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6 No.03(2016), Article ID:17087,6 pages
10.12677/AP.2016.63026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Individual Drug Addiction and Recovery

Mengxing Xiao, Huiying Shi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Feb. 12th, 2016; accepted: Mar. 5th, 2016; published: Mar. 8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Drug addiction is generally in the form of family. It reflects the operation of the family system, maintains and increases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After drug users detoxification physiologically, bad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rehabilitation of drug users. On the basis of o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found that the family influences it in two stages from drug addiction to successful rehabilitation: first, addiction stage and second, after physiological detoxification rehabilitation stage.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related theory of drug addic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on drug addiction and successful rehabilit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prospect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Addiction,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Function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药物成瘾和康复的影响

肖梦星,史慧颖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6年2月12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5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8日

摘 要

青少年药物成瘾一般是在家庭当中形成的,反映了家庭系统的运行障碍,并且会因为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而维持和加剧。而青少年吸毒人员生理上脱毒及多次戒毒后,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吸毒人员的康复。在其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从药物成瘾到成功康复的过程中,家庭在两个阶段对其产生影响:1) 成瘾阶段;2) 生理脱毒后的康复阶段。本文从药物成瘾的相关理论、家庭对药物成瘾和成功康复的影响三方面来论述,并且提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药物成瘾,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

1. 引言

2015年9月我国发布了《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以冰毒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人员增长迅速,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其中男性占87.5%,35岁及以下年龄占51.7%,初中及以下文化占83.4%,无业人员占68.0%。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狭义的药物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药物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如对海洛因、可卡因、酒精及烟草等药物的滥用 (杨波,秦启文,2005) 。国家实施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毒毒瘾,完整的戒毒过程包括脱毒、康复、回归社会三个阶段,脱毒即摆脱身体依赖,现在无论是麻醉药品代替还是非麻醉药品对症治疗都有确切疗效,康复是心理上的,回归社会是最终目标。生理上有效,但心理上脱瘾困难,回归社会的目的无法实现,这就表现为不断的复吸 (赵伟杰,郭振勇,2008)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不仅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有研究表明,父母依靠好的角色模式和指导,可以有效的阻止孩子形成物质滥用行为,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抚养过程中,依靠建立和促进规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对社会环境进行安全探索。因而,在目前吸毒人员不断低龄化,青少年吸毒人员增多的情况下,探讨家庭对青少年成瘾的形成及成功康复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2. 相关理论解释

已有研究中发现,成瘾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有三种取向,生物学取向综述了成瘾的脑机制和遗传基因观;心理学模式则用成瘾人格、自我效能感、认知过程等心理学观点来解释成瘾,研究证据表明心理因素是药物成瘾的关键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社会系统模型从环境压力源、家庭及同伴压力来解释药物成瘾 (杨波,秦启文,2005)

同时也有很多理论均认为家庭中不同因素与成瘾间存在相关关系,包括家庭系统治疗、亲子依恋理论、社会控制论、去压抑假设、早期社会化理论。家庭系统治疗将家庭视为各成员间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某一个体出现的药物滥用问题,不仅是个体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出现了问题;亲子依恋理论认为,亲子关系的安全和温暖至关重要,与父母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Nickerson & Nagle, 2004) ;来自社会控制论观点认为,和社会的链接,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对于预防不良行为和犯罪是重要的,总的来说,与父母在情感上分离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形成不良行为包括酒精和其他药物的使用,因为他们没有能够阻止这些行为的内部控制机制 (Lizabeth & Katherine, 2008) ;去压抑假设认为,高社会压力、紧张的家庭关系或人际和谐度等负性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不良人格特质和负性情绪等个人心理因素不仅是诱发药物使用的重要条件,也是终止戒断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 (朱海燕,沈模卫,2005) ;早期社会化理论从感觉寻求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药物成瘾与违法行为是感觉寻求人格与早期社会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感觉寻求者在早期社会化源泉(父母、同辈群体等)的影响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景晓娟,张雨青,2004)

3. 个体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认为,家庭中存在很多影响青少年药物成瘾的危险性因素,比如:严重的家庭冲突、家庭破裂、不安全依恋和少量的家庭交流、对孩子较少监督、非回应性的孩子教养(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放纵的教养等。因而,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具体阐述其对成瘾的影响。

3.1. 家庭结构

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组合和搭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家庭结构的改变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大多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与个体成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Jurich,Poison,Tec等认为,因为分手、死亡或者离婚的父母缺失会增加孩子药物滥用的可能性 (Jurich et al., 1985; Tec, 1974) ;Hoffman, Barrett, Eitle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更易于形成不良行为,包括药物和酒精使用 (Hoffman, 2002; Barrett & Turner, 2006; Eitle, 2006) ;Hemovich and Crano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与完整家庭中的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较多使用吸入剂、大麻和苯丙胺 (Hemovich & Crano, 2009)

