青年认为女性的最佳结婚年龄为24~30岁,仅有0.7%的人认为女性应该在30岁以后结婚。然而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访者恰恰处于26~30周岁之间,虽然他们希望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结婚,但事实上他们的实践年龄普遍大于理想年龄。

在对婚姻基础的看法中,44.3%的人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次是“感情至上”和“门当户对”,也有极少数人觉得“经济基础第一”,可见现代青年已将双方性情与感情作为最重要的幸福婚姻标准。但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仍为多数人支持,显然,此处的“门当户对”有别于封建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富有阶级和政治意味的概念,而更加注重双方个体成长、求学经历和工作路径,以及目前所处的社会位置[4]

女青年在建立家庭时最为担忧的问题是“经济状况”,其次为担心“双方性格不合”、“夫妻感情转淡”

Figure 3. Reason for unmarried (%)

图3. 至今未婚的原因(多选,%)

Figure 4. Standard of spouse selection (%)

图4. 择偶标准(多选,%)

和“婆媳关系(或其他亲戚关系)”。现代社会,物质基础仍然是婚姻家庭建立的重要前提,而恋爱双方的个人特质也是青年非常关注的因素,与传统社会相比,这体现当代青年更加注重彼此内在的和谐度(图5)。

2.3.2. 婚姻形式与性爱观念

性与婚姻的分离趋势愈加明显,婚姻的神圣性在未婚女青年心目中已大大降低。

从表1可知,当代女青年性爱观念的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性和婚姻、生育相对分离,与男女的爱恋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但大部分人对“一夜情”这样的只追求性快乐和性欢愉而违背道德的行为持否定态度;二是贞操观念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日趋宽容,仅有约40%的人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夜情”。

从对“闪婚”、“裸婚”、“周末夫妻”和“闪离”的态度可见,当代女青年对于婚姻不再一味追求形式的东西,只要喜欢和愿意,可以在时间考验、物质基

Figure 5. The problem which is most worried about when marry (%)

图5. 建立家庭时最为担忧的问题(%)

Table 1. The 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love and marriage phenomenon (%)

表1. 对于社会上现存婚恋现象的评价(%)

础等方面做出妥协。这也反映出婚姻的神圣性在未婚女青年心目中已大大降低。

同时,近70%的女青年表示能接受配偶或恋爱对象在自己之前与他人的婚前性行为。这表明,当代女青年对于性的开放度很高。

2.3.3. 婚姻关系与婚姻稳定

婚恋双方的关系趋向平等。未婚女青年对婚姻持有感情和物质双重保障的理想情结。未婚女青年对婚姻的态度趋向自由,婚姻家庭的道德约束力减弱,但其对离婚现象仍持否定和担忧的态度。

从表2可见,对于“婚前财产公证”、“夫妻双方收入自理”、“谈恋爱时花费AA制”、“婚后家务均担”和“子女随母姓”等现象,女青年的态度比较分散,大部分人表示“无所谓”,即不偏重一方,这是当代青年婚恋双方对等关系的体现,尤其在拥有平等的财产以及婚后夫妻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前提下,双方在对个人财产及公共财产的占有、管理和支配上的发言权也日趋平等,各自保留着相互独立的地位和自主发展的经济空间。

从表3可知,“恋爱以婚姻为目的”、“物质基础”、“孩子”仍是绝大部分女青年认可的婚姻必需要素;同时,大家普遍比较重视婚姻质量,不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接受不合适的婚姻,更不会容忍不幸福的婚姻,离婚的道德负载性有所减弱;同时,63%的人反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婚恋观,而也有近50%的人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女青年对待婚姻持有感情和物质双重保障的理想情结。

对于当前离婚率居高的现象,绝大多数女青年从社会层面出发寻求理性原因。其中,36.6%将其归咎于社会层面的因素,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性功能的增强导致家庭功能的弱化”;32.1%认为这是“社会的倒退,家庭责任感严重缺失,导致一系

Table 2. Th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marriage phenomenon (%)

表2. 对于社会上现存婚姻现象的评价(%)

