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5(2017), Article ID:20765,10 pages
10.12677/AP.2017.75086

Metaphors about Power and Its Mechanism

Outong Che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

Received: May 6th, 2017; accepted: May 22nd, 2017; published: May 27th, 2017

ABSTRACT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both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Power, as an abstrac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in metaphor, and psychologists have been studied a lot recent years. These studies mainly involves in metaphors between power and physical factors, such as mechanically big and small, vertically up and down, light and heavy in weight, and also about colors. Following studies should focus more on multiple metaphors between power and other factors, or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 between power and physical factors. Recently, researches based on ERP also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s to support this hypothesis. In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ultiple interactive affects that physical factors effect on power, and discover more application values.

Keywords:Metaphor, Power, Embodiment

权力的概念隐喻及加工机制

陈欧童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济宁

收稿日期:2017年5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27日

摘 要

概念隐喻现象一直是语言学与具身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权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具身认知领域近年来也开始予以关注,研究主要涉及了权力空间属性的隐喻,如大和小、上和下、轻和重,还包括不同颜色与权力的隐喻联结,并着眼于利用ERP等技术手段探讨权力这一抽象概念的表征及作用机制。未来研究在丰富、验证权力隐喻已证实物理属性的基础上,需致力于探讨权力多种隐喻间的交互作用,以此揭示并拓展权力隐喻的更多应用价值。

关键词 :概念隐喻,权力,具身认知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社会科学界对于权力这一概念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在丰富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结论。纵观这些研究的核心概念,大抵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来开展——权力与权力感知。权力被定义为个体通过提供或撤消资源或实施处罚来改变他人所处状态的相对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能够将资源和处罚施加于他人的结果(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权力感知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拥有对自己和他人资源的影响和控制能力,它不代表一个人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或实际拥有权力的大小(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3)。权力感知是个体实际感受到的能够影响他人的知觉,它与个体权力特质之间并不成直接对应关系,并且权力感知作为一种短暂的主观体验,在实验室情境下可以通过稳定的方式被操纵、测量,高、低权力感知的唤起也能影响到诸如风险决策、行为趋近——抑制系统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变化(管延华,迟毓凯,戴金浩, 2014)。

相比于权力感知,权力是一个更为广泛、复杂的概念,按照Keltner的权力定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社会权力主要来自于个体所具有的权威性以及能够施加于他人的能力,但是权力大小这一结果更多表现为个体是如何被他人感知并做出评价的,是我们知觉别的个体或事物,或者被他人知觉而产生的客观结果,因而权力被更多地认为是一种结构变量,在个体身上是稳定存在的,但是在实验室情境下无法被操纵。权力这一客观能力与权力感知这一主观体验,构成了目前心理学权力相关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

2. 权力的概念隐喻简述

隐喻最初只是语言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而随着具身认知的兴起,隐喻现象也随之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在心理学研究中,隐喻被定义为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其中彼类事物称为“源域”,此类事物称为“目标域”(Lakoff & Johnson, 1980)。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从语言学延伸到了心理学,使得概念隐喻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从指导文学创作扩展到了指导日常生活,对隐喻现象的研究能够揭示我们是怎样通过各种心理活动来表征客观世界的。

2.1. 隐喻传导现象

传导隐喻(Conduit metaphor)最初在语言学研究中被提出,指说话人将思想(物件)置于词语(容器)中,将它们传送至听话人,然后由听话人将思想/物件从容器中取出(Reddy, 1979)。在心理学研究中,若要用实证研究证明两个心理因素间存在概念隐喻,同样需要利用隐喻传导现象。心理学中的隐喻传导是指,如果目标域概念与源域概念间有隐喻现象存在,那么操纵、控制二者其一,则另一概念的认知加工也必然会受到影响(Landau, Meier, & Keefer, 2010),在概念隐喻的海量研究当中,一些研究只能得出单向隐喻传导的结论,以源域概念为自变量进行操纵,则作为因变量的目标域概念可产生显著变化。而更多的研究发现,不同属性的概念之间产生的隐喻更多的是双向传导,使用隐喻关系中的两个概念当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对另外的因变量概念加工都能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单纯的相关关系并不足以证明两个概念间复杂的隐喻关系。

