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6 No.02(2016), Article ID:17161,5 pages
10.12677/AE.2016.62009

On the Changes to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 in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Zongfeng Qiu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Feb. 28th, 2016; accepted: Mar. 12th, 2016; published: Mar. 18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teaching pattern for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s a college discipline is evidently changing to adapt itself to the society where it is conducted, because the objective and demand of a society for talents with a good command of a foreign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are always casting on it variable influences. Now that the Internet technologies have been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the above-mentioned patter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has not been fully pushed to a new era by that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yet. Therefore, it should be a topic for research b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how the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by the hugeness of information the Internet has been ready to offer.

Keywords: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 Teaching Pattern, Internet, Change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探讨

—基于互联网优势

邱宗锋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16年2月28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18日

摘 要

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与时俱进的,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以及外语教学的技术发展都会对教学模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自互联网技术全球普及以来,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却没有足够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革新。如何才能结合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互联网海量资源库的强大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当成为当前高校外语专业师生积极探讨、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互联网,转变

1. 引言

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学界讨论最为热烈、争执也最为纷杂的议题之一,究其原因,外语教学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教学效果见效缓慢之间的矛盾可看作最为重要的驱动力而置此领域的研究长期地蓬勃甚至略显杂乱 [1] 。正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之时所带动的革命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大潮一样,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理应掀起新的一轮教学革新,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革新浪潮并没有如期而至,大量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少教室还不得不卷起投影屏幕,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重新唤起许多学生的稍觉久远的回忆,让人多少有点时空穿越的幻觉。

在当前科技完全改变社会生态的大环境下,对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做一番认真的探讨,找出阻滞教学效果跨越发展的障碍,显然是十分迫切且意义重大的。本文则从互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切入,试图对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如何在互联网已经广泛普及的情境下实现革新性的转变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做一些分析和提议。

2. 当前教学模式凸显的误区

高校外语专业的办学历史堪称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亦步亦趋,几乎经历了现代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方面造就了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庞大与成熟,另一方面则埋下了其体系沉重、固步自封的伏笔。概括地说,当前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或偏差:

2.1. 对语言技能的认识误区

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外语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但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项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无论是教学理论体系还是教学实践阶段都上演着横看成峰侧看成岭的不同解读。如果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肇始为分界的话,之前的情况是读、写、译排在听、说之上,因为从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获取书面的外语材料要比得到口头的材料容易得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求当时的外语教学重视听说技能的培养恐怕大有强人所难的嫌疑;然而之后的情况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疯狂补救的冲动,听、说技能的培养以排山倒海之势长期占据各类教学研讨的关键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外语专业本科生的标志性配置就是一台短波收音机或磁带录放机,大部分的外语专业院系纷纷改名换姓,从原来的外文系变为外语系,以致今日仍然命名为外文的院系已经寥寥无几,而“外文”这一概念则乍一听来似有民国遗风之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愈加广泛和频繁。翻译的技能,尤其是口译的技能似乎一夜之间大放异彩,各大高校均号称打造高级口译人才,很有不会口译则不能说是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气势。更有不少外语专业院系直接分离出来一个翻译专业院系,使人无法明白其翻译专业究竟是培养哪两门或几门语言之间的互译能力,乱象自此迭显。暂且放下翻译专业是否应该分离出来不说,把翻译技能介于语言技能塔尖或者以培养翻译技能倒逼其它技能的提升的做法尚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要是译技真是塔尖,岂有先建塔尖后搭塔基之理?如果说原来的读写挤占听说是出于技术难题所致,或者后来的听说淹没读写是源自之前的缺失触发,那么当前的翻译优于其它技能之上的做法则可归因于教育的功利性所害。在国际交往中妙语连珠的口译人员承载了千万外语学子功成名就的梦想,甚至为相应的高校指引了跻身名校的阳关大道。

如果稍安片刻,就不难明白这样的道理:听、说、读、写,不就是人类掌握语言的自然步骤吗?任何一门外语首先都是一门人类的语言,之所以学习之初就听说读写并驾齐驱,都是针对成年学习者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以同样的方式就能充分发挥母语的学习经历对外语学习的指引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儿童学习外语就不能听说读写齐上阵的道理。而听和说、读和写,又可以细分为两组互为依存的语言技能:听和说都建立在语言的音与义的关系上,读和写则以语言的形和义的关系为基石。而从语言的传输方式来划分,听和读则属于语言的输入层面,说和写却属于语言的输出层面。由此可见,这四项语言技能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任何一项的过多偏爱都不可能带来语言能力的整体提高 [2] 。诚然,不偏并不意味着平均,在不同的阶段对其中一项技能有所侧重也是教育规律使然所致,正如学习其它各类技艺,只有把完整的套路分解成各有侧重的分解动作,逐一加强练习,最后方能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2.2. 对教学材料的认识误区

