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5 No.02(2017), Article ID:20608,9 pages
10.12677/ML.2017.52017

Investigating the Motion-Event Structure of the Go55 Verb-Directional Constructions in Hakka

Hsiao-chien Liu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Received: May 3rd, 2017; accepted: May 20th, 2017; published: May 23rd, 2017

ABSTRACT

Applying Talmy’s (1985, 2000a, 2000b) model of motion event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hree types of motion event exhibited by Hakka go55 verb-directional constructions and investigates their respectiv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mplex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imilar to Mandarin Chinese, Hakka belongs to the split type since path is expressed by both directional verbs and complements, and is particularly encoded by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 agentive motion events. However, Hakka differs from Mandarin Chinese since the degree of fusion between verbs a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 Hakka is not as high as that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further, Hakka sub-dialects show consistency in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semantics while the major contrast is found at the lexical level.

Keywords:Hakka, Verb-Directional Constructions, Directional Verb, Directional Complement, Motion Event, Cross-Dialectal Comparison

探究客语“过”动趋结构之位移事件

刘晓茜

政治大学语言学研究所,台湾

收稿日期:2017年5月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0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3日

摘 要

本文以客语“过”的动趋结构为研究对象,并运用Talmy (1985, 2000a, 2000b)对位移事件的分类,了解表达路径义的形式是动词还是卫星,初步定位客语为混合型框架语言 [1] [2] [3] 。在结构语义层面,本文整理“过”作为趋向动词和补语在动趋结构的语言表现;在跨方言比较层面,客语和华语“过”的语言表现十分相似,但值得注意的差异是客语动趋式允许添加中插成分,呈现动词和趋向补语间不紧密的关系。其次,客语次方言在动趋式之句法及其语义较为一致,主要差异在于词汇层次。

关键词 :客语,动趋结构,趋向动词,趋向补语,位移事件,跨方言比较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过去以客语趋向词“过”[go55]1为研究对象,偏重语言描述层面的词汇结构,条列“过”之动词、补语和时貌标记(项梦冰1997 [4] ,罗肇锦1984 [5] ,1990 [6] ,1996a [7] ,1996b [8] ),另有学者认为补语“过”为动相补语,如“行过去”(赖文英2015 [9] )。“过”作为时貌,兼涉重行貌、经验貌和完成貌,引发热烈的讨论(江敏华2013 [10] ,李诗敏2015 [11] ,李诗敏,赖惠玲2016 [12] ,房子钦2015 [13] ,柯理思2006 [14] )。迄今,尚未利用语义区分,分析“过”的结构和语义的对应关系,本文认为探索“过”的位移事件,有助于理解趋向义的语言表现,以及呈现客语次方言、客语和华语间的方言比较差异。

位移事件的讨论限定在“过”的四种动趋结构:一、单独出现的趋向动词(“佢过桥仔了”;(他过桥了))。二、接指示补语“来”或“去”(“佢过桥仔来了”(他过桥来了))。三、出现在动词之后(“佢行过桥仔了”(他走过桥了))。四、位于主动词和指示补语之间(“佢行过桥仔来了”(他走过桥来了))。

在客语字典里,“过”呈现多义;徐兆泉(2009)定义“过”有九项基本义项与例句 [15] ,以及李荣,黄雪贞(1995)罗列梅县方言“过”的词条 [16] 2,本文整理并增添华语的语句翻译及对应“过”的语法角色,置于表1,说明字典收录较多的动词用法,其次是补语和副词。

更多的语言材料显示,“过”的位移事件有更细致分析的必要,特别是针对路径义与语法结构的投射关系。以下的顺序为:第二节简述客语“过”的相关文献和理论背景;第三节分析客语“过”的动趋结构与语义功能;第四节为结论。

2. 文献回顾与理论运用

本节首先回顾有关客语动趋结构的文献,接着讨论位移事件之词汇化类型理论,以建立相关背景知识。

2.1. 客语“过”之相关研究

吴福祥(2010)和Ansaldo (1999)从共时角度来看粤语“过”从趋向动词到比较标记的演变,推测其路径为“经过、超过义主要动词>连动式中的V2 > 趋向补语 > 比较标记” [17] [18] 。江西石城客语“过”表重行的副词,如“买过只水桶”(再买一只水桶) (曾毅平2000:212 [19] )。

