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2 No.02(2014), Article ID:13418,4 pages
DOI:10.12677/OJHS.2014.22003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Study in Japan

Shaodong Liu, Xi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Email: 1083604834@qq.com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Received: Mar. 30th, 2014; revised: Apr. 10th, 2014; accepted: Apr. 18th, 2014

ABSTRACT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in Japan, to some extent, reflects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to China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people in Japan. It also influences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in Japan.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in Japan is bearing the major mission of transferr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as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words:The Confucius Institut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论孔子学院与中日关系

刘少东,杨  茜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Email: 1083604834@qq.com

收稿日期:2014年3月30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10日;录用日期:2014年4月18日

摘  要

汉语在日本的普及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日本从政府到民众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在日孔子学院承载的这种传递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使命,无疑对正处于低谷的中日关系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

关键词

孔子学院,中日关系,汉语,文化软实力

1. 引言

钓鱼岛争端让中日民众之间的亲和度不断降低,相互不理解与不信任感也日趋加重,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中日互信基础愈发不振。而此时被称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最妙出口品”的孔子学院,在日本无疑正起着提升中日民间交流,改善中日关系的作用。

孔子学院是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在日孔子学院的建设问题已是我国对日重建战略互信的重要一环。

孔子学院是面向世界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教育机构,其主要内容包括: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有关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的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1] 。

2. 孔子学院的在日发展

2.1. 发展状况

日本第一所孔子学院——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于2005年由北京大学与立命馆大学合作建立。截至目前为止,日本已有13所孔子学院,分别是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北陆大学孔子学院、爱知大学孔子学院、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札幌大学孔子学院、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冈山商科大学孔子学院、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福山大学孔子学院、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和兵库医科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

可以看到,不论是本州还是北海道、九州地区,也无论是一般的综合性大学还是外国语大学或以理科为主的大学,都正全面快速地普及发展着孔子学院。

2.2. 教学活动

在日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以教授汉语为主,同时还力求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国化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做出贡献。

日本人对汉语的认知度和学习能力非常强,这样使得孔子学院在经济、商业、贸易上的汉语培训独树一帜,得以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文化活动,从而吸引着大量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当代儒生”。

这其中的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不仅开设面向社会的一般汉语讲座,而且还举办一些高层次的讲座,介绍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同时,还开设了“旅游中文”入门及中级汉语课程,举办中文演讲比赛、海外咨询留学会、汉语教师短期培训等;而爱知大学紧邻丰田公司总部所在的丰田市,孔子学院的教学主要是面向企业员工;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则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办了汉语学历教育特别课程,特别是规定学生在孔子学院学习一年后,成绩合格者可直接转入樱美林大学二年级学习或转入合作学校留学生的汉语专业。更值得一提的是北陆大学,除了专业汉语教育外,所有在校学生的第二外语一律都是汉语,除了负责本校3000多名学生的汉语必修课教学外,还积极向石川县内高中派遣中文教师,协助当地高中开设汉语课程,已经辐射到本地区的中小学。

3. 中国当代儒学再入日本

自2004年中国国家汉办在韩国首尔建立了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直至2014年3月,先后已有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35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在日本已拥有13所孔子学院及6所孔子课堂,日本的汉语学习者也已超过200万人。

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西园寺一晃1对在日孔子学院有这样的评价:“在过去五年,本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与日俱增,由最初的20人增加到如今的250人,今年的目标是300人左右。但由于目前两国某些政治原因,学院人数有所减少,而从长远来看,‘汉语热’依然存在,达到目标应该是迟早的事。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会通过向日本人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来促进中日间的交流与理解互信[2] 。”

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官清水洁也言,“许多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而在我看来,二十一世纪能否真正出现亚洲的繁荣,完全取决于日中两国[3] 。”

中日关系需要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同时强有力运转,而文化交流则有助于把两国人民的情感连在一起,在日孔子学院正是在这种国际情势下应运而生,可称得上促进中日友好的“当代儒学”。

4. 中国儒学在日历史

早在公元五世纪,儒学便已传入日本。日本曾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选择吸收,使得儒学在日本国土上生根发芽,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儒学。

传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古代日本的政治、法律、教育、武士道及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古代日本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中国儒学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政治理念;法律上,日本的封建法律基本上是属于中华法系的范畴,渗透着儒家思想;教育上,儒学在教育改革、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教育内容以及私学等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士道精神方面,儒家思想的忠、仁、义、礼成了武士的指导思想;史学方面,儒家的修史观2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的史学思想。

中日交流的历史上,不管两国政府间经历了怎样的恩恩怨怨、大起大落,民间交流从来都没有停息过。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环境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来看,中日两国都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因此,在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日国民认识到,中日两国均需要当代“鉴真和尚”以促成中日两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

