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8  No. 09 ( 2018 ), Article ID: 26697 , 9 pages
10.12677/AP.2018.8914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k Triad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under Different Moral Judgment Principles

Lin Li, Fen Re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Aug. 22nd,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k Triad,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moral judgment principles. 118 subjec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moral judgment principl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Dark Tria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moral disengagement of deontological subjec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core of psychopathy (r = 0.378, p < 0.01), and the degree of inner conflict is affected by the total score of Dark Triad. The utilitarian subjects’ level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ark Triad score (r = 0.252, p < 0.05), but the degree of inner conflict is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moral disengagement.

Keywords:Dark Triad, Moral Disengagement, Utilitarianism, Moral Judgment

不同道德判断原则下黑暗人格与道德 推脱的关系

李琳,任芬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

摘 要

本文探究黑暗人格、道德推脱与道德判断原则的关系。将118名被试按不同道德判断原则分组,探讨不同道德判断原则下黑暗人格与道德推脱的关系。研究发现:伦理主义倾向被试道德推脱与精神病态相关系数为0.378 (p < 0.01),内心冲突程度受黑暗人格总分影响;功利主义倾向被试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相关系数为0.252 (p < 0.05),内心冲突程度受道德推脱水平影响。

关键词 :黑暗人格,道德推脱,功利主义,道德判断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心理学对道德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推理与道德判断(Kohlberg, 1984),并以此推测人们的道德行为。Bartels (2008)指出,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与决策时会遵循两种不同的原则,即功利主义倾向与伦理主义倾向。功利主义倾向的人把结果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行为的正确与否仅取决于结果是否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考虑行为动机与手段;伦理主义倾向的个体更注重道德行为本身(动机、手段等),而非道德行为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因此,对于同一行为,持有不同道德原则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道德水平判断。

Bandura (1986)提出了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的概念,来描述个体通过八种相互关联的推脱机制,调整认知、重新定义行为以减轻自己行为与内在道德标准的冲突程度,避免过多的罪恶感与自责的心理现象。善于运用道德推脱机制会使个体在内心具有相应道德标准的同时,仍有做出更多不道德决策或行为的可能。而作为亚临床人格研究的代表,黑暗人格(Dark Triad)由权术主义(又称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与自恋三个特质构成。高权术主义者一般具有擅长人际操纵、冷酷无情、实用主义以及忽视道德等特点;精神病态则从最早的临床概念(Furnham & Crump, 2005)逐步扩展,现用以描述普通人群高冲动性、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焦虑与悔意的特征(Lilienfeld & Andrews, 1996);而亚临床阶段的自恋是指个体过分珍爱自己,主要特征为自我中心、自负傲慢、优越感与寻求关注等。大量研究表明,这三种独立的人格特质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相互重叠又各不相同(Egan, Chan, & Shorter, 2014; Jones & Paulhus, 2014; Jonason & Webster, 2010; Paulhus & Williams, 2002)。

国内已有学者进行了黑暗人格与道德判断关系的研究,并证实高黑暗人格者更倾向于持功利主义原则(郑苗,2015)。本研究选择从人格特质、认知层面再到行为层面对功利主义做一个局部的解读,探讨人们在做出不同的两难选择背后的人格特质与认知因素的关系——即不同道德判断原则下黑暗人格与道德推脱的关系。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同时发放纸质问卷与问卷星网络问卷,其中山东某高校223名本科生参与了本研究纸质问卷的填写,回收有效问卷212份;338人参与了本研究网络问卷的填写,回收有效问卷295份。总计561人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07份,有效回收率90.37%。其中,男性165人(32.5%),女性342人(67.5%),年龄在18~36岁之间(20.96 ± 2.19岁)。

2.2. 研究工具

2.2.1. 黑暗人格

黑暗人格的测量使用耿耀国、孙群博等(2015)修订的黑暗十二条(Dirty Dozen; Jonason & Webster, 2010)中文版。量表共12道题目,每4道题测量一个维度,采用1~7级评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完全同意”,分数越高表示个体越倾向于具有某种黑暗人格特质。本研究中,黑暗十二条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0。

2.2.2. 道德推脱

道德推脱的测量使用我国学者王兴超与杨继平(2010)修订的Bandura等人(1996)编制的道德推脱问卷。共32道题目,包括八个推脱机制: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扭曲结果、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问卷采用五点计分,“非常不同意 = 1分”,“非常同意 = 5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道德推脱水平越髙。本研究中,道德推脱问卷总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7。