2.2. 权力的隐喻映射建立

包括权力在内的大量概念隐喻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许多研究者证明是存在的,因此这种跨文化背景下稳定存在并且通用的隐喻映射,绝不是偶然建立起来的。关于两种或多种概念间隐喻联结的建立机制及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相似观、早期经验观、身体构造观以及进化观。相似观提出, 特定的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间的隐喻映射是基于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之间内容与内在结构的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Gentner & Goldin, 2008);早期经验观认为隐喻映射源自于婴幼儿期的基本经验(Fiske, 2004);身体构造观认为, 人类的知觉特性与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同环境互动的方式及所获得的感知觉经验, 隐喻映射正是在这些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 因此人类的身体构造决定了特定隐喻映射的形成(Clark, 1973);进化观则认为,个体或族群在进化过程中同物理环境的互动体验对隐喻映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Brown, 1996)。

关于华夏文明中权力的起源研究,最早有史料记载的证据可追溯至夏商文明时期,在酋邦模式下,权力的出现与领土战争和财富的不均等分配有直接关系(喻中,2003),拥有更大权力的个体或部落可以通过发动战争占据更多的领土、占有更多的资源。权力似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权力隐喻的建立似乎更符合进化的观点。而已有的动物研究证实,尺寸大小决定着个体的力量大小(Freedman, 2009);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在体育赛事中,身体高大、强壮的运动员往往被判断为更加强壮(Felson, 2002),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幼儿期时总是仰望对其进行管束的成年人,这种基本经验塑造了权力与物理属性的大小产生的隐喻,基于这一角度思考,权力概念隐喻的形成与早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概念间有着不同的隐喻映射建立机制,权力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的隐喻映射建立用单一的一种观点并不足以全部概括,具体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支持。

3. 关于权力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

不同于传统的认知观将人脑比作电脑的加工机制,具身认知观将我们的身体纳入到认知过程当中来,身体嵌入环境,并随后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因而当客观的物理变量与主观的心理变量之间产生隐喻时,物理属性变量的变化就会影响影响心理过程,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关于权力与诸多物理属性之间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也纷纷开展起来(如表1),本文将按照研究主题对这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梳理与说明。

3.1. 权力的大小隐喻

空间隐喻在众多的隐喻形式中是最为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来自众多文化背景下人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的独特性使得它成为了建立隐喻联结的理想媒介(Fiske, 2004)。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三维空间,空间的大小知觉是我们最早发展来的知觉形式,譬如汉语中使用形容性的“小”孩子与“大”人来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遇到困难时会比喻自己有了“大”麻烦,而这种隐喻的联结不仅仅停留在语义表达层面,受到来自空间属性的物理信息刺激时会进一步影响到心理过程。

Schubert, Waldzus & Giessner (2009)以及许文娟(2013)等人就分别采用stroop范式,通过字号与权力词的大小进行匹配的编排方式,探讨了大小概念与权力概念的隐喻关系(见表1)。并且二人分别展开研究对如何克服这一隐喻现象尝试作了探讨,实验发现,通过指导语告知被试这一隐喻现象,并且增加实验试

Table 1. Researches on power about metaphors

表1. 权力与物理属性隐喻的实证研究

次使得被试进行充分练习,就可以通过主动地认知控制克服该现象,并且发现被试克服该现象的途径是建立了相反的隐喻联结。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当隐喻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客观现实情境时,通过主动地认知控制是可以克服的。