语言的教学材料有两大属性:时效性和现实性。对于语言教材的时效性曾经引发过一阵争论,反对者提出经典的文学作品就不需要考虑语言的时效性,不同时代的言语风格可以穿越时空,引发共鸣。然而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以语言教材的形式而存在的,那些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作为语言教材的作用 [3] 。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把文学作品当作教材时也并不是只汲取其语言的典范作用,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语言时效性对语言教学模式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而我们作为语言范本的教材,一般指的是为了教学而编纂出版的教科书或其它材料。这些教材的编纂、出版、发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一种教材被应用于某门课程的教学,也得持续使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检验其价值大小,于是就有了课堂上学习的言词是十几或二十年前早已编好的现象 [4] 。不考虑语言教材的时效性,就会形成所教的语言不是正在使用的语言的窘境,既降低了教学效果的价值也打击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语言教材的现实性指的是所展示的言辞是否是现实存在的。但凡编纂的教材,都是先假定一个场合,然后依照所学外语的对话习惯,编纂出一系列的表达方式,用以作为语言的范本,带动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5] 。更有甚者,为了说明某项语法规则而编纂出与现实完全不相关的语句,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从教材的现实性来看,文学作品却又是最具现实性的,其中的语言与作品创作之时的社会现实结合最为紧密,即使所描述的内容是过去的或者将来的,所用的语言一定是当时的,要不然这作品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其它类型的具有现实性的语言材料还有很多,比如报刊杂志、影视剧作、新闻报道、公众演讲等。但遗憾的是,由于外语教学兴盛之初上述具备现实性的语言材料并不轻易可得,自行编纂教材则日渐成熟,以致于至今教材非编纂则不正统之念仍然占据主流,从而一定程度地阻碍了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而转变的及时到来 [6] 。那些人为编纂的教材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却毫不留情地误导了学生对所学外语的认知与体验。

2.3. 对互联网辅助教学的认识误区

互联网的发明被列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一开始并没有如何令人心悦诚服,因为彼时的互联网还是较为高端人士的娱乐与谈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其紧密相联,不少人甚至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缺少网络的生活突然变得难以忍受 [7] 。然而外语教学领域对互联网似乎有种抵触情绪,一般都把网络辅助教学列入课外教学或学生自学范畴,难以荣登课堂教学或全日制教学的大雅之堂。仔细考究其成因可以得到三条结论:一是互联网的信息量浩渺若海,难以成为当前目标明确、成效越快越好的高等教育的得力助手;二是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过于强大而使之无法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三是教师本身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尚不足以把互联网的优势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8] 。如果说结论中的前二者属于社会性因素而无法短期或以个人的力量加以改变的话,后者则完全掌握在教师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和态度当中,一旦做出积极地改变,则影响整体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转变的阻力也是极其强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力、新生事物的不确定性以及循规蹈矩的民族性格都可以构成阻碍,也正是在这样的阻力面前,才催生了本文的畅快落笔,旨在找寻突破障碍的切入点,为新时期外语教学模式的全面转变提供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3. 基于互联网优势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的优势目前来说已经毋庸费言了,但如何与外语教学有机结合则不见得是人人了然于心 [9] 。大部分的外语教学网站均以叫卖所谓的神奇学习方法而生存,由于没有适时的指导与督促,再神奇的方法也湮没于人的慵懒本性之中而消弭殆尽。实体的外语教学机构又由于一时没有找准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切入点而陷入疯狂追求最佳教学方法的泥沼,致使教学双方均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成年人的外语课堂不停地上演儿童的教学模式,说学逗唱演,美其名曰:寓教于乐;儿童的外语课堂却充斥着知识的灌输,唯恐遗漏万一 [10] 。教师感慨外语难教,学生哀叹外语难学,致使大量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徒有虚名,对所学的外语仅仅略知一二,何谈熟练掌握?

