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5 No.04(2017), Article ID:22266,9 pages
10.12677/ML.2017.54040

A Review of Transfer of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in L1-Chinese Learners’ English Production

Yicheng Ro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Sep. 17th, 2017; accepted: Sep. 30th, 2017; published: Oct. 10th, 2017

ABSTRACT

As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Chinese is a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whereas English is a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 numerous differences lie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Given the language typological disparity, L1-Chinese learners have a tendency to transfer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manifesting as overuse of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zero anaphoras, pseudo passives and periphrastic constructions in their English productions. This article firstly summarizes the theories about TP features and compares their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e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re reviews and analyzed. However, there is no agreement in terms of which Chinese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will be transferred by the learners to English and the forms of corresponding structures in interlanguage are indeterminate. Besides, whether L1-Chinese learners will unlearn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succeeding in approximating target language, is still under debate, and we make comments on previous studies concerning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Finally,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are figured out.

Keywords:Topic-Prominent, Subject-Prominent, Feature, Transfer

中国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研究综述

荣毅成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17年9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10日

摘 要

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出语言,而英语是典型的主语突出语言,英汉语在话题/主语突出上的类型差异使得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中过度使用话题–述题结构和存现结构,出现零回指、假被动和迂回结构。本文首先对话题突出特性进行了梳理和跨语言对比,然后回顾和评析了目前对中国学生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的研究,同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对其评论,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能够展开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话题突出,主语突出,特性,迁移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汉语是典型的话题突出语言,而英语是典型的主题突出语言 [1] [2] 。话题–述题结构在汉语中比较常见,如(1a),而其对应的英文是不合乎语法的,如(1b)。

(1) a 这些书我都读过。

b. These books, I have read.

Chao [3] 提出,所有的汉语小句都可视为话题–述题这一结构,而且汉语近50%的句子都是话题结构。话题在汉语中的作用比主语大,甚至可以脱落主语形成空主语。与之相反,主语在英语中十分重要,正式文体中英语句子除祈使句外都必须有主语。英语还存在虚主语there和it,其语义较弱,在句子中主要发挥主语的句法功能。英汉语的上述类型差异使得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中迁移话题突出特性,具体表现为过度使用话题–述题结构和存现结构(existential construction),出现零回指(zero anaphora)、假被动(pseudo passives)和迂回结构(periphrastic structure)。本文将对有关中国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的上述迁移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评析。

2. 理论框架

在回顾和评析以往研究之前,有必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依次为话题–述题结构、存在结构、零回指、假被动、迂回结构。

2.1. 话题–述题结构

话题–述题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话题,话题标记和述题 [4] 。话题是说话者和听者谈论的信息,NP、VP、PP以及小句等均可以充当话题;话题标记位于话题与述题之间,起到停顿的作用;述题是与话题相关的小句。话题–述题结构在汉语中属于非标记性结构,而在主语突出语言英语中属于标记性结构。

汉语话题–述题结构可通过句法位移形成或基础生成 [5] [6] 。句法位移形成的话题–述题结构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话题从宾语位置移位到话题位置,并在宾语位置上留下语迹(trace)。第二种是从宾语位置移位到话题位置,并使用代词与话题同指(coreferential)。第三种是从主语位置移位到话题位置,并使用与话题同指的代词。

(2) a. 张三 i我不认识e i。

b. 张三 i我不认识他 i。

c. 张三 i他 i不会游泳。

基础生成的话题–述题结构包括四种类型:话题和述题的主语存在拥有关系,如(3a);话题和述题的主语存在包含关系,如(3b);话题和述题的宾语存在包含关系,如(3c);话题与述题中的任何成分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整个述题相关,如(3d)。

(3) a. 那个女孩眼睛大又亮。

b. 水果苹果最好吃。

c. 运动我最喜欢跑步。

d. 房价纽约最高。

2.2. 存在结构

英语对SVO有相对严格的要求,而汉语允许重组句中单词顺序达到强调的目的。英语需要引入虚主题帮助聚焦于该小句,一般由“there be”引导,如(4a),语义上不同于(4b)。

(4) a. There are many graduate assistants teaching English.

b. Many graduate assistants are teaching English.

