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4 No.01(2016), Article ID:17029,9 pages
10.12677/ML.2016.41002

Is Verbal “Zi V” Subject-Predicate or Verb-Subject?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Vocabulary Meme “Zi V”

Jingxiao Li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Feb. 5th, 2016; accepted: Feb. 23rd, 2016; published: Feb. 26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uctural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verbal “Zi V”, about which no final conclusion has yet been reached. Verb-subject vocabulary meme “Zi V” was formed in the ancient time. During this time, it has two kinds of semantic patterns, they are “patient + action” pattern and “guest + action” pattern, the peripheral adverbial-kernel pattern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vocabulary meme “Zi V”. Following this structural and semantic feature, new verbal “Zi V” was generated from analogizing vocabulary meme “Zi V”. There is no subject-predicate form in verbal “Zi V”. Form the point of syntax, most basic usage is verbal about V in the vocabulary meme “Zi V”. From the seman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mainly 7 classes, for exampl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social activities” “life” “judgment” “fight” “management” “justice”. “Zi” in the adverbial-kernal verbal “Zi V” has the phenomenon of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it has the meaning of “by oneself” “oneself” “alone”. “Zi” in the vocabulary meme “Zi V” has the tendency to be an affix.

Keywords:Verbal, Vocabulary Meme, “Zi V”, Structure, Semantic

动词性“自V”是主谓式还是动宾式?

—词语模“自V”的语法语义和演变

李静晓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2月5日;录用日期:2016年2月23日;发布日期:2016年2月26日

摘 要

动词性“自V”是主谓式还是动宾式?我们发现,上古形成了动宾式词语模“自V”,包括“客事 + 动作”和“受事 + 动作”两种语义,也有边缘结构状中式。后来,由词语模“自V”类推产生新的动词性“自V”基本遵循这一结构语义特点,动词性“自V”中并无主谓式。词语模“自V”中的“V”从语法上看,多数基本用法是动词性的;从语义上看,主要有表“心理活动”、“社交活动”、“生活工作”、“判断”、“争斗”、“管理活动”、“司法活动”的7类。在历时演变中状中式“自V”中“自”不只有“亲自”义,其泛化出“自己/独自”义。词语模“自V”中“自”有类词缀化倾向。

关键词 :动词性,词语模,自V,结构,语义

1. 引言

动词性“自爱、自杀、自卫”是主谓式还是动宾式?

学界对这一问题尚无定论。黎锦熙(1918) [1] 、王力(1989:198) [2] 、程工(1994) [3] 、董秀芳(2002、2011) [4] [5] 等认为这类中“自”作动词性成分的宾语,放在动词性成分前,为动宾式;也有不少学者把这类词分析为主谓式(周法高,1990:306;程湘清,2003:165;徐朝华,2003:304;赵大明,2007:414等) [6] -[9] 。

主谓派学者把“名+动”词序与句法结构中“主谓宾”语序相关联,判定“名+动”的组合为主谓式。他们注意到了汉语句法和词法的同构性和一致性(朱德熙,1982:32) [10] ,但却忽略了词法的特殊性(周荐,2003) [11] 。

那么,双音线性组合“名 + 动”为什么可以被分析为动宾式?这还需要从“自”的特性说起,20世纪末从句法角度对“自”的定性研究十分丰赡。其中,程工(1994, 1999) [9] [12] 用三个特征论证上古“自”为反身代词:“自”兼有照应和强调两种用法;“自”基本与普通代词存在互补分布的现象1;“自”有“最简性”,即无性、数、格等的变化。程工(1994, 1999)[4] [12] 、董秀芳(2002, 2011:234) [4] [5] 等指出,当这类双音节中“自”是照应用法时,“自”出现在动词性成分之前,做宾语;与一个已经出现的名词性成分同指,语义上“表示某动作行为作用于动作发出者自身”。如:(引自董秀芳,2002) [4] 。

(1) 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史记·昭十)

例(1)中,“自”与句中的主语“我”同指。董秀芳(2002) [4] 指出,反身代词“自”功能上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一个有标记的形式,即做宾语时语序与普通代词不同。所以,“自”参与构成动宾式的语序是“自”在前,动词性成分在后。