上述实验成功揭示了权力概念与大小概念间的概念隐喻关系,但是利用字号的大小并不足以代表广泛意义上的空间大小,因此该结论的推广需要更多来自不同实验范式研究结论的支持。唐佩佩,叶浩生 & 杜建政(2015)利用情境实验的方式,通过指导语呈现一段关于某公司的背景信息作为情境,并用图2的形式呈现给被试某公司的人员构成图,上方的矩形代表领导,下方的矩形代表员工,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领导的权力进行评分,自变量是用来代表领导的矩形面积大小(大:3 cm2;小:1.5 cm2),因变量是被试对领导打出的分数,结果显示在矩形大小两个水平上, 被试对领导的权力评分差异显著。由此看来,形容高权力的词语与大字号建立了隐喻,具有高权力的角色与面积大的矩形建立了隐喻,这些研究说明,权力概念与物理属性的大小概念间存在着稳定的的隐喻现象,广泛意义的大小概念不同影响我们的权力判断,并且通过多种范式多种方法的验证,证明这种隐喻现象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3.2. 权力的垂直方位空间隐喻

垂直方位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随处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研究证明身高具有优势的个体能够在诸多情况下占得多种优势:得到更高的薪水、就任更高的职位、并且在总统选举时占得更大的优势(Judge & Cable, 2004)。这些现象的产生有赖于我们对权力这一概念表征与垂直方位空间的隐喻联结。以具身认知的视角来看, 通过呈现不同身高的目标对象或者看似毫无关系的垂直空间信息,都可以影响个体对权力大小的判断。已有研究证实,当对被试进行高、低权力启动后,会导致被试对自身身高错误的高估或低估(Duguid & Goncalo, 2012)。

据此,Giessner & Schubert (2007)设计实验探讨了广泛意义上的垂直空间信息对权力判断的影响。实验一利用如图3的图标来展示一家公司领导与职员间的关系,自变量是上方矩形代表的领导与下方矩形代表的员工间的垂直距离,因变量是被试对领导权力大小的评分。结果显示与图左的2 cm直线距离相比,图右的7 cm直线距离领导权力被试打分显著地高。

Figure 1. Power and physical size (Schubert, Waldzus, & Giessner, 2009)

图1. 权力的大小隐喻(Schubert, Waldzus, & Giessner, 2009)

Figure 2. Power and physical size

图2. 权力的大小隐喻(唐佩佩,叶浩生,杜建政,2015)

Figure 3. Power and vertical dimension

图3. 权力与垂直空间隐喻

董丽星(2015)利用行为实验的方式佐证了权力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存在。实验一呈献给被试一个卡通人物,人物上方及下方各有一个方框,被试的任务是将实验提供的高/低权力属性词语按照自己的喜好填入两个方框里,结果显示被试更倾向于将高权力属性词放在上方方框内,低权力属性词放在下方方框内。实验二采用的仍然是stroop变式,运用匹配与不匹配的编排方式,得到了和前人研究同样的结果。实验三通过对被试进行高低权力的启动后,让被试在白纸上画出一棵树,通过对树的高度的量化分析,发现了高低权力启动组被试画的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结合之前的研究结论,证明了权力的垂直空间隐喻的一致性是双向的,可见垂直空间的上下与权力概念间的隐喻不仅存在于语义层面,也存在于知觉层面。

邓棉林(2013)进行了权力的大小和上下方位的混合隐喻研究,研究一分为两部分,分别探讨了权力的大小隐喻和垂直方位空间隐喻,结果显示,当高权力属性词呈现在屏幕上方,或者用大字号呈现时,被试的反应时与错误率均显著地优秀,而低权力属性词无论是字号大小还是空间上下维度,都没有表现出差异。

实验二采用线索提示范式,探讨在垂直空间的上下线索成功或不成功激活的前提下,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还能否成功使用字号大小线索激活权力的隐喻。试次开始前屏幕显示指示上/下的箭头来提示接下来出现的权力属性词的词性,在提示成功与提示错误的情况下考察接下来的实验流程中采用的字号大小线索是否仍然有效。结果显示,当优先成功激活上下空间隐喻联结时,接下来的字号大小线索将不再起作用,当优先使用的上下空间隐喻联结激活失败时,接下来的字号线索则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这提示我们权力的诸多隐喻维度中似乎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维度在发挥作用。