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过度使用存在句,进而从类型学角度进行探究,提出“there be”起到引入话题的作用,致使这类句子和汉语话题结构相似。同时,研究还发现一些“there be”位于句首但是不合乎语法的句子,如(5)。

(5) There are some students want to study abroad.

句中“some students”非定指(definite)也非类指(generic)。然而话题性质之一是必须为定指或类指 [2] 。“some students”在语义上指示不明,学习者受到汉语中对话题限制的影响,借助“there be”引导此类NP进行表达。因此,“there be”可以视为话题引导者,用来标记句首未定义的NP。由此可见,过度使用存在结构也是由迁移所致。

2.3. 零回指

作为话题突出语言,汉语允许空话题、空主语和空宾语 [7] ,而英语则不允许,如(6)。

(6)说话者A:你想看电影吗?

说话者B:想看。

(我)想看(电影)

Want to see.

零回指的使用和语篇息息相关,如果指示对象可以从前文、语境或常识得到恢复或理解时,就会出现零回指 [7] 。同时,Chu [8] 指出话题链是以零回指(隐性)的形式由话题(显性)连接而成的一组小句。回指和话题密切相关,在语篇中零回指起到衔接作用,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则起到主要和次要停顿作用。由于汉语高度依赖语篇,这类结构在汉语中经常出现,因此研究指出汉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会导致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中出现零回指。

2.4. 假被动

假被动是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出现的一种结构,如(7)。

(7) These ways can classify two types.

然而,Schachter和Rutherford [9] 考虑到汉语话题突出特性的影响,对中介语中这类结构解读如下。

(8) These ways [we] can classify [them] two types..

句中的主语“we”在信息结构中属于次要信息,所以主语受到抑制而没有出现;与话题“these ways”同指的代词“them”也被省略。假被动结构即是省略了述题中主语和宾语的话题–述题结构,省略的主语可以依据语篇得到恢复,省略的宾语是与话题同指的代词。对比假被动和汉语话题结构,假被动的词汇顺序和汉语词序一致,如(9)。

(9) a. New cars must keep inside.

b.新车应该放在里面

由此可见,假被动并非是由于未能掌握英语被动语态造成的,而是汉语话题结构的功能迁移至假被动的形式上所形成的,这种从功能到形式的映射可以表示为:

2.5. 迂回结构

迂回结构是中介语中出现的另一种结构,最早由Yip and Matthews [10] 在香港大学学生英语写作中发现,如(10)。

(10) For China in the next 50 years, she is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当话题与谓语在句法上没有关联,与整个小句在语义上相关,这种结构在英语中是符合语法的。然而,(10)中话题“China”与谓语之间存在语法关系,for-结构则不是恰当的用法,与主语重复。汉语中存在“对于”、“至于”此类结构,能够引出强调内容作为话题进行讨论,受到母语影响,学习者将此类结构的语篇功能迁移至英语句法形式上。英语不允许一个与谓语没语法关系的名词短语作为话题,中国学习者则借助介词结构试图建立名词短语和主句之间的关系,“for”的引入使得句子更英语化,可见中国学生在英语语法的限制下向目标语靠近。因此,迂回结构可视为受母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和目标语输入影响而产生的的中间结构。

3. 研究回顾

3.1. 话题–述题结构

蔡金亭 [11] 通过英语作文语料收集,分析了90名英语水平不同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发现他们使用了一些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句子作话题的话题–述题结构,且在高水平组中出现的频率显著低于中级和低水平组。蔡金亭 [12] 采用翻译任务做进一步探究,发现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话题结构–述题的使用率降低,但是隐含性加强,低水平组倾向于使用NP做话题,随着英语水平提高,使用动名词和PP做话题的比例增加。同时补充英语写作任务,对比发现使用话题–述题结构的比例远低于翻译任务。研究探讨话题类型对主语突出特性迁移的影响,然而忽略了基础生成的话题–述题结构,未能全面考察话题–述题结构。