Table 3. The attitude of existing marriage concept (%)

表3. 对于社会上现存婚姻观念的态度(%)

列社会问题”;少数人站在个体的角度,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2.3.4. 婚恋困难及所需帮助

造成目前大龄女青年择偶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交往范围太窄”,“剩男剩女”的评价使得部分青年感到困惑和压力。

对于造成目前大龄女青年择偶困难的原因中,“交往范围太窄”、“择偶标准较高”和“对于婚恋过于理想化”居前三位,另外“工作或学习忙”也是重要因素(图6)。

社会上对“剩男剩女”的评价使得部分青年感到困惑和压力,其中24.4%的人表示“比较在意,觉得压力很大”,甚至有5.1%的人“非常在意,甚至让我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图7)。

目前青年急需在婚恋问题上得到的最大帮助为“提供正规可靠的交友渠道和途径”(52%),其次为希望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13.5%)和“专业的婚恋咨询”(10.5%)。

3. 未婚青年女性的婚恋观特点及原因分析

综上调查研究,本文对海淀区未婚青年女性的婚恋现状进行以下总结和分析:

3.1. 个体意识正在觉醒,日益注重婚恋选择中 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传统观念追求成员之间的同质性,个性淹没在群体之中,抑制了人的独立自主和个性自由。传统的婚姻是出于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或家庭利益的考虑。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公民个体权利和主体地位,青年开始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对自身事务的自主性。他们已逐渐认同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私域化定位,这主要表现在“自由恋爱”、“不隐忍不幸福的婚姻”等婚恋观念和行为中。

3.2. 追求个人在婚恋生活中的独立地位和 自主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恋人选择中的人格平等,家庭生活中夫妻平等等方面。随着现代文化观念的普及,在家庭伦理关系上,从以代际继承的纵向关系为轴心转向横向夫妻关系为轴心的变化,使平等的夫妻关系成为维系婚姻、维系家庭的基本因素。这是现代社会崇尚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在青年婚恋生活中的体现。

3.3. 金钱在当代青年婚恋选择中的地位上升, 经济基础成为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代青年婚恋

Figure 6. The cause of mating difficult of older female youth (%)

图6. 造成目前大龄女青年择偶困难的原因分析(%)

Figure 7. The influence of being called leftover women and men to the unmarried young women (%)

图7. “剩男剩女”的评价对未婚女青年的影响(%)

选择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一,是缘于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其二,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青年的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其三,转型期社会伴生的生存竞争加剧、购买力下降、养老压力上升、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社会问题使青年在婚恋选择上趋向务实。因此,他们追求情感的同时,也使金钱等物质因素在婚恋中占有相当重要性,这种通过婚恋对象的选择来获得富裕的物质享受,避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苦苦挣扎的现象,是现在部分女青年人功利价值取向在婚恋观上的体现。同时,这也使当代女青年在婚恋价值观上背负了功利性和道德性的内在矛盾,使他们既明显地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择偶注重人品与性格,但也出现了个人本位主义、片面追求享乐等负面倾向[5]

3.4. 性观念开放,对各种婚姻外的性行为 宽容度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自由度的提高,当代女青年在性观念的开放度上非常高,性与婚姻的分离性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各种负面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正在腐蚀一部分女青年的思想,使其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被享乐至上和消费人生的狂澜所影响,甚至随意放纵自己的情欲,热衷于“试婚”、“网恋”、非婚同居等各种形式的婚恋模式。

3.5. “择偶梯度”和“门当户对”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大龄女青年的婚恋选择

“男高女低”是传统的重要择偶原则,也形成了婚配问题上的择偶梯度。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女性提高了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使她们有更自由的选择权,尤其白领女青年一般都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有较好的内在素养、较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且在人生的阶梯上有较大的攀升潜力[6],因此,她们自然希望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而这样的择偶范围显然有限。因此,高择偶标准、有限交往范围和理想化的婚恋观成为剩女们择偶困难的三大主要原因。