对于家庭结构为什么会影响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探讨中,Ledoux和Mille认为,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可能会有更多的酒精和其他药物使用以及反社会行为。研究者认为是因为父母离婚或者与单亲父母居住减少了家庭依恋(情感或者其他来自家庭的支持),造成不良的亲子关系 (Ledoux & Mille, 2002) ;McLanahan和Amato等人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其资源更可能被剥夺,尤其是在女性做主的家庭结构中,并且接收到很少一致的监管,所有这些因素都与青少年药物使用相关 (McLanahan & Sandefur, 1994; Amato, 2000)

3.2.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也包括一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如父母的抚养方式、亲子冲突、亲子沟通、夫妻冲突及夫妻沟通等。大多研究者认为,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物质滥用产生可能性的最关键的因素。

Stoker和Swadi的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滥用者家庭冷漠、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信任、关系疏远 (Stoker & Swadi, 1990) ;Wright等人认为青少年药物滥用者其儿童期缺乏幸福,情绪不稳定,家庭生活条件不良并且家庭中较多争吵,双亲往往也是物质依赖者 (Wright, 1992) ;同样的,Denton和Kampfy认为,药物滥用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中很少对彼此坦诚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父母也认为存在交流问题,很大一部分父母说他们没有充分的信任、接受和理解 (Denton & Kampfy, 1994)

姜美俊,李荣琴,杨禹龙等人关于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发现,吸毒人员父母较少给与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多采用拒绝和否认,母亲多采用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的养育方式,子女可能会焦虑、担忧,可能采取掩饰等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也容易造成子女的消极认知和不良心理体验 (姜美俊,郝伟,张现国,2004;李荣琴,王年生,杨秋兰,2006;杨禹龙,2005;陈炯,陈文松,蔡莺,2006)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父母的抚养方式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Bronte等人的研究中发现,专制型分父亲抚养方式增加了发展不良行为和物质使用的可能性,当父子关系是积极的时候,专制型和放纵型的父亲教育方式对减弱了孩子形成危险性行为的可能性 (Bronte, Moore, & Carrano, 2006) ;Cory等人发现,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不像假设的那样有害,在控制了贫困和同伴影响之后,专制型的母亲教养方式对男孩的负面影响更多一些 (Cory, Yoshie, & Jennifer, 2010) ;Kalyva,Melonashi等人从青少年感知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青少年感知到的权威型型母亲抚养方式也能预测其物质使用或者滥用的危险性 (Kalyva & Melonashi, 2014)

3.3. 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以Beaver、Olson、Shek等人为代表,用家庭的具体特征来定义;第二种是以Epstein和Skinner为代表,从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国内外研究发现,药物成瘾个体的家庭功能是不良的,松散的,混乱的,不能灵活正常运转。

王志纲等(1998) 的研究表明,海洛因成瘾者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等低于普通对照组,其不满程度高于对照组家庭,海洛因家庭多为松散-僵硬和亲密-僵硬型;金枝,黄航等人也有研究表明,海洛因依赖组家庭中,家庭娱乐性差,矛盾性突出,缺乏与人情感沟通并且其更多使用固定的家规和程度 (金枝,罗继明,刘云,2006;黄航,吴小云,温达民,2006) ;同时, Mimma和Roberto(2009) 的研究表明,在低凝聚力(情感连接弱)、低适应性(面对情境和发展压力时没有能力改变动力结构、角色关系和关系规则)的家庭中,青少年的成瘾行为增加; Marina等人(2014) 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成瘾形成之间存在相关,散乱的家庭功能在成瘾组青少年中占多数。

4. 成功康复的影响因素

大多数研究表明,因毒品滥用所致的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阻碍成功康复的主要原因,而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导致青少年药物成瘾的家庭因素也可能是影响其成功康复的因素之一,包括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家庭支持等。

国内 韩卫等人(2005) 的研究发现,对毒品依赖者来说,来自家庭、朋友等方面的社会支持不仅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会增强其对吸毒行为的愧疚,有助于成瘾行为的降低; 赵敏等人(2001) 的研究随访了178名戒毒出所的海洛因依赖者,发现其劳教后的复吸率较高,复吸与家庭中有其他吸毒者、家庭社会关系等有关,并且认为家庭支持对于药物依赖者的康复很重要;同样的, 王孝红(2005) 的研究中认为复吸的社会因素包括“受冷落歧视”,吸毒者由于吸毒导致了自己正常人际关系的受损甚至破裂,在家庭中受到亲人的疏远或不相认,缺少温暖,在社会上遭到冷落或歧视,同时这些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他们的情绪经常不稳定、烦躁不安,产生心理焦虑、抑郁而导致复吸。

