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05 No.02(2017), Article ID:21481,6 pages
10.12677/CnC.2017.52003

The Evolution of Calligraphy and Word Meaning of Xia

Dian Yu

Faculty of Humanities,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Received: Jul. 5th, 2017; accepted: Jul. 22nd, 2017; published: Jul. 25th, 2017

ABSTRACT

The most original Chinese calligraphy was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then, the Bronze inscription, which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Seal script, after that, the Small Seal script, Clerical script and Regular script appeared consecutively. The character Xia first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bronze inscription in Shang Dynasty. This is the first academic essay that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alligraphy and word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 Xia.

Keywords:Xia, Calligraphy, Word Meaning, Evolution

“夏”的字形及字义之历史沿革

禹点

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香港

收稿日期:2017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22日;发布日期:2017年7月25日

摘 要

中国最早的字体是甲骨文,之后演变为金文,也称大篆,接着依次是小篆、隶书及楷书。“夏”字始见于商代,以金文呈现。本文首次从字形及字义两个方面,对“夏”字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夏,字形,字义,历史沿革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夏”字始现于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由商代至今的三千年过程中,“夏”的字形及字义都发生了演变。本文首次从字形及字义两个方面,探讨了“夏”字的历史沿革。

2. 金文“夏”

2.1. 商代金文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商代的金文“夏”其形作 [1] 。在这一时期,其字义为“夏季/炎夏” [1] 。“夏”可以分拆为“日”及“页”。

“日”表太阳悬于天上,是象形性构件。而“页”就像一个跪坐之人,并凸显了其头部(头部较大),

其意为人头,也是象形性构件。“页”可分拆为“首”()及“卩”()。“首”原义为人头 [2] ,

是象形性构件。“卩”呈一侧坐的人形,是“人”的变体 [3] ,也是象形性构件。商代金文“夏”的构件

“页”的字形与甲骨文“页”() [4] 的差别并不大。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头发及头的朝向:甲骨文“页”

其头部有三根头发,目视前方;而商代金文中“夏”的构件“页”则只有两根头发且举头望天。商代金文“夏”有着与商代其他甲骨文相似的特点,即文字图像化 [5] ,毕竟商代的文字,仍以甲骨文为主 [5] 。最后,可以清晰地看出商代金文“夏”的字形表现了一个人在太阳下,举首望日,受太阳酷晒。稍一推论则可以得出“夏季/炎夏”的意义,从而得出这一时期的“夏”是会意字。

2.2. 春秋时期金文

1923年,甘肃天水西南乡出土的“秦公簋”有铭文曰“虩事蛮夏” [6] 。其中“夏”字作 [6] ,是

春秋秦国秦景公时期的金文 [6] 。其字形与商代的金文“夏”已颇有不同。春秋时期的秦国金文“夏”可拆为“页”,“爪”,“止”,相较于商代的金文“夏”,构件“日”消失了,但多了构件“爪”及“止”。虽然字形不同,但原有的字义“夏季/炎夏”仍然保留;我们可以从成书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中得到证明 [7] ;《诗·小雅·四月》有云:“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8] 。即便保留了原有的字义,但字形的变化仍使“夏”有了其他的字义;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夏”的新字义与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 [9] )是相同的。

春秋时期秦国金文“夏”有左右两“爪”(),是双手的意思 [1] 。“爪”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字的形体结构的特点即“正写反写无别” [5] 。作为构件,其即可写作,也可写作。合在一起,在“夏”字中是“双手的意思”。“爪”这一构件在商代金文“夏”中是没有的。

此外,春秋时期秦国金文“夏”的构件“止”()也可解释为人的双脚 [1] 。“止”这一象形构件在商代金文“夏”中也是没有的。

最后春秋时期秦国金文“夏”的构件“页”则和商代金文“夏”的构件“页”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指人的头部。但它们的字形有一些转变。“页”的构件由原来商代金文的“从首从卩”,演变成春秋时期秦国金文的“从𦣻从人”。笔者认为它们的变化符合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特点,即“写实性降低” [10] 及“弧曲线条平直化” [10] 。

首先是“写实性降低”,以“页”的构件“𦣻”( [11] )为例:“𦣻”与“首”的意思一样,指

头部 [12] ,都是象形性构件,但“𦣻”没有头发,而“首”有头发。商代的金文中,“页”的构件“首”

