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7 No.02(2018), Article ID:23740,6 pages
10.12677/ASS.2018.72019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Siwei Wu, Fanggui Tang, Shirui Li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Jan. 22nd, 2018; accepted: Feb. 5th, 2018; published: Feb. 13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idea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this study put forwar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the guidance of “one center, two divisions, and three paths”.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we could achieve the goal of triage training and help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be successful through multiple paths.

Keywords:Local Universities, Applied Psychology,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吴思为,唐芳贵,刘世瑞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收稿日期:2018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2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2月13日

摘 要

本研究立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以“一中心、二分流、三路径”为导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整合专业课程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的分流培养,促成学生的多路径成才。

关键词 :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当前对地方高校而言,不是要不要转型、应不应该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成功转型的问题。

《决定》提出,高校转型发展要遵循“系统培养、多样成长”的原则,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自1999年启动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与办学规模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使人们日益关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现代大学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凝聚本科教育办学理念、改革本科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学生“多路径成才”渠道是事关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加剧,心理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为顺应社会发展,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基础心理学相比,应用心理学更突出心理学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强调其应用性与实践性。然而纵观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亟需优化。

因此,本研究立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个性化、人性化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多路径成才”为导向,试图构建地方高校面向三条成才途径(即师范类、学术类及高级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分流培养,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教育,从而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真正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2. 现状分析

2.1. 地方高校需要构建与转型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2013年6月以来,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和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举办为标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1]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全面修正,而且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培养体系、师资建设、教学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转型等问题 [2]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最终都是通过课程定位来体现的。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改革往往仅停留在办学理念层面,还没有把自身的改革贯彻到学科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课堂层面及其人才培养的一切相关的人与活动层面 [3] 。当前,地方高校要转型,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切合应用技术型大学定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课程的真正变化,没有课堂(实验、实训、实习等)的实质性变革,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都只会流于形式,成为口号式的改革。

2.2. 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课程体系是由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所构成,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心理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学科,科学构建其专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已有研究,现有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些优势,如理论课程体系更加全面、将心理学最新研究进展融于课程体系等 [4] 。然而,据中国心理学会2010年的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开设各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53所,其中开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81所,这些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绝大多数是2000年以后才开设的,并且大部分是近年来由各类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院校有些是第一次开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有些是在原来专科层次基础上开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 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不合理。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不同。以师范类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撤销,其人才培养目标由“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心理学教师”转变成“为中小学培养能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培养能够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太重视心理技能的训练,导致师范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去以后无法独立承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一些中小学宁可用本校其他专业的教师转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应届生 [5] 。

2) 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的不足。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沿袭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的特点,课程设置大都是“建筑学模型”,即先打基础后学应用,过分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 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具有相对独立、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特性。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偏向师范性和教学性,独立设置的技能训练课程比例不高,缺少足够的实践实训场所和时间。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评等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基本上以知识讲授和方法介绍为主,忽略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门性、技能性和应用性 [6] 。

综合分析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诸多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培养目标太过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应该立足实际、发展特色,在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上要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等特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

2.3. 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因材施教”与“分流培养”

现代大学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性、多样性的科学规律,满足学生求知、成才的渴望,让所有的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同于研究型重点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地方高校更应自觉认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主动肩负起培养中坚型人才的责任。为实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其中“分流培养”的模式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流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大类型:

一是根据专业进行分流。在大学入学时选择合成专业本身就是一次分流,只是这种分流通常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按专业录取这种形式,人们更多的研究是经过两年或三年后,在专业方向上的分流。在学习完合成专业的基础课程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社会需求和成绩等综合情况后,进行小专业的分流。当然根据现实需要,还可以进行二次分流,细分到专业方向,修读该方向的模块课程。这是一种在有宽厚知识基础上不断细分的过程,是高校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这种分流大部分是向行业应用方向发展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也是大部分学生的直接愿望。还有一种分流是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流动,在理论界被称为“嫁接”式的分流。这种分流打破了专业化培养的单一模式,优秀学生可以在学完某一专业的主要课程后,获得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弥补了分科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成为有多个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7] 。