Table 1. Definitions and examples of go55 in Hakka dictionaries

表1. “过”之字典义项与例句

李诗敏、赖惠玲(2016)以台湾客语自然语料为主,从构式语法的观点出发,探讨客语“过”在句法和语义的表现,以及解释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现象;他们认为“过”的语义演变为“跨越”、“移转” > “跨越空间、时间” > “超越”、“太过”、“再、更、又” > “事件发生”、“事件附加”等;在句法上,“过”横跨动词、数词、副词、补语、时貌到连接词等范畴 [12] 。

2.2. 词汇化类型与复杂事件的一体化类型

Talmy (1985)的词汇化类型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体现关系,发现语义和句法之间可能是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注重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成分的现象称为整合,例如位移的方式和原因利用动词呈现出来,例如“他走下山”,“他”是位移体,“走”是移动的方法,被称为伴随事件动词,“下”是路径补语(或称为卫星,表围绕着动词的语法范畴),“山”是处所宾语,整体是自移事件 [1] 。其参照点称为“施事性”,分成自移、致移与非致移,为本文最主要的分类标准:

1) 自移事件有位移自主权,通常由有生命体担任主语,如“我走过操场”。

2) 致移事件运用带有使动义的动词、致使结构或标记等句法手段,驱使位移体移动,如“我用左脚把球踢过操场”。

3) 非致移事件由无生命体作主语,不牵涉外力,如“餐巾飘过厨房”。

Talmy (2000a, 2000b)认为动词是句子或子句的中心语,而“卫星”是围绕动词的语言成分,与动词成为姊妹关系,例如华语是由趋向补语充当卫星的角色 [2] [3] 。世界语言的区分重点在于表达路径义的句法手段,动词框架语言的路径义是由动词词根呈现,譬如在日语里有许多表达路径义的动词;卫星框架语言的路径义是由卫星所表现,而动词是表位移的方式,出现在英语和华语里,另外路径义通过介词体现,类似的方式出现在俄语、波兰语和匈牙利语等等(Matsumoto 2003 [20] )。

虽然华语趋向补语表达路径义,但趋向补语本身就是动词,如“过”兼路径动词和补语,因此柯理思(2003, 2007)认为汉语是一种混和型框架语言,同时具有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的特性:第一,同时可由路径动词或[伴随事件动词 + 路径补语]表达自移事件;第二,可由上面两种形式表达非致移事件;第三,仅由[伴随事件动词+路径补语]表达致移事件 [21] [22] 。其他学者强调Talmy的二类法外应再增加第三类,称为相等框架语言(Chen & Guo 2009 [23] , Slobin & Hoiting 1994 [24] , Zlatev & Yangklang 2004 [25] )。

3. 客语“过”动趋结构之位移事件剖析3

依据位移事件的框架,以自移、致移与非致移事件的观点来研究客语“过”之句法及语义表现。

3.1. 自移事件

主语有自主的移动能力,前接表方式的位移性动词,“过”为路径补语,修饰动作的施行路径。这一类的句法变化最丰富,包含基本位移结构、处所词前移以及能性补语的运用等。

3.1.1. 基本位移结构:[NPFigure(+V) + 过/过来/过去 + NPGround]

客语“过”的空间义是位移体移动并越过目标地,例如跨越三维空间的处所,例如“河坝”、“山”或“桥”等,如(1a),“过”是路径义动词,后面不能接目标词组,必须由“去”负责,如“过去这个市场”(而“过这个市场”表穿越)。“桥”通常为渡河的工具,“过”表穿越如(1b)。“过”常跟二维空间的名词同现,如(1c)“路”,“过”有“经过”义。

(1) a. 爱过河坝去对面个村庄(为了去对面的村庄,所以要过河);

b. 头摆个俗系爱扛较老个人先过桥(以前的习俗是要先把较年长的人抬过桥);

c. 一个过路个就问佢讲(一个过路的人就问他说)。

另外,完成貌“了”出现在“过”之后,表位移动作结束。本文采用以口语叙述性高的语料,时间衔接性展现在附加语上,如(2a,b),句尾“了”表完成施作在处所的动作,“后”是紧密接合故事的连续。第二种是“过”后面不出现处所词,但从语境可以推敲其处所是“路”,如(3)。