当代孔子学院显然在沿袭孔子思想的优良传统,意欲将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象征”再次传入日本,从而使中日关系友好并同步走向世界。

5. 孔子学院的“和合”对立

孔子所主张的“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这也是中国外交一直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孔子学院正是构筑中日这种“和合之境”的完美体现。

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的签订,中日两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友好交流,特别是在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济迅速腾飞、国力逐步增强,日本从政界到民间,越来越关注中国、越来越意识到汉语学习在构建中日友好关系中的巨大价值。

尽管最近中日两国又再次围绕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能源问题、日美同盟等多层次结构问题屡次出现外交争端甚至民族情绪对立,经济也由过去的“政冷经热”逐渐淡化为“政冷经温”,但是在日孔子学院仍然以多种文化方式加强民间往来互助与文化交流。

对此,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院长周玮生4表示,“我们不和政治牵涉,孔子学院最多举行一些大型讲演会,加深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让日本民众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孔子学院促进了中日双方的了解认识和沟通交流,但也不能夸大,毕竟孔子学院还很小,现在是信息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没有孔子学院也能够了解。我们做得比较好的是,和日本主流社会团体机构如日本资源能源学会、东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等共同推动举行大型研讨会等活动,开展大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讲座、中国经济发展讲座、中国能源环境发展讲座、中国法律讲座、中国文化讲座等。我们开展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讲座,得到了日本各方面的肯定。我们每个月都有‘中国理解’讲座,还有敬学讲座、汉语讲座等,通过这种方法来加深中日交流[4] 。”

6. 孔子学院的文化优势

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更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日孔子学院,对发展具有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及政治价值的吸引力均起到重要作用。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选择以孔子命名,以汉语教学为其品牌可见其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深邃含义。

其一,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国向日本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工具,扩大汉语的传播范围、方式和途径,是提高中国在国际交流中地位的主要途径。

其二,孔子学院既能直接又能间接地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三,汉语的推广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四,在日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进日本,让日本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为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在日本的传播和交流将不再举步维艰。

21世纪是世界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即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5] 。在这个时代,单凭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支撑已难以傲视群雄,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与自然协调的精神力量才是各国较量的关键所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魅力无穷,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孔子学院正承载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全球多元文化发展、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的民族使命。

当然,也有少数日本政府人士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一种侵略行为,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派遣机构,并且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化威胁论”。5

其实则为不然。中国文化是在积极“走出去”,而并非什么所谓的“文化侵略”。孔子学院是通过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从而创建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和谐的中国国际形象,是在传播中国语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确切的说是开设中国儒家思想中最具世界价值和现代意义文化理念的窗口与桥梁。总之,在日孔子学院促进中日双方相互沟通与交流,是有助于化解在日萌生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的有效催化剂。

虽然中日两国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但中日两国仍缺乏两强共处经验,仍需要端正心态,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通过对话与交流妥善解决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证明,孔子学院正凭借其文化传播的实力,在语言文化的学习交流中获得日本朋友,与日本展开中国式的对话。

《论语》有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学院顺应历史的发展,架起了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语言之桥、文化之桥和心灵之桥,增进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彼此了解。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沈林 (2007) 日本孔子学院的现状及展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5, 26-28.

  2. [2]  吴瑛 (2009) 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 学术论坛, 7, 141-145.

  3. [3]  李松林, 刘伟 (2010) 试析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作用. 思想教育研究, 4, 43-47.

  4. [4]  創立5周年記念式典が開催, 工学院大孔子学院. http://www.peoplechina.com.cn/xinwen/txt/2013-11/06/content_576426.htm

NOTES

1西园寺一晃,1942年生于东京,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2010年出任日本国工学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曾祖父是桂园时代的首相西园寺公望,曾在北京生活10年。

2修史观:即以历史为借鉴,将伦理道德作为历史评价的主要基准,是一种中国儒家的修史宗旨与历史价值判断的观点。中评网:王家骅《儒家的修史观与日本古代的史学》http://www.china-review.com/lishipindaoa.asp?id=25529

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8月12日于北京签署的中日和平条约。主要是确认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持久的友好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发展两国经济和文化关系,促进人民交流等。至今条约仍对两国有效。

4周玮生,1960年出生在浙江浦江县,曾就读于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系,并到大连理工大学读研究生。之后东渡扶桑,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留日同学会会长、日本新华侨华人会首任会长。2005年,日本京都立命馆孔子学院成立后,被推选为学院院长。现任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院长、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学院教授、立命馆可持续发展学研究中心主任。

5中国威胁论:国际关系上一种诉诸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围堵的说法,中国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崛起,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同时大量扩充军备,特别在于海空军在东海及南海的联合近海防御作战能力,相关国家由此产生的忧虑与质疑。“中国文化威胁论”亦即“中国威胁论”在文化方面的体现。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