4. 优化未婚青年女性婚恋现状的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当代都市未婚女青年在婚恋观念上存在物质取向严重、性开放度过高、择偶理想化、家庭责任意识淡化、婚姻容忍度较低等负面现象,在婚恋生活中面临着择偶困难、经济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等现实困难。针对以上问题,青年个体以及社会各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出努力,为青年的健康恋爱与婚姻生活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4.1. 青年必须从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出发, 正确应对婚恋生活中的现实挑战

4.1.1. 端正态度,把握人生

凡事内因才是主要矛盾,从女青年自身来说,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坚持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不要盲目自夸,也不要妄自菲薄;其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事尽力而为,不要苛求;再者,发展高度的适应能力,处理好个人、家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4.1.2. 慎重选择,勇敢担当

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女青年需要考虑“男大女小”、“男高女底”、“门当户对”等现实配对标准。首先,经有关已婚青年婚姻情况调查表明,夫妻双方的配对符合以上标准,尤其夫妻双方在家庭背景、性格、生活习惯和爱好等方面越相似,婚姻安全感和满意度越高。因此,未婚女青年在选择配偶时应该尽量选择与自己相似度高的人。当然,这不代表要一味追求经济物质条件,而是在感情第一的前提下选择跟自己经济物质基础合适的对象。

由于社会经济压力、男女平等等原因,“80后”男女青年在婚恋过程中往往持有消极、被动的态度[7]。在婚恋过程中,“80后”女青年急待改变态度,积极表现自我,勇敢追求真爱,努力承担责任;“80后”男青年必须勇于尝试,敢于承担。

4.2. 学校应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培养其实现 幸福婚恋生活的能力

学校是青年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培养基地,对青年个人素质、道德品性、价值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具有资源和义务对青年的婚恋观念进行教育,对其婚恋行为进行引导,使其在婚恋生活中健康发展。

当代都市女青年早恋现象普遍,对于性的开放程度较高,并且80、90后青年普遍存在不想长大、不敢担当的儿童情结,在恋爱和婚姻生活中害怕受伤、不愿付出、不懂如何去爱。针对这些现实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学校可以在高中和大学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有关恋爱、性、婚姻的科学知识,在教会学生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向其灌输积极主流的婚恋观念,培养其勇敢承担、勇敢付出、敢爱敢恨的健康性格,使其学会爱与被爱。

4.3. 单位应适当释放个体回归家庭的空间, 推动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个体在社会中打拼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加幸福的家庭生活,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一个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为基础。目前社会职业竞争激烈,青年群体尤其是女青年由于年龄和工作经验等因素,普遍面临激烈的竞争、高强度的工作和公务应酬,缺乏时间和机会寻找和享受爱情。

因此,现代职业单位在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职能的同时,应该增加人性关怀,释放个体合理的空间和时间回归自我和家庭。针对此现象,职业单位可以在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作息时间、减少公务应酬等方面做出努力,塑造健康幸福的劳动个体,在创造财富价值的同时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4. 社会组织应发挥专业优势,为适婚女青年 提供有效帮助

主观上,20~30岁青年女性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从形成到逐渐成熟的阶段,总体而言思想不成熟,感情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是这部分群体的共同心理特点。她们在婚恋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所以,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有必要加强对青年尤其是女性青年的生理、心理教育,有条件的为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使其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懂得正确的择偶心理原则及标准,逐渐找到合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客观上,社会巨大的竞争性和频繁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适婚女青年的择偶行为,使她们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因此,青年女性需要社会和相应组织的帮助,比如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可靠的婚恋途径等。

4.5. 国家应在文化上引导、经济上扶持、法律 上约束女青年的婚恋行为

4.5.1. 加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倡导与舆论宣传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也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功利时期。社会关系的“弱结合”趋势,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在目标、期待和追求及责任和义务方面也普遍短期化了,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影响着青年人的婚恋选择。即使是在家庭这样的个人首属群体中,命运相依、枯荣与共的力量也大大削弱了。因此,国家应旗帜鲜明地加强主流婚恋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择偶观、婚恋观和对家庭的责任心,鞭挞各种不道德行为。

