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Research Letters
Vol.3 No.03(2014), Article ID:13941,5 pages
DOI:10.12677/ARL.2014.33005

Network Micro-Film Never Thought of That and Pop Aesthetics

Xiao Dou, Lijun W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461280975@qq.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May 12th, 2014; revised: Jun. 10th, 2014; accepted: Jun. 15th, 2014

ABSTRACT

Never Thought of That—a hot online micro-film in 2013, with witty lines and ridiculous story, has triggered a strong storm of “wangdachui” among young people once it came out. As a network micro-film which mixed with film culture and internet culture, Never Thought of That has completely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movie with its unique post-modern performance language. Those perverse film roles, mixed temporal, fragmented narrative style shattered people’s memory of the classic story, and then it joked together with a form of collage reconstruction, and took the carnival-like popular culture of network era into the art of film, giving this micro-film a typical Pop art style.

Keywords:Pop Art, Internet Culture, Absurd, Carnival, Micro-Film

网络微电影《万万没想到》系列与
波普美学思想

窦  潇,王丽君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Email: 461280975@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5月12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15日

摘  要

2013年的大热的网络微电影《万万没想到》凭借风趣的台词,荒诞不经的剧情,一经推出便在年轻人中掀起一阵强劲的“王大锤”风暴。作为网络文化与电影文化杂糅一体网络微电影,《万万没想到》用独特的后现代表现语言完全颠覆了我们眼中的传统电影,片中那些反常的角色、杂糅的时空和片段化的叙事等后现代语言先一次次粉碎了人们记忆中的经典故事,再用戏谑的形式拼贴重构起来,把狂欢式的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带到电影艺术中,具有典型的波普艺术气质。

关键词

波普艺术,网络文化,荒诞,狂欢,微电影

1. 引言

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侧面,网络电影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作为一门新的叙事艺术,它不同于传统电影,它短小精悍、网络特色鲜明、其参与性超越了传统电影的欣赏性,同时消解了传统电影的权威性,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对象[1] 。而网络微电影是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多样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其传播方式主要以微博等社交网站、各种视频网站为主,通过网络的自主传播和广告公司的营销及其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而备受关注,尤其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当代年轻人的欣赏习惯而受到年轻人喜爱。

然而,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利有弊的,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影视艺术形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概念模糊,无法定位其艺术标准和价值,没有清晰的评判标准等问题。微电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文化,整体呈现的是一种通俗化甚至媚俗的审美特质,这一点与反映大众文化的波普艺术非常相似。网络数字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网络,而普通电影则通过院线排片上映。规模宏大的胶片电影,其创作一般被精英文化阶层所掌握,而微电影则是草根文化的产品,它植根于通俗的大众文化,形式简单,短小凝练,可以自拍自导自演,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适合普通人创作,因此成为网民继BBS、博客等文学互动方式后的又一新媒体交流方式。网络微电影的发展就像一场网络上的“狂欢节”,它把各种各样的情绪意识视觉效果杂糅一起,用解构、拼贴、夸张、变异等等形式讽刺和反映当今社会文化,然后丢到民众中产生爆炸般传播效果,其传播的迅速和影响范围之广恐怕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与波普艺术的存在意义相似的是,网络微电影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电影在精英阶层的掌控权,让草根阶层掌握了新的影像话语权,它拥有电影艺术的高雅形式和大众文化的通俗内容,让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想法、宣泄情感的新方式,象征着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狂欢。

波普艺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受到了尼采、叔本华等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影响,是西方美术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视觉记录的最高峰,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典型艺术形式之一,对我们现在的文化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波普艺术家用符号化、概括性的艺术语言传达出对大众文化的理解,让生活在消费时代和大众文化中的人们,能切实感受到这种商业文化和时代特征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它的出现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让艺术走向大众化,并使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让艺术与生活越来越贴近[2] 。波普艺术的这种精神反应到网络文化中所诞生的最准确的词其一就是“恶搞”。所谓恶搞,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批评,用“翻唱、戏仿”等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讽刺、唱反调”等表意形式表达对主流文化的蔑视。恶搞拉近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2006年胡戈对陈凯歌导演作品《无极》的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他用无极的原镜头重新剪辑,通过与其他电影、新闻节目和广告等元素的拼贴创作了一部充满调侃意味的小短片,在网络上立刻产生了爆炸般传播效果,影响力直逼《无极》。

