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Modern Linguistics
Vol.1 No.2(2013), Article ID:12197,6 pages DOI:10.12677/ML.2013.12013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the Adverb Da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xtual Function and the Modal Function

Satomi Nakata

Osaka University, Osaka, Japan

Email: zhongtian@hotmail.co.jp

Received: Apr. 16th, 2013; revised: May 19th, 2013; accepted: Jun. 1st, 2013

Copyright © 2013 Satomi NAKATA.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Most studies have expounded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adverb Dao. However,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sidered the modal function and the usage of Dao as a non-nucleus usage.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studies distinguished the two functions, they have not pointed 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yet.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xtual function and the modal function by describing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Dao. In the following, the paper will use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to illustrate all of the usage of Dao in whole.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extual function and the modal function.

Keywords: Adverb Dao; Semantic Background; Grammatical Meaning; Textual Function; Modal Function

副词“倒”的语义背景和语法意义

—篇章功能和情态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田聪美

大阪大学,大阪,日本

Email: zhongtian@hotmail.co.jp

摘 要:

不少研究已对“倒”的篇章功能进行了探讨,但主要将“倒”的情态功能及用法视为其周边性用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这些研究虽然进一步将两种功能进行了区分,却没有明确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本文以“倒”的语义背景和语法意义的重新认识为基础,对篇章功能和情态功能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利用语义背景图式以及语法意义,试图对“倒”的多样用法做出统一解释。最后,本文指出两种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收稿日期:2013年4月16日;修回日期:2013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13年6月1日

关键词:副词“倒”;语义背景;语法意义;篇章功能;情态功能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倒”是具有多个义项,用法较为复杂的副词之一。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1]对“倒”的解释如下:1) 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妹妹倒比姐姐高];2) 表示跟事实相反[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3) 表示出乎意料[有这样的事?我倒要听听];4) 表示转折[房间不大,陈设倒挺讲究];5) 表示让步[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6) 舒缓语气[肯定句:咱俩能一起去,那倒挺好][否定句:你说他不肯去?这倒不见得];7) 用于追问或催促[你倒说说看]。

《八百词》[1]一共列举了七个义项,解释得很详尽,而在此我们要考虑以下两点:首先,“倒”是否分别具有这些意义?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各个义项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在《八百词》[1]的解释中,似乎不易看出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其次,这些意义是“倒”本身所表示的,还是“倒”所在的整个句子或语境而产生的?

于是,本文拟以“倒”的语义背景和语法意义的重新认识为基础,从篇章和情态功能的角度进行考察。并进一步论证两种功能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此对“倒”的多样用法做出统一解释。

2. 文献探讨

为了全面地解释“倒”的用法,不少学者已对“倒”的语法意义以及功能作了一番考察,他们主要从篇章(text)和情态(modality)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探讨。

关于副词的篇章功能——在复句以及篇章中,发挥衔接作用,屈承熹(1991)[2]、张谊生(1996)[3]等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专门讨论“倒”的篇章功能的是彭小川(1999)[4]。她指出“倒”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并揭示了其四个篇章模式1,以此表明“倒”是一个具有很强篇章功能的副词。李宗江(2005)[5]、周红(2006)[6]也同样用“倒”的篇章模式证明了其篇章衔接作用。而吴中伟・傅传凤(2005)[7]则从含义(implicature)的观点对篇章功能进行了考察。总体来说,大部分研究都是借鉴了马真(1983)[8]描写的“反而”的语义背景,来探讨“倒”的篇章功能。

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还提到“倒”的情态功能,即所谓的表示某种语气的用法。以往的研究将“倒”表示的情态意义分成反驳、意外性、催促等几类,而对于表示这些意义的动机与机制,他们未给予充分的解释。

如上所述,不少研究已探讨了“倒”的篇章功能和情态功能,但问题是,前人将两种功能区分对待,却没有明确地说明二者的关联性。因此,在下面的考察中,本文利用语义背景以及语法意义,试图表明两种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指出,马真的语义背景不仅能够解释词语所出现的篇章模式,还能够说明产生情态意义的机制。

3. “倒”的语义背景2和语法意义

在具体描写“倒”的语义背景之前,我们回顾一下马真对“反而”的论述。马真(1983)[8]将“反而”出现的语义背景描写为如下:

“反而”的语义背景

A) 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

B) 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

C) 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并没有出现或发生;

D) 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现象或情况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