(2) a. 过了河坝,妇人家同师父讲恁仔细(妇人过河后,跟师父说谢谢);

b. 安脑这只蜈蚣过了桥了后呢,将恁泥逐该尾蛇(怎么会知道这只蜈蚣过桥之后,就一直追那只蛇)。

(3) 走去河坝唇干草堆项跍等,看有人过正出来(走去河边的干草上等,看到有人经过才出来)。

趋向动词“过”后接指示补语“来/去”,以说话者的视角为主,动作方向是朝向或远离说话者,如(4),“过”指涉从某地到村庄,“来”趋近说话者所在的处所,所以指示补语后的处所通常表终点。(5)不同的在于指示词组“ka24向”4或“该边”作处所,放在“过”和“去”之间,但此处所是动作的终点,非通行的场所。有时“过”的角色仅是满足结构的需求,其本意不明显,由“来/去”负载带有目标的趋向义,如(6a,b)后接目标子句,“来/去”变成主要动词,促使“过”的语义产生虚化,因此“来/去”可跟“过来/去”替换使用。(7)是客语的独特结构5,“来”和“去”同时出现在动词后,“来”表示位移体具有主观化的认知,强调由己身执行该动作,“去”负载真正的趋向义,充当目标标记,后接动词短语。

(4) 佢系爱过来庄仔项,会经过一条河坝(他要过来村庄这里,会经过一条河)。

(5) ti24向/这边个人下过ka24向/该边去了(这边的人全过那边去了)。

(6) a. 几日添老阿公老阿婆想爱过来舂米(几天后老公公和老婆婆想要来舂米)。

b. 佢就过去寻该地理先生(他就过去(去)找那个地理老师)。

(7) 饭燥水咧就过来去打下,饭燥水就有好食,正煮好就吂好食(等饭锅里的水干了,就去关火,饭锅里的水干了就可以吃,但是刚煮好就还不能吃)。

当动词是位移特性且“过”作补语时,随着处所词语义在空间概念的不同,使“过”投射出不同的路径义,如(8a)“过”表跨越,(8b)的动作施行处是“路”,“过”表经过。但是动词对路径义的影响较小,如(8c),主要由“河坝”决定“过”表跨越。

(8) a. 白头公仔飞过一条大河坝(白头鸟飞过一条大河);

b. 皇帝行过下,该将军就转落去咧(皇帝刚经过不久,那位将军就回去了);

c. 该年轻人跳/行/走/飞过河坝(那年轻人跳/行/走/飞过河)。

最后一种是完整的动趋结构,动词具位移属性,后接「过」和指示补语「来」或「去」,而且有两种特性,第一,「过」的路径意变得不清楚,如(9a),可看出「过」表跨越处所「坑」,但有时不明确,如(9b),透过指示补语可知道趋近或远离说话者或参照点的方位。第二,指示补语后不常接处所词,若需要表现处所,则前移至「过」和「来/去」之间,如「行过河坝来」,「河坝」表施行动作的场所。当指示词作处所时,因为定指让结构语义表示施行动作的终点,如(10a),原本的结构应为「走过去ka24」,可能因为单音节而改变信息焦点,前移到「过」和「去」之间。活动和状态动词进入动趋结构,如(10b,c)「挤」和「看」,「过」的路径透过隐喻而来,由「去」表方向。

(9) a. 𠊎今晡同后叔去挂纸吭,啊坑爱跳过去吭(我今天跟叔叔去扫墓,要跳过一个烧金纸的盆子);

b. 你行过来,我请你食鸡酒(你走过来,我请你吃麻油鸡)。

(10) a. ka24有宝拣咪,个个下走过ka24去?(那儿有宝挖吗,大家都跑到那儿去?)

b. 老鼠等到毋耐烦,就行猫仔个肚底,挤过去(老鼠等到不耐烦,就走到猫的肚子下面,往前挤);

c.远远看过去,这一队人马系当壮观个景象(从远方看过去,这一个队伍是相当壮观的景象)。

客语有两种独特句型;其一,“过”蕴含位移的方向改变,如(11a),近指指示词[ti24]作处所,“过”表示从某处往说话者或听话者当下的地方移动,衍生出到达义。此外可以藉用比较副词“较”(比较)和副词“兜”(一些),使“行过”产生远离的意思,如(11b),远离义由“兜(仔)”传达,补充比较义的“较”或“一些”可不出现,但在不同的语境下,“行较过兜”可能有“靠近”的解读。以指示补语“来”取代“兜”,让趋向义比较明确,如(11c)。