吕叔湘(1992) [13] 首次区分“自V”中“自”的性质,视“自觉自愿、自备工具”中的“自”为副词性质;视“自欺、自救”中的“自”兼有副词和代词的性质,而采用一前一后两个“自己”来解决这一矛盾。吕叔湘(1992) [13] 开始注意到“自V”中“自”性质不同,但其把同一成分在主宾语位置上共现,认为“自”在同一组合中有两种性质。且“名 + 动”的表层结构使得辞书一般把“自V”解释为“自己V自己”,如:

(2) 【自救】动 自己解救自己:生产~。(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14] ) (下文简称《现汉》)

现代汉语中动词性“自V”有些是词汇化成词的(如:自救、自称等),有些是在线生成的(如:自筹、自驾等),来源不一。为分析动词性“自V”在成词之初的语义结构,本文基于《汉语大词典》[15] (下文简称《大词典》)和《现汉》两部工具书,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索各个时期动词性“自V”的语义结构,分析动词性“自V”是主谓式还是动宾式?

2. 上古动词性“自V”的结构语义特点

根据前人的历史分期,我们也把动词性“自V”的出现分为4个时期,即上古(先秦–西汉)、中古(东汉–魏晋南北朝)、近代(唐–清末)和现代(五四至今)。本章以义项为单位分析上古产生的139个动词性“自V”的语义结构。

2.1. 上古动词性双音“自V”的语义结构

2.1.1. 上古动词性双音“自V”的结构特征

我们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古汉语标记语料库对词类的标记和笔者内省的方法,判断双音节“自V”中V的价数。本文姑且认为《大词典》[15] 收录的第一个用例为“自V”的首现语境,以首例为义域,分析其结构特点。

(3)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左传·恒公五年)

(4)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

例(3)中“救”是二价V。程工(1994, 1999) [4] [12] 、董秀芳(2002) [4] 等指出上古反身代词“自”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只出现在宾语和状语的位置上。因此,“自救”不是主谓式。王洪君(1994) [16] 认为“主语是动词的域外论元,宾语是动词的域内论元,若一个动词可以带两个论元,那么域内论元首先要得到满足,然后才要求其域外论元得到满足。”在成词的过程中,二价V首先与其宾语“自”组配。例(3)“自救”中“自”做宾语。例(4)中“欺”也是二价V,“自”做“欺”的宾语。王力(1989) [2] 把代词宾语无条件的放在动词前看成一种旧式结构的残余。“自救”“自欺”为动宾式,表示“救”“欺”这一动作行为作用于动作发出者自身。基于此,我们把“自”做宾语的的“自V”看成一种逆序式复合结构。动宾式占上古总义项的75.54%,这与部分学者讨论的动词性“自V”为动宾式的观点一致。但我们发现一些特例,如:

(5) 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左传·哀公十三年)

(6)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例(5)“自刭v”中“刭”是二价V,“刭”后有宾语“七人”,因此,例(5)“自V”中“自”不做“刭”的宾语。例(6)“自毙u”中“毙”是一价V,“自”不做“毙”的宾语,“自刭u”“自毙u”不是动宾式。因上古反身代词“自”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因此“自刭u、自毙u”也不是主谓式。吕叔湘(1992) [13] 指出:古汉中,当“自”后是不及物动词,或是及物动词而另有受动者时,“自”只能有副词的性质。程工(1994, 1999) [4] [12] 、董秀芳(2002, 2011:234) [4] [5] 指出当“自V”中“自”是强调用法时,可出现在V之前,做状语,意义相当于“亲自”;语义上“强调某一动作行为是某人亲自而不是别人发出的”。如:(引自董秀芳,2002) [4] 。

(7) 我将自往请之。(史记·赵世家)

根据吕叔湘等人的观点,例(5)和(6)中“自”是强调用法,义为“亲自”。“自刭u”“自毙u”为状中式,表示“刭”和“毙”这些动作是动作发出者亲自发出的。据统计139个义项中状中式占24.46%。以往学者注意到句法中反身代词“自”的强调用法,却忽略了词法中部分“自V”为状中式。

我们发现,上古动宾式为“自V”的强势结构,其余小部分的“自V”为状中式。上古反身代词“自”不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因此上古并无主谓式“自V”。

2.1.2. 上古双音节“自V”的语义特点

上文得出上古动词性“自V”的强势结构关系和边缘结构关系,那么这些“自V”在语义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朱彦(2004:126) [17] 在大规模封闭语料的基础上,总结汉语复合词语义组合的规律,把“自律、自聘”的词素序看成a + V序,即施事+动作。上古“自V”的词素序是否如朱文所说为“a + V”序?我们同样把“自”与“V”之间的关系看成论元与谓词间的关系,分析其内部的语义特点。