3.3. 权力的重量隐喻

先前的诸多研究都表明,权力大小概念的不同表征方式启动,会影响到我们对客观现实诸多属性的知觉,而不同的物理属性反过来也同样会影响我们对权力概念的加工。类似“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隐喻也纷纷得到了证实,但是像“位高权重”这种重量属性的隐喻是否也存在于知觉层面则并未有人探讨,因此,武悦,王爱平,蒋奖与古丽扎·伯克力(2013)仍以stroop范式为基础,设计实验探讨了重量概念与权力之间的隐喻现象。

实验一仍然使用象征社会群体的权力属性名词为权力变量,然后将之呈现在天平上作为启动刺激,如图4,然后紧接着呈现给被试带有指针指向的天平作为目标刺激,指针指向权力大词一方为匹配,指向权力小词一方为不匹配,实验后对被试的反应时与错误率进行分析。首先发现,不匹配试次的反应时显著的长,证明词性与指针的不匹配干扰了被试对权力概念的加工。但是匹配试次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结果对比不匹配试次并未达到显著状态,证明在该实验范式下,两个概念间并没有发现显著地隐喻联结。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首先对调了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两者的顺序,并且在目标刺激原本指针左/右两个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指针指向中间的第三水平,结果显示匹配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正确率显著优于不匹配条件和平衡条件,但由于启动刺激是带有指针的天平,实验中无法排除指针的指向带来的空间注意定向效应,因此在实验二后增加了补充实验,仅仅让被试对小权力属性词做出反应,结果显示匹配、不匹配与平衡条件下反应时无显著差异,但是正确率指标上,匹配条件下显著的高,结合之前实验的结果,说明重量概念对权力概念是有启动作用的。

Lee & Schnall (2014)采用如表1的方式利用行为实验的途径证明了权力概念与重量概念间的隐喻联结,同时,后续实验采用情境启动法启动被试的权力感知,然后分别在启动前和启动后用实验一同样的方法让被试估计重物的重量,对比启动前与启动后,启动前被试对重物的估计值没有显著差异,启动后高权力启动组显著地降低了估计值,更加贴近真实重量,而低权力组启动前后并无差异。实验三采用情境回忆法启动被试权力感知,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在启动前后让被试估计重物重量,来验证是否启动高权力会使被试感觉重物更轻,而启动低权力会使被试感觉物体更为沉重。实验结果验证了上文提到的假设,并且综合三个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启动高权力会使我们低估物体的重量,而启动低权力会使我们高估物体的重量。

(a) (b)

Figure 4. Metaphors between power and weight. (a) activation stimulation; (b) target stimulation

图4. 权力与重量的隐喻。(a) 启动刺激;(b) 目标刺激

3.4. 权力的颜色隐喻

颜色的权力隐喻在之前尚未有人探讨,但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是存在的,譬如自古以来金色首饰皆是大富大贵的象征,皇帝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颜色与某些心理概念的隐喻联结已被证明是存在的,例如,殷融、叶浩生(2014)发现黑、白色与道德、不道德存在概念隐喻。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空白,杨惠兰、何先友、赵雪汝&张维(2015)采用stroop范式,以及前文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权力属性词,分别用金色与灰色呈现权力高或者低的词语。在排除了被试对目标颜色(金色、灰色)的喜爱程度后,通过对所得反应时与正确率的分析,发现在匹配试次上被试的表现要显著优于不匹配试次,因此,在给定的两种颜色之间,高权力与金色、低权力与灰色存在着隐喻联结。

4. 权力概念隐喻的作用机制

得益于权力隐喻领域开展的诸多实证研究,权力与大小、高低、轻重、颜色等多维度的隐喻现象已纷纷得到证实,但是权力这一抽象概念与具体的物理概念间是如何实现隐喻联结的?权力概念在不同空间情境下又是如何进行概念表征的?这都是该领域后续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Barsalou (1999)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所述,我们的知识经验由来自不同通道的复数个信息共同表征,进而构成概念表征系统。该理论着重强调身体与环境在认知环节发挥的作用,并且它认为个体在经验习得过程中是对经验的再生模拟而不是简单的重新描述,但是并没有着重解释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于是,在知觉符号理论的基础上Barsalou发展了情境模拟理论(Situated Simulation Theory),该理论认为主体关于某客体的经验并不是抽象的、脱离于情境的,在概念加工中个体并不是在空白的背景中对某概念进行模拟,而是倾向于以一种情境化的模拟方式去表征概念知识。因此,权力这一抽象概念应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扎根于感觉运动经验模拟中,人们在对抽象概念进行思考时,抽象概念会激活具体情境,通过这一途径便能够解释物理属性对权力概念表征的作用。