Xiao [13] 主要探究汉语背景的儿童学习英语时话题突出特性对句法知识习得的影响,提出八个话题突出特性:虚主语的缺失、主语的缺失、主谓不一致、宾语代词的省略,以及使用左移位结构、右移位结构、双主语结构、话题化结构(时间或地点短语作为话题、动词短语作为话题、句子作为话题的话题突出结构)。其中话题–述题结构的使用率均高于参照组,证明发生迁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语突出特性逐渐显现。这些结构中,有些结构是否在研究内容的范围内还值得探讨,例如中国学习者英语中主谓不一致是否主要由于话题突出特性迁移所致。

张爱玲和苏晓军 [14] 采用语法判断任务探究了话题突出特性迁移对中介语构建的影响,考察了七种中间语结构,数据显示其辨认成功率相差较大,由低到高依次为迂回结构(6%) < 提升(19%) < 存在结构(26%) < 作格结构(31%) < 双主语结构(47%) < 零回指(51%) < 假被动(71%)。其中双主语结构属于话题–述题结构,其辨认成功率低于50%,远低于参照组(由31名英语母语使用者组成)。作者并指出话题–述题结构在汉语中无标记,而在目标语中有标记,这种迁移称为“迁至无处”(transfer to nowhere)。然而判断类型的任务所考察的内容局限于任务所涉及到的语言知识,因此得到的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反应研究问题。

Yang [15] 采用即时口头任务和谨慎翻译任务,探究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六类结构:双主语结构,存在结构,假被动,零成分,迂回结构和主谓不一致。根据其使用率,Yang提出习失难度等级假设:迂回结构 > 存在结构 > 零成分 > 假被动 > 主谓不一致 > 双主语。可以看出,双主语结构最易习失。Yang指出初级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很大,会直接将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形式/功能迁移至英语中,随着英语水平的提升,双主语结构逐渐减少,因此提出“话题到主题假说”。然而此研究的习失难度等级假设与张爱玲和苏晓军 [14]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因此不同话题突出特性的习失顺序有待探究。

Chen [16] 采用翻译任务考察了话题–述题结构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从话题类型的角度对中国学生译成的英语句子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四种不同话题类型,包括NP、VP、PP和小句为话题。其使用率随着英语水平的升高而下降。该研究从话题类型这一角度进行分类,在中译英时使用NP、VP、PP和小句作为话题直接受到实验材料中汉语话题类型的影响,然而实验句的类型分布不均,其中包括15句以NP为话题,3句以VP为话题,2句以小句为话题,此分类必影响实验数据,而且该研究也未能全面考察话题–述题结构。

常辉等 [17] 通过句子可接受度判断任务,考察了145位英语水平不同的中国大学生对不同英语话题–述题结构的接受程度,探究汉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及习失情况。第一种是句法位移形成的且有语缺,第二种是句法位移形成且有与话题同指的代词,第三种是基础生成,话题和述题的主语存在拥有或包含关系,第四种是基础生成,话题只与整个述题有关。结果显示被试基本不接受英语话题–述题结构(拒绝率均高于60%),然而由于迁移,仍有被试接受。拒绝率随着被试英语水平的升高呈U型发展,英语水平最高的被试其判断接近英语母语使用者。此研究全面考察不同类型话题–述题结构,而然实验在句子层面进行,考虑到话题是一个基于语篇的概念 [8] ,从语篇层面进行考察更为合理。

3.2. 存在结构

在张爱玲和苏晓军 [14] 的研究中,中国学生对存在结构的辨认成功率为26%,低于双主语结构(47%),且比母语使用者对存在结构的辨认率(89%)低得多,说明话题突出特性发生迁移。根据“迁至某处”(transfer to somewhere),在目的语英语输入中,存在对应结构“there be”,使得中国学习者相信迁移话题突出特性的发生是有道理的。

Yang [15] 也考察了存在结构,发现对于中国学习者存在结构的较难习失,仅次于迂回结构的习失难度。随着英语水平的提升,存在结构出现频率降低,由此可见,汉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逐步习失汉语话题突出特性。语法学家指出汉语中“有”的功能多样,作为存在动词,“有”是汉语中与“there-be”所对应的表达。Yang的实验句中均以“有”开头,致使被试大量使用存在结构,影响实验数据。翻译任务有明显的引导性,考察中国学习者的产出更能客观反映主语突出特性迁移的情况。