在这个语义背景中,“反而”用在说明D)意的语句里。

从以上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反而”的语义背景D)中,“倒”也被使用。虽然马真描写的是“反而”的语义背景,但对“倒”的研究给予了不少启发。于是,本文在“反而”的语义背景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语料(实例),将“倒”的语义背景及其语法意义设定为如下:

“倒”的语义背景和语法意义

1) (在某个语境当中)存在事件P。

2) 从事件P的存在,可以推断出事件Q(预期3)。

3) 实际上,事件Q没有出现而出现了事件¬Q。

在这个语义背景中,“倒”用在说明3)的语句里,在此“倒”表示实际上出现的事件¬Q与从事件P推断出来的事件Q(预期)不同。

“倒”的语义背景图式(schema)(图1)。

Figure 1.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Dao

图1. “倒”的语义背景图式

下面,我们利用语义背景图式,对“倒”的各个用法进行考察。

4. “倒”的语法功能

4.1. 篇章功能

如先行研究所述,“倒”有承上启下的连贯和衔接功能,这就是所谓的“篇章功能”,“倒”的篇章功能可以从“转折”和“让步”的角度来分析。

4.1.1. 表示转折的“倒”

首先,请看(1)的转折关系:

(1) 没看出来,你人这么瘦(P),饭量倒挺大(¬Q)。

(连续剧《当婆婆遇上妈》)

前分句“你人这么瘦”和后分句“饭量倒挺大”之间存在一种转折关系,这种转折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

根据人们的一般经验和常识,“胖”和“饭量大”或“瘦”和“饭量小”是容易联系在一起的4。因而,说话人从“你很瘦”这个事实,可以自然地推断出“你的饭量应该很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的饭量挺大”(图2)。

在这个语义背景下,“倒”用在事件¬Q中,在此表示实际情况(事件¬Q)与从事件P推断出来的预期(事件Q)不同。因此,使用“倒”产生的反预期使得前后分句(即P和¬Q)之间形成转折关系。

“倒”的语义背景中,有时还可以看到表示“新状况的出现5”的语句,例如:

(2) 瞧瞧这孩子!天天念叨表姑(P),这会子见了(A),倒不会说话了(¬Q)!

(徐小斌《亚姐》)

跟表姑在一起的情况下,跟她说话(或没有跟表姑

Figure 2.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1)

图2. (1)的语义背景图式

在一起的情况下,没有提到她),是一般情理,但说话人的孩子则是“没有跟表姑在一起的情况下,也总提到她”(事件P)。因此,说话人以为,如果孩子能见到表姑,“肯定会跟她好好聊天”(事件Q),然而,实际上“孩子见到表姑,也没有跟她说话”(事件¬Q),在这个语义背景下,“倒”用在¬Q中,在此表示实际情况与从事件P推断出来的预期不同。

按理说,见面的情况比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发生事件Q的可能性应该更高,然而,事件Q(预期)没有出现而出现了事件,由此形成了反预期的转折关系(图3)。

(2)与(1)不同的是:在(2)的语义背景里出现了表示从“没有见面”到“见面”的状态变化的语句“这会子见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种状态变化可以称为“新状况的出现”。“倒”往往出现在如(2)所示的语义背景中,再例如:

(3) 人家天天来的时候,死活不搭理(P),现在人不来了(A),你倒没着落上了(¬Q)。

(连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

(1)与(2)、(3)的语义背景有所不同,但我们认为,(1)~(3)都属于由反预期形成的转折复句。

“倒”还可以表示另一种转折关系,例如:

(4) 剧本的内容一般(P),语言倒很生动(¬Q)。

(《现代汉语八百词》[1])

(5) 钱啊,就这么回事,是吧?来得不容易(P),去得倒挺快(¬Q),这玩意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6

(连续剧《婚姻保卫战》)

在(1)~(3)中,从事件P推断出来的事件Q(预期)和事件¬Q之间存在相反的语义关系,但从(4)、(5),

Figure 3.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2)

图3. (2)的语义背景图式

我们难以看出其关系,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

对于两种转折关系((1)~(3)类和(4)、(5)类)的差别,

宇都(2008)[11]已指出了几个特征7。他认为,(4)、(5)等例句是针对主体(主题)进行对比性描写的,并且,这种转折关系在前分句中表示不好的、消极的意思,在后分句中则表示主体(主题)好的、积极的性状。以(4)为例,确实如宇都所说的那样,在前后分句上似乎有语义制约,但(5)的情况有所不同,(5)的后分句是“(钱)去得倒挺快”,在我们看来,这不是“好的、积极的”意思,即违背了宇都提出的语义制约,对于这一点,该如何解释?