2.2.3. 道德判断原则

道德判断原则使用郑苗(2015)修订的8个道德两难故事进行测量。被试需要做出“是”与“否”的选择(选“是”计1分,选“否”计0分),“是”即为功利主义倾向,“否”即为伦理主义倾向,分数越高越倾向于功利主义;随后被试被要求评价作出该选择的困难程度(1 = 非常简单,5 = 非常困难)。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全部数据(n = 507)进行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各维度的相关分析,道德推脱的独立样本t检验。再在子样本(n = 118)中引入道德判断原则及选择冲突程度,对各变量先进行相关分析及差异检验,然后根据不同道德判断原则分组考察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的关系。

3. 结果

3.1. 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的初步分析

对黑暗人格及各维度与道德推脱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总分存在极其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r = 0.317, p < 0.01)。其中,精神病态维度的得分与道德推脱水平相关最高(r = 0.322, p < 0.01)。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的道德推脱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道德推脱水平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 < 0.01),效果量η2为0.014。

3.2. 黑暗人格、道德推脱与道德判断原则的关系

在全部507名被试中,向169名自愿留下联系方式参与后续研究的有效被试发送问卷星网络平台上的后续道德判断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8份作为子样本,有效回收率69.8%。其中,男生40人(33.9%),女生78人(66.1%),年龄在18~36岁之间(21.33 ± 2.59岁)。对留有联系方式的被试与未留联系方式的被试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被试的各项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对黑暗人格及各维度、道德推脱水平与道德判断原则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冲突程度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道德推脱、黑暗人格均与功利主义倾向存在显著相关(r = 0.196, p < 0.05; r = 0.200, p < 0.05),其中权术主义维度和自恋维度与功利主义倾向相关显著,精神病态维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Dark Triad and its three-dimensionality (n = 507)

表1. 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n = 507)

注:*p < 0.05;**p < 0.01。

Table 2. Significance test of difference formoral disengagement (M ± SD)

表2. 道德推脱的差异检验(M ± SD)

注:*p < 0.05;**p < 0.01。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ll variables (n = 118)

表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n = 118)

注:*p < 0.05;**p < 0.01。

度得分与功利主义倾向相关不显著;黑暗人格与被试作出功利主义选择的冲突程度有着极为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r = –0.329, p < 0.01),其中权术主义维度和精神病态维度与冲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自恋维度相关不显著。

3.2.2. 道德判断原则与冲突程度的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的在道德两难故事中作出道德判断的功利主义倾向及选择的冲突程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性别极其显著地影响被试作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时的冲突程度(p < 0.01),效果量η2为0.110,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说明男性在作出选择时——无论是功利主义倾向还是伦理主义倾向,都比女性更容易作出判断;被试的功利主义倾向存在极其显著的城乡差异(p < 0.01),城镇户籍的被试功利主义倾向显著高于农村户籍的被试,效果量η2为0.060,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3.2.3. 不同道德判断原则下黑暗人格特质与道德推脱水平的关系

将子样本被试(n = 118)的道德两难故事得分从低到高排列,取前50%被试(n = 57)为伦理主义组(0~4分),后50%被试(n = 61)为伦理主义组(5~8分)。检验在控制了功利主义倾向的情况下,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与黑暗人格的关系。对各组被试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Table 4. Significance test of difference for principles of moral judgment and the degree of inner conflict (M ± SD)

表4. 道德判断原则与冲突程度的差异检验(M ± SD)

注:*p < 0.05;**p < 0.01。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ark Triad,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degree of inner conflict (n = 118)

表5. 黑暗人格、道德推脱与冲突程度的相关分析(n = 118)

注:*p < 0.05;**p < 0.01。

伦理主义倾向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与精神病态维度得分有着极为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r = 0.378, p < 0.01),而功利主义倾向被试的道德推脱水平仅与黑暗人格总分存在显著弱相关(r = 0.252, p < 0.05)。

伦理主义倾向被试的选择冲突程度与黑暗人格总分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自恋维度仅存在弱相关,其余各项均为中等程度相关;功利主义倾向被试的选择冲突程度与道德推脱水平、黑暗人格总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权术主义冲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r = –0.340, p < 0.01),精神病态维度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r = –0.319, p < 0.05),自恋维度无显著相关。

将全部507名被试的黑暗人格总分、道德推脱总分按照高低顺序分别排序,各取前后27%被试得分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分数线,据此对子样本(n = 118)中被试的黑暗人格及道德推脱按照高低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首先检验不同组黑暗人格得分不同的被试在选择冲突程度上的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伦理主义倾向的被试,高黑暗人格被试做出道德两难选择的冲突程度与低黑暗人格被试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 0.01),高黑暗人格者更易做出选择,效果量η2为0.139;功利主义倾向的被试则没有显著差异。