3.3. 零回指的研究回顾

在张爱玲和苏晓军 [14] 的研究中,中国学生对零回指的成功辨认率高于50%,低于母语使用者对此结构的辨认率,然而母语使用者对此结构的辨认率也只达到76%,低于此参照组组对其他结构的辨认率。然而文章没有对此结构的判断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Yang [15] 所考察的中介语中话题突出类型结构包括零成分,根据习失难度等级假设,零成分不易习失。根据作者描述,零成分与本文所说指零回指一致,可见这些结构的术语还需规范。研究结果显示省略主语和宾语出现不对称现象,Yang用冗余原则进行解释,即应省略能够从语境得到恢复的信息。但实际上,并没有清楚地解释这种不对称现象。

Li & Yang [18] [19] 在话题链的层面,采用翻译任务,考察了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学生英语中的零回指。被试需要将两段中文翻译成英文,两段中文均由摘自英文原著的段落翻译而来,其中包括6个话题链和多处零回指。实验结果支持“话题到主语假说”。研究考察产出,避开翻译任务的引导性,然而其效度有时不高,被试往往没有使用相关结构,可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来克服。

3.4. 假被动

Han [20] 分析两位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两年内自发的英语产出,发现被试在书面英语中使用假被动,证明了汉语话题突出特性的迁移,且不可习失。Han提出提出汉语话题突出特性不可最终习失,与其他相关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因此,汉语话题突出特性的习失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定性描述分析汉语背景学习者英语中的假被动,因此其结论需要定量实验进一步论证。

张爱玲和苏晓军 [14] 也考察了中国学习者对假被动的辨认,其成功率高达70%。张爱玲和苏晓军指出中国学生习惯于把假被动结构中的话题当作主语以被动形式来分析,发现假被动不合乎英语语法,且被动态在汉语中属于标记性结构,因此成功辨认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Han [20] 研究发现中国高级学习者英语中任然有假被动。

Yang [15] 也考察了假被动。翻译任务中的中文句子语意上被动,而无被动形式,如“这些问题应该解决”。Yang提出初级学习者中介语中出现大量假被动是因为一方面他们认为英语允许这种结构,另一方面他们会直接将无被动形式的汉语句子译成英文,不做词序的调整。而高级学习者在翻译此类句子时,倾向于借助主动态。

基于Han [20] 的研究,Stoecker [21] 分析9位高级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同时采用了语法判断及改错任务探究学习者对英汉类型差异的掌握。语法判断任务中32个英语句子分为4组,第一组是假被动,第二组是不合乎英语语法的目标语话题–述题结构,第三组是合乎英语语法的目标语话题–述题结构,第四组是干扰句。以上多重任务得出的研究结果显示,高级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英语中使用假被动,且难以辨认假被动、难以判断不合乎英语语法的话题–述题结构,支持与Han [20] 的结论。在此研究中,Stoecker只考察了假被动和一种话题–述题结构,其他结构有待研究。研究中Stoecker认为不合乎英语语法,然而有学者认为此类结构和Stoecker认为合乎英语语法的第三组句子同是经句法位移形成,均存在于英语中 [5] [6] [17] 。根据常辉等 [17] ,中国学习者对这两种话题–述题结构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且被试倾向于接受这两类句子,其接受率均高于50%。

Li [22] 采用口译任务和笔译任务,考察了话题突出特性迁移对学习者学习英语被动语态的影响。三组英语水平不同的被试口头和书面翻译10个句子,实验结果显示假被动的使用率随着被试英语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然而,Li没有对比分析英语口语产出和英语书面语产出中假被动使用情况的差异。

3.5. 迂回结构

在张爱玲和苏晓军 [17] 考察的七种结构中,中国学生对迂回结构的辨认成功率最低为6%,且显著低于母语使用者对存在结构的辨认率(82%)。张爱玲和苏晓军指出中国学习者往往不能区分这两类话题,影响对迂回结构的辨认,一类是与谓语有句法关系的话题,一类是与谓语没有句法关系的话题 [23] [24] [25] 。