4.5.2. 加大经济物质扶持力度

经济条件仍是当代青年婚恋生活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年的择偶行为、婚恋幸福。当代青年以80后为主,这代人经历了经济转型和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等特殊时期,目前面临较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和较重的家庭经营负担,国家应该在各个方面给予当代青年较为合理的机会和相应的保障。

房子是当代青年婚恋生活中最大的经济负担,这就导致了某些青年女性择偶时的物质导向和拜金思想。也有很多女青年在婚后与爱人一起买房还贷,就此背上“房奴”的沉重包袱,各种职业和经济行为基本上都为还请贷款、稳定生活打转,她们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投入到了巨大的20~30年的慢慢还债路,被迫放弃曾经所谓的理想与激情,不敢去冒险和创新[8]。国家在逐步完善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控制房价,提高百姓购买力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青年夹心层的经济困难和现实需求,加大相应的扶持和保障力度,解决青年人最大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居而乐业,从而有精力和勇气去创新去冒险,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有价值的财富。

4.5.3. 完善法律建设和约束功能

《新婚姻法》的颁布引发了一系列热议,该法对结婚登记瑕疵的救济手段、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买房的处理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对解决和处理80后、90后的“闪婚”“闪离”问题、否定“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缺乏自立精神的婚恋观念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但也在家庭感情纽带、男性责任、婚姻约束性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国家法律机构必须在法律实施的同时,逐步完善其功能,更好地保障健康的婚恋关系。

4.6. 主流媒体应承担起引导青年正确婚恋观 的责任与作用

在现代传媒发达的社会,正确引导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电视剧市场推出了许多反映当代青年婚恋生活现实的内容,从《奋斗》、《蜗居》到《裸婚时代》、《闪婚》等一系列婚恋题材的故事剧,表明主流媒体在描绘现实、引导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努力。但一方面,这些电视剧在剧情设计方面过于偏重对现实困难和某些阴暗面的反映,把社会某些领域的负面现象放大化,而欠缺帮助人们认识问题本质和思考解决办法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些电视剧在无形中宣扬和扩散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等负面、消极的婚恋观念。针对以上现象,电视剧媒体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有责任向人们展示社会、家庭、婚姻中更多正面、积极的故事和现象,帮助青年尤其是女青年正确认识并积极面对婚恋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强他们对于恋爱、婚姻、家庭的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真爱和幸福,从而引导正确、健康的婚恋观。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电视娱乐化的时代,而随着当代大龄青年择偶困难、婚姻家庭矛盾激烈化等现实,与婚恋相关的娱乐节目也层出不穷[9]。从调研发现,当代青年普遍认为相亲娱乐节目纯属娱乐做秀,不能真正起到相亲和调节家庭矛盾的作用,是媒体运作,吸引收视率的炒作。可见,此类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娱乐消遣和好奇心的同时,还应发挥积极价值和推动作用。

5. 致谢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青年专项(CDA10105)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北京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资金支持;在项目问卷调研阶段得到了海淀区妇女联合会给予的极大帮助,在此对以上两家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徐安琪. 上海女性择偶行为的现状和变迁[J]. 妇女研究论丛, 1997, 4: 21-27.

[2]       田晓虹. 转型期择偶模式的实态与变化[J]. 浙江学刊, 2001, 1: 99-101.

[3]       汪洁梁, 朝晖. 城市大龄未婚青年婚恋观探析[J]. 南方论丛, 2006, 2: 102-108.

[4]       王英侠, 徐晓军. 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以1949年以来择偶标准变迁为例[J]. 社会, 2011, 163(1): 47-51.

[5]       李勃. “80后”青年婚恋选择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36(11): 38-40.

[6]       高修娟. “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0(1): 15-20.

[7]       崔玉凤. “80后”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走向[J]. 青年探索, 2010, 161(6): 68-70.

[8]       刘洪波. 房价翻动了城市青年的婚恋奶酪[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 4: 8-10.

[9]    习涓, 风笑天. 从电视征婚看青年择偶——关于电视征婚节目的问卷调查与思考[J]. 青年研究, 2001, 2: 46-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