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4 No.03(2014), Article ID:13486,6 pages DOI:10.12677/AP.2014.43061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相关研究

Tianyu Zhai, Houchao Lv*, Zhihui Hu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345775445@qq.com, *houchao928@163.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Apr. 8th, 2014; revised: Apr. 15th, 2014; accepted: Apr. 22nd, 2014

ABSTRACT

Methods: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the FACESⅡ-CV) and emotional expressivity scale (EES) were given to 254 free medical oriented students in some Medical College to conduct an overall survey.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cal oriented students’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the dimensions of willing to express on gend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ing between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with emotional expression. Conclusion: Family adaptability has remarkable positive prediction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prediction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the prediction from family cohesion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not obvious.

Keywords

Free Medical Oriented Students,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Emotional Expression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相关研究

翟天宇,吕厚超*,黄志慧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Email: 345775445@qq.com, *houchao928@163.com

收稿日期:2014年4月8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15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22日

摘  要

采用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和情绪表达性量表(EES)对某医学院254名免费医学定向生进行整体问卷调查。结果:乐于表达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显著相关。结论:家庭适应性对乐于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抑制表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家庭亲密度对情绪表达性的预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情绪表达性

1. 引言

1.1. 免费医学定向生

针对我国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落后,临床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2008年国家决定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的方式,培养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计划。免费医学定向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优先录取定岗单位所在县生源。免费医学定向生须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在本省(区、市)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之间流动。

免费医学定向生毕业后要到基层工作,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有了保障,学习上出现松懈;也有部分学生虽然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并不想下基层,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一些不稳定情绪。免费定向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可能会存在对学习与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性,不愿接受基层就业等问题,应该及时了解定向生目前存在的不良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是获得精神支持和物质帮助的主要来源。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家庭成员共处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在兴趣或娱乐等方面的一致性、决策方式等;家庭适应性指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李兵宽,刘启辉,201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是研究家庭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以及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家庭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相应改变的能力。在对神经症患者的研究发现,他们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都明显低于正常家庭(李合群,沈彬,2004);在初中生群体的研究中发现,家庭亲密度对初中生的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是预测初中生无助与孤独感、绝望与无价值感和对人不安的重要变量(阳德华,2001)。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幼儿、中学生群体,而已有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作为大学生生活感受到的情感联系,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行为方式(吴秀生,袁锦芳,2006)。由此可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个体情绪表达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1.3. 情绪表达性

情绪表达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包括正性情绪表达与负性情绪的表达以及正性、负性情绪表达的强度,不同个体在情绪表达方面会存在差异。Gross和John(1995, 1997)认为情绪表达性是和情绪体验相联系的典型行为变化,包括面部的、言语的、体态的等。孟昭兰(2005)认为情绪表达是采用动作表情(手势、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来表明社会地位,转移冲突,抑或企图得到支持的一种反应。以上定义都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的相关性。

目前对于情绪表达的研究较为丰富,Cassidy(1992)研究认为,家庭情绪表露对幼儿的情绪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个体与善于情绪表达的人交往,能体会到更多的情感协调,也更愿意与之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Bulter & Egloff, 2003)。国内研究亦显示,倾向于掩饰消极情绪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为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不良结果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害羞—退缩行为(何洁,徐琴美,2005)。

1.4.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个体情感的重要影响,如辛自强等人(1999)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阳德华(2001)的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对初中生的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是预测初中生无助与孤独感、绝望与无价值感和对人不安的重要变量。

目前,国外的家庭功能研究中以Olson(1983)的理论影响最大,研究者们根据以该理论为基础编制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Kashani和Allan(1995)等人发现,抑郁症儿童的家庭亲密度明显低于没有抑郁症的儿童的家庭亲密度。Bernstein(1996)发现,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和父母所报告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都较差;与平衡型家庭的青少年相比,极端型家庭的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加明显。

综上研究表明,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有必要深入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他们情绪特点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扩展研究的样本范围,而且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某医学院临床定向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54份。其中男生102人(40.2%),女生152人(59.8%);被试年龄范围在18~23岁,平均年龄(20.39 ± 1.01)岁,来自城市的学生有35人(13.8%),来自农村的学生有219人(86.2%);独生子女20人(7.9%),非独生子女234人(92.1%)。