在Yang [15] 的研究中关于迂回结构的实验结果与张爱玲和苏晓军 [14] 的一致,迂回结构是最难习失的。受到母语话题–述题结构语序的影响,初级学习者高度依赖迂回结构。Yang的实验句均由“关于”、“至于”等类似结构引导,刺激被试使用迂回结构,未能客观反映主语突出特性迁移的情况。

3.6. 研究回顾总结

以上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中会使用不同类型的话题突出结构,证明二语学习过程确实经历了话题突出特性迁移,而且英语水平、表达形式、任务类型、话题–述题类型等都有可能影响迁移。不难发现,此方向的研究几乎均涉及到能否成功习得英语主语突出特性这一问题,常辉等 [17] 则考察了汉语话题突出特性能否成功习失。大多数研究考察的内容为与话题突出特性相关结构出现的比例 [11] [12] [15] [16] [18] [19] [22] 或者中国学习者对这些结构的接受程度 [14] [17] 。也有相关研究着重探究目标语话题突出结构与话题突出特性迁移之间的关系 [9] [10] [20] 。

4. 评论

4.1. 研究问题

根据上述回顾,研究发现了英汉语类型差异会导致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中迁移话题突出特性,并对其解释,例如“迁移无处”,以及提出学习者已经认识到汉语的类型特征,但因不了解英语的限制导致迁移。然而,对迁移的解释不够充分、有待完善。

考察话题–述题类型对迁移影响的研究中,其内容差异较大,不同研究所考察的目标语结构不同,且大多数研究只考察了个别结构。这些结构中,有些结构是否在研究内容的范围内还值得探讨,如主谓不一致等 [13] 。这些结构确定后还需规整分类,如双主语结构是否属于话题–述题结构 [13] [14] [15] 。另外还需规范这些结构的术语,如对空论元结构的命名方式有空位、零成分或零回指等 [11] [15] 。前人研究对中介语中出现的假被动从句法、语意、功能三个角度解读,分析较为全面 [20] 。然而对于零回指、迂回结构这些不合乎语法的表达,只考虑了汉语中对应结构的影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同时,大多数研究忽略了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例如,判断类型的任务所考察的内容局限于任务所涉及到的语言知识 [14] [17] [21] ,由于二语学习者的语感不及母语使用者,促使他们可能会使用某些策略去完成任务,从而使得二语学习者表现出变异性的倾向,因此得到的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反应研究问题;翻译类型的任务具有引导性,无法客观反映中国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的情况 [15] [18] [19] 。同时这些研究方法均在句子层面进行,然而话题是一个基于语篇的概念 [8] ,此方向研究更适合在语篇层面进行考察。

4.2. 研究展望

以上研究发现英语水平、任务类型、表达形式、话题–述题类型都对习得主语突出特性、习失话题突出特性有所影响。前人仅定性比较不同任务类型(翻译/写作)和不同表达形式(口语/书面),还需定量研究验证其统计学上的差异。同时还应探究这些因素影响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口语比书面语中出现比例高,是否口语中语用、语义优先于句法,是否书面中对话题移动距离限制更严格,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者在不同表达形式中习失这些结构特性。另外,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更重要的是需要比较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以确定影重要的因素应用于教学。

许多研究考察了相关结构出现的比例或中国学习者对这些结构的接受程度,然而更重要的是比较这些结构受到汉语话题突出特性影响的程度,以确定哪种结构迁移最持久,使得对学习主语突出特性、习失话题突出特性的教学指导更有针对性。对于英语中出现的零回指、迂回结构研究还需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二语的发展是由目标语输入、母语、普遍语法和要习得的语言项自身的特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从而提出理论依据,帮助中国学习者成功习失这些结构。

考虑到判断型和引导性任务的局限性,以及话题是一个基于语篇的概念,此方向未来研究更适合从语篇层面巧妙设计实验分析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产出,在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对以上问题进行考察。