(8) 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左传·宣工四年)

(9) 召忽曰:“何惧乎!吾不蚤死,将胥有所定也……子其勉之,生死有分矣。”乃行入齐境,自刎而死。(管子·大匡)

上例中“拘”和“刎”都是自主V2,这类动词性“自V”的语义框架是“施事–动作–受事”。上例中“拘”“刎”是二价V,前可加施事,后可加受事。由于“自”做宾语时位置的特殊性,拉长施事与动作在线性序列上的距离。这类双音节“自V”的词素序为:“受事 + 动作”。上例中,自拘u:(拘留,自己),自刎:(杀,自己)。据统计,这类“受事+动作”的“自V”占上古动宾式的59.76%。除此之外,上古动宾式中还有以下用例:

(10)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

(11) 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墨子·亲士)

上例中“爱”“信”是非自主V,这类“自V”的语义框架是“主事–动作–客事”,词素序为“客事+动作”。例(10)中,自爱u:(爱护,自己),例(11)中,自信:(相信,自己)。语义序为“客事 + 动作”的“自V”占先秦动宾式的40.24%。总之,上古动宾式“自V”的语义关系分“受事+动词”和“客事+动作”两种类型。

由于双音节“自V”都是离散产生的,其系统内部有较大的异质性。这一时期动词性“自V”中约有四分之一的边缘成员状中式,如:

(12)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庄子·盗跖)

例(12)中,自割u:割'<(a,割,p):亲自>,本句中a指“介子推”,p指“其股”。事件既可以是一元述谓结构,也可以是二元述谓结构,如上文中:自毙:毙'<(a,毙),亲自>,a在例(5)中指“共叔段”,自刭u:刭'<(a,刭,p):亲自>,例(6)中a指“王”,p指“七人”。

综上,从结构上看,上古出现的139个双音节“自V”的动词性义项并非匀质,其中动宾式是强势结构类型,这类动词性“自V”是一种逆序式复合词。那么,上古产生的动词性“自V”有何共性?

2.2. 词语模“自V”的形成

目前学界提出几个能产的构词形式,如“词法模式”(董秀芳,2004) [19] 、“词法构式”(孟凯,2013) [20] 等。李宇明(1999) [21] 提出“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功能的各种各样的框架,由“模标”“模槽”组成。我们把上古动词性“自V”暂且看成一种词语模,理由如下:

形式上,“自V”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词素“自”,有一个空位,且空位由自主和非自主V填充。

语义上,上古约有四分之三的动词性“自V”是动宾式,尽管有“受事+动作”和“客事 + 动作”两种语义序列,但都表示动作发出者把动作作用于自身。

功能上,动词性“自V”以离散的方式逐渐产生,“自”与部分表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V组配,二者的组合具有类推潜能,但“自”与V的组配不具有周遍性。

上古“自V”逐一产生,但其共时结果的相似性,使得构词法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根据形式凸显性、语义具体性、相对的能产性,得出上古在动宾式“自V”的基础上产生词语模“自V”。但词语模“自V”中动宾式是常规的,词法的弹性允许其中特异性的存在,偏正式是边缘的。语言发展中,动词性“自V”有词语模效应,也有其他发展。

3. 中古和近代词语模“自V”的类推性

上古词语模“自V”形成之后,各个时期仿照词语模“自V”类推产生了新的动词性“自V”。那么,词语模“自V”的类推潜能如何?

3.1. 中古和近代词语模“自V”的类推性

上古2000多年的历史里产生了97个动词性“自V”,且词语模“自V”在此基础上产生。词语模“自V”在中古的类推性很强,中古500多年时间里仿照此形式类推出98个动词性“自V”。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词语模“自V”的类推性减弱,近代1300多年的时间里只产生了64个动词性“自V”。这一现象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模的类推潜能逐渐减弱。在历时过程中词语模“自V”的语义结构是否改变?