2.2. 研究工具

2.2.1. 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表

收集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信息。

2.2.2.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CV)(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1999)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 II)由Olson等于1982年编制。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共30个项目,采用五级记分制(1 = 不是,5 = 总是),原量表被试要对每个项目回答两次,一次是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由于本研究作为家庭环境因素的测量指标,故只要求被试回答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FACES II-CV重测信度在0.62~0.92之间,分量的Cronbach α系数0.92,亲密度和适应性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3和0.73,具有很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2.2.3. 情绪表达性量表(Emotion Expression Scale)

情绪表达性量表采用有Kring,Smith和Neale(1994)编制,陈会昌等(2000)译定的情绪表达性量表。量表采用6级记分制(1 = 从不,6 = 总是)。量表由17个完整的描述性语句组成,其中有6个项目正向计分(1、5、6、8、13、14),此6个项目的得分记为“乐于表达”维度;其余11个项目为方向计分(2、3、4、7、9、10、11、12、15、16、17),此11个项目的原始得分记为“抑制表达”维度。Kring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在不同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学生来源和是否独生子女,在亲密度与适应性两个分量表上进行比较发现,女生略高于男生,城市来自的学生略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均不显著;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免费定向生的家庭亲密度极其显著高于常模水平(t = 7.378, P = 0.000),家庭适应性极其显著低于常模水平(t = −10.88, P = 0.000)。

女生在乐于表达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 = −3.335, P < 0.001),在抑制表达维度的差异边缘显著,男生在抑制表达维度得分高于女生(t = 1.707, P = 0.076);而在学生来源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3.2.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类型的分布

根据Olson家庭“拱极模式”和FACES II-CV量表的分类方法,可将家庭亲密度水平由低到高可分为松散、自由、亲密、缠结4种类型;适应性水平可分为无规律、灵活、有规律、僵硬4种类型。两个分量表的平均数和方差可区分为16种家庭类型,其中的居于中心的4个类型为平衡型,最偏离正常的4个为极端类型,其余8个类型为中间型(见表1)。

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家庭类型中平衡型占多数(51.2%),中间型占37.4%,极端型占11.4%。平衡型反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family type in free medical oriented students

表1.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类型的分布

映出家庭成员关系自由、亲密,处理问题时灵活、有规律,是健康的家庭模式,其中自由–有规律型比重最大(17.2%)。11.4%的定向生家庭属于极端型家庭,说明家庭成员存在关系松散或过于亲密,处理问题时没有规律或处理过于僵硬,也提醒我们应当重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家庭成员之间增进亲情和关爱、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3.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的相关分析

将大学生亲密度与适应性各分量表与乐于表达、抑制表达之间作相关分析,发现适应性与乐于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抑制表达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亲密度与乐于表达和抑制表达之间相关不显著(见表2)。

3.4.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行的相关密切程度,以亲密度和适应性为自变量,情绪表达性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中适应性维度进入回归方程。适应性对抑制表达构成显著回归效应,能够对抑制表达作出有力预测,解释率为45.3%,适应性对乐于表达回归系数显著,但解释率为2.6%,不过这也提示适应性对乐于表达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见表3)。

4. 讨论

4.1.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总体状况

将医学定向生的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其中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家庭亲密度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说明定向生与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良好、沟通顺畅,而适应性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说明家庭遇到环境变化时的应变能力较弱。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家庭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惊慌失措,高校心理工作者要及时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干预,确保学生顺利度过难关。

4.2.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人口学特征

结果表明,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不存在性别差异(P > 0.05),与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FACES II-CV第二次修订本,各项评分结果与参试的性别和年龄无显明相关”相一致(费立鹏,1999)。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with emotion expression

表2.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emotion expression in free medical oriented students

表3. 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回归分析

注:*P < 0.05,**P < 0.01。

而对于亲密度与适应性两个分量表得分上略微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的个体特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造成的。