再检验不同道德推脱得分的被试在黑暗人格及选择冲突程度上的差异,结果如表7所示,伦理主义倾向的被试,低道德推脱水平被试的精神病态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高道德推脱水平的被试(p < 0.01),效果量η2为0.304,解释力较大;功利主义倾向的被试,高低道德推脱水平对黑暗人格及各维度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但低道德推脱水平被试的选择冲突程度显著高于高道德推脱水平的被试(p < 0.01),效果量η2为0.274,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Table 6. Significance test of difference for the degree of inner conflict in Dark Triad (M ± SD)

表6. 选择冲突程度的黑暗人格差异检验(M ± SD)

注:*p < 0.05;**p < 0.01。

Table 7. Significance test of difference for Dark Triad and the degree of inner conflict in moral disengagement under different moral judgment principles (M ± SD)

表7. 不同道德判断原则下黑暗人格、选择冲突程度的道德推脱差异检验(M ± SD)

注:*p < 0.05;**p < 0.01。

4. 讨论

4.1. 性别及家庭所在地对道德推脱与道德判断的影响

在道德推脱水平与作出道德两难选择的冲突程度方面均存在着性别差异;功利主义与伦理主义的道德判断原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符合现有研究(邢强,2005)。本研究中被试男女比例相差较大,若进一步完善样本结构可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

道德推脱水平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摆脱内疚感和自责,实属个体认知上的性别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因为男性的道德认同更低,低道德认同可以阻止道德推脱的激活(杨继平,杨力,&王兴超,2014)。

Gilligan (1983)认为在道德判断的倾向上,男性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较少受移情的影响,具有“公正”的道德倾向;女性则会被情感和移情影响道德判断,具有“关怀”的道德倾向。虽然近十几年的中外研究结论认为,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更多是由假设情境而非真正的认知差异引起(Jaffee & Hyde, 2000; 邢强, 2005),但是根据该理论,女性的关怀移情会使她们更难抉择,因为两难选择无论如何都必定伤害其中一方;而男性则会比女性更易作出符合他们判断的选择。

城乡差异方面,中国农村由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约定俗成的“礼”维持着社会的有序运转,逐渐形成了遵从权威、从属集体的习惯;而城市则由对社会契约的重视、对违约惩罚的恐惧形成维持社会运转的“法”(费孝通,1998)。相较而言,城市的人们独立意识更强(黄任之,任孝鹏等,2014),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在这样不同的行为准则与环境下,城市户籍的被试更倾向于以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原则进行决策。而自恋维度没有检验出具有统计意义的城乡差异,可能是由于所用量表在自恋维度的测量效果不佳。

4.2. 黑暗人格特质、道德推脱水平与道德判断原则的关系

除精神变态维度以外,道德推脱、权术主义和自恋均与功利主义倾向有着显著正相关。郑苗(2015)对黑暗人格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关系的研究结论为黑暗人格三因子均存在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研究。在该研究中,测量黑暗人格的工具是独立的权术人格量表(MACH-IV)、精神病态量表(LSRP)、自恋人格量表(NPI),结构与信效度良好,可能造成了相关性上与本研究仅使用黑暗十二条中文版的差异。

在郑苗(2015)的研究中,采用增加认知负荷的方式考察高低黑暗人格各维度的被试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变化,发现权术主义组与自恋人格组的道德判断倾向均会随认知负荷的改变而改变,而初级精神病态不受认知负荷操作的影响。该研究认为原因是精神病态维度是黑暗人格三因子中最偏向临床的人格特质,表现不稳定。

本研究认为,追溯定义及特征,道德推脱是人们做出具体行为之前的认知过程,善于运用道德推脱机制的高道德推脱水平个体更能令自己接受“某些情况下为了达成目的,牺牲是必要的”(McAlister, 2000),因此道德推脱水平与被试的功利主义道德判断倾向存在正相关;黑暗人格中,高权术主义者具有追求实用主义、忽视道德的特点,而高自恋的个体同样具备自我中心、操纵以达到目标的特点,因此这两个维度得分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倾向也存在正相关。但高精神病态的个体特征主要集中在冲动、寻求刺激、缺乏道德感与共情等方面,没有特别追求另外两个维度对于实用主义、利益最大化等对自身有利的目标,所以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倾向的相关不明显。

控制被试的道德判断原则之后,不同原则的被试道德推脱与黑暗人格呈现出了不同的关联情况。伦理主义倾向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与精神病态维度得分联系较为紧密,而功利主义倾向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仅与黑暗人格总分有显著的弱相关,与其他维度相关不显著。

在被试进行两难选择的冲突程度方面,伦理主义倾向的被试,内心冲突程度主要受黑暗人格得分影响,特别是与权术主义及精神病态维度联系较为紧密,分数越高越容易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而在功利主义倾向的被试中,主要由道德推脱水平影响内心冲突程度。

