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03(2017), Article ID:19991,6 pages
10.12677/AP.2017.7304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

Yaoyao Wang, Lidong Lu, Lixin Zhang, Meng Li, Zhaoxing Wei, Junbei Han, Hui R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Received: Mar. 6th, 2017; accepted: Mar. 21st, 2017; published: Mar. 27th, 2017

ABSTRACT

Based on Tolstroy’s quote that 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cultivate a nobl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new term “intergenerational consistenc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altruism. Study 1 i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speculation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has the consistency of generations, and the children have more altruistic behavior. In Study 2, we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verif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data. First of all, we had interviews with the subjects to find the reason of the altruistic behavior of the subjects. Then we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typical characters and found that the children will have more altruistic behavior who come from the family which has high social status and intergenerational consistency. Thus, we pro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and the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

Keywords:Family Social Status Intergenerational Consistency, Altruistic Behavior, Psychological Biograph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 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

王瑶瑶,陆丽冬,张立昕,李萌,魏朝行,韩君蓓,任慧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科学心理学系,山东 曲阜

收稿日期:2017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27日

摘 要

本研究基于托尔斯泰“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提出“代际一贯性”这一新名词。通过实验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1以问卷形式对实验猜测进行初步探索,得出:家庭社会地位具有代际一贯性,其子女更具利他行为。研究2运用质性研究,对统计分析数据进行验证。首先通过对被试访谈,了解被试利他行为的原因;然后对典型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得出家庭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其子女更具利他行为。从而得出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 :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利他行为,心理传记学,独立样本T检验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具有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的群体会逐步减少。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贵族家庭,如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屈原一生以安邦兴国为己任,多次被贬却依然能够坚守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最终宁愿以投江自尽来提醒君王要励精图治,也不愿苟活于他人疆土,这种行为值得探究其内部原因。本研究假设这种利他行为的原因来源于他高度代际一贯性的贵族家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注重家庭,注重家风”的号召,从社会心理学中家庭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此结论:在社会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的家庭中的子女更容易形成贵族气,更具有做出利他行为的倾向,从而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本研究有助于家庭更好地了解如何让子女成长为具有良好气质类型的社会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2. 相关研究评述和假设

家庭社会地位的代际一贯性是指家庭不同代之间社会地位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而家庭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祖辈、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社会心理学认为,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环境,因为子女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子女容易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特殊时期,家庭成员作为提供子女各种行为习惯的模板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认同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因为家庭是一个人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且最初的教育也来自于家庭,家庭对子女行为养成是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金盛华,2011)。即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说法,对于本研究的作用不是太清晰,本研究需要从概念中提取出利他行为的特征,再以这些特征为标准去衡量被试利他行为的表现。本研究经过深入的探讨和细致的分析,从中提取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行为;第二,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奖励的行为;第三,自愿的行为;第四,利他者做出这种行为可能会对自己有所损失。此外,依据本研究对于子女利他行为的要求,还提出了其他几种特征:第一,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入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人行为;第二,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第三,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行为,这种行为通过克已的方式取得利他的效果。有研究表明,权利将对个体对其他人的正义感产生消极影响(Blader & Chen, 2012),以及个人权力感会导致社会阶层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Galinsky, Dubois, & Rucker, 2015)。我们有理由认为家庭社会地位及其代际一贯性与个人的利他行为有关。本研究以调查问卷、访谈和对历史人物的心理传记学剖析为方法来寻找家庭社会地位的代际一贯性和利他行为的关系,并在探究过程中对于探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认为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在家庭社会地位上,要找寻被试祖辈和父辈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被试家庭社会地位是否具有代际一贯性,其中代际一贯性的表现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是否具有代际一贯性。第二,在子女利他关系上,由于被试主要是来自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所以就研究被试的利他行为的表现。要验证本研究最初的假设就需要从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寻找家庭社会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的子女与其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当然,如果出现研究结果不符合假设的情况,也对以后从其他方面寻找影响子女利他行为的养成起到推动作用。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提出如下假设:家庭社会地位具有代际一贯性以及家庭社会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的人更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然而家庭社会地位不具有代际一贯性的人更倾向于做出利己行为。

3. 研究1

3.1. 研究目的

探讨家庭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的关系。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以曲阜师范大学2013级、2014级本科生和硕士生共152名大学生为被试,年龄均在20~24岁之间,共发放问卷152份,收回152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147份。样本基本分布情况见表1

3.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分为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7级量表,1为很不符合,7为非常符合。访谈问卷为非结构性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学历、祖辈和父辈的最高学历、月收入之和以及职业等情况,用于确定被试的代际是否具有一贯性;问卷的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采用七点量表的测量方法。在使用该问卷前,我们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50名进行前测,结果良好。

3.3. 数据分析

该研究重点采用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具体包括:(1) 采用匿名方式进行问卷测查。问卷完全采用匿名方式,让被试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据时填写(2) 问卷中使用反向计分题。(3) 将原始数据(祖辈学历、收入,父辈学历、收入,子辈四六级成绩)转换为标准差以方便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运算(见表2表3)。

Table 1. The condition of questionnaires

表1. 被试具体分布及收集问卷情况

Table 2. Group statistics

表2. 组统计量

Table 3. Independent sample test

表3. 独立样本检验

4. 研究2

4.1. 研究目的

运用质性研究(访谈法和心理传记学)对典型人物进行深度剖析,以检验本实验研究结果。通过对被试进行深度访谈,具体了解不同类型被试对于利己利他行为选择的原因以及其态度,了解做出这种选择的动机。通过对历史传记和文献的阅读,研究三位特定的人物,以检验我们的实验结果。