呈人头形状(),能看到头发,椭圆形向天仰望的头部,以及圆形的眼睛。此时的“首”写实性很高。但到了春秋时期的秦国的金文中,“𦣻”()则无法再看见头发,眼睛变成了两条横线,头部为

长方形,有棱有角。笔者认为造成这一演变的原因可能是古人对书写效率的要求,比起圆形类写实性强的字体,线条化及有棱有角写实性低的字写起来会更简单,效率也更高。

其次是“弧曲线条平直化”,以“页”的构件“人”为例:前文有述,商代的金文构件“卩”是“人”

的变体,其字形像一个侧坐的人体。到了春秋时期,秦国金文中的构件其构件“卩”则作,不再像

侧坐的人体,而就是人。因此,这时“页”的构件是“人”,其义为人 [13] ,也是象形性构件。商代的金

文构件“卩”可以看见呈“竖横弯钩”地曲线(),显示了人身体的形态。但到了春秋时期的秦国的金文“人”则只能看见两条呈轻度弯曲较为笔直的线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也是古人对汉

字简化,效率化的要求。在上古时期,文字是一种人与神交流的工具,神圣而又神秘。但逐渐的,汉字演变成书写工具 [14] ;因此,简单、易用的成了导致汉字的简化的原因。线条平直化就是一种简化。

最后,通过将春秋时期秦国的金文“夏”的构件“爪”、“止”、“页”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在秦公簋的铭文中,“夏”指的是位处夏朝旧地的晋国 [15] ,加以引申可以解读为“晋地之人”或是“夏地之人”;中国古人已有“中国”这一概念 [16] ,“夏”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自然有“中国”之义 [17] ,而“夏”亦因此有《说文解字》中“中国之人也”的解释。这一时期的“夏”也是会意字。

3. 小篆“夏”

《说文解字》有云:“夏中国之人也 [9] 。”前文有述,《说文解字》为东汉学者许慎所作。故,《说

文解字》中的“夏” [9] 便是小篆“夏”。

小篆“夏”()与春秋时期秦国的金文“夏”()的字形 [6] 颇有相似之处。根据《说文解字》,小

篆“夏”从夊从页从𦥑 [9] ;因此可以将小篆“夏”分拆为构件“𦥑”、“夊”及“页”。

首先,小篆“夏”中构件“𦥑”作 [18] 。根据《说文解字》,“𦥑”的原义为“交叉的双手,

从𠀉彐 [9] 。”作为“夏”的构件,由于“像双爪之形”,因此其义为双手( [9] ,和春秋时期秦国金文构件“爪”的意义一样,且都是象形性构件。相比起春秋时期秦国金文构件“爪”,“𦥑”的字形产生了些许的符合汉字演变规律的变化。“𦥑”的行款更讲究匀称 [5] 。春秋时期秦国的金

文“夏”的构件“爪”()左右并不匀称,左边小,右边大。而“𦥑”则左右一般大小,整齐

方正,左右对称,充分显示了汉字的形体之美。这是早期的字形所没有的。

小篆“夏”中的构件“夊”,其字作 [19] 。根据说文解字,“夊,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

也 [9] 。”引申义为“像是行走迟缓的样子” [20] 。“夊”是甲骨文“止”的倒写,原有“像脚掌向下之形”的意思 [19] ;但作为小篆“夏”的构件时,它与春秋时期秦国的金文“夏”的构件“止”的意思并无分别,都可以表示脚掌 [19] 。“夊”是象形性构件。比起春秋时期秦国的金文“夏”的构件“止”,“夊”的字形产生了些许符合汉字演变规律的变化。“夊”省去了作为构建时的重复部份 [21] 。春秋时期秦国的金文“夏”的构件“止”()左右各写了一次,像是画画,画出脚掌这一人体构件,较为

写实。但“夊”则较为抽象,它并没有因为“一双脚掌”的意义而重复写两次。这是汉字发展过程中

简化现象的体现。

最后,小篆“夏”的构件“页”则仍然和春秋时期秦国的构件“页”一样从“𦣻”从“人”,它的意义和商代金文以及春秋时期的秦国金文是一样的,都是指人的头部。但它的字形却有一定的变化。笔者认为它们的变化亦符合汉字发展过程中“弧曲线条平直化”的特点 [10] 。以“页”的构件“人”为例:

