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rgence and Transfer of Wealth
Vol. 08  No. 04 ( 2018 ), Article ID: 29013 , 9 pages
10.12677/ETW.2019.84005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1123 Listed Companies

Zhiyu Sun1, Yunqiu Sun2*, Yuqi Qian1, Yucheng Gu3

1School of Economics,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3School of Financ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Feb. 1st, 2019; accepted: Feb. 19th, 2019; published: Feb. 26th, 2019

ABSTRACT

Based on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y using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five aspects: scale level, management ability, technology level, operation ability and profi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has been ri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the expansion of enterprise scal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but the problems of low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weak profitability affect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sustained promotion to strengthen innovation, expand the scale,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efficiency is the future policy focus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Key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1123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孙治宇1,孙韵秋2*,钱玉琪1,顾昱程3

1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3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19年2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6日

摘 要

基于熵值法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利用上市公司数据,从规模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五个方面测度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结果发现,近些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呈不断上升态势,其中科技水平提升和企业规模扩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管理效率较低、盈利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了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持续推进企业加强创新、扩张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是未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着力点。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竞争力,熵值法,综合评价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国际产业升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争占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世界技术发展前沿。在政策引导下,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航天航空、新能源等产业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同时必须看到,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实力目前依然偏弱,不少企业实际仅是从事产业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品牌,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高 [1]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迈向世界产业发展高端的重要保证。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指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而针对性提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涉及管理、经营、技术、规模等多个层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众多层面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现的是内部性与外部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横向与纵向的统一、现实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2.1.1. 内部性与外部性的统一

企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源自于其生产经营业绩的好坏,受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研发能力、人员状况以及外部的销售经营、市场分布、行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到其内在关键要素的影响,又要考虑到外部市场显性要素的表现。

2.1.2. 全面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企业具有高竞争力的最终表象就是获得高额利润,占据重要市场地位。这关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因而就要求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要全面涵盖企业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等不同环节。但由于所涉及要素纷繁复杂,系统罗列出全部影响要素不仅难度较大,难以操作,而且也无法突出对企业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要素的影响。因此,指标的选取要有取有舍,选择贡献度较大的关键性指标。

2.1.3. 横向与纵向的统一

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每一项指标都要具有横向可比性,能够就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某一方面业绩与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进行比较。同时,选取的指标应具有纵向可比性,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可以通过指标的纵向对比,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

2.1.4. 现实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利用客观的数据定量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变化状况,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现实性要求。同时,竞争力评价中不同指标反映出的问题还能够指导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等相关主体就现有制度体系、管理架构、政策规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这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性要求。

2.2. 评价指标设定的思路

企业能力论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对其所能掌握资源的整合能力 [2] 。即企业能够利用资源获取持续利润收入,实现从“生产 → 市场 → 扩大再生产”的持续良性循环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内在表现就是企业高效的管理、有效率的生产以及不断扩大的规模,其外在表象就是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具有知识性、创新性、战略性等特征,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根本决定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小。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涵盖扩大再生产中企业内在积极要素累积所形成的竞争力基础的不断强化,更要体现出技术创新在企业竞争实力提升所发挥的关键核心作用。基于以上思路,结合指标选择需遵循的主要原则,我们从规模水平、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五个关键环节入手,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确定为五类一级指标和14类二级指标,据此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2.3. 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

2.3.1. 规模水平指标

规模水平指标用以反映某一时点企业的总体规模。包括营业总收入C11和总资产C12。这两项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其数值越高,说明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就越有机会从规模效应中获得更多效益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3.2. 管理能力指标

管理能力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内部生产活动和外部市场经营的管理与协调能力的大小。生产管理能力指数C21是管理费用与营业总收入的比值,市场经营能力指数C22是销售费用与营业总收入的比值。这两项指标衡量了每单位收入的获得所需支付的管理与销售成本,其值越小,说明企业管理效能越高。