根据人们的常识,“(钱)去得挺快”是不好的事情,但说话人将不好的事情看作为“好的”事情去表达,以此改变对“没有钱”这个状况的悲观态度。因此,(5)里使用的“倒”也属于宇都所说的语义制约范围内,然而,他论述的后分句的语义制约有不足之处,即“好(或积极)”还是“不好(或消极)”是由说话人决定的主观性判断,而不是一般人决定的客观性判断。

4.1.2. 转折“倒”和“却”的异同

通过“倒”的语义背景,我们可以看到“倒”形成转折关系的机制,但在单音节副词里,“却”也可以用在转折复句的后分句,表示转折。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不少研究已讨论了“却”和“倒”的异同8,于是,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试着进一步探讨两者在转折上的区别。

以往研究指出,在下面的例句中,使用“却”的(6a)、(7a)成立,而使用“倒”的(6b)、(7b)则不成立:

(6a) 下雨了,他却没带伞。(森中1998[12])

(6b) *下雨了,他倒没带伞。(森中1998[12])

(7a) 他昨天病了,却坚持来上课。

(7b) *他昨天病了,倒坚持来上课。

(彭小川1999[4])

但是,如果将一定的语句补上,(6b)、(7b)就可以成立,例如:

(6c) 不下雨的时候,他天天带雨伞。下雨了,他倒没带伞。(森中1998[12])

(7c) 他平时不怎么来上课,(可)昨天病了,倒坚持来上课了。(方绪军2004[14])

作为表示转折的复句,使用“倒”的(6b)、(7b)不能单独使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句子就可以成立,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6b)、(7b)里,补上语句的(6c)、(7c)在篇章结构上有和(2)、(3)相似的特征,请比较:

(2) 瞧瞧这孩子!天天念叨表姑(P),这会子见了(A),倒不会说话了(¬Q)!

(3) 人家天天来的时候,死活不搭理(P),现在人不来了(A),你倒没着落上了(¬Q)。

(6c) 不下雨的时候,他天天带雨伞(P)。下雨了(A),他倒没带伞(¬Q)。

(7c) 他平时不怎么来上课(P),(可)昨天病了(A),倒坚持来上课了(¬Q)。

再次,使用图式来表示(7c)的语义背景(图4):

从语义背景图式可以看出,形成转折关系的并非“他昨天病了”和“他倒坚持来上课了”之间,而是存在于“他平时不怎么来上课”和“他倒坚持来上课了”之间。

如(7b)所示,“他倒坚持来上课了”不能跟“他昨天病了”直接形成转折关系,是因为“他昨天病了”表示“新状况的出现9”,(6b)也同样如此。换言之,(6b)、(7b)都没有构成完整的语义背景,因此,让人觉得缺少了某种语境的支撑,但(6c)、(7c)的语义背景就相当于(2)、(3),因而变成了合格的句子。

4.1.3. “倒”表示让步?

以往研究指出,“倒”不仅表示“转折”,还表示“让步”的意思。比如周红(2006)[6]认为“倒”有增强“姑且同意、让步”的语气。《八百词》[1]也将下面(8)、

Figure 4.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7c)

图4. (7c)的语义背景图式

(9)解释为表示让步的“倒”:

(8) 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

(9) 住这儿交通倒很方便,可是人声太嘈杂。

确实,“倒”出现在表示让步的前分句中,但“转折”和“让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复句的前后关系里,通常前分句分担“让步”,后分句则分担“转折”的作用。因此,我们难以认同,表示“转折”的“倒”还能表示“让步”的看法。并且,如果将(8)中的“倒”去掉,我们仍可以将“质量挺好”看作为表示“让步”的分句,(9)也同样如此,请比较:

(8’) 质量挺好,就是价钱贵点儿。

(9’) 住这儿交通很方便,可是人声太嘈杂。

从以上比较,可以证明“让步”的意思并非“倒”所引发的,那么,让步分句中使用的“倒”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请看(10)及其语义背景图式(图5):

(10) 彭局长像是跟许组长探讨地说:“别忘了带相机,还有摄像机。我原来那套尼康家什倒挺专业(¬Q),不过太沉了,不方便。”

(张笑天《VISA卡悬疑》)

根据人们的一般经验和常识,“普通人的相机和摄像机应该很一般”(预期),然而,说话人的情况并非如此,“他有专业的相机和摄像机”(事件¬Q),这个事实违背了人们的预期。在这个语义背景下,说话人将“倒”用于让步分句中,以此表示事件的意外性。

