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2(2017), Article ID:19814,8 pages
10.12677/ASS.2017.62028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Its Shaping of American Psyche

Lin Xia

Department of English, Wuhan University Luojia College, Wuhan Hubei

Received: Feb. 7th, 2017; accepted: Feb. 21st, 2017; published: Feb. 24th, 2017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ultur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ifestations of the American psyche, reveals 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psychological shaping by the culture, and demonstrates the meaning of our research. We take culture as a free and live information system, which mainly in the “metaphysical” way exists outside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mature, decay and doom of all members, and in which there is a “cultural triangle” that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i.e., the ideas of existence, nature and society. We regard the individual psyche as an information system whose development, maturation, aging and death are accompanied by physiology, and in which there is a “psychological triangle” that composes of drive,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The culture and the psyche have the same structure and the similar func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culture is the logic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whole individual psyches and the psyche is an individual “token” of the whole culture; culture is a “big psyche” of a group and psyche is a “small culture” of an individual; culture is a “pickle jar”, and psyche is a “pickled vegetable”; and specific biological genetics, and some cultural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amily atmosphere, community conditions, public opinion, commonly shape a wide range of individual psyches. The author stipul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its shaping of American psyche as the “case analysis” of above theory, and points out the reference functions of this discuss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gap between American people and Chinese people.

Keywords:Science of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e, Shaping Mechanism

论美国文化的特征及其对美国民众心理的塑造

夏琳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英语系,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7年2月7日;录用日期:2017年2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2月24日

摘 要

本文分析美国文化的结构与特征,讨论美国民众心理的特征与表现,并据此揭示文化对于心理进行塑造的功能和机制,最后指出本研究的意义。我们把文化看成一个自在自为的活着的信息系统,它主要以“形而上”的方式外在于全部成员的生老病死过程,由生存、自然、社会三种理念构成“文化三角形”。我们把个人心理看成是与生理相伴而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信息系统,由动机、知识与智慧构成“心理三角形”。文化与心理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类似的功能;文化是全部个体心理的逻辑的“综合”,心理是整体文化的带有个性的“表征”;文化是“群体的大心理”,心理是“个体的小文化”;文化是“酱缸”,心理是“泡菜”;特定的生物遗传,以及自然环境、家庭氛围、社区条件、社会舆论等文化元素,共同塑造了千差万别的个体心理。作者把美国文化的特点以及它对于美国民众心理塑造作为上述理论的“个案分析”,并且指出这种讨论对于理解美式文明的优势与缺陷、理解美国民众与中国民众的心理差距,都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 :文化学,美国文化,心理学,美国民众心理,塑造机制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关于文化与心理的关系,已经有不少作者将其纳入文化心理学的内容而进行论述。谭瑜在《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中指出:“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独立学科。旨在从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际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出发,以社会化与人际互动过程为研究重点,探讨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生成以及心理与文化、社会的交互作用。” [1] 李炳全、叶浩生在《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中指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意义;心理与文化相互建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流心理学不同,主要采用客位研究策略;心理是文化的充要条件,文化是心理的外化;同时,文化又是心理的充要条件,心理是文化的内化;心理与文化的相互建构是文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 [2] 。

本文作者主张,对于人类个体而言,讨论其“心理”;若将人类看成一个物种,讨论其“文化”。个人的心理与其生理相伴而生,相继而亡;在生理发育的同时,伴随着心理的成长。人类的文化,在本文中专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即非物质文化,或“信息文化”),相对于人类的物质财富,它外在于全部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和言谈举止,是一个自在自为的、活着的信息系统。如果说,个体心理有时能够以“形而下”的方式存在体内,比如关于饥饿和性爱的生理的、物质的驱动等;那么,文化完全以“形而上”的方式存在于人类思想史、科学史、哲学史、宗教史中,比如几何学知识体系等。基于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可以说文化是“群体的大心理”,而心理是“个体的小文化”。本文讨论文化与心理的结构与特征,说明文化与心理的同构性,并且以美国文化和美国民众心理的关系为例,一般地讨论人类文化如何塑造个人心理的机制问题,最后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文化的组成与结构:文化三角形

