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3 No.1(2013), Article ID:9378,4 pages DOI:10.12677/SD.2013.31002

Analysis of the Guizhou Province Industrialization Road

Benhou Zhan, Li Li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Email: zhanbenhou@163.com

Received: Nov. 2nd, 2012; revised: Nov. 29th, 2012; accepted: Dec. 12th, 2012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izing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essenc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Guizhou industrialization. It also presented investigations on possible methods and concerns that affect Guizhou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both current circumstances of Guizhou and lessons learnt from industrialization from either China or abroad.

Keywords: Industrialization;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浅析贵州省的工业化之路

占本厚,李  莉

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阳

Email: zhanbenhou@163.com

摘 要:

本文对贵州省提出工业强省的背景、工业化和工业化道路的概念及本质、贵州省工业化所处的现实阶段进行浅析,并结合贵州省情和国内外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提出贵州省工业化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进行浅析。

收稿日期:2012年11月2日;修回日期:2012年11月29日;录用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化道路;贵州省的工业化

1. 概述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理清一些概念,目前关于工业化的概念有很多,大体可归为目的说和手段说两类。西方学者认为,工业化可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改变经济结构的一种手段;而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比较有代表性的具体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着眼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定义。工业化就是指国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整个国家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过程。二是着眼于生产技术变革的定义,张培刚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按此定义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工业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产业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各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主体的意识由自然经济观念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观念全面转变的意识形态转变过程。

工业化的本质:1) 工业是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工业与工业化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前提,而工业化必然又包含着工业的发展。因此,工业作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是无可置疑的。2) 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产值的比重始终是呈下降趋势的,下降的速度可能会呈现先快后满的特点,直到工业化高级阶段这一比重不足5%。然而,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始终无可置疑。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3) 服务业是工业化的动力产业。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工业、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服务业自然就会发展起来,表现在政策方针上,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而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新中国建国后近30年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不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就是明显的例证。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业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科技、信息、文化教育、金融、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服务。要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与动力作用,为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和谐关系。

工业化道路是对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的统称。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的不同,工业化道路也会不相同。因此,后发国家或地区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工业化道路。

对工业化的分析表明,不同阶段采取应当走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而且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理论。工业化经历的阶段主要有:1) 起飞前阶段,产业革命以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缓慢,主要靠增加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投入实现,叫做“生产要素驱动型”;2) 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叫做“投资驱动阶段”;3) 现代经济增长,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这时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实现,叫做“创新驱动阶段”;4) 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叫做“信息化驱动阶段”。工业化道路主要涉及2)、3) 两个阶段。不同阶段应该应用不同的经济发展理论来实现工业化。新时期、新背景下,工业化是贵州省最好的选择。理由有三:1) 金融危机后东部沿海的工业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急需像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内陆转移。贵州应该以东部企业的危机为契机,大力发展贵州的工业化。2) 贵州省是一个农业为主的省份,工农业基础薄弱,居民收入相对低下,迫切的需要走工业强省的道路。以此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解决社会矛盾。3) 贵州省当前的工业化还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贵州工业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一种简单沿袭工业化过程传统思维的模式,粗放性、低效性、被动性、保守性和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较强。提出一条适合贵州省工业化的道路是当前迫切的需要。

2.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为了清晰表达贵州工业发展的现状,表1列出了2005到2010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生产总值,以客观数据来分析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增长的比例最大,201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贵州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7%、39.2%、47.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和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1]。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贵州省的工业化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过度阶段(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渐消弱,第二产业地位上升并得到发展,第三产业也相应发展;工业中期,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得到相应发展,地位逐渐上升)。在此阶段我们主要采用现代经济增长的观点,即创新型增长。同时兼用“信息驱动阶段的理论”为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代做准备[2,3]

Table 1. GDP composi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0

表1. 2005到2010年贵州省生产总值构成表

3. 贵州省应该根据省情和国内外的历史 经验走出一条自己的工业化之路。 具体包括

3.1. 学习国内外的工业化经验,吸取他们的 经验教训

工业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回顾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工业化催生了现代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大步发展。然而也彰显出了种种社会问题和生态危机,诸如失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与耗竭等。我们要时刻警惕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会潜意识的将自己推向毁灭。我们要深刻反思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现代病”,看“清前车之鉴”,更重要的是认真思考趋利避害的方法。就是要不遗余力的发展科技,并做到合理使用,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充分利用好本省的人力资本优势,低廉的生 产要素成本优势。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东部 沿海制造业的内迁以及吸引国内外的投资

