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Business and Globalization
Vol.1 No.2(2013), Article ID:12494,4 pages DOI:10.12677/BGlo.2013.12011

The Realistic Obstacles and Promotion Mechanism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1

Changkui Chen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Email: cck2014@163.com

Received: Jun. 7th, 2013; revised: Jul. 12th, 2013; accepted: Jul. 25th, 2013

Copyright © 2013 Changkui Chen et al.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ABSTRACT:

The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promot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eadil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culture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s regarded as a new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our culture industry is underdeveloped relatively due to some restraining factors, such as supply-demand imbalance of culture products,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complete legislation, which are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timulate culture industry to grow in a sustainable, rapid and sound manner, we need to establish restriction mechanism, competition mechanism and safeguard mechanism, develop the positive guiding role of government well,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e market, increase innov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ulture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develop market-oriented culture industry.

Keywords: Culture Industry; Realistic Obstacles; Promotion Mechanism

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障碍与促进机制1

陈长奎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

Email: cck2014@163.com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产品供求不平衡、文化资源开发不合理、文化产业立法不完善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此,我国需要建立相关的制约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完善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文化产业。

收稿日期:2013年6月7日;修回日期:2013年7月12日;录用日期:2013年7月25日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实障碍;促进机制

1. 引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其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曾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发布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角度出发,探究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2.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即使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仍保持9%的增速,如今已成为GDP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资源实力等“硬实力”日益增强,但与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等硬实力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为落后。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主要以文化为依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融合日益密切,文化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是否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已经逐步成为衡量国家力量的重要指标[2]。提高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因此,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经济发展同步,无疑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2. 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消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大约为8400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比重仅约为2.5%,到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很小,但处于不断上升态势。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值提升仍然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提升这一产值的关键在于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文化产品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反过来,人们又会对文化产品产生更强烈的消费需求,而这也有助于提振内需。与此同时,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需要大量人才的参与,这必然能够扩大就业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劳工供求矛盾,降低失业率。再者,通过文化产业提供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精神产品和服务,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调节手段来缓解社会心理压力,进而缓解社会矛盾,同时依靠文化的力量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活力,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促进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2.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十二五”规划提出以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对于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文化产业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智力和科学内涵,具有低成本、无污染、高回报等特点,是一个以创意为主要动力的第三产业[3]。文化产业在我国也隐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加大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使文化因素渗透到第三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助于增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个转变”,逐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4.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005年到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增长势头强劲。尽管期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速有所放缓,但就发展趋势而言,总体还是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由图1可知,近年来,文化产业增速基本保持在15%以上,高于GDP增速。然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并没有明显提升,例如,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为1.105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75%。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需不断强化,产业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

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成因剖析

3.1. 内部原因

1) 文化产业投资不足。文化产业投资渠道不畅通,投资主体不多样化,以至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一般情况下,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引入外资,其中又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遗憾的是,2010年,国家在文体与传媒领域支出仅占教育支出的12%;2011年,国家财政在文体与传媒的投入预算占教育支出的13%,仅占中央财政支出预算的0.7%。另一方面,由于新兴国家的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流动性大,我国难以将外资长期稳定在国内。再者,民间投资较多,但带有较大盲目性,以至于投资成本偏高。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的有效投资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4]

2) 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缺口。与国内外文化产品的供给相比,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相对单一,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有待增强。与此同时,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不少的文化产品达不到民众的精神消费要求。有限的文化产品供给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产品消费存在较大的缺口,特别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

3) 文化产业战略意识不强。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分散程度过高,多而不强。再者,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规模小,经营成本高,效益低,类似跨国公司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大型文化企业,文化集团寥寥无几[5]。为数不多的文化企业在区域上又比较分散,产业集群化程度低,相互之间的合作不紧密,不能形成强大的集群效益。

4) 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制度不合理。很多经营性文化企业没有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总要求实行公司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这类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

Figure 1. The data about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and GDP between 2005 and 2011 (data sources: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图1. 2005到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GDP的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全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的经营效益很难实现。

3.2. 外部原因

1)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尽管我国拥有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但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与此同时,人们对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也很有限。文化产品所包含的商业因素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论是起步还是后续发展都较为迟缓。

2) 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难。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独立的指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性的文化产业规划,现今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健全。没有权威的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而立法滞后又使得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难以找到创新制高点,很难保障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3) 文化市场开放度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文化市场还处于发育初期,文化要素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处于发展中,缺少与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紧密相关的市场环境和条件。这无疑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4. 构建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促进机制

文化产业这一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国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鉴于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促进机制,来保障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1.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尽管如此,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也使得某些文化不能实现产业化。因而,为了避免笼统的文化产业意识,盲目发展文化产业,政府需要在尊重文化生产的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区分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此基础上,细分文化产业的门类,制定合理的准入条件,使得文化产业能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市场前景好、需求高、代表性强的文化种类要大力促进其产业化发展。相反,对观众反应不强烈或那些文化原味要求高的就不宜过多发展。

4.2.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机制

有竞争的企业才有活力,有竞争的行业才会旺盛。良好的竞争机制又离不开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为此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间实施考核评估制,并做年度竞争力排名,以资源的重新分配作为奖惩,从而达到优胜劣汰[6]。在文化产业的企业内部可以实施岗位责任制。此举有助于提高整个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率。

4.3.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文化产业保障机制的构建要从三方面着手考虑:政策保障、人才队伍保障、资金保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尽快出台促进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文化行业协会则应需要制定自律规则和条例。此外,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也是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5. 化解文化产业发展难点的政策建议

5.1. 发挥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在GDP中能够占到20%以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高度重视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文化市场监管、财政投入等方面的作用[7]。在政策法规方面,尽早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针对文化产业建立专门基金,并实施利率优惠政策,同时,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完善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5.2. 注重人才的培育

目前,提高文化产业各层次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悉,全美从事文化艺术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有1700多万人,而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仅为1100多万,仅占城镇从业人员的5%,其中,高端人才和文化复合型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就更小了。由此可见,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强化对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增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创新培训方式、学习内容、管理体制,致力于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与创新团队。

5.3. 完善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制度

规范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引导其向股份制公司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外,逐步搭建文化产业集聚园平台,把服务、土地、知识、科技、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促进分工与合作,产生集聚效应,促使文化产业企业规模扩大化、产业集群化[8]。这种集约化模式通过资源互补形成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能够带来很大的成本优势,这将是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5.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文化产业

与制造业以产品为导向不同,文化产业主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企业可以通过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加大宣传和推广,培育出更大的市场,以此获得丰厚的市场利益。

5.5. 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

文化产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需要把创意作为生命线,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突破局限,自由创作。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结合各地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现代科技建立大型的产业示范群,实现与本地资源对应的专业化[9]。但是,在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不要过度依赖,还要与世界优秀文化广泛交流,这样才能在不断进步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6. 致谢

本文的创作与各方的关怀是分不开的,在此论文完成之际,向为本文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同学和老师,以及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十八大报告[URL], 2013.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2]       刘吉发, 岳红记, 陈怀平. 产业经济学[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108-125.

[3]       丹增. 文化产业发展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253- 271.

[4]       姜锐.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东岳论丛, 2011, 32(7): 122-123.

[5]       李娟, 刘晓哲.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 沧桑, 2011, 1: 208-209.

[6]       李江涛. 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56-69.

[7]       胡惠林. 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新变革[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54-376.

[8]       尹世杰. 略论产业“产”向何方[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4: 100-102.

[9]       陈少峰. 走向文化产业强国的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 2011, 4: 40-42.

NOTES

1说明:文中的我国指代中国内地不包含港澳台等地区。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