国外 Hogue等人(2006) 的研究证实,在家庭治疗中,亲子链接越多,青少年药物使用和外化问题便越少; Smith等人(2008) 在药物使用治疗研究中对两组青少年进行了对比,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青少年物质使用问题严重程度的评估更低,因而权威型家庭中的青少年会得到更少的治疗建议,会影响其康复效果; Jessica等人(2015) 探讨了家庭冲突对于物质滥用治疗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冲突并不是影响物质使用的唯一变量,治疗前有家庭冲突但治疗后有较低家庭冲突的个体,其物质使用大大减少了; Marina等人(2014) 的研究中发现,成瘾组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是散乱,父母多采用拒绝的、过度保护的抚养方式,并且家庭系统不完整,研究者认为当进行对家庭系统的干预时候,仅仅干预父母教养方式只有短期的效果,直接干预整个家庭系统才是更加充分的使成瘾青少年成功康复的方法。

5. 不足和展望

5.1. 不足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三条不足之处,首先,国内外研究多关注吸毒者的生理、心理、家庭问题,很少人进一步去关注成瘾家庭当中的青少年或者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其次,国内对于成瘾青少年的关注颇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中并未强制青少年甚至未成年吸毒者戒毒,很难找到吸毒青少年被试;另一方面,大多吸毒人员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吸毒,但并未认识到自身问题,直至成年后被抓入戒毒所才开始戒毒。最后,除了研究对象的不足之外,药物成瘾家庭因素领域的研究多是探讨单一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成瘾者的影响,缺少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家庭内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且单一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问题。

5.2. 展望

根据以上国内外关于成瘾和成功康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家庭对青少年吸毒和戒毒影响的循环模式,家庭–成瘾–戒毒–家庭–复吸,可以看出家庭对一个人从吸毒到戒毒过程中均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因为家庭关系的紧张、家庭沟通的不良以及家庭环境的冷漠,促使青少年在其他环境中寻找同伴、理解和支持,从而误走上吸毒的道路;同时,当个体进行戒毒后重新回到家庭当中时,同样不良的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不信任等会引发戒毒个体感受到更多压力和不良情绪等,促使其再次寻找毒品的慰藉。由此来看,从两个阶段进行全面的预防和干预:1) 家庭–成瘾阶段:这个阶段介入家庭治疗,促进家庭正常的功能运转,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从而改善亲子之间关系,可以预防个体成瘾的形成;2) 戒毒–家庭–复吸阶段:当吸毒人员经过生理脱毒和强制戒毒回到社会生活当中时,家人成员往往也因为戒毒人员的吸毒状况而变得焦虑、抑郁。这时介入家庭治疗,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出发,促进改善家庭中的不信任、无沟通等僵硬局面,使家庭成员从新获得希望和信任感,吸毒人员也可以得到家庭支持,增加成功康复的几率。

家庭的破坏、不良的家庭关系和功能促使个体形成内外化行为问题,这样的青少年个体组成家庭后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家庭关系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家庭中的孩子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在关注成瘾青少年的同时也要关注成瘾父母对于青少年或者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影响,加大对未成年的人关注力度,对他们进行预防及治疗。

文章引用

肖梦星,史慧颖.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药物成瘾和康复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Individual Drug Addiction and Recovery[J]. 心理学进展, 2016, 06(03): 209-21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6.6302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炯, 陈文松, 蔡莺(2006). 海洛因依赖者人格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药物预防和治疗杂志, 12(2), 70-72.

  2. 2. 韩卫, 姚斌, 付鹏忍(2005). 毒品依赖者成瘾行为及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4(1), 79-81.

  3. 3. 黄航, 吴小云, 温达民, 等(2006). 海洛因依赖者家庭环境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15(6), 449-450.

  4. 4. 姜美俊, 郝伟, 张现国(2004). 海洛因依赖者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2), 198-200.

  5. 5. 金枝, 罗继明, 刘云(2006). 海洛因依赖者的家庭环境与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 73- 75.

  6. 6. 景晓娟, 张雨青(2004). 药物成瘾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 心理科学进展, (1), 67-71.

  7. 7. 李荣琴, 王年生, 杨秋兰, 等(2006). 海洛因依赖者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6), 647-649.

  8. 8. 王孝红(2005). 预防戒毒者复吸的心理治疗. 中国临床康复, 48(9), 139-140.

  9. 9. 王志纲, 张宪武, 李国文, 等(1998). 海洛因成瘾者家庭环境、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 32- 34.

  10. 10. 杨波, 秦启文(2005). 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心理科学, 28(1), 32-35.

  11. 11. 杨禹龙(2005). 强制戒毒人员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研究.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1), 18-20.