微电影《万万没想到》的出现即是为了适应大众审美趣味,利用微电影形式表达后现代年轻人对于传统对权威的蔑视。自2013年夏天《万万没想到》系列在优酷平台推出后立刻受到大量年轻人的关注,片中那调侃式的语言,荒诞不经的题材和剧情,风趣的剪辑,夸张的表演,简单的美术设计等等把传统电影所必备的表现元素抛诸脑后,用诸多后现代特有的表现语言来展开故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万万没想到》只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网络视频,但是这种草根文化的迅速发展就是对精英文化的一种挑战,雅与俗的界线越来越模糊,说它是一种艺术可能言之过早,但是能够在年轻人中取得爆炸式的传播效应必然本身就有其独特之处,本文所论述的就是它的所表现出的波普艺术的气质,无所不用其极地调侃权威、传统,传达当代气息和文化,归纳起来以下几点。

2. 无身份背景的反常态角色

波普艺术是传统艺术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艺术形态,而其本质则是死板、单调、程式化的现代主义的挑战和反叛,展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大众流行文化。这种的观念反应到当时社会则表现为反对现代主义追求完美、高雅等原则,追求形式的不规则、色彩的夸张艳俗、艺术构思的奇巧独特的大众化艺术风格,在看似漫不经心、玩世不恭的设计之中,极尽调侃戏谑之能事,最大限度削弱权威和传统的地位。而这一思想反应在当下的网络微电影中,则体现为利用荒诞、夸张、变形等戏仿手法,并塑造各种性格庸俗、行为怪异的人物形象。摆脱单一的人物性格塑造方式,抛弃角色背景,一个人身上体现多个人性格,呈现出类似“精神分裂”的特质,行为和逻辑没有规律可寻,甚至有些疯癫,时而正常时而反常。比如,《万万没想到》全部系列中都只有一个主角“王大锤”,王大锤本身没有任何背景介绍,就像凭空出现的一个标签一样,没有固定的身份,有时候是求职的白领,有时候是群众演员,有时候甚至是刘阿斗、段誉、法海,只要这些角色上贴上一个“王大锤”的标签,那就是王大锤了。全系列《万万没想到》看完其实都无法得出王大锤究竟是谁的结论,他有无数职业,穿梭在无数时空,他总是用一成不变的表情对身边荒诞不经的事情予以批评,但是自己本身其实也是做着同样荒诞的事情。除此之外,《万万没想到》中的角色大多具有反逻辑的性格和反应,体现出类似“疯子”所产生的娱情效果。这种毫无背景来历,像正常人却又行为荒诞不经的角色其反常态影像的出现本质上是将人们逻辑式的思维惯性打破,呈现出不和常理的行为模式和事件态势,营造出和现实生活常态间离化的情绪感知,将遇到怪物时正常的恐惧心理变成习以为常的淡然,将男女间的自然吸引变成“美女还不如电脑有吸引力”,这些本末倒置的“傻子”化角色的各种行为催生出各种搞笑效果。

3. 拼贴式的叙事结构

王宁在《后现代主义之后》一书中,在对后现代主义做概括时提到:“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后现代主义文本呈现出某种‘精神分裂式’的结构特征[3] 。”在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中他开创了采用现有材料和物品进行拼贴、并置、集合等创作手段运用的先例,其中片段式拼贴的手法尤为重要。拼贴源自法语coller,意为粘贴,是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拼贴在绘画中的含义是指一种组合不同形式来构成一个全新的艺术作品,主要在视觉艺术领域。一个拼贴作品可以包含报纸、布条、彩纸、艺术品的残片、照片和另外一些物品,将它们粘贴在一起。绝大多数电影都具有一条鲜明且跌宕起伏的故事线索,网络微电影往往善于利用视听媒体的特征,将虚构的场景和源于其他资源的镜头片段(例如新闻)拼贴并置。《万万没想到》系列从构成方法上来讲无论叙事还是时空关系都可在大量使用这种拼贴并置的手法,把片段作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片段拼贴展开影像,叙事则在剧情的铺陈和架构中则尽可能淡化,甚至沦为填补片段的拼贴缝隙的附属品。在极大地弱化的情节框架中粘合和呈现彼此相异的影像片段,展示出破碎的视觉符号意象,如在《收服白素贞》一集中,法海(王大锤)其实抓不抓的到白素贞并不重要,只是想通过片段式的故事来把法海抓白素贞时的多种现代工具展示出来。

除叙事上拼贴手法外《万万没想到》中处处可以见类似电影《罗拉快跑》中的游戏化的叙事手法,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各种不同的结局,通过各种片段的重复和大量的闪回镜头剪辑将人物命运荒诞化、碎片化。从叙事结构上来讲,打破了叙事中情节点和矛盾点的固定叙事方式,虽然有些也呈现出结构上的二元对立。然而,二元对立不仅并没有成为叙事的中心,有时候剧中人物命运的驱动力反而成了被解构的对象。比如《刘备摔阿斗》一集中,反复出现刘备为了不同原因摔阿斗的场景,即使阿斗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即使理由仅仅是的卢马难产死了,而且这种重复不仅是叙事上的重复,镜头上在摔阿斗部分更是毫无更改的刻意的完全重复。