春秋时期秦国金文中可以看见它略微弯曲的线条(),显示了人身体的曲线形态。但小篆则只有两条笔直的线条()。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前文一样,都是因为古人为了追求字形简化以使书写时能更有效率。

字义方面,汉代的小篆“夏”保留着“夏季”的意思,这也可以从东汉史学家所撰的《汉书》中得到证明。《汉书·高帝纪上》:有云“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22] 。”

最后,通过将小篆“夏”的构件“𦥑”、“夊”、“页”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完整的人形,符合上文《说文解字》“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𦥑”的解释。此外,“夏”为古代汉民族的自称 [8] 。这一时期的“夏”也是会意字。

4. 隶书“夏”

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直至汉代逐渐成熟 [23] 。笔者将以东汉灵帝时期的“曹全碑” [24] 中的“夏”

( [24] 后人仿其体,写作)的隶书字形作分析。此时的隶书“夏”可分拆为构件“百”及“夊”。

《说文解字》指出,隶书的出现是由于古人因为“职务繁多,需要提高书写速度而产生” [23] 。笔者

同意这种说法,以“夏”为例,与小篆“夏”()比较,隶书“夏”字体笔画大量简化,笔划愈加顺手。首先,小篆构件“𦥑”()消失了;其次,小篆构件“页”的构件“人”()也消失了。而原本“页”的构件“𦣻”()本为“百”的异体字 [25] ,隶书“夏”“去两横为一横”恢复了本字,演变成构件“百”,减少了笔划。最后,相较原本追求笔划圆转的小篆构件“夊”,隶书构件“夊”的笔划则显得方折,规整,写起来更为易转快速 [23] 。隶书构件“夊”的字体虽有变化,但其义未改,

仍是指人的双脚,为象形性构件。

字义方面,相较于小篆“夏”,隶书“夏”没有改变。仍有“夏季”及“中国之人”的意思。隶书“夏”的字义“夏季”的理由与上文小篆“夏”相同。这一部份的隶书“夏”为东汉隶书。而《汉书·高帝纪上》:有云“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22] 。”《汉书》作者为东汉班固,因此隶书“夏”有“夏季”的意思。

此外,隶书构件“百”从一、白。有学者指出,“白”像人面,故其应为象形构件,有人脸的意思 [25] 。而“白”上加一横,其意应为“人脸之上”即“人头”,而且“百”本为小篆构件“𦣻”的原字,因此隶书构件“百”应与小篆构件“𦣻”字义一样,都有“人头”之义。

最后,通过将隶书“夏”的构件“百”和“夊”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一个简约“人”的形象(有头有脚)。在《曹全碑》中,“夏”指“夏阳县”,位处陕西,是夏朝故地,因此应有“夏地”之义 [26] ,再加上简约的“人”形,则有“夏人”之义。“夏”为古代汉民族的自称 [8] ,因此,再加以引申则有“中国之人”的意思。这一时期的“夏”也是会意字。

5. 楷书“夏”

楷书起源于东汉,发展成熟于隋唐 [23] ,今华人所写,所读之正规汉字,大都亦为楷书。笔者

将以唐代书法家诸遂良所写的楷书“夏”( [27] )字作分析。从整体字形看,楷书的构件为“𦣻”及

“夊”,与隶书的差别不大。

王宁教授在《汉字学概要》中指出:楷书结构严谨,相比隶书,有些字体结构笔划稍作简省,以求书写方便;楷书变隶书的扁方字体为正方,追求刚正典雅,端庄大方 [23] 。对于这一说法,笔者通过观察楷书“夏”字的字形极为同意。

首先是字体结构笔划简省方面,隶书“夏”的构件“夊”作,而楷书则作。很明显,楷书的笔划做出了简省,符合王宁教授所说的楷书更追求书写方便的特点。楷书构件“夊”的字体虽有变化,但并未改其本意,仍是指人的双脚,为象形性构件。