  12. 12. 赵敏, 郝伟, 杨德森, 张亚林(2001). 海洛因依赖者复吸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9(2), 81-83.

  13. 13. 赵伟杰, 郭振勇(2008). 毒品依赖者的成瘾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14(5), 267-269.

  14. 14. 朱海燕, 沈模卫, 张锋(2005). 药物成瘾理论的新进展. 应用心理学, (3), 264-271.

  15. 15. Amato, P. R. (2000).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 1269- 1287. http://dx.doi.org/10.1111/j.1741-3737.2000.01269.x

  16. 16. Barrett, A. E., & Turner, R. J. (2006). Family Structure and Substance Use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Examin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 Addiction, 101, 109-120.

  17. 17. Bronte, T. J., Moore, K. A., & Carrano, J. (2006)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s in Intact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7, 850-881. http://dx.doi.org/10.1177/0192513X05285296

  18. 18. Cory, B., Yoshie, S., Jennifer, D. C., Acock, A. C. et al. (2010). Early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Mothers’ and Fathers’ Parenting Styles and Problem Behavior.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46, 563-579. http://dx.doi.org/10.1080/01494929.2010.543040

  19. 19. Crawford, L. A., & Novak, K. B. (2008).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Peer Associations as Mediators of the Family Structure- Substance U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9, 155-184.

  20. 20. Denton, R. E., & Kampfe, C.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Variables an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 Literature Review. Adolescence, 29, 475-495.

  21. 21. Eitle, D. (2006). Parental Gender,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Delinquency: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Race/ Ethnicit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5, 727-748. http://dx.doi.org/10.1016/j.ssresearch.2005.06.003

  22. 22. Hemovich, V., & Crano, W. D. (2009). Family Structure and Adolescent Drug Use: An Exploration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Substance Use & Misuse, 44, 2099-2113. http://dx.doi.org/10.3109/10826080902858375

  23. 23. Hoffman, J. P. (2002). The Community Context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Adolescent Drug Us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 mily, 64, 314-330.

  24. 24. Hogue, A., Dauber, S., Stam-baugh, L. F. et al. (2006). Early Therapeutic Alliance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Individual and Family Therapy for Ado-lescent Behavior Problem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4, 121-129. http://dx.doi.org/10.1037/0022-006X.74.1.121

  25. 25. Jessica, N. F., Candice, A. M., & Jacob, B. (2015).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Response in a Latino Sampl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49, 27-34. http://dx.doi.org/10.1016/j.jsat.2014.07.011

  26. 26. Jurich, A. P., Poison, C. J., Jurich, J. A., & Bates, R. A. (1985). Family Factors in the Lives of Drug Users and Abusers. Adolescence, 20, 143-159.

  27. 27. Kalyva, E., & Melonashi, E. (2014). Reported Maternal Styles and Substance Us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Educated Albanian Young Adults. Substance Use & Misuse, 49, 654-660. http://dx.doi.org/10.3109/10826084.2013.846377

  28. 28. Ledoux, S., Millers, P. M., & Plant, M. (2002). Family Structu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Alcohol and Other Drug Use among Teenagers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lcohol & Alcoholism, 1, 52-60. http://dx.doi.org/10.1093/alcalc/37.1.52

  29. 29. Marina, M., Dragana, J., & Vesna, L. (2014). Functionality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arenting Style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ith Substance Abuse Problem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8, 281-287. http://dx.doi.org/10.1016/j.sbspro.2014.03.157

  30. 30. McLanahan, S., & Sandefur, G. (1994). Growing up with a Single Parent: What Helps, What Hurts (pp. 515-54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1. 31. Mimma, T., & Roberto, B. (2009). Addictive Behavior and Family Functioning during Adolescenc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7, 388-395. http://dx.doi.org/10.1080/01926180902754745

  32. 32. Nickerson, A. B., & Nagle, R. J. (2004). The Influenc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s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6, 35-60.

  33. 33. Smith, D. C., & James, A. (2008).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Clinical Severity: Findings from Two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Studi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Addictions, 8, 440-463. http://dx.doi.org/10.1080/15332560802341073

  34. 34. Stoker, A., & Swadi, H. (1990). Perceive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Drug Abusing Adolescents. 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5, 293-297. http://dx.doi.org/10.1016/0376-8716(90)90154-7

  35. 35. Tec, N. (1974). Parent-Child Drug Abuse: Generational Con-tinuity or Adolescent Deviancy? Adolescence, 9, 351-364.

  36. 36. Wright, L. S., John, G., Wright, N. B. et al. (1992). Childhood Unhappiness and Family Stressors Recalled by Adult Children of Substance Abusers. Alcoholism Treat Quar-terly, 8, 67-80. http://dx.doi.org/10.1300/J020V08N04_0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