4.2. 情态功能

先行研究表述,“倒”还表示情态意义(即前人所谓的表示某种语气的用法)。通过参考实际语料,我们发现,“倒”的情态意义往往出现在固定结构里。例如:

我们将使用“倒”的固定结构分成两类:一个是表示“反语”的“S倒好”和“SV得倒C”结构;另外一个是表示“挑战/挑衅”态度的“我倒要/想V”和“你倒V”结构。

4.2.1. “反语”和“S倒好”、“SV得倒C”

“反语”是以“X是Y”来表达“X是¬Y”的语言表现。“倒”往往出现在反语表达中,给所在的句法结构添加一层意思。例如:

(11)

[关系]陆涛(男)和夏琳(女)是情侣关系。

[场景]一个周末的早上,刚下班的夏琳回家后发现,陆涛一个人睡得很香。

夏琳:陆涛,你太过分了。我跑了一上午签了一大单子,你倒好,大周末的,一个人躲这儿昏睡百年。什么意思啊?(连续剧《奋斗》)

在这里,夏琳为了责怪陆涛的行为,使用“你倒好”结构,但实际上,不使用“倒”的反语表达“你好”也同样可以表达责怪的意思。那么,“你倒好”结构中的“倒”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试着从“倒”的语义背景图式(图6),找出使用“倒”的动机。

夏琳由于自己吃苦的原因,就认为“陆涛也应该吃同等的苦”,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陆涛一个人睡得很香”(即他没吃苦)。在这个语义背景下,“你倒好”是夏琳针对跟自己的预期(期待)相反的情况进行的评价,并且,“倒”的使用可以激活其语义背景,因此,跟使用“你好”结构的情况相比,使用“你倒好”结构时,比较对象(夏琳和陆涛)的相反关系更为前景化。

Figure 5.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10)

图5. (10)的语义背景图式

Figure 6.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11)

图6. (11)的语义背景图式

接着,请看另一种反语表达:

(12)

[关系]郭洋(男)和李梅(女)是夫妻关系。

[场景]他们正在商量跟父母同住的事情。

郭洋:甭管多大房子,你觉得四个老人跟咱们住在一起,现实吗?

李梅:那就买两套对门的,这样既分开住又离得近,还方便照顾。

郭洋:想得倒美,那得花多少钱呀?房价可比你工资涨得快多了。你一个人得什么时候才能挣够两套房钱啊?(连续剧《婚姻保卫战》)

在(12)里,郭洋为了反驳李梅的意见,使用“想得倒美”结构。“想得美”这个结构也是一种反语——以积极意义的语句“想得美”来表达相反的消极意义。那么,在“想得美”结构中,为什么使用“倒”呢?

如上所述,“倒”的使用可以激活语义背景,在其语义背景中,存在相反的语义关系,这使得“倒”所在的句法结构具有含意(implicature)。例如:

之所以“倒”往往出现在“你好”、“想得美”等反语表达中,是因为使用“倒”的语义背景正好符合反语意义的二重性原则。

4.2.2.“挑战/挑衅”态度和“我倒要/想V-V”、 “你倒V”

“我倒要/想V-V”和“你倒V”结构都表达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态度,那么,在这些结构中,“倒”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请看(13)的“我倒要/想V-V10”结构:

(13)

[关系]李刚是老常女儿的男朋友,老常一直不同意他们在一起。

[场景]有一天,李刚来找老常说话。

李刚:常叔叔好!

老常:你小子胆不小啊,闯我地盘上来了。

李刚:今天来是想找您好好谈谈。

老常:我倒想听听你能谈出个什么花样来。

(连续剧《婚姻保卫战》)

从能愿动词“想”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出,“我倒要/想V-V”结构表示说话人的意志、愿望,但在此需要进一步考虑:“倒”的使用给这个结构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态意义呢?我们再次使用语义背景图式来考虑这个问题(图7):

通过“倒”的使用,上面的语义背景——在不想听的情况下,说话人故意去表达相反的意义——被激活。在这个反预期的作用下,产生了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态度,由此体现了说话人“挑战”的态度。

接着,请看一下(14):

(14)

[关系]郭洋(男)和李梅(女)是夫妻关系。

[场景]郭洋接了一个电话,李梅发现这个电话是一个女人打来的。

郭洋:不是,我这不就打个电话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呀?

李梅: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看你干吗这么紧张啊?

