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
Vol.06 No.03(2017), Article ID:21253,5 pages
10.12677/WJF.2017.63010

A Discuss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Tiger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enshuai Yang, Shizhou Li*

The Provincial Nature Management Service of South China Tigers in Northern Guangdong, Shaoguan Guangdong

Received: Jun. 15th, 2017; accepted: Jul. 2nd, 2017; published: Jul. 5th, 2017

ABSTRACT

The south China tiger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of Guangdong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in 1990, which is the only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with the south China tiger as the main protection obje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serve, authors used field investigatio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to visit the crowd in the reserv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serve in the future.

Keywords:South China Tiger Natural Reserv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xisting Problems,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浅谈广东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杨文帅,李石洲*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韶关

收稿日期:2017年6月15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2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5日

摘 要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是我国唯一以华南虎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为了加强对该保护区的管理,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走访群众,对该保护区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该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粤北是华南虎的原产地,是华南虎种群的重要分布区。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物种,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主要任务是保护华南虎种群及其栖息环境。1991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确定华南虎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始兴、南雄、仁化、乐昌、乳源等5县(市)的60个乡镇和19个国营林场,总面积290,467 h∙m2。鉴于华南虎保护区确定范围大,规划管理不切实际,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200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省林业局提出了“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需要重新确定”的要求,保护区重新编制了《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对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保护区保护范围由乐昌沙坪和仁化长江两个片区组成,总面积16360.8 h∙m2 [1] 。虽然保护区作了较大的范围调整,但调整后的保护区仍然存在区内群众较多等问题,保护管理与山林权属、群众利益、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矛盾。由于自然保护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涉及自然资源、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 [2] 。因此,保护区的管理,应与时俱进,用系统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真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效解决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2. 调查研究方法

收集广东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 2016年的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管理制度、研究资料等,2016年6月与有关业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等座谈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自然资源、社区群众和管理现状。将调查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汇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查找保护区在建设管理中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 调研结果

3.1. 保护区基本情况

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地理坐标为北纬24˚56'40''~25˚27'25''、东经112˚58'22''~114˚02'31'',面积为16360.8 h∙m2。保护区分布在韶关市的两个地域:西片——位于韶关市西部区域的乐昌市沙坪镇沙坪,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8'22''~113˚02'31''、北纬24˚56'40~25˚03'11,面积5295.7 h∙m2;北片——位于韶关市北部区域的仁化县长江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9'26~114˚02'31、北纬25˚19'50~25˚27'25,面积11065.1 h∙m2 [1] 。

3.2. 生物多样性状况

保护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据本底资源初步调查发现,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85科572属1133种,占广东省野生维管植物5933种的19.10%。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有305种,隶属于27目85科。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科12属12种,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4种(类) (其中I级9种或类,II级45种或类)的22.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篦子三尖杉、伯乐树、银鹊树等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植物,在保护区内呈自然群落分布,篦子三尖杉自然群落是本区最具特色的保护植物(保护对象)之一 [1] 。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初步调查发现野生脊椎动物有305种,兽类种数占广东省兽类总数(124种)的52.42%,占全国兽类总数(499种)的13.03%。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华南虎、豹、云豹、林麝、黄腹角雉、蟒蛇等6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穿山甲、短尾猴、豺、黑熊、鬣羚等29种;IUCN濒危物种:莽山烙铁头、短尾猴、豺等24种;CITES附录物种:穿山甲、短尾猴、豺、黑熊等32种。鸟类居留型方面,保护区留鸟有111种、占总数的74.50%,冬候鸟或旅鸟有30种、占总数的20.13%,夏候鸟有8种、占总数的5.37%。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一级优先保护的莽山烙铁头蛇在保护区分布 [1] 。

保护区森木植被保存完好,林相整齐,森林覆盖率达88.18%。现有森林面积14426.1 h∙m2,保持自然状态的天然林面积8361.2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57.96%。保护区内基本保持原生自然状态的灌木林、高山草甸、草被面积2295.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03%。保护区内原生性程度较高、自然性较好的植被占到保护区总面积的82.37%。林业用地中,生态公益林总面积7189.6 h∙m2,占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8.36%。在非林业用地面积中“其它”多为草被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8%。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林地面积139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49% [1] 。

3.3. 护区内居民及经济活动现状

保护区林地属性为集体林,山林权属为村民所有。保护区范围内,共有农村居民点102处,共有农村居民2596户12,690人。其中:乐昌沙坪片有居民点11个,农村居民472户1978人;仁化长江片有居民点91处,农村居民2124户10,718人,保护区范围内常住人口基本为汉族。本次调查发现,仁化长江片区的核心区就有3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村民1730人;缓冲区19个自然村,村民2250人。保护区内村民较多,社会经济村活对保护区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保护区长江片区人工林较多,主要树种为杉木、松树、毛竹林等,并分散在各个区域。人工杉木、松树林面积371.4 h∙m2,占保护区长江片区林业用地面积的0.05%;毛竹林4099.4 h∙m2,占保护区长江片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3%。保护区建立后,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管理,人工林采伐受到严格控制,区内村民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保护区规划缺乏科学性,保护成效弱