什么是“文化”?按照现代汉语字典,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般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包含社会创造的产品,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三个基本的、主要的元素:自然观念、社会观念和生存观念。自然观念是对它所生存的外环境的看法,即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和利用,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研究的对象。社会观念是它对生存的内环境和三个社会子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生存观念是人文文化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即它的发展目标、思路、策略、计划、政策等。文化元素的结构如图1所示 [3] 。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是”与“应当”两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告诉社会:做什么,如何做。显然,人文文化的精髓是“应当”,而科学文化的本质是“是”。人文文化确定文化主体生存的价值和目的,科学文化提供它生存的途径和工具。不同的文化被染上了两种不同的基色(背景的颜色):伦理中心主义,或者技术中心主义。前者强调的是道德,是价值理性;后者强调的是手段,是工具理性。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文明的冲突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即伦理中心主义与技术中心主义两种理念的冲突。如果说,在人类个体层次上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那么在群体层次上,显然有“好文化”与“坏文化”的区别。文化的能力也有不同:能力强的文化拥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能力弱的文化则不然。关于自然的知识是所有文化公共的、价值中立的,而关于社会的文化是区域性的、非价值中立的。在东方智慧与西方智慧的土壤中分别形成了相互区别的两种不同的文化。

在一定意义上说,好人是动机善良的人,坏人是动机邪恶的人。关于人能力,即实现动机的本事,也有一个分类: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能力的强弱,实际上是个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以及运用知识的规律和采用正确方法做人与做事能力的大小。知识是公共的、外在于个人的,而智慧是私人的、内在于个人的。我们说,心理是个体的小文化,文化是群体的大心理。心理实体与文化实体的情况非常相似,二者同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

Figure 1. Purpose and mean of social existence

图1. 社会生存的目的和手段

3. 美国文化及其特点

美国文化属于西方文化的大范畴,但是,与其他西方文化相比,它又有许多迥然不同的特点。它不但有别于与其亲缘关系很近的英国文化,而且有别于它的近邻加拿大和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化。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利坚民族的文化。

何道宽在《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中以4个“I”来高度概括美国文化的特征。这四个“I”是:Immigration (移民组成的文化),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的文化),Innovativeness (鼓励创新的文化),以及Illogicality (充满矛盾的文化) [4] 。董小川在《美国文化特点综论》中指出:“美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用这样九个方面共十八个相对应的文化侧面来说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结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磨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汇合;阶级文化与种族文化的组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弥合;外交文化与内政文化的配合;个人主义文化与民族主义文化的联合;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整合” [5] 。虞松波在《美国民族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中列出六项:尊重个人的价值观,冒险创新精神,自由、平等精神,实用主义哲学,物质主义的追求 [6] 。我们认为,可以把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主要特征,美国文化由众多移民文化杂交而成,具有杂交优势。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融合而成美利坚民族,形成了整合程度较高的一种杂交文化;与此同时,许多移民又保存了自己母国的民族文化,所以美国文化又不是整齐划一的一种均质文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俨然是地球上最大的人种博物馆,是世界文化的博览会。美国是一个“新教”国家,这由人多势众的首批移民的新教文化所决定。他们在母国遭到英国国教的迫害,因而对母国甚少依恋,而且许多人有意识地切断与故土的联系。他们为寻求自由而来,把“新世界”当作“希望之乡”;因此“美国之梦”成为美利坚民族形成和认同的向心力与粘合剂,它试图创造一种崭新的文化。撰写美国文化的字典是“American English”(美国人的英语),而不是“British English”(英国人的英语)。

第二个主要特征,美国文化以个体为本位,其个人主义的发展登峰造极。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中国人以群体(家庭、“单位”、国家)为本,美国人以个体为本。美国人选择了与中国人截然相对的观念。一方面,美国人继承欧洲人个体本位的传统,包含希腊文化的重商主义,希腊城郑的民主传统,希腊艺术突出的个人色彩,文艺复兴的个人觉醒,宗教改革中人的解放,以及18世纪的启蒙运动。此外,美国的个体本位文化又有与其他欧美国家迥然不同的四个特点。1) 美国人发展了新教传统中最激进的个体本位思想。移居美国的新教徒中,几乎所有的教派都曾在母国受到其他教派的迫害。路德派和加尔文教派受到天主教的迫害,门诺教派又受到路德教派的迫害,清教徒又受到英国国教的迫害。他们倍加珍视个人的自由:“不自由,毋宁死”。2) 政教分离的立法保证了宗教生活的个人自由。个人可以信教、传教,而且可以改宗、创教。如今的美国,几乎汇集了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和教派,俨然成为最完备的宗教博物馆。3) “边疆生活”鼓励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建国之初,美国几乎是一块无人居住的蛮荒“宝地”。拓荒者常常孤零零一个人面对上帝和自然,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艰苦生活发扬了他们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清教伦理,也养成他们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4) 美国政治生活容忍个体本位。美国人似乎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公然宣称自己怀疑政府、否定政府、视政府为强加于个人头上的异物。为了许多个人信仰自由或其他区区小事,他们公然与政府对抗,迫使政府让步。