中古至近代产的的动词性“自V”呈现以下特点:结构上,中古到近代仿照词语模“自V”类推产生的动词性“自V”中动宾式占76.47%,状中式占23.53%,这时也没有产生主谓式“自V”;语义上,动宾式“自V”中“受事+动作”和“客事+动作”几乎平分秋色。这一时期差生的动词性“自V”都沿用了上古词语模“自V”的语法语义特点。

但上古到近代产生的动词性“自V”在历时演变中部分消失。由于《现汉》收录词条的局限性,我们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出上古至近代出现且现在仍在使用的104个动词性“自V”,有151个动词性“自V”在历时演变中消失(如表1)。

造成部分动词性“自V”消亡的原因可能有二:1) 语言的经济原则促使同义词在社会发展中合并或消亡。如表“杀死自己”义的“自刑、自刃、自贼、自害、自引”消亡;2) V动作性不强与“自”组成不稳定的句法结构易消亡。如“自尘、自业、自镜等”的消亡。

3.2. 词语模“自V”中“V”在历时过程中的特点

3.2.1. 词语模“自V”中“V”在历时过程中的语法特点

我们发现,与“自”组配的大多数V基本用法是动词性的。从价数来看,其可以是一价V (自居u、自居v、自寤等),二价V (自害v、自荐、自约等),也可以是三价V (自称u、自给等)。“自”与一价V都组成状中式,对反身代词“自”句法指代作用的讨论中,学者们注意到反身代词“自”的强调用法,但却忽略了强调用法在词法中的运用。“自”与多数二价V和全部三价V组成动宾式,部分学者们都注

Table 1. The number of verbal “Zi V” in the verious periods

表1. 动词性“自V”在各个时期的增消数量3

意到这一关系在句法和词法的呈现。

少数动词性“自V”中“V”的基本用法是形容词性的,如:

(13) 青梅寄食于堂叔;叔荡无行,欲鬻以自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

(14)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庄子·山木)

《说文解字》[23] 中“肥”义为“多肉也”,“美”义为“甘也”,在历时中主要是形容词性用法。但古汉语中经常使用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上例中“肥”义为“使……富裕”,“美”义为“以……为美”。4V的非动词性用法中以形容词性用法为主,还有个别V的基本用法是介词性的(如:自乘、自为y等)。

3.2.2. 词语模“自V”中“V”在历时过程中的语义特点

邱明波、陈振宇(2014) [23] 从动词语义的角度采用次范畴化的方法研究“自”的回指问题,文中指出句法中与“自”搭配的动词主要指对“主体(主句主语)的心理活动和认识知识的描写,揭示主体的内心世界和观念世界”的动词。本文根据《现代汉语分类词典》[24] ,从词法角度观察上古到近代产生的“自V”中V的语义特征,如表2

表2可知,上古到近代产生的动词性“自V”中“V”的语义主要分为以下7类:表“心理活动”的V (爱、尊、分、量等) 42个;表“社交活动”的V (陈、劝、述、宣等) 29个;表“生活工作”的V (焚、炊、营、业等) 24个;表“判断”的V (称、害、危、招等) 23个;表“争斗”的V (律、卫、绳、囿等) 21个;表“管理活动”的V (封、治、任、摄等) 17个;表“司法活动”的V (供、首、讼、刑等) 17个。还有少数的表“帮助”和“肢体活动”的V。综上,词语模“自V”在中古和近代基本沿袭上古时的特点,其在现代有何发展?

4. 词语模“自V”的语义变化及其演变趋势

4.1. 词语模“自V”的语义变化

上古至近代产生且《现汉》[15] 收录的动词性“自V”中70.27%的由多义演变为单义。Lipka (2002) [25] 认为词汇化是“曾经被杜撰的复杂词项倾向于变成一个单一的词汇单位或一个简单词位。”5说明“自V”在演变中经历词汇化,逐渐演变为单义成分,且“自V”的语义是根据交际需要保留下来的,与V的基本义、常用义无关。五四至今,仿照词语模“自V”新增的16个动词性“自V”中单义成分占70%,如自驾、自恋、自销等。除整词的义项数变化外,状中式“自V”中“自”语义也发生变化,如:

(15) 翼于是谢宾客,闭门自处。(后汉书·河间孝王开传)

(16) 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例(15)中“处”是一价V,“自处x”是状中式。(16)中“学”是二价V,“自学”的宾语为提前的“学问”,“自学”是状中式。根据前人观点“自”作强调用法时义为“亲自”在这里是不稳妥的。例(15) (16)中,“自”仍有照应用法,分别照应前面的“翼”和“高尔基”。“自”在义域中强调动作行为