5. 结语

中国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的迁移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目前研究发现不太一致,如类型差异会导致哪些话题突出特性迁移,以及在中介语中的表现。另外,影响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其影响程度大小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研究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如其他与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相关的目标语结构有待挖掘,以及探究目标语结构与话题突出特性迁移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待补充,中国学习者为何会过度使用存在结构,中介语中为何会出现零回指、迂回结构,均需要进一步如从句法、语义、功能等不同角度对其探索。

文章引用

荣毅成. 中国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迁移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ransfer of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in L1-Chinese Learners’ English Production[J]. 现代语言学, 2017, 05(04): 293-301.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7.5404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Li, C. and Thompson, S.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Li, C., Ed., Subject and Topic,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457-489.

  2. 2. Li, C. and Thompson, S.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s Angles.

  3. 3. Chao, Y.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4. 4. Xu, L.J. (2000) The Topic-Prominence Parameter. In: Haihua, P., Ed.,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II.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390.

  5. 5. Pan, H.H. and Hu, J.H. (2008) A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Account of (Dangling) Topic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40, 1966-1981.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8.03.005

  6. 6. Hu, J.H. and Pan, H.H. (2009) Decomposition the Aboutness Condition for Chinese Topic Constructions. The Linguistic Review, 26, 371-384. https://doi.org/10.1515/tlir.2009.014

  7. 7. Huang, C.T.J. (1984)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 Linguistics Inquiry, 15, 531-574.

  8. 8. Chu, C.C. (1998) 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 Peter Lang Publishing, New York.

  9. 9. Schachter, J. and William, R. (1979) Discours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 Working Papers in Bilingualism, 19, 1-12.

  10. 10. Yip, V. and Matthews, S. (1995) Interlanguage and Typology: The Case of Topic-Prominence. In: Lynn, E., Selinker, L. and Sharwood, S.M., Eds.,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rlanguage, Benjamins, Amsterdam, 17⁃30. https://doi.org/10.1075/z.73.03yip

  11. 11. 蔡金亭. 汉语主题突出特征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3): 17-21.

  12. 12. 蔡金亭. 母语迁移与主题突出结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 1998(3): 15-19.

  13. 13. Xiao, Y. (2002) The Syntactic Development of School-Age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IRAL, 40, 235-271. https://doi.org/10.1515/iral.2002.012

  14. 14. 张爱玲, 苏晓军. 话题突显结构与汉英中间语[J]. 外国语, 2002(4): 30-37.

  15. 15. Yang, L.R. (2008) Topic Prominence in Typological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PhD Thesi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16. 16. Chen, C.C. (2011)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opic Prominence Construction on English Acquisition. PhD Thesis, Kristianstad University, Kristianstad.

  17. 17. 常辉, 徐俪珑, 郑丽娜. 中国学习者英语中话题突出特性的习失研究[J]. 现代外语, 2017(1): 47-56.

  18. 18. Li, S.P. and Yang, L.R. (2014) Topic Prominenc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Interlangua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 109-125.

  19. 19. Li, S.P. and Yang, L.R. (2014) A Discourse Perspective of Topic-Prominenc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English Literature, 3, 190-197.

  20. 20. Han, Z.H. (2000) Persistence of the Implicit Influence of NL: The Case of the Pseudo-Passive. Applied Linguistics, 1, 78-105. https://doi.org/10.1093/applin/21.1.78

  21. 21. Stoecker, K. (2013) Transfer of Topic-Prominence in Chinese-English Interlanguage. MA Thes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

  22. 22. Li, S.P. (2014)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opic-Prominent Features on Chinese EFL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Passive Voice.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9, 109-121.

  23. 23. Rutherford, W. (1983) Language Typology and Language Transfer. In: Gass, S.M. and Selinker, L., Eds.,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Newbury House, New York, 358-370.

  24. 24. Sorace, A. and Filiaci, F. (2006) Anaphora Resolution in Near-Native Speakers of Italia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2, 339-368. https://doi.org/10.1191/0267658306sr271oa

  25. 25. Sorace, A. (2011) Pinning Down the Concept of “Interface” in Bilingualism.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Bilingualism, 1, 1-33. https://doi.org/10.1075/lab.1.1.01sor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