Louwerse (2011)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号相依理论(Symbol interdependency theory)。与知觉符号理论、情境模拟理论不同的是,Louwerse认为我们的大脑在进行概念表征时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一些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搭配出现(比如锁与钥匙),因而建立了深刻联系,因此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加工时不需要进行深度提取,仅仅依靠词汇之间的关联就可以完成概念加工任务,此时自动化的语义加工机制起主导作用;还有一些概念之间并不存在深刻联系,因此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加工时需要进行深度提取,并且需要自动激活概念相应的身体经验才能获得概念的完整信息,而此时作为复杂认知过程的具身模拟加工机制起主导作用。作为新生的理论,其合理性与泛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但是对于揭示权力与物理属性间的概念表征机制,则有着莫大的帮助。

Zanolie et al. (2012)利用空间注意定向范式辅以ERP技术开展了权力概念表征的研究,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社会地位高低不同的群体名词(如老师、学生),而后在屏幕上、下方其一随机呈现目标物(如字母P),要求被试根据线索的呈现位置进行相应的按键反应。行为实验的结果首先发现先呈现的名词所具有的社会地位高低显著地影响了随后目标物上下位置的判断,社会地位的高低与目标物出现在屏幕的上下方匹配时,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结果都显著地优于不匹配条件。其次,通过对脑电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匹配条件下显示出在线索提示刺激出现后的160~200 ms内有更大的N1波幅,这提示我们权力概念的加工是在早期的知觉加工阶段进行,并未有晚期的高级认知加工参与,那么在线索提示范式中产生的影响是来自于较低级的语义加工。而Zhang等人(2013)使用非抽象性方向名词(如高山、低谷)利用同样的范式进行实验时同时得到了早期成分N1和晚期正成分P3上的显著差异,在研究结论上存在着一致,但也存在着分歧。

为探讨权力抽象概念的激活与加工机制,武向慈等(2014)开展实验探究了权力抽象概念对空间信息的作用机制,仍然利用Zanolie等人实验采用的空间线索提示范式。脑电结果显示,在匹配条件下诱发了一个更大的N1波幅, 非匹配条件下诱发了一个更大的P3波幅,研究者解释为权力的空间上下概念加工在早期知觉加工阶段就已经开始, 并对随后目标位置的判断产生了作用, 将空间注意指向了与意向图示一致的位置,并且作用一直持续到晚期的高级认知加工阶段, 同时也说明,权力概念加工具有内隐性。

权力的概念隐喻ERP研究方面给出的实证结果较少,同时在研究结论上也存在着较多的不一致,虽然这极有可能是来自于概念隐喻现象本身,因为概念隐喻是一种依赖于文化的特殊心理现象,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实证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来自于文化的不一致,但是当前已有的研究结论对于揭示人脑对抽象概念的加工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理论争论还需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推动。

5. 权力概念隐喻的应用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物理属性与权力概念的联结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在社会情境中进行权力判断时,我们往往认为男性个体比女性个体更具权力,因为女性个体在体型上有着先天的劣势,这一错误判断将会潜在地影响女性群体、或者在体型上具有先天劣势的群体。除此之外我们对多数社会群体、个体的识别同样也是优先采用外形大小的加工,这一现象则可能导致我们片面地根据个体的体型大小来判断其权力大小。而Schubert等人开展的研究则提示我们这一权力隐喻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主动地认知控制是可以克服的,用概念隐喻理论揭示存在于权力概念中的隐喻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有效地利用权力隐喻指导现实生活,同时避免这一现象使我们产生偏见。