(11) a. 你企过ti24,𠊎企去ka24(你站这儿,我站那儿)(曾毅平1998 [19] );

b. 行(较)过兜(仔)(一些)试看看(走过去一点);

c. 你略略仔坐(较)过来(你稍稍地坐过来(一点))。

其二,动趋式容许时貌标记的进入,如(12a),持续貌「等」属于动词后的成分,表进行或持续,「过」仍分析为修饰动词「行」的补语。又如(12b),在台湾四县、海陆和大埔客语里,江敏华(2013)称「啊」为紧密先前貌貌,此强化「过来」结束后,快速切换到「看」的后续事件,在梅县客语里,「啊」被称为短时态,其语言表现如同台湾南部四县客语(林立芳1996 [26] ,侯復生2002 [27] )。

(12) a. 等有一下仔,有两侪人行等过(等了一下,有两个人走着过去);

b. 厥心舅,过啊来,看下,哇坏咧(他的媳妇过来一看,哇糟糕了)。

3.1.2. 处所词前移: [NPGround + ADV + 过]/[NPFigure + (VP) + PREP + NPGround + 过]/[NPFigure + VP +到 + NPGround + 过]

处所词前移发生在两种情况;首先,因为原本处所的位置出现裂缝,处所词“桥”被摆到“过”之前,变成主题,如(13a)。另外能性副词“做得”(可以)形容动词“过”,表准许让人通行;“好”是名前修饰语,如(13b),表示说话者主观的价值判断“令人满意的”。

(13) a. 该桥仔做得过(那座桥可以过);

b. 该桥仔好过(那座桥很好过)。

第二种结构是指示词“这”或“该”作处所时,不同于(10a),这里的指示词表动作施行的处所,须由介词“对”(从)或“佗”(从)引导,如(14a)。江西石城客语介词“打”后接处所词表动作“过”行经的场所,如(14b)。介词和处所词词组十分弹性,可中插在动词“行”和补语“过”间,如(14c),相对于华语则为不合语法。

(14) a. 𠊎对这过(我从这里经过)/有一侪人骑马仔佗该过(有一个人骑马从这边经过);

b. 你要打渠屋担下过,就要吃渠个亏(你要从他屋檐下过,就要吃他的亏);

c. 佢行对该过(他从那边走过)。

第三种结构类似连动结构,有两个核心语,具先后时序关系,如(15a),先发生的事件是位移体“光中”到达桥的所在处,紧接着是该位移体过桥。又如位移体先做挑的动作,然后经过目标地,如(15b)。同样地在(15c),位移体“小偷”为了跑进别人家,就先躲到门后的地方,再从该门进入。

(15) a. 光中睹睹好行到这板桥过(光中刚好走到这座木板桥然后过桥);

b. 佢kai24到大老爷个门前过(他挑着木匠的工具然后经过大老爷家);

c.一个贼古斡到门背过,想爱偷东西(一个小偷调头到门后然后通过(别人家的门),想要(进去)偷东西)。

3.1.3. 能性补语与动趋结构:[NEG + POT + 过(+NPGround)]/[NPGround + 过 + POT]/[NEG + NPGround + 好 + 过]

客语能性补语分成否定词“毋”(不)和能性补语“得”(得)。与位移相关的能性补语结构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过”与能性补语的位置可互换,如(16a,b),两种结构表达相同的语义,强调说话者或当事者的行为能力。第二类用否定处所的存在,来提供价值判断,“好”和“做得”可交替使用,不影响语义和合法度,如(17)。最后一类是描述事实,说明“没有过桥”的状态,如(18)。

(16) a. 你走忒,𠊎煞毋得过(如果你走掉,我就过不了(河)/不能(得)过(河));

b. 行到一条河坝过毋得(走到一条河前,无法过河)。

(17) 该无桥好/做得过(没有桥可以过)。

(18) 毋过桥强求就毋喊肚屎痛(还没过桥,强求就不喊肚子痛)。

3.2. 致移事件

主语驱使位移体移动,动词具有使动义,所以“过”大多表路径。致移事件结构主要分成两种:隐藏使动动词结构与致使结构。

3.2.1. 隐藏使动动词结构

隐藏使动动词的受事宾语通常不言明,其可出现如(19a)位移体“妇人家”,动作“背”,“过”作路径补语。位移体亦可不出现如(19b),形式上使动动词已隐含一个宾语。可使用持续貌标记“等”,如(19c),表扛着轿子经过。又如(19d),“载”搭载一个位移体“你”,“过去”有明显的空间位移路径和趋向。