郭洋:不是你想的那样。

李梅:那是哪样啊?你倒说说。

郭洋:反正我心里没鬼,你爱怎么想怎么想,简直有点莫名其妙。

(连续剧《婚姻保卫战》)

在这里,“倒”出现在祈使句里,但并不是在所有的祈使句里都可以任意使用“倒”。“倒”的使用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图8)

从郭洋的举动,李梅推知“郭洋有不能跟李梅讲的秘密”(预期),而郭洋表明“(自己)没有秘密”在这个语义背景下,李梅明明知道郭洋不能跟她解释,但她却故意用祈使句来要求他解释,并为难他。由此可以看出,“倒”的使用给祈使句添加了说话人“挑衅”的态度11

虽然“我倒要/想V-V”和“你倒V”(祈使句)是不同的句法结构,但是,在这些结构中的“倒”给不同结构添加了相似的意思,即“挑战”或“挑衅”的

Figure 7.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13)

图7. (13)的语义背景图式

Figure 8. The semantic background schema of (14)

图8. (14)的语义背景图式

态度。在此我们值得关注的是,“我倒要/想V-V”是表达说话人愿望的结构,如果以此去要求对方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语言表达就是祈使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下面的变换关系:

我倒想听听你说→(我命令)你倒说说!

这两种结构之间的区别只在于一个是表达说话人愿望的,而另一个是其“言语行为”。因而,在“我倒要/想V-V”和“你倒V”(祈使句)结构中的“倒”出于同样的动机而被使用。

5. 结语

本文以“倒”的语义背景及其语法意义的重新认识为基础,对篇章和情态功能分别进行了探讨。以往的研究往往将两种功能区分对待,却没有明确地指出二者的关联性。本文通过考察,表明“倒”的使用后面一定存在一个语义背景,在这个语义背景和“倒”的语法意义的作用下,“倒”能够产生多样的用法。因此,我们认为“篇章”和“情态”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2]       屈承熹. 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 2: 64-78.

[3]       张谊生.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 语言研究, 1996, 1: 128- 138.

[4]       彭小川. 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 北京大学学报, 1999, 5: 132-137.

[5]       李宗江. 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 汉语学报, 2005, 2: 33-39.

[6]       周红. 副词“倒”的预期推断与语法意义——兼谈对外汉语副词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1-7.

[7]       吴中伟∙傅传凤. “倒”字句的含义及教学[J]. 汉语学习, 2005, 4: 70-75.

[8]       马真. 说“反而”[J]. 中国语文, 1983, 3: 172-176.

[9]       马真. 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 世界汉语教学, 2001, 3: 12-18.

[10]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 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

[11]    宇都健夫. 逆接の“倒”再考[J]. 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 2008: 7-30.

[12]    森中野枝. 中国語の副詞“倒”について―“却”との比較を通して―[J]. 中国語学, 1998: 52-61.

[13]    原由起子. 語気副詞〈可〉と〈并〉〈倒〉〈却〉[J]. 中国語学, 1985: 44-57.

[14]    方绪军. 表示转折的“倒”和“却”[J]. 语言科学, 2004, 5: 26-37.

[15]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268-275.

NOTES

1彭小川(1999)[4]将进行对比项分别设为A、B,将语义上与他们有联系但又不属于对比内容的设为X,揭示了以下四个篇章模式:1)  A + (X) + B倒;2) A倒 + (X) + B;3) (A + B) + B’倒;4) (B)倒。

2马真(2001)[9]将语义背景定义为如下:“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是从语用的角度说的。语义背景就是一种语用环境。几乎每个词语,特别是虚词的使用都会涉及语义背景的问题。”

3关于“预期”的概念与分类,参看吴福祥(2004)[10]

4这种思考方式应该跟人们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有关。

5为了行文的方便,将表示“新状况的出现”的语句用A (appearance)来表示。

6这是部下跟老板报告说,现在公司的经济情况极为不佳的时候,老板说的台词。

7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转折关系,森中(1998)[12]也将两者区分对待。

8关于“却”和“倒”的区别,参看原(1985)[13]、森中(1998)[12]、方绪军(2004)[14]等。

9(2) “这会子见了”、(3) “现在人不来了”、(6) “下雨了”和(7) “昨天病了”都使用句末的“了”,从这个语言事实,也可以证明这些语句都表示“新状况的出现”。关于“新状况的出现”,请看4.1.1。

10周红(2006)[6]指出,“我倒要/想 + 疑问短语”格式中,追问和追究的语气主要是由动词“要/想”以及疑问短语来承担的,但没有表明表达其语气的机制。

11在“你倒V”结构中,“倒”表示的是言者主语(speaker subject)的主观态度,而不是句子主语(sentence subject)的。关于言者主语和句子主语的差别,参看沈家煊(2001)[1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