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是当前仍处于争论当中的两个认知理论,而具身认知理论关于人脑对抽象概念的加工的解释途径,又存在着两个互相争论的理论:认为抽象概念加工基于感知觉经验的调用的概念模拟理论和抽象概念加工基于具体概念加工基础的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处于争论中心的概念隐喻理论,其合理性和泛用性需要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不同研究范式的共同佐证,以权力这一抽象概念为例,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权力在不同文化下存在于多个维度的隐喻现象,并且部分研究者尝试在ERP技术的帮助下对其作用机制尝试给出了初步的解释,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着没能避免的问题。

经过上述对国内外同主题的研究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探讨权力与物理属性之间隐喻关系的研究被广泛采用的是stroop范式及其变式,通过权力属性和目标属性之间匹配与不匹配的编排,利用反应时与正确率两个指标来反映变量之间有无隐喻关系。也有少量研究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脱离反应时与正确率这种数字指标,在多种情境中验证了权力的多种隐喻的存在。对比国内外发表的多篇研究,当前权力的概念隐喻研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来自stroop范式的实验结论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不足,从许文娟等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实验中试次的数目编排、匹配与不匹配试次的比例会显著的影响实验结果,本文列举的诸多研究都在使用stroop范式,但实验流程中具体的试次编排也是有差异的。譬如唐佩佩,叶浩生,杜建政研究中共有80试次,而陈思思,克燕南,蒋奖&肖潇(2014)实验中有96试次,杨惠兰、何先友、赵雪汝和张维研究中只有64试次,既然该范式存在练习效应,那么试次编排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实验结论,邓棉林研究中关于权力大小隐喻的前人结论并没有得到重复,是stroop范式本身导致或者是隐喻现象本身的不稳定所导致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权力概念隐喻领域的研究需要更多严谨的实验范式予以重复验证。近年来开展的多篇权力隐喻文章的新成果渐渐开始摆脱了对stroop范式较强的依赖,通过stroop范式与行为实验相配合的方式来增加结论的说服力,但是所采用的行为实验范式需要更为严谨的设计。杨惠兰,何先友,赵雪汝和张维颜色隐喻研究中,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只在实验设计者选择好的两种颜色里二择一,所选的灰色与金色两种颜色是通过类似史料研究的方法主观选择的,以金色与灰色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推广出金色与灰色二者以外的其他颜色上,颜色与权力的隐喻双向性传导问题也没有进行探讨,激活了权力概念表征之后会否影响我们对颜色的加工?而呈现不同颜色后又是否能影响我们对权力的认知?因此,在颜色这一领域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并且类似权力的颜色隐喻这一主题的研究目前并未有人进行重复验证,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认为权力的隐喻是稳定存在的。

权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概念,所牵涉到的概念隐喻不仅限于本文所提到的有限的几种物理属性维度。未来研究应在规范的研究范式基础上,着力拓展权力隐喻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隐喻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并且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理论为指导,尝试以ERP技术为研究手段,解决当前研究少且存在不可重复性的现状,着眼于解决在知觉符号理论、情境模拟理论、符号相依理论中存在的争议,如概念隐喻的过程是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语义加工在隐喻过程中是否存在等问题,探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结论,推动具身认知研究的进展。

文章引用

陈欧童. 权力的概念隐喻及加工机制
Metaphors about Power and Its Mechanism[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5): 698-707.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508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思思, 克燕南, 蒋奖, 肖潇(2014). 权力概念的垂直方位空间隐喻对权力判断的影响. 心理科学(2), 388-393.

  2. 2. 邓棉林(2013). 权力的上下和大小隐喻及表征关系. 硕士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3. 3. 董丽星(2015). 权力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对垂直距离判断偏差的影响. 硕士论文, 鲁东大学, 烟台.

  4. 4. 管延华, 迟毓凯, 戴金浩(2014). 权力对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 心理研究, 7(4), 42-47.

  5. 5. 唐佩佩, 叶浩生, 杜建政(2015). 权力概念与空间大小: 具身隐喻的视角. 心理学报, 47(4), 514-521.

  6. 6. 武向慈, 王恩国(2014). 权力概念加工对视觉空间注意定向的影响: 一个ERP证据. 心理学报, 46(12), 1871-1879.