第三个主要特征,美国文化的冒险与创新精神。直至今日,美国在创造发明上长期雄据世界第一。它是第一专利大国、第一诺贝尔奖大国、第一教育大国、第一科技大国。其冒险与创新思想的根源主要来自六个方面。1) 在天人关系上,美国文化主张人应胜天、人定胜天。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的奴仆,供人利用、榨取和驾驭。人在自然面前几乎无所不能。2) 在时间取向上,美国人总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更确切地说,他们既不愿意向后看,也不可能向后看。因为他们在故土遭受迫害、穷困潦倒,对母国甚少依恋。他们有意识切断与母国的联系,梦想在这里创造一种崭新的生活,实现最美好的天国理想和乌托邦愿望。他们不可能向后看是因为这个年轻的国家没有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不可能吃祖宗的老本。他们只能义无反顾地拼命向前。3) 美国人的哲学传统是经脸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实证主义。他们崇尚实践和应用,拙于形而上和哲学思辩。一般地说,哲学要服务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他们的哲学和英法德的哲学大异其趣、大异其旨。19世纪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试验基地和试验工场。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生产、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试验千奇百怪、五花八门。高远的理想、怪诞的美梦、强烈的功利追求和实用主义的哲学一旦结合,就产生了强大的创造活力。4) 求异的思维模式成为发明创造的催化剂。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是追求人人不同、个个相异,反映在思维取向上就是差别思维,标新立异。如今的美国,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学派林立、思想纷纭、理论繁多、花样常新,绝不可能出现独领风骚、一家独霸的局面。这就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5) 在教育原则上鼓励独立思考,尊重个性。不崇尚师承关系,不鼓励盲目服从。鼓励青胜于蓝。容忍学生“造反”,推翻老师的学说。不主张硬灌,不喜欢死背。强调动手动脑,反对死抠理论。讲究因材施教,欢迎学生提问。偏重通才教育,反对分科过细。容忍各种体制,提倡各地特色。重视实用学科,鼓励社会实践。所有这些教育原则、体制和方法为创造发明者准备了最好的温床,为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家庭教育也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独创。家长不强求孩子服从,不反对孩子争辩,孩子的独创性得以及时开发。6) 杂交文化的超常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宽容精神相辅相成,给发明创造提供了营养最丰富的培养基。美国几乎汇聚了世界上一切文化,受惠于人类的一切智慧。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学说、新的学派、多种思想受到宽容和尊重,创造活力就茁壮成长、经久不衰。

第四个主要特征,充满着矛盾、对立与竞争。其主要表现有三:1) 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使美国成为一个万事“分裂”的国家。他们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各持已见,鼓励争辩,容忍对抗,不存在什么集中和统一。对他们来说,万众一心是难以想象的、不该的,意见分歧是正常的、健康的。2) 美国文化资源极为富。几乎世界上的一切种族、民族、宗教、价值、思想和学术在此比肩而立、争奇斗艳,并能体相安无事、共存共荣。3) 在文化模式的选择上,他们反对单打一,主张多元化。他们讲究差别、宽容差别、尊重差别。美国文化中的这个特征像是双刃剑,它既包含着危机与挑战,也可以是前进的动力。党派斗争固然可以像泼妇骂街,使政府停发工资、关门歇业;但是,它在“二次大战”中却能形成举国体制,在美苏对峙中让苏联文化首先付出亡党亡国的代价。

4. 心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心理三角形

在信息心理学中,人类心理系统的元素主要是动机、知识和智慧;其中,动机是引擎,起到激发、引导和支持个体活动的目的;知识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和情景的时候可以有所参照;智慧是人类独有的特性,发现做事和做人的规律,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呈三角形,动机、知识和智慧是它的三个顶点;居于上方的动机与下方的知识和智慧之间可以一分为二:道德与能力。如图2所示 [3] 。