Table 2.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V” in verbal “Zi V” form ancient to modern time

表2. 上古至近代产生的动词性“自V”中“V”的语义特征

是动作发出者自己发出,意义泛化,义为“自己/独自”。状中式中“自”义为“自己/独自”义的只有18例。这与蔡维天(2002) [26] 的观点“反身状语会因句法分布上的差异,有不同的语义诠释”一致。

董秀芳(2011:235) [5] 指出“汉代以后,‘自’代词的功能逐渐为后起的双音代词‘自己’所代替”。“自己”合并反身代词“自”和代词“己”的功能和分布位置,可以作主、宾、定和状语。社团成员在仿照词语模“自V”新造动词性“自V”的过程中,基本遵循词语模的强势结构,但有时忽略了反身代词“自”的特殊性,把“自己”和“自”在语义和功能上等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者把双音节“自V”看成主谓式。

在历时演变中,词语模“自V”的边缘结构为状中式,其中“自”仍表示动作行为是动作发出者自己发出,“自”不仅可义为“亲自”,也可以义为“自己/独自”。

4.2. 词语模“自V”的演变趋势

有学者指出语言中很多派生词缀都是从复合词的词根中演化来的。汉以后反身代词“自”逐渐演变为一个不成词语素,其与V组合成一个双音节“自V”,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证词语模“自V”中“自”有类词缀的倾向。

1) 位置固定。《现代汉语频率词典》[27] 中指出词首“自”的构词条数是130 (包含本文讨论的动词性“自V”),而词末“自”的构词条数仅有14 (如:暗自、独自、出自、各自、亲自、擅自等)。朱德熙(1982:28) [11] 认为双音节“自V”中“自”前置只是偶发的现象,“自”也有后置的情况(如“私自、独自、擅自”等),所以把“自V”中“自”看成不定位的词根语素。而杨荣祥(2002) [28] 文中指出副词“自”有两种:一是情状方式副词,即本文中的状中式双音节“自V”,义为“亲自”;一是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副词,如“X自”,义为“自然,本来”。状中式双音节“自V”和“X自”中“自”虽都是副词,但其具体用法不同,朱文误把“自”的不同义项一概而论,忽略了曾立英(2008) [29] 提出的类词缀定位性中的定义项和定词性。本文讨论的是“自”位于词首,义为“自己”和“亲自”的动词性“自V”。

2) 意义泛化。上文指出中古后强调用法的“自”不能只义为“亲自”,如“自处u、自矢、自习、自修v”等。这些双音节“自V”中“自”强调动作的发出者是句首的主语,仍是强调用法,只是语义上义为“自己/独自”等。

3) 新生类推潜能。上古形成词语模“自V”,从《大词典》[15] 收录情况来看中古至近古仿照此模式类推了153个双音节“自V”,现代汉语中“自V”类推造词的能力并没有丧失,《现汉》[14] 中收录了18个五四之后新产生的双音节“自V”。词语模“自V”类推产生的新词虽不是同一时期批量产生的,但在历时过程中,其产生了260多个动词性的双音节“自V”。

4) 组配的规则性。反身代词“自”与V搭配之后的整体意义可以通过结构义和V的意义加以预测。首先在语境中判断双音节“自V”中“V”的价数,再观察“V”之后是否有宾语,通过形式观察和内省的方法来判断双音节“自V”的结构。语义上“表示某动作行为作用于动作发出者自身”或“强调某一动作行为是某人亲自而不是别人发出的”。

综上,词语模“自V”中“自”在现代汉语中语义泛化,也有类词缀的倾向。

5. 余论

部分学者把动词性“自V”看成主谓式的原因可能有二:形式上,学界注意到反身代词“自”不能出现在主语、定语的位置,却忽略了句法结构词汇化的过程中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把动词性“自V”的线性序列与句法结构中“主谓宾”语序相关联;语义上,状中式“自V”在历时演变中“自”的语义泛化,不仅可以义为“亲自”,还可义为“自己/独自”。由于现代汉语中“自己”可以作主语,当义为“自己”时容易把“自V”分析为主谓式。所以就把表层形式相同的“自V”分析为主谓式。