《万万没想到》系列主要是表现片段式的调侃,旨在解构经典影像作品或人们熟知的某个故事桥段。它的剧情几乎是开放和散乱的,故事结构甚至无法找到一条主线,叙事的节奏因为片段的插入显得无章可循。多个故事的片段在某个特定文本中进行拼贴和集合,形成故事的叠加,这种手法使片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己的故事情节,然而情节的开展和铺陈是却是辅助性的,实质上是展示依然是单个叙事的片段,是一种剧情的拼贴。

4. 杂糅的时空关系

戏仿性艺术风格也是当代电影一个常用的特殊创作风格,在某些戏仿性的电影中经常把将多个时空放在同一幕中同时展现,消解了时空关系所产生的历史纵深感,将各个时空平铺到一个维度上,打破了空间的界限,把真实的和虚拟的杂糅到一起。电影中的拼贴手法将过去和当下、想象和回忆等多个时空交织在一起极大得丰富了当下时空的维度彻底改变了人类在现实知域中所能经历的单一性的时间线,比如在电影《这不是斯巴达》片段式拼贴了《斯巴达三百勇士》和美国达人秀、蜘蛛侠等等各种时空的元素,就像一锅美国文化大杂烩。

《万万没想到》系列同样将这种杂糅的时空关系发挥到极致,通过使用各种简单、通俗、重复的语言打破了电影体面精致的语言传统;或借助时空拼贴,打破传统人类生活经验中的时空局限,将过去、现在、未来、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无缝拼接,也将幻想、日常、白日梦等杂糅一起,产生视觉上、思维上的另类趣味。或是将各种非寻常的生活状态,如疯癫、荒诞、搞笑、等元素相融合,呈现出多元化、非理性的文化艺术形态。比如《万万没想到》某一集中太阳神阿波罗(王大锤)调戏月神达芙妮时居然被后羿射日时射伤,于是他穿着西方神灵的罗马式衣服气愤地来到人间找后羿理论,苦口婆心劝服其放弃射日后却遇到追日夸父纠缠不休,这种混乱的时空关系和服装背景把我们常见的统一的视觉美术效果抛诸脑后,甚至刻意设计这种视觉造型上的冲突来加强视觉上的反差,打破常规的单一时间线以营造搞笑效果。

5. 反传统的造型设计

影像造型设计在一部影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为体现导演意图、根据剧情需要而设计制作的拍摄场景、拍摄现场气氛、效果等关乎视觉以及美术方面的重要环节。美术创作是直接影响影片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造型设计师师通常与摄影师、演员等共同合作,在电影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完成影片的造型表现。造型设计师应该设计和制作出符合电影主题、具有生活气息、有时代特征的景、物和人,以使电影艺术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但当前社会文化下,影像造型设计在美学新思想的变革下同样有了新的发展,以解构主义、波普艺术为指导思想而产生的新的变异美学不仅影响到了活动影像文化,更深入融合到大众文化方方面面。在电影《弗里达》中,弗里达夫妇游美国的场景用了拼接招贴的形式非常简练个性地表现美国场景是波普式美学在电影中的重要体现。顺应大众文化发展的趋势,网络数字微电影因此同样体现出来新时期的美学思想。《万万没想到》中把场景的概念直接简化成涂鸦的形式,连搭建场景都取消了,就用涂鸦画了几笔建筑,草草地拼接在一起,然后写上火焰山就可以当火焰山来用,并刻意自顾自调侃说:这场景特效也太简陋了。在数字特效横行的时代,更是极尽荒诞和自嘲精神,完全舍弃了电影特效,主角王大锤的技能“冰火九重天”就是左手右手各打“火焰特效”、“冰霜特效”几个字代替,两个人拳打脚踢的重要动作场面,就用火柴人和文字代替。这些反传统的影像造型设计呈现出的是对传统电影美术的调侃,打破了传统电影造型设计与草根阶层美术设计的界线。

纵观百年影像史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的视觉美学发展都受到当时的科技、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在默片时代,探索以肢体语言叙事的美学方式是当时的电影美学之流,而有声片时代开始则更关注电影视听语言的研究,于此同时随着近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电影叙事性内涵型也逐渐加强,相应的电影美学也获得新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后现代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其影响的数字微电影在形式和语言上都有更为前沿的发展,也为传统电影行业的新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万万没想到》系列中所体现的波普艺术气质也能够为今后的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数字媒体艺术复合型专业构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JBM316)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袁瑶 (2012) 网络电影叙事艺术研究. 硕士论文, 安徽大学, 合肥.

  2. [2]   王惠 (2013) 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关系探略. 艺术研究, 2, 12.

  3. [3]   王宁 (1998) 后现代主义之后. 中国文学出版社, 北京, 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