图2中,上下两个层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道德层次决定一个人“做什么”,其行为是利己的或(和)利人的;能力层次决定一个人“能否做”,其能否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做人做事的过程。根据“To do is to be”的原则,前者决定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后者判断一个人有能力还是没有能力。好人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的人不都是好人。有能力的好人对社会贡献最大,有能力的坏人对社会破坏最大。

图2中,动机、知识和智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上下两层的联系如前所述。知识与智慧之间也密切相关,大体上相互适应;但是一个人可能满腹经纶却一无建树,智商和

Figure 2. Morality and capability of personal psychological system

图2. 个人心理系统的道德与能力

情商都高的人不一定都是专家学者。智慧者通常终生好学,与时俱进;而具有良好知识配置的人通常可以为常人之所不能。知识如何转化为智能?我们提出一种独特的理论,即“碎拼法则”。它主张: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独特的知识系统;该知识系统中又有多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组成;在做人和做事遇到问题时,他会依据一定的法则从知识模块中提取所需的知识,并且按照一定的法则将其综合,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5. 美国民众的心理及其特点

在英美语言、英语文学、英语文化的接触与了解中,人们很容易看到: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政府机制以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美国人开放、豁达、直白、创新,而英国人则保守、矜持、幽默、理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7] 。

第一,美国梦的核心是个人成功。这是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同构塑造”民众心理的结果。首批移民美国的先行者,个个都是“叛逆者”,有的是离家出走,有的是国家驱逐,他们拥有的只是他自己;他们义无反顾,也就没有任何现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可以继承,他们的一切都从头做起;他们成功之后,便要求子孙们不靠父母而靠自己。于是,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美国人充满无穷无尽的动力(Drive)。第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个人成功的来源当然是个人的奋斗。在美国,人们习惯于把自己力所能及、却受人侍候的现象,看成是低等的、可耻的生活方式。所以,当旁人主动要求帮助残疾人的时候,却容易遭到他们非常礼貌的拒绝:“Thank you. I can do it!”更遑论肢体健全、思想强大的人了。第三,蔑视世袭头衔与等级观念。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民主与平等”的文化氛围中,人们不会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人们个人的身份、地位、家庭并不被十分在意,当事人的知识和才华才显得更为重要。第四,无拘无束,不拘礼节。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这不是他们不懂得“礼貌”;相反,他们把尊重他人看的与尊重自己同等重要。通常,长辈与晚辈之间可以互拍肩膀,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无拘无束,家人与亲友之间充满轻松和谐。第五,思维奔放,乐意交流。美国文化是海洋文化,在群岛之国里,天在变,人也在变;既要研究自然规律更要研究社会机制;自然规律可以预测,社会机制主动设计;于是,奔放的思维和交流的善意才有市场;美国学者通常都主动地发表新奇观点,学术权威也乐意听到相反甚至批评的声音。

6. 美国文化塑造美国民众心理的机制

6.1. 文化对心理的同构性塑造

在如上的图1图2中,文化三角形和心理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关于人类个体心理的考察,可以看他是否“德才兼备”,即是否有“道德”、有“才能”,其间用虚线横向隔开。关于个人的道德,有善良和邪恶之分。关于个人的能力,分为“知识”与“智慧”两个方面,它们都有强大和弱小之分。关于人类群体文化的考察,可以看它是否有善良的“目的”和强大的“手段”,其间用虚线横向隔开。关于文化的目的,也有善良与邪恶之分。关于文化的手段,主要看这个文化关于“自然”和“群体”(或社会、民族、团体等)自身的认识,这种认识能力和精神产品的成果也有丰富和贫瘠之分。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容易看到:一个群体,无论大小,它的领袖都是“当家的”。这个当家人的心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群体文化的代表。所以,可以视文化为“群体的大心理”。如果他/她不具有代表性了,那么这个当家的就要被其他人取而代之。反之,在一个群体之内,其成员们的心理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差异,但是它们大致是相同、相通、相似或近似的。如果某人的心理与行为差别太大,不为当家人和群体多数所认同和接纳,那么这个“离经叛道”者就会被压制、制裁、驱逐或杀戮。所以,可以视个人心理为“个体的小文化”。

不仅在美国,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一样,文化总是具有塑造个人心理的功能。其机制首先是同构性塑造,即在家庭、学校、团体、社会的“教育”中实现动机、知识与智慧的“复制”。至于这种复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有自己的复制方式。在集中统一政府和民主集中政府治理下的复制可能在方式上差别很大。就是同一种管理模式的政府,因为各自的传统与文化习惯的差别,复制的方式也可能互不相同。