其次,楷书相较隶书变扁方字体为正方,追求刚正典雅,端庄大方,隶书“夏”的构件作,而楷书“夏”的构件则恢复成小篆中“夏”的构件“𦣻”作。从字形看,“𦣻”虽较“百”多了一横,但其字体的确变得更加修长,符合楷书变隶书扁方字体为正方之说。以稍微复杂的“𦣻”搭配笔划有简省的“夊”,楷书“夏”的字体变得更为典雅,大方。楷书“夏”的构件变回了与小篆相同的构件“𦣻”,其义与上文的诸多字体相同(包括隶书构件“百”)仍是指人的头部,为象形性构件。

最后,通过将楷书“夏”的构件“𦣻”和“夊”结合起来,仍可以得出一个简约的“人”之形象(有头有脚)。此外,“夏”为古代汉民族的自称 [8] ,因此,加以引申则有“夏人”之义,亦可引申为“夏地”,即“古代中国之地,华夏”之义 [28] 。这一时期的“夏”也是会意字。

6. 结论

总结全文“夏”这一象形字的演变经过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字体构件都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其字体演变符合“降低写实性”,“追求字体简化,书写方便”及“追求字体端正典雅”三个特点。“夏”的字义也由最初的“夏季/炎夏”慢慢演变成了包含“夏季”,“汉民族的自称”,“古代中国”及“中国之人”的多义字。

文章引用

禹 点. “夏”的字形及字义之历史沿革
The Evolution of Calligraphy and Word Meaning of Xia[J]. 国学, 2017, 05(02): 15-20. http://dx.doi.org/10.12677/CnC.2017.520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香港中文大学. 夏[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夏, 2015-12-7

  2. 2. 香港中文大学. 首[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首, 2015-12-7

  3. 3. 香港中文大学. 卩[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卩, 2015-12-7

  4. 4. 香港中文大学. 页[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页, 2015-12-7

  5. 5. 李孝定. 汉字的起源与演绎论丛[M]. 中国台湾: 联经出版, 1986: 170.

  6. 6. 国学网. 秦公簋[Z/OL]. http://www.guoxue.com/?p=7016 2015-12-8

  7. 7. 古诗文网. 诗经简介[Z/OL]. http://www.gushiwen.org/guwen/shijing.aspx?WebShieldDRSessionVerify=aPxkskkscnkVkxybVtJS, 2015-12-8

  8. 8. 汉典. 夏[Z/OL]. http://www.zdic.net/z/17/xs/590F.htm, 2015-12-8

  9. 9. 许慎撰,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930.

  10. 10. 金晶. 汉字学, 汉字学书体演变(上) [M]. 香港: 香港教育学院, 2015: 34.

  11. 11. 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OL].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dzd&p=3248, 2015-12-8

  12. 12.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𦣻[Z/OL]. http://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𦣻, 2015-12-9

  13. 13. 香港中文大学. 人[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人, 2015-12-7

  14. 14. 光明网. 中国社科院专家:汉字还有继续简化空间[N/OL]. http://news.wenweipo.com/2015/02/16/IN1502160021.htm, 2015-12-9

  15. 15. 左丘明. 左传•定公四[Z/OL].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ctext.org/chun-qiu-zuo-zhuan/ding-gong/zh, 2015-12-8.

  16. 16. 甘怀真. 台大历史系讲论会再论“中国”概念的起源[Z/OL].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09newsletter/06/06-04-02.html, 2015-12-8

  17. 17. 左丘明. 左传•僖公二十一[Z/OL]. http://ctext.org/chun-qiu-zuo-zhuan/xi-gong/zh, 2015-12-8

  18. 18. 香港中文大学. 臼[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臼, 2015-12-8

  19. 19. 香港中文大学. 夊[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夊, 2015-12-8

  20. 20. 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OL].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dzd&p=931, 2015-12-8

  21. 21.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44.

  22. 22. 班固. 汉书•高帝纪上[M/OL]. http://ctext.org/han-shu/zh?searchu=夏, 2015-12-8

  23. 23. 王宁. 汉字学概要[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9.

  24. 24. 词典网. 曹全碑全文[Z/OL]. http://www.cidianwang.com/shufazuopin/qinhan/246893.htm, 2015-12-8

  25. 25. 香港中文大学. 百[Z/OL].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search.php?word=百, 2015-12-8

  26. 26. 周志高, 赵伟平, 等. 中国历代书法精品100幅赏析[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3.

  27. 27. 在线查询. 夏[Z/OL]. http://shufa.supfree.net/raky.asp?zi=%CF%C4, 2015-12-8

  28.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13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