沿海地区随着资本的逐年叠加投入,导致要素成本上升,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资本投入产出率下降趋势逐渐显现。相对于沿海地区,贵州省则拥有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开发潜力较大,有利于吸引区域外资本来投资办厂,从而促进贵州省工业的加快发展。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贵州省劳动适龄人口为2001.2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6.78%,与1990年普查资料相比,年均增长1.1%,而2000年就业人口为1965.8万人,与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0.83%,其中,第一产业占81.7%,第二产业占6.5%,第三产业占11.8%,2002年,贵州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点,在全国居第五位,人口的高速增长带来劳动力的高速增长,由此可见,贵州省由于经济不发达,单位土地面积容纳的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较少,存在较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现有产业的发展不能消化大量劳动力,就业水平较低,具有劳动力相对充裕的优势。而贵州省的职工平均工资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居全国第24位,因此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据统计,德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是30美金、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是22美金、中国工人每小时只有8毛钱美金。而贵州省劳动工人工资在我国国内更是排在倒数,可想而知我们拥有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东部沿海很多企业出现了倒闭和跑路,特别是出口型的制造业。由此,出现了我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开始纷纷选择内迁。加工制造型企业内迁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正常现象。市场机制最好的地方就是市场会逼着你自动转移[4]。贵州省要实现工业化,应该多于这些需要转移的企业沟通,实现双赢。

3.3.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是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德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是全球最高的。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1950年,德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10个人,1996年已可养活108个人,2002年达到124个人,目前可养活140个人。而我省的这一数字相当低。究其原因,就是德国十分重视国民教育,教育体系基本不存在城乡差别,特别市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德国工人的职业素质,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为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职业技能条件。在我省,提出工业化强省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农民工素质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做好农民工的培训,以满足我省工业化的需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把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我省经济发展规划和长远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全方位的职业培训体系。要做到让农民工有处学、愿意学、学的起。总之,我省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便解决农民工技能水平低下的情况。生产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的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3.4. 建立健全先进的管理制度,在工业化进程 中建立扁平化的政府管理,减少中间环节

建立专门的工业化管理部门,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由此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的利用率。工业化的实现需要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善的工业体系是促进工业化的保障。

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建设尤为重要,工业园区的管委会应该建立扁平化的政府管理,去除市政府、县政府、镇政府的管理,由管委会直接管理,管委会可以行使市一击的经济管理权限。这样企业可以直接找到管委会,管委会也可以一手了解到企业的需要和诉求。由此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园区的竞争力。

3.5.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整合、优化信息, 构造高技术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此降低 企业成本

本世纪头20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要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一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注重相关外部配套环境的培育和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产业真正的高科技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各种资源,用现代的咨询系统把各种资源串在一起

3.6. 在工业园区实行“1 + 6”的模式,建立 关联程度高、聚集能力强的工业园区

所谓“1 + 6”模式,其中的“1”就是要在园区内引进一家龙头企业,通过它的投资可以拉动其他企业,能够把中下游的企业一起带过来。这家龙头企业必须足够庞大,庞大到其他企业只要靠近它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所谓的“6”包括公共设施、土地、法治、劳工工资、教育培训、和公共研发平台。将这个“1”推动后“6”必须的配套。“1 + 6”配套才是一个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土地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当地工业能否取得持续发展,政府不能光靠卖地获得收入,不能使土地的价格过高;法律制定了一定要实施,政府、企业、管委会等都必须按法律行事,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劳工工资方面不是简单的增加工资,还应该包含通过公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的方式让老百姓有房住;对工人进行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的工作变得更精确、更有效率。教育培训的观念应该改变,不仅要培训员工精确的技能,还要培训员工以工作为荣的理念。公共设施和公共研发平台是由园区提供,但需要园区的企业一起共同出资建设,因为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金是有限的。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降低成本。

3.7.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不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统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贵州省环境保护局局长郭猛说:“一提到工业化,人们便不自觉地会联想到浓烟滚滚的工厂、黑漆漆的小河,以及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大山,以为实施工业化就等同于破坏生态环境。”由于以前一些深刻的教训,这种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然而,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提出要实现清新的工业化、绿色的城镇化目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体而言,贵州工业强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与扶持,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二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降低资源消耗,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5,6]。总之,贵州工业强省,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绝不会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4. 小结

贵州省的工业化不是简单的照搬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它是在结合了贵州省省情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符合贵州人民迫切需要的工业化之路。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措施有:学习别人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人力资本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制造业内迁、提高农民技能、完善管理制度等,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贵州省统计局. 贵州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       廖元和. 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0.

[3]       赵莉. 贵州工业化进程的理论诠释[J]. 铜仁学院学报, 2011, 4(6): 60-65.

[4]       吴敬琏. 中国工业化模式[J]. 洪范评论, 2005, 2: 1-5.

[5]       李建民, 邓如辛. 中国工业化特点与循环经济模式选择[J]. 经济研究, 2006, 2: 85-87.

[6]       樊纲. 中国的工业化远没有完成[J]. 经济观察报, 2009, 39: 1-2.

[7]       夏琼, 王志红.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选择[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5, 1(21): 29-3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