(19) a. 毋敢背妇人家过河坝(不敢背这个妇人过河);

b. 背过河坝吭(背过河);

c. 该人扛等过了,你喊𠊎爱拉等来叫(有人扛着新娘的轿子经过,你叫我要对他们哭);

d. 载你过去,爱搭你问(载你过去,要拜托你帮我问神)。

以下的例句较为特殊,皆属连动结构。例(20)牵涉两个有先后顺序的动作事件「穿一只窿」和「过姓去」,即路径动词「过」从「穿一只窿」开启「过」的使动义,意指让这个洞穿过「姓」这个地方,「去」指状态的延续。例(21)时间词「七日」表入监的时间,「过」表在时间上的动态改变。

(20) 在这该象山田尾村十二邻穿一只窿过姓去(钻个洞使之通过这个地方)。

(21) 关七日过,大家想看班头有死无(班头被关了七天,大家想知道他有没有死)。

3.2.2. 致使结构

致使结构是使用语法标记“摎”(把)、“同”(把)和“分”(让/给),让位移体受到施事者的外力影响,并付诸于动词表使动义,补语“过”仅表路径义,如(22a),处置式标记“摎”表致移结构,动词“传”是将东西转移给接受者“佢”,“过”指东西位移的路径,“来”表趋向接受者的所在地。相同地,(22b)“同”是施事者外力的标记,动词“背”是将接受者“佢”从河的一端背到河的另一端,此路径由“过”表示。接下来是目的句式,前一子句的动作是为了让下一子句做另外一件事,补语化标记“分”作为目的标记,搭桥是让位移体“蜈蚣”可以通过目标地“桥”,如(22c);把石头整理好,让人可以抵达街上,如(22d);把老鹰和乌鸦管好,为了不要让他飞过来,如(22e)。

(22) a. 阿姆摎佢爱个东西传过来(妈妈把他要的东西传过来);

b. 同佢背过河坝到土午(把它背过河到土午);

c. 探一个桥呢,分这只蜈蚣虫(爬)过(搭一座小桥,让蜈蚣可以(爬)过);

d. 长透做好心去探石跳仔,分人好过来街项(一直好心地把铺在浅水或泥地上,供人踩踏行进的石头整理好,让人过来街上);

e. 还过爱掌等鹞婆lau24乌鸦仔,毋好分佢等飞过来(还要看着老鹰和乌鸦,不要让牠们飞过来)。

3.3. 非致移事件:[NP + VP + 过]/[NP + VP + 过 + 去]

非致移事件是无生命客体作主语且自然发生之事件,对位移事件没有自我操控能力,也不涉及人类或动物外力的介入,如(23a),无生命客体“溪水”以“流”的方式做位移动作,位移的结果是穿越过目标地“竹东庄”。(23b)“水”流过脚下并趋向远方。(23c)表示无生命体“砂石车”在路上移动,动词“碾”表位移方式,补语“过去”指动作的路径和方向,然后运用紧密先前貌“啊”,表示“碾过去”的结束到“路又崩忒”之间的短暂时间。

(23) a. 溪水流过竹东庄(溪水流过竹东庄);

b. 脚下凉凉个水流过去(脚下凉凉的水流过去);

c. 砂石车辗啊过去,路又崩忒(砂石车碾过去,那条路又崩坏)。

3.4. 客语“过”之位移事件系统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整理成下表2

因为语词信息配置的不同和时貌词的运用,造成自移事件的句法类型较为丰富,依照结构语义的共性分成三大类:(1) 动趋式表位移的基本结构以及客语独特结构—中插时貌词或比较词、(2) 处所词前移、(3) 否定词进入动趋式,其次构式皆呈列于上表。自移事件里“过”的动词和趋向补语皆可表达路径义。