对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家庭来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来自城镇的定向生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上略高于来自农村的定向生,这与何心展和尤海燕(200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亲密度和适应性略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刘佳(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间的差异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父母能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

4.3. 免费医学定向生情绪表达性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医学定向生在乐于表达维度存在显著地性别差异(P < 0.01),女生在乐于表达维度的得分远高于男生,而在抑制表达维度的得分低于男生。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在于,女生更容易通过言语途径排解情绪,而男性更倾向于武力解决;另一方面是由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李蓓蕾,陶沙,董奇,2001)。因此,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而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和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等特点(魏义梅,任桂芳,2007)。受到文化背景的和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女性更爱表达情绪,而且更善于运用情绪表达去获取别人的同情和支持。

4.4. 关于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家庭适应性对乐于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对抑制表达有显著负相关,而家庭亲密度与情绪表达性的相关并不明显。说明家庭成员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家庭功能越完善,他们越乐于表达情绪体验。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如果他们与父母能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那么他们也会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减少对自身情绪的压抑。

4.5. 关于免费医学定向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与情绪表达性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家庭适应性对乐于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抑制表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家庭亲密度对情绪表达性的预测作用并不明显,与邓丽芳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适应性水平高的家庭其家庭规则或角色分配的能力灵活且完善,面对外在环境压力或发展需要时,家庭各成员间会及时沟通,彼此支持和理解。

5. 结论

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特殊群体,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存在较相似的类型和特点;医学免费定向生的情绪表达性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生更乐于表达情绪;家庭适应性对情绪表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高的学生更乐于表达情绪,更少抑制表达自己的情绪。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关注免费医学定向生在情绪表达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提供情绪调节方法,引导学生恰当的表达情绪。父母和子女要加强沟通交流,父母要给与子女更多的温暖和支持,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和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减少子女对情绪表达的抑制,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致  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9CZX043)和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2008-NZX02)支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邓丽芳, 徐田丽, 郑日昌(2009). 大学生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性、情感体验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4期, 109-114.

  2. 费立鹏, 郑延平, 邹定辉(1999).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 In汪向东, 主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pp. 142-149).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 何洁, 徐琴美(2005). 幼儿的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发展及其与家庭情绪表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期, 49-53.

  4. 何心展, 尤海燕(2006).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7期, 634-636.

  5. 李蓓蕾, 陶沙, 董奇(2001). 8-10个月婴儿社会情绪行为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期, 18-23.

  6. 李兵宽, 刘启辉(2012).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1期, 81-84.

  7. 李合群, 沈彬(2004). 青少年神经症的家庭亲密度及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3期, 328-329.

  8. 刘佳(2011). 高中生家庭亲密度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9期, 80-81.

  9. 孟昭兰(2005). 情绪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17.

  10. 魏义梅, 任桂芳(2007).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期, 108-110.

  11. 吴秀生, 袁锦芳(2006).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的应付方式. 中国临床康复, 14期, 38-40.

  12. 辛自强, 陈诗芳, 俞国良(1999). 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期, 22-26.

  13. 阳德华 (200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杂志, 6期, 417-419.

  14. Burger, J. M. (2000). 人格心理学. 陈会昌, 等,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5. Bernstein, G. A. (1996). School refusal: Family constellation and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0, 1-19.

  16. Bulter, E. A., & Egloff, B. (2003).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s, 3, 48-67.

  17. Cassidy, J., Parke, R., & Butkovsky, L. (1992). Family-peer connections: The roles of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 63, 603-618.

  18. Gross, J. J., Carstensen, L. L., Tsai, J. L., et al. (1997). Emotion and aging: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control. Psychology and Aging, 12, 590-599.

  19. Gross, J. J., & John, O. P. (1995). Facets of emotional expressivity: Three self-report and their correlat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 555-569.

  20. Kashani, J. H., & Allan, W. D. (1995). An examination of family functioning utilizing the circumplex model in psychiatrically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5, 65-73.

  21. Kring, A. M., Smith, D. A., & Neale, J. M. (199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spositional expressivenes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expressivity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934-949.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