  7. 7. 武悦, 王爱平, 蒋奖, 古丽扎∙伯克力(2013). 启动任务中重量与权力的关系. 心理学探新, 33(2), 168-174.

  8. 8. 许文娟(2013). 权力相关词语的判断: 大小效应及其可控性. 硕士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长沙.

  9. 9. 杨惠兰, 何先友, 赵雪汝, 张维(2015). 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 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 心理学报, 47(7), 939-949.

  10. 10. 殷融, 叶浩生(2014). 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报, (9), 1331-1346.

  11. 11. 喻中(2003). 权力的起源: 一个比较法文化的考察. 现代法学, 25(1), 29-35.

  12. 12. Barsalou, L. W. (1999).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2, 577-660.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99002149

  13. 13. Brown, D. (1996). The Prehistory of the Mind: A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Art, Religion and Science (pp. 275-277). London: Thames & Hudson.

  14. 14. Clark, H. H. (1973). 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 1.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pp. 27-63).

  15. 15. Duguid, M. M., & Goncalo, J. A. (2012). Living Large: The Powerful Overestimate Their Own Heigh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36-40.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1422915

  16. 16. Felson, R. B. (2002). Violence and Gender Reexamined.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 Sociais, 23, 165-185.

  17. 17. Fiske, A. P. (2004). Four Modes of Constituting Relationships: Consubstantial Assimilation; Space, Magnitude, Time, and Force; Concrete Procedures; Abstract Symbolism. In N. Haslam (Ed.), Relational Models Theory. A Contemporary Overview (pp. 61-146). Mahwah, NJ: Erlbaum.

  18. 18. Freedman, D. G. (2009). Human Sociobiology: A Holistic Approach. Papers Revista De Sociologia.

  19. 19. Galinsky, A. D., Gruenfeld, D. H., & Magee, J. C. (2003). From Power to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5, 453-46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5.3.453

  20. 20. Gentner, D., & Goldin, S. (2008). Language in Mind: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Functional Neurology, 23, 109-112.

  21. 21. Giessner, S. R., & Schubert, T. W. (2007). High in the Hierarchy: How Vertical Location and Judgments of Leaders' Power Are Interrelate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4, 30-44.

  22. 22. Judge, T. A., & Cable, D. M. (2004). The Effect of Physical Height on Workplace Success and Income: Preliminary Test of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 428-441.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9.3.428

  23. 23. Keltner, D., Gruenfeld, D. 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 265- 284.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10.2.265

  24. 24.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Journal of Aesthetics & Art Criticism, 19, 75-96.

  25. 25. Landau, M. J., Meier, B. P., & Keefer, L. A. (2010). A Meta-phor-Enriched Social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 1045-1067. https://doi.org/10.1037/a0020970

  26. 26. Lee, E. H., & Schnall, S. (2014).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ower on Weight 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 1719-1725. https://doi.org/10.1037/a0035699

  27. 27. Louwerse, M. M. (2011). Symbol Interdependency in Symbolic and Embodied Cognition.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3, 273-302. https://doi.org/10.1111/j.1756-8765.2010.01106.x

  28. 28. Reddy, M. J. (1979). The Conduit Metaphor—A Case of Frame Conflict in Our Language about Language. A Ortony Metaphor & Thinking.

  29. 29. Schubert, T. W., Waldzus, S., & Giessner, S. R. (2009). Control over the Association of Power and Size. Social Cognition, 27, 1-19. https://doi.org/10.1521/soco.2009.27.1.1

  30. 30. Zanolie, K., Dantzig, S. V., Boot, I., Wijnen, J., Schubert, T. W., Giessner, S. R. et al. (2012). Mighty Metaphors: 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 That Power Shifts Attention on a Vertical Dimension. Brain & Cognition, 78, 50-58.

  31. 31. Zhang, E., Luo, J., Zhang, J., Wang, Y., Zhong, J., & Li, Q. (2013). Neural Mechanisms of Shifts of Spatial Attention Induced by Object Words with Spatial Associations: An ERP Study.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27, 199-209. https://doi.org/10.1007/s00221-013-3500-x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