4.2. 访谈

访谈对象是在做过调查问卷的被试中随机抽取7人。在访谈过程中依照访谈问卷的内容对被试进行访谈,在访谈结束后,对被试回答的问卷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社会地位完全具有代际一贯性的人具有利他行为,认为帮助他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不求回报(如:在遇到跌倒老人会主动搀扶)。不具有代际一贯性的人会有选择的做利他行为(如:在遇到跌倒老人时,确认现场有证据证明老人跌倒与自己无关时会上前搀扶)。

具有利他行为的被试表示,如果本可以帮助他人而选择视而不见会受到良心的潜责,并表示曾见过父母帮助他人的时刻。

有选择做出利他行为的被试表示,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他人或认为他人不需要帮助。

4.3. 心理传记学分析

心理传记学是典型的质性分析方法,它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体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以验证或构建心理学理论,旨在探讨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历史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历史事件的关系。它研究个人的成长历史对其人格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特点及其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某一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的心理特征;研究人的心理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线索;研究心理活动与人类活动成果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心理传记的角度对历史上三位人物进行了剖析,包括和珅、林徽因和宋庆龄。探究家庭社会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的关系。

和珅:祖辈:清初随帝入关;父辈: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九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和珅童年生活贫苦,做官期间平步青云,官至宰相,控制朝政长达20余年。在职期间,擅权纳贿,贪赃枉法,网罗亲信,迫害异己。和珅家境虽也不错,但与宰相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家族式腐败的产生正是因为家族是个相对稳定的内群体,隐蔽性强,形成了一个权钱交易的利益圈,一人当官,全家受益;一人“落马”,牵出“全家”。

林徽因:祖辈:祖籍福建,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擅长文章诗词,懂医道,后不满清廷腐败辞官职;父辈: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汉族,福建闽侯。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 林徽因本人在文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并同丈夫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宋庆龄:祖辈:1875年父亲宋嘉树随宋姓堂舅赴美洲古巴,遂改姓宋;父辈: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 是一位爱国者,一位革命家,经常冒着危险掩护和帮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母亲倪桂珍是徐光启的后裔,乐施好善,总是接济孙中山,赈济穷苦人。宋庆龄本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具体表现为:宋庆龄爱的是国家,拯救的是穷苦的国民,之后便跟随了拯救帮助穷苦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吴传煌,1987)。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并任“保盟”中央委员会主席。“保盟”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和救济工作,通过《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向海外华侨和各国知名人士积极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争取海内外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中国福利会,2013)。1945年12月,“保卫中国同盟”改称“中国福利基金会”,不仅继续援助边区保育院等,也在上海为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福利活动,如创办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为贫病儿童进行保健、救济工作和进行启蒙教育。解放以后,这些机构分别成为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托儿所、幼儿院、少年宫和儿童剧团,并在1950年创办了《儿童时代》杂志,“为增进中国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为培养新的劳动一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良才,1998)。宋庆龄呼吁:“著名的作家们要为儿童写作;先进生产者们要经常和儿童见面;一般的生产单位要欢迎儿童去参观,帮助学校进行整套的生产技术教育;应该把最好的建筑物作为儿童校外活动的场所,并且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充实儿童活动的场所的设备;应该在最好的风景区设立夏令营和儿童疗养院”(宋庆龄,1992)。

对以上三位历史人物进行的深度剖析,足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家庭社会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的子女更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

5. 结论

(1) 家庭社会地位具有代际一贯性以及家庭社会地位高且具有代际一贯性的人更倾向于做出利他行为;

(2) 家庭社会地位不具有代际一贯性的人更倾向于做出利己行为。

6. 发展前景及不足

本研究是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家庭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关系,得出结论也充分证明了家庭对于子女优秀品质形成的影响,这可以成为进一步探讨家庭代际一贯性对子女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的前提条件,为发展心理学提供新的研究内容,也有利于推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子女利他行为的研究,而且最普遍的意义是对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保持优良家风的重要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本研究的不足:(1) 未能分析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对子女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2) 未能对祖辈、父辈、子辈三代的童年生活经历以及人生重大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因此实验结果可能出现偏差。

致谢

本文是在李朝旭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在此我们向李朝旭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5YJA190002),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A004)。

文章引用

王瑶瑶,陆丽冬,张立昕,李 萌,魏朝行,韩君蓓,任 慧. 家庭社会地位代际一贯性与子女利他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Altruistic Behavior[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03): 348-353.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304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金盛华(2011). 社会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2. 宋庆龄(1992). 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3. 3. 吴传煌(1987). 试论宋庆龄民主观的形成及其发展. 社会科学, (3), 20-23.

  4. 4. 张良才(1998).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 77-81.

  5. 5. 中国福利会(2013). 《保卫中国同盟通讯》(上). 吴景平, 译. 上海: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6. 6. Blader, S. L., & Chen, Y. R. (2012). 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Status and Power: A Justi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 994-1014. https://doi.org/10.1037/a0026651

  7. 7. Galinsky, A. D., Dubois, D., & Rucker, D. D. (2015). Social Class, Power, and Selfishness: When and Why Upper and Lower Class Individuals Behave Unethical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8, 436-449.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0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