致移事件和非致移事件的结构组成比较单纯。就句法而言,致移事件依靠隐藏使动动词与特定语法标记来造成和影响移体的移动,根据新旧信息配置(连金发2003 [28] ,2006 [29] ),隐藏使动动词后的位移体为旧讯息,当位移体成为焦点或新信息,运用致使结构将位移体提到动词之前。就语义而言,致移事件的路径义仅可由“过”之趋向补语来表达,而且路径动词和趋向补语“过”或“过/来去”经常形成复合词状态。非致移事件的特征是由无生命客体担任主语,通常指非外力的自然事件,其动趋结构由路径动词或趋近复合词的[伴随事件动词 + 趋向补语]表达。

3.5. “过”位移事件之跨方言比较

在句法功能及结构语义上,客语次方言间呈现相当一致的用法,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差异在于词汇上的不同。

以客语与华语的比较来说,首先,动词和卫星框架语言的区分关键是,华语致移事件表现于[伴随事件动词 + 路径补语]的复合形式。就目前的观察,客语“过”可作为路径动词或补语来表示自移事件,但“过”本身没有使动义,必须由特定语法词汇或结构来表达,因此如同华语一样,客语应属混和型框

Table 2. The motion-event classification of Hakka go55 verbal and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表2. 客语“过”动词和补语之位移事件分类

架语言。但是,华语动趋结构被认为是从连动结构演变而来,华语本为动词框架语言,因为动词和路径补语变为紧密,形成复合词状态,所以华语变成卫星框架语言(Peyraube 2006 [30] ,太田辰夫2003 [31] ,梁银峰2007 [32] )。从客语“过”自移事件来看,动词和路径补语之间较为松动,可以放入中插成分如(24a)时貌标记,(24b)比较词,(24c)介词带处所宾语,相对于华语,皆视为不合法的句子如(25a-c)。所以客语句法语序的弹性反映了动词和路径补语仍是两个独立的单位,还不及复合词的程度。

(24) a. 佢行啊过禾埕(他走过晒谷场);

b. 行较过兜(仔)(走过去一点);

c. 擐只大罐仔行对该过(提一只大罐子从那边走过)。

(25) a. *他走了过晒谷场6

b. *走较过点;

c. *提只大罐子走从那过。

4. 结论

本文爬网了客语“过”动趋结构在自移事件、致移事件和非致移事件的形式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发现自移事件的“过”以动词和补语的形式表达路径义,而致移事件和非致移事件仅用补语表达。无论是客语和华语相同的部分,或是客语独特结构,客语次方言间呈现了在句法语序和结构语义上的共性。目前仅就“过”而言,我们定论客语的语言形态与华语相似,但是由客语动趋式中插的语言成分,可看出动词和路径补语之间的黏和度较低,表示客语与华语在语言演变上的差异。客语次方言间还未发现有关句法及语义不一致的现象,有待日后进行下一步的调查,以丰富语言分析的讨论并深化语言理论的探讨。

文章引用

刘晓茜. 探究客语“过”动趋结构之位移事件
Investigating the Motion-Event Structure of the Go55 Verb-Directional Constructions in Hakka[J]. 现代语言学, 2017, 05(02): 115-123.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7.5201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Talmy, L. (1985)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 In: Shopen, T., 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57-149.

  2. 2. Talmy, L. (2000a)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3. 3. Talmy, L. (2000b)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2: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 MIT Press, Cambridge.

  4. 4. 项梦冰.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7.

  5. 5. 罗肇锦. 客语语法[M].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4.

  6. 6. 罗肇锦. 台湾的客家话[M]. 台北: 台原出版社, 1990.

  7. 7. 罗肇锦. 四县客语附着成分结构[M]//董忠司. “台湾客家语概论”讲授资料汇编. 台北: 台湾语文学会, 1996a: 117-153.

  8. 8. 罗肇锦. 四县客语虚词的功能结构[M]//董忠司. “台湾客家语概论”讲授资料汇编. 台北: 台湾语文学会, 1996b: 154-187.

  9. 9. 赖文英. 台湾客语语法导论[M]. 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5.

  10. 10. 江敏华. 台湾客家话动趋结构中与体貌有关的成分[J]. 语言暨语言学, 2013, 14(5): 837-873.

  11. 11. 李诗敏. 台湾客语时貌构式: 词汇与构式观点[D]: [博士学位论文]. 台湾政治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2015.