其实互联网对于外语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使得那些最时效最现实的语言材料轻易可得。有了这样的材料,上述外语教学中的认识误区即可迎刃而解。首先且看语言技能的认识误区。听说技能一开始就被放到一边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真实的音像资料稀缺,自行制作也受到许多技术手段限制,而且彼时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较专注于读写能力的培养 [11] 。接着的听说教学的爆棚式增长也因为真实的语言材料仍然难得可贵而出现畸形发展:教学用的听力材料大多人为编制,既无法体现真实的对话方式也无从还原实际的语流语速,致使一旦面对实际的交流场合时才发现此前所学毫无用处;甚至还有割裂听说技能之间的必然联系而盲目追求迅速提高说的能力的做法,结果所说外语对于以该外语为母语的人来说都形同外语,因为与现实的语用方式相差太远 [12] !凭空追求高级口译人才培养的做法更是犹如搭建空中楼阁,没有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用以磨练语言基本功,何来娴熟高超的口译技能?

其次来看语言教材的认识误区。具备时效性和现实性的语言材料指的是在自然的语境中产生的语言素材,而不是为了教学的目的人为编纂的语言表达。具体说来,报刊杂志的文章、影视剧作的对话、公布与众的演说等都是可以保留并传阅的真实的语言材料 [13] 。没有互联网之前,这些材料在非母语国家或地区都无法轻易获得,致使自行编写教材成为外语教学的无奈之举,其惯性力使得大量现成的真实的教材唾手可得时却不知如何利用。

再看互联网辅助教学的认识误区。一谈互联网,人们脑海即刻浮现的就是交友与游戏。即使谈及网络与教育,大多数情况都是研究网络教育如何对课堂教学做些补充。就外语教学而言,网络无偿且方便地提供大量的真实语言材料的功能远远没有受到重视和利用 [14] 。人们乐此不疲地编制语言教材,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之外,教材的出版在科研考核体系的分量之重才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原动力。

互联网让获取真实的语言材料成为轻易之举,顿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外语教学的模式问题,使得外语教材可以像母语教材那样既是真实的语言素材又是值得模仿的语言范本,也把互联网的即时通讯的优势与外语教学有机紧密地结合一起,其合力迸发的能量是既可预见却也无法估量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真实的语言材料的充分利用是全面转变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而互联网是获取真实语言材料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转变对待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工具作用的态度则决定了外语教学模式转变的成功与否。诚然,外语教学模式的转变非一人一日之功,但是如果我们找准了实现突破的切入口,就是找对了正确的目标方向,怀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激情,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理想终点 [15] 。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不就是这样一个大胆尝试、持续翻新的过程吗?

文章引用

邱宗锋.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探讨—基于互联网优势
On the Changes to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 in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J]. 教育进展, 2016, 06(02): 52-56.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6.6200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文英, 徐贝贝. 非英语专业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渠道研究[J]. 海外英语, 2015(9): 65-67.

  2. 2. 武氏惠, 武氏暄. 浅谈越南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状况——以汉语专业教学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2): 75-79.

  3. 3. 吴雪峰. 从外语教学大赛看高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模式[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8(1): 120- 124.

  4. 4. 范洁清, 王加兴.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现行培养方案文本分析报告[J]. 外语研究, 2015(2): 60-64.

  5. 5. 冯辉. 中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J]. 外语界, 2012(5): 49-58.

  6. 6. 高国翠. 先行组织者模式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以俄语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3): 269- 273.

  7. 7. 郭艳玲. 构建涉海高校外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 科技展望, 2014(18): 233-234.

  8. 8. 胡文仲.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回顾与展望[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1): 111-117.

  9. 9. 雷春林. 内容教学法(CBI)与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以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06(3): 32-38.

  10. 10. 李欣然, 赵蓉晖. 美国常春藤高校外语类专业及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9): 48-52.

  11. 11. 裴丽. 论高校英语专业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自我提升——从“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谈起[J]. 教育文化论坛, 2014, 6(1):101-104.

  12. 12. 秦柏, 张波. 后现代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林区教学, 2015(4): 56-57.

  13. 13. 曲朝霞, 栗霞. 通识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创新模式[J]. 现代交际, 2015(8): 235-235.

  14. 14. 孙宏斌, 张凤杰. 基于“外语 +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构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4): 240-241.

  15. 15. 王志强, 马磊, 王寰.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京外国语大学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4(5): 40-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