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进行分流。根据将学生培养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可以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这也是根据高校办学层次进行的分流。重点大学主要以培养学术创新人才为主,注重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培养理论基础深厚、学术造诣较高的人才,也是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同一所高校内,由于生源质量及学生生涯规划差异,分流培养同样重要。例如北方工业大学自2002年起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使约20%的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继续深造阶段;约40%的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约40%的学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工业现场应用工程师。该校率先在机电专业提出并实施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长”的培养模式。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实施了低年级基础课分层教学,高年级专业课根据学生需求分流培养,同一门课程根据专业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模块教学 [8]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分流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同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启示。

3. 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模式的探索

3.1. 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导向

本研究立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及高师院校特点,以因材施教、育人为本为基本理念,提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一中心、二分流、三路径”的课程体系改革导向。

“一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尽可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分流”是指分流培养、分流教学。分流培养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分流教学是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与改革创新,针对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模块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各自的专业和技能方向。

“三路径”是指立足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基本目标,根据地方高校特色与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三条具体的培养路径。一是师范类,主要面向有志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二是学术类,主要面向有志于考取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学生;三是高级技术类,主要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为目标。

3.2.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3.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针对三条具体的培养路径,我们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提高类课程和专业技能拓展类课程(包括专业相关的教育技能课程、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课程等)。三类课程之间的学分可以自由转换。

针对学术类人才,可以通过一系列核心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考研成功率。

针对师范类人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实施技能、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技能等专业技能拓展类课程,为学生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针对高级技术类人才,开设心理咨询技能、心理诊断技能、职业培训技能、人事测评技能等专业技能拓展类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创造条件,培养其就业素质。同时在高年级学习阶段,为直接就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职业技能认证课程,如职业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3.2.2.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型”。针对三条具体的培养路径,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针对学术类人才,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专业辅导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

针对师范类人才,强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教育见习为辅助,让学生直接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见习心理教师课堂教学、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以教育实习为重心,让学生在中小学实际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等。此外,设置专业技能实习(第三学年),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一年的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实习有统一的要求与考核程序,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专业技能实习的程序并考核及格方可毕业。

针对高级技术型人才,强调产教融合、服务社会。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我校教育科学学院与当地多个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深入各类机构(如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心、学习障碍指导中心、儿童福利院等),观察儿童或青少年在课堂、课外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分析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撰写观察报告;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心理咨询、治疗过程,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重视心理学在社区服务中的功能,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或老人活动中心,了解中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及技能,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并完成调研报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会,以交流、研讨的形式巩固调研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总之,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同时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了以“一中心、二分流、三路径”为导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模式。该体系符合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因材施教的思想,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尊重每一类甚至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与生源质量、学生的生涯规划方向及社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区别于单一化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目标导向合理、专业特色突出,既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又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改革观点。通过分流培养、多路径成才的导向,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夯实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形成效率化和人性化的综合体系。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背景下高师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5]291号)。

文章引用

吴思为,唐芳贵,刘世瑞.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2): 107-112.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8.7201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张应强, 蒋华林.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现代大学教育, 2014(6): 1-8.

  2. 2. 曲殿彬, 赵玉石.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 中国高等教育, 2014(12): 25-28.

  3. 3. 董立平.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 教育研究, 2014(8): 67-74.

  4. 4. 崔景贵, 黄亮. 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建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15(7): 91-96.

  5. 5. 莫雷. 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2): 57-60.

  6. 6. 李鹏程, 王大顺.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定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25(7): 89-92.

  7. 7. 吴君吉. 我国本科专业合成与分离培养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1.

  8. 8. 王晓纯. 因材施教破解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困局——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J]. 大学(学术版), 2012(10): 55-6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