  12. 12. 李诗敏, 赖惠玲. 从动词到连接词: 台湾客语「过」之语法化和词汇化[C]//第十一届台湾语言及其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台北: 中央研究院, 2016.

  13. 13. 房子钦. 台湾客家语动后体标记语法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 2015.

  14. 14. 柯理思. 论十九世纪客家话文献《启蒙浅学》中所见的趋向补语[J]. 语言暨语言学, 2006, 7(2): 261-295.

  15. 15. 徐兆泉, 主编. 台湾四县腔与海陆腔客家话辞典[M]. 台北: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2009.

  16. 16. 李荣, 主编. 黄雪贞, 编纂. 梅县方言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17. 17. 吴福祥. 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 方言, 2010(2): 97-113.

  18. 18. Ansaldo, U. (1999)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in Sinitic: Areal Typology and Patterns for Grammaticalization. Ph.D. Dissertation, Stockholm University, Stockholm.

  19. 19. 曾毅平. 石城(龙岗)方言的介词[M]//李如龙, 张双庆. 介词.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0. 20. Matsumoto, Y. (2003) Typologies of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and Event Integration: Clarifications and Reformulations. In: Chiba, S.E.A., Ed.,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Language: A Festschrift for Masaru Kajita, Kaitakusha, Tokyo, 403-418.

  21. 21. 柯理思. 汉语空间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 兼论述趋式的几个问题[J]. 现代中国语研究, 2003(5): 1-18.

  22. 22. 柯理思. 汉语空间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 兼论述趋式的几个问题[C]//徐杰, 钟奇. 汉语词汇, 句法, 语音的相互关联: 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222-253.

  23. 23. Chen, L. and Guo, J. (2009)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 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 Jour- nal of Pragmatics, 41, 1749-1766.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8.10.015

  24. 24. Slobin, D. I. and Hoiting, N. (1994) Reference to Movement in Spoken and Signed Languages: Typological Considerations.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LS), 20, 487-505. https://doi.org/10.3765/bls.v20i1.1466

  25. 25. Zlatev, J. and Yangklang, P. (2004) A Third Way to Travel: The Place of Thai in Motion-Event Typology. In: Strömqvist, S. and Verhoeven, L.L., Eds.,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Lawrence Erlbaum, Mahwah, 159-190.

  26. 26. 林立芳. 梅县方言动词的体[M]//张双庆. 动词的体.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 1996: 34-47.

  27. 27. 侯復生. 梅县方言谓词后面的“啊”[C]//谢栋元. 客家方言研究: 第四届客方言研讨会論文集.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32-343.

  28. 28. 连金发. 十六世纪及现代闽南语指示动词的语法化[J]. 国际中国学研究, 2003(6): 379-410.

  29. 29. 连金发. 荔竞记趋向式探索[J]. 语言暨语言学, 2006, 7(4): 755-798.

  30. 30. Peyraube, A. (2006)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Diachronie Study of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In: Hickmann, M. and Robert, S., Eds., Space in Languages: 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 Benjamins, Philadelphia, 121-135. https://doi.org/10.1075/tsl.66.08pey

  31. 31. 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M]. 蒋绍愚, 徐昌华,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2. 32. 梁银峰. 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7.

  33. NOTES

    1本文语料来自台湾政治大学英国语文学系赖惠玲教授建置之「客语语料库」,语料涵盖台湾地区5个主要客语次方言,四县、海陆、大埔、饶平及诏安,语料类型包含书面和口语语料。

    2就「过」的句法与语义而言,未见大陆与台湾的客语方言差异,仅有字典的编撰方式不同,依本文的研究目标,整合两本字典的「过」之用例。

    3本文选用语料以台湾客语为主,以大陆客语为辅(主要以梅县、江西石城与大埔为参考对象),尽量提供客语「过」语法及语义之全貌。

    4远指指示词[ka24]、近指指示词[ti24]及词缀「向」为江西石城客语词汇。

    5「来去」词组是由两个相反趋向义动词而形成的特列结构,通常用来表示未然的事件。闽南语也有类似的结构,但目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

    6华语还是可以说「他走了过来」,应该是指示补语「来」具有动作终点的趋向义,而让结构可以容纳完成貌「了」去强调动词「走」的时体义,此议题仍需更多语料支持。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