虽然被试的功利主义倾向道德判断不能简单地由缺乏移情来解释(郑苗,2015),但移情与共情会影响被试做出选择时的冲突程度。由于权术主义与精神病态维度的特征均具有冷酷、缺乏移情共情、忽视道德的特点,所以这两个维度的得分与冲突程度存在显著的中等程度负相关;而根据前人研究,自恋维度在黑暗人格三因子中是较为“明亮”的一个,甚至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倾向(Rauthmann & Kolar, 2012, 2013; Veselka, Schermer, & Vernon, 2012),这或许可以解释自恋与冲突程度相关不显著的情况。此外,自恋也并非单一结构,而是至少包含人际夸大(interpersonal grandiosity)与人际权力(interpersonal entitlement)两个维度(Veselka, Schermer, & Vernon, 2012),该量表可能需要修订以更准确地描述与测量自恋维度适应不良的特征(耿耀国,孙群博等,2015)。

5. 结论

1) 黑暗人格及其三维度与道德推脱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除精神变态维度以外,道德推脱、黑暗人格总分、权术主义及自恋得分均与功利主义倾向有着显著正相关;黑暗人格总分、权术主义及精神病态得分均与内心冲突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2) 男性被试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做出两难选择的冲突程度显著低于女性。

3) 伦理主义倾向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与精神病态维度得分相关紧密,内心冲突程度主要受黑暗人格得分影响;功利主义倾向的被试,道德推脱水平与黑暗人格总分有一定显著相关,内心冲突程度主要受道德推脱水平影响。

基金项目

济南大学博士基金B1706。

文章引用

李 琳,任 芬. 不同道德判断原则下黑暗人格与道德推脱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k Triad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under Different Moral Judgment Principles[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9): 1233-1241.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9145

参考文献

  1. 1. 费孝通(1998).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2. 耿耀国, 孙群博, 黄婧宜, 朱远征, 韩晓红(2015). 黑暗十二条与短式黑暗三联征量表: 两种黑暗三联征测量工具中文版的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2), 246-250.

  3. 3. 黄任之, 任孝鹏, 佘丽珍, 黄敏(2014). 自我独立性的城乡差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6), 1099-1102.

  4. 4. 王兴超, 杨继平(2010). 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2), 177-179.

  5. 5. 邢强(2005). 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 25(4), 67-69.

  6. 6. 杨继平, 杨力, 王兴超(2014). 移情, 道德推脱对初中生网络过激行为的影响.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7(4), 122-128.

  7. 7. 郑苗(2015). “黑暗人格” 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关系: 认知负荷的调节作用. 硕士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8. 8.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2, 169.

  9. 9.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 (1996).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364.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1.2.364

  10. 10. Bartels, D. M. (2008). Principled Moral Sentiment and the Flex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Cognition, 108, 381-417.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08.03.001

  11. 11. Egan, V., Chan, S., & Shorter, G. W. (2014). The Dark Triad,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7, 17-22.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4.01.004

  12. 12. Furnham, A., & Crump, J. (2005). Personality Traits, Types, and Disorder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Self-Report Meas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 167-184. https://doi.org/10.1002/per.543

  13. 13. Gilligan, C. (1983).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28, 39-40.

  14. 14. Jaffee, S., & Hyde, J. S. (2000). 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al Orientation: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 703-72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6.5.703

  15. 15. Jonason, P. K., & Webster, G. D. (2010). The Dirty Dozen: A Concise Measure of the Dark Tria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2, 420. https://doi.org/10.1037/a0019265

  16. 16. Jones, D. N., & Paulhus, D. L. (2014). Introducing the Short Dark Triad (SD3) a Brief Measure of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Assessment, 21, 28-41.

  17. 17.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ume 2).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Low.

  18. 18. Lilienfeld, S. O., & Andrews, B. P. (1996).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Traits in Noncriminal Pop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6, 488-524. https://doi.org/10.1207/s15327752jpa6603_3

  19. 19. McAlister, A. L. (2000).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Opinions on War with Iraq.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2, 191-198. https://doi.org/10.1093/ijpor/12.2.191

  20. 20.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 556-563. https://doi.org/10.1016/S0092-6566(02)00505-6

  21. 21. Rauthmann, J. F., & Kolar, G. P. (2012). How “Dark” Are the Dark Triad Traits? Examining the Perceived Darkness of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3, 884-889.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2.06.020

  22. 22. Rauthmann, J. F., & Kolar, G. P. (2013). The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and Traits of the Dark Triad: Narcissists Are Perceived as Hot, Machiavellians and Psychopaths No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4, 582-586.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2.11.005

  23. 23. Veselka, L., Schermer, J. A., & Vernon, P. A. (2012). The Dark Triad and an Expanded Framework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3, 417-42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2.01.0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