6.2. 文化对心理的选择性塑造

一般地说,特定的生物遗传,以及自然环境、家庭氛围、社区条件、社会舆论等文化元素,共同塑造了千差万别的个体心理;而塑造的方式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个人生理与心理追求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性,使得他能够有选择地接受所处文化氛围的动机、知识与智慧。比如,选择追星、考研、从政、经商、参军等。有创新能力的学者还可以选择自己提倡的价值观,宣扬他的学科体系,发挥他独有的智慧和才能。

比如,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心态和习性受到他们民主平等观念的塑造。我们知道,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封建社会这个阶段。贵族、贱民、等级、王室等欧洲大陆盛行的一套东西,在美国没有或者没有实际意义。人们对家庭、地位、身份不十分看重:更主要的是当事人本身的实际成就。这种产生于美国早期开发阶段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已成了美国文化传统中的“沉淀物”。因为大家珍视平等的权利,人们互相交往中就没有必要过分讲究各种各样的繁缛礼节了。关于这一点,人们只要注意一下美国人见面时的打招方式就明白了。不管是下属见到上司,还是学生见到师长,美国人一般只需笑一笑,说声Hi或者Hello即可,而不必加上各种头街。还有,美国人在社交场合散席或者业务会议散会时,较少与人一个个地道别,而是向大家挥手说一声“好啦,我们再见吧”(Well, so long everybody)。这样做并不表示人们相互间缺少敬意,而是人们长年累月的习惯使然。不拘礼节是为了使人们在交往中更轻松、自在一些,从而更快地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也许是美国人性格开朗的一个原因。

7.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把文化看成一个自在、自为的活着的信息系统,它主要以“形而上”的方式外在于全部成员的生老病死过程,由生存、自然、社会三种理念构成“文化三角形”。我们把个人心理看成是与生理相伴而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信息系统,由动机、知识与智慧构成“心理三角形”。文化与心理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类似的功能;文化是全部个体心理的逻辑的“综合”,心理是整体文化的带有个性的“表征”;文化是“群体的大心理”,心理是“个人的小文化”;文化是“酱缸”,心理是“泡菜”;特定的生物遗传,以及自然环境、家庭氛围、社区条件、社会舆论等文化元素,共同塑造了千差万别的个体心理。其机制主要有“同构性塑造”和“选择性塑造”两种。

本项研究的结论主要来自对于美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反过来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美国文化的优势与缺陷。如前所述,美国文化是多文化的杂交,具有杂交优势。但是美国文化也有它的短板。在严格的意义上,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化”,属于岛国文化,天然地具有扩张与侵略的倾向,有著者称之为“商人、海盗、移民者”三位一体的文化。最初的美国移民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他们与土著印第安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几乎在所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美国人自始至终都实行着“双重标准”。在全世界各国民族都觉悟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把戏”自然就不灵了。

本项研究的结论出自于中国学者,他们在跨文化的心理学比较之中,更能够理解美国民众与中国民众的心理差距。与海洋文化相反,中华文化属于“大陆文化”,它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曾经具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力,却毫无占领与奴役其他民族的“动机”。如果说,美国文化是不善良但强悍的文化,那么当代中华文化既是善良的又即将是强大的。到中国的人均产值超过美国的时候,到习近平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个“大同世界”就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致谢

本文作者在选择主题、布列提纲、初拟草稿、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大学珞珈学院英语系陈美娟教师的热情指导与耐心帮助。她不仅审阅、修改“开题报告”,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初稿,而且做了定稿前的补充与润色。在此,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行文中引用了许多著者的论文和著作,作者一并表示谢意。

文章引用

夏 琳. 论美国文化的特征及其对美国民众心理的塑造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Its Shaping of American Psych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2): 211-218.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202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谭瑜. 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比较[J].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1): 170-172.

  2. 2. 李炳全, 叶浩生.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J]. 心理科学, 2004(1): 62-65.

  3. 3. 李宗荣, 肖玲. 信息心理学: 背景、精要及应用[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117-118.

  4. 4. 何道宽. 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5): 85-96.

  5. 5. 董小川. 美国文化特点综论[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 13-20.

  6. 6. 虞松波. 美国民族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4 c0620102e5s3, 2013-05-14.

  7. 7. 顾凤祥. 美国民众的心理特色[EB/O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88362866, 2016-07-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