但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动词性“自V”在成词之初的语义结构。得出上古形成了动宾式词语模“自V”,有“客事 + 动作”和“受事+动作”两种语义框架,这与部分学者观点一致。但由于反身代词“自”的特殊性,我们发现“自V”中含有少量的状中式(自刭u、自毙u等)。中古到近代仿照词语模“自V”类推出255个双音节“自V”的动词性义项,动宾式仍是其强势结构类型,状中式是其边缘结构。因此,辞书在解释双音节“自V”时不可统一而论,需根据其出现的语域分别释义。

本文通过对动词性“自V”的个案研究,发现词语模“自V”有勾连古今的特性。多数历史上产生且现代汉语依旧使用的动词性“自V”由多义演变为单义。“自”单独作宾语和状语时都位于V之前,状中式双音节“自V”中“自”意义泛化,词语模“自V”的类推潜能并没有消失,从“自”和V的结构义和词义可以预测其整体义,从这些特征可以推断词语模“自V”中“自”有类词缀化的倾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形式上教给留学生判断双音节“自V”结构的方法,提高留学生理解动词性“自V”的能力,增加使用动词性“自V”的频率。本文希望为现代汉语辞书编纂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建议。

致谢

导师孟凯副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谨致谢忱!感谢《现代语言学》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批准号:15JJD740006)”和“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 (项目批准号:15ZDJ05)”的资助。

文章引用

李静晓. 动词性“自V”是主谓式还是动宾式?—词语模“自V”的语法语义和演变
Is Verbal “Zi V” Subject-Predicate or Verb-Subject?—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Vocabulary Meme “Zi V”[J]. 现代语言学, 2016, 04(01): 8-16.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6.4100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黎锦熙. 名词、代词分类简表[M]//季羡林. 黎锦熙选集.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18.

  2. 2. 王力. 汉语语法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3. 3. 程工. 从汉语“自己”一词的历时性演变看新格赖斯主义语用照应理论[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4(6): 10-15.

  4. 4. 董秀芳. 古汉语中的“自”和“己”——现代汉语“自己”的特殊性的来源[J]. 古汉语研究, 2002(1): 69-75.

  5. 5. 董秀芳. 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 6. 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7. 7. 程湘清. 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8. 8. 徐朝华. 上古汉语词汇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9. 9. 赵大明. <左传>介词介绍[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 10.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1. 11. 周荐. 论词的构成、结构和地位[J]. 中国语文, 2003(2): 148-155.

  12. 12. 程工. 汉语“自己”一词的性质[J]. 当代语言学, 1999(2): 33-43.

  13. 13. 吕叔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2).

  14.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第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5. 15. 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Z].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1.

  16. 16. 王洪君. 从字和字组看词和短语——也谈汉语中词的划分标准[J]. 中国语文, 1994(2): 102-112.

  17. 17. 朱彦.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8. 18. 马庆株.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M]//马庆株.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19. 19. 董秀芳. 词汇化: 汉语双音节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20. 20. 孟凯. 建构动宾致使词法构式的语言学意义[J]. 澳门语言学刊, 2013(2).

  21. 21. 李宇明. 词语模[M]//刑福义. 汉语法特点面面观.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22. 2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Z].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8.

  23. 23. 邱明波, 陈振宇. 汉语动词的指向对反身代词句内回指的制约[J]. 汉语学习, 2014(6): 20-27.

  24. 24. 苏新春, 主编.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25. 25. Brinton, L.J. and Traugott, E.C. (2005)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6. 26.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 编.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Z].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6.

  27. 27. 蔡维天. 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J]. 中国语文, 2002(4): 357-362.

  28. 28. 杨荣祥. 副词词尾源流考察[J]. 语言研究, 2002(3): 66-72.

  29. 29. 曾立英.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08(4): 75-87.

  30. NOTES

    1程工(1999)指出“自”可作宾、状语,普通代词可作主、定、宾语。“自”和普通代词虽都可作宾语,但“自”作宾语时位于动词前,与普通代词在句法分布上互补。

    2本文采用马庆株(1988) [18] 的定性,即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自主] [动作],非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自主] [变化]/[属性]。

    3表2中“消亡”和“保留”数都是基于现代汉语的统计。

    4对单音节词的释义本文参考《汉语大字典》[15] [22] ,如:“肥:y富裕。”“美:v形貌好看。”

    5笔者译。原文为“the phenomenon that a complex lexeme once coined tends to become a single complete lexical unit, a single lexeme. ”(Lipka: 2002),转引自Brinton&Traugott (2005:9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