由于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具有对环境条件要求高、栖息地食物丰富、活动范围大的特点。因此,在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之时,当地主管部门根据华南虎的栖息条件和活动范围,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按照“多保护一点,保护好一点”的号召,把过去华南虎主要活动区域都划入自然保护区范围。总体规划只注重保护面积,对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社区群众、经济活动等情况调查不深入,对保护区科学管理、保护成效、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等因素缺乏科学论证。导致长江片区将长江镇近一半的森林土地面积,以及生态功能等级较低,保护意义不大的村庄、人工林、毛竹林都划入了保护区。在功能区划上,核心区有3个村委会,而省际交界的高山灌丛草坡(华南虎重要栖息环境)却没有划入核心区进行重要保护,存在功能区划不合理性。因此,必须通过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才能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

4.2. 保护区规划法理性有缺陷,村民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在历史背景条件下,当时对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求不高,确权意识薄弱,规划时只经过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同意,在未经村民(林权所有者)确认的前提下,将村民的集体山林划定自然保护区,并采取行政措施进行强制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依法行政意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随着增强。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出台后,保护区内群众意识到自身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划入自然保护区的山林,没有得到合理补偿,群众意见较大,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困难重重。

4.3. 保护区人工林占比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长江镇是当地林业大镇,村民长期靠山吃山,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水稻、生产竹木为主。保护区内有8个村委,75个自然村,人口9208人,占长江镇常住人口2.3万人的40%,保护区林地面积占长江镇的47%,人工松杉林、毛竹林面积大,占长江片区林地面积的43.05%,并分散在保护区各个区域。早期国家鼓励全民植树,实行谁种谁有政策,因此,村民投资种下了较多杉木、松树为等人工林。保护区建立以后,严格控制村民采伐林木,而村民投资种植的人工林逐步成熟,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林农强烈要求采伐,以致上访不断。此外,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占的比例较少,仅占保护区长江片区的39%。补偿标准低,林农认为仅靠每年13元一亩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无法收回造林投资,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

5. 结论与讨论

5.1. 功能区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为稳定保护区的发展,提高保护和管理成效,妥善解决村民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建议保护区功能区进行适当调整。将长江片区北面省际交界的高山灌丛草坡(原缓冲区)调为核心区(其他区域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这部分海拔较高,以阔叶林和高山灌丛草坡为主,没有村民居住点,森林资源保护相对较好,也是华南虎重要栖息环境,应划入核心区进行重点保护。毗邻的湖南省、江西省森林资源保护完好,有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作为北面的缓冲地带。调整后核心区就不存在有村委会和较多自然村,自然资源可得到有效保护。

5.2. 重新规划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提高补偿标准

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问题是保护区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的问题。保护区发挥的效益是全民和国家在享受,但却让最贫困的人去保护,或承担保护的代价,损失的责任全部由自然保护区的原居民来承担,这无疑是不公平的。从各国的做法来看,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对自然保护区的补偿机制,如韩国政府通过减免税赋给予保护区内居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与此同时,他们还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同中央政府共同投资保护区建设 [3] 。因此,建议将调整后的核心区全部调为生态公益林;缓冲区除村庄和生活区的林地外,其他林地都划为生态公益林;将实验区的天然林、针阔混交林、更新后的人工林划为生态公益林;使保护区生态公益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0%以上。将实验区或缓冲区除划入生态公益林以外的人工林、自留山、村庄周边生活区的山林,规划为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科学实验区的经济发展区。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使村民得到等值实惠,生活质量不受影响。此外,可积极探索水、电、旅游等经营收入转移支付补偿办法。

5.3. 逐步将自然保护区山林权属国有化

保护区的山林权属全部为当地村民所有,为便于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建议逐步解决林地权属问题。一方面,中央或地方政府应通过划拨、赎买或长期租赁的方式,将保护区山林权属收归国有,逐步提升自然保护区自有林地权属比重;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将保护区的国有林权属划归自然保护区所有,逐步解决自然保护区林地管理的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

5.4. 提高生态功能等级进行人工林更新改造

据调查长江片区核心区有毛竹林1245.1 h∙m2,人工林61.1 h∙m2。缓冲区有毛竹林1064.7 h∙m2,人工林32.8 h∙m2,两个区域的毛竹林和人工林的面积占了长江片区林业用地面积的21%。为了解决保护与利用,管理与村民利益的矛盾,保护区可有计划地安排村民进行人工林采伐,让村民收回一定投资,这样可减化保护区与村民之间的矛盾。采伐后的人工林全部进行林分改造,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进行更新林分,如乐昌含笑、乳源木棉、山杜英、樟树等,使等级较低的人工林逐步形成保护价值较高的功能区域,采伐后的森林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

5.5. 构建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制

要发挥社区共管的职能,就必须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因此,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从特殊生态区域环境管理的特殊需要出发,建立符合当地文化的自然保护区共管组织 [4] 。建议成立由保护区、县、镇、村、林业站组成的保护区联合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负责协调和处理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重要事务,形成良好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系。

项目基金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华南虎驯养繁殖技术研究”(2010KCX018)。

文章引用

杨文帅,李石洲. 浅谈广东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A Discuss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Tiger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J]. 林业世界, 2017, 06(03): 68-72. http://dx.doi.org/10.12677/WJF.2017.6301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 2007.

  2. 2.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自然保护区现代管理概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 3. 杨莉菲, 郝春旭, 温亚利, 王昌海.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发展问题研究——以云南自然保护区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 2011, 30(2): 151-155.

  4. 4. 朱广庆. 国外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与管理体制[J]. 环境保护, 2002(4): 10-13.

  5.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