2.3.3. 技术水平指标

技术水平指标包含了研发支出与营业总收入比值C31、本科以上员工比例C32和总资产中无形资产比重C33三项指标。研发支出是企业进行科技研究与技术开发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这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其值越高,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就越多。企业本科学历员工越多,企业实施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效果越好,开展技术变革、工艺改进、管理模式改善等活动的成效就会越大。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由企业研发项目形成的技术积累等内容,无形资产的增加说明企业在科技研发、专有技术、市场异质性与产品专属性等方面条件的改善,这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运营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4. 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主要用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产运营的效率与效益,可以使用流动资产周转率C41、存货周转率C42、应收账款周转率C43和固定资产周转率C44表示。其计算方法为:流动资产周转率 =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期初流动资产总额 + 期末流动资产总额) ÷ 2];固定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期初固定资产净值 + 期末固定资产净值) ÷ 2];存货周转率 = 销售成本/[(期初存货余额 + 期末存货余额) ÷ 2];应收账款周转率 = 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余额 +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 ÷ 2]。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衡量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运用掌握资产获得收入能力越强。存货周转率衡量了企业存货资产变现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了企业平均收账期的长短。两者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产流动性越强。

2.3.5. 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用以反映在正常经营状态下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可以从总资产报酬率C51、销售毛利率C52和单位成本获利能力C53三个方面说明。其计算方法为:总资产报酬率 = 一定时期报酬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 期末资产总额) ÷ 2];销售毛利率 = (销售净收入 – 产品成本)/销售净收入;单位成本获利指数 = 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企业单位资产获取报酬的能力,销售毛利率反映了单位销售收入形成盈利和弥补期间费用的能力,单位成本获利指数衡量了单位成本支出获得收入的能力。三个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为便于比较,需要利用这些指标对企业整体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目前,熵值法在分指标综合评价中被广泛使用 [3] [4] [5] 。这种评价方法利用客观数据计算每一指标的权重,消除了主观赋值中的人为因素,是较为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6] 。假设有g个企业m年的n项指标,Xhij表示第h个企业第i年第j个指标,那么利用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熵值法评价的方法步骤如下 [7] [8] [9] 。

3.1. 样本标准化

首先要对指标进行非负化处理,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使用公式: Y h i j = ( X h i j min X j ) / ( max X j min X j ) ,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使用公式: Y h i j = ( max X j X h i j ) / ( max X j min X j ) 。然后使用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公式为: Y h i j = ( Y h i j Y ¯ j ) / σ j ,其中, Y j , σ j 分别为j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最后,为消除取对数有负数的影响,再对数据进行平移,公式为: Z h i j = Y h i j int ( min Y j )

3.2.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与综合评价值

根据计算出的Z值,按下列步骤计算各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的权重与综合评价值。

第一步,指标同度量化。即计算不同公司各年j指标的Z值占总体j指标Z值的比重: P h i j = Z h i j / i = 1 m h = 1 g Z h i j

第二步,计算分指标熵值: E j = i = 1 m h = 1 g P h i j × ln ( P h i j ) / ln (gm)

第三步,计算分指标的差异系数: D j = 1 E j

第四步,计算分指标的权重: S j = D j / j = 1 n D j

第五步,计算每个公司不同年度各指标综合评价值: G h i j = Z h i j × S j

根据熵值的可叠加性质,可以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总体综合评价值和分指标年度综合评价值。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检验及分析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虽然2012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 (试行)》,详细界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细分行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统计体系中还未正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条目,因此没有办法从现有的公开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细分行业的统计资料。本文沿用孙治宇 [10] (2017)的做法,选取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对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3年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内容,以企业主营业务为重要标准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筛选,并对数据缺失和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进行剔除,最后遴选出11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利用熵值法,计算出相关细分指标的权重(表1)和年度综合评价值(表2)。

Table 1. Index weight of competitivenes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指标权重

Continued

Table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注:数据为年度各公司综合评价的均值。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总体发展趋势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综合指数均值由2012年的1.380提升至2017年1.437,虽然2014年出现暂时的下降,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图1)。

Figur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competitiveness

图1. 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总体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利用各分类指标评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找出应对的策略。

4.3.1. 规模水平

整体上看,涉及的企业总体规模在不断增加。2012年,平均营业总收入为63.1亿元,2017年增加到112.3亿元,增长近2倍。同期平均总资产则由97.4亿元增加到177.6亿元。从权重看,两项指标的权重分别达到了0.1205和0.1312,远高于0.0714的平均权重,说明总体规模增加带来规模效应的不断释放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

4.3.2. 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综合值逐年下降,说明企业的管理效率在不断降低。2012年,企业平均管理费用为6.93亿元,2017年达到13.58亿元,年均增长14.41%,高于营业收入12.23%的增速。同期销售费用占营业总收入平均比重也由7.55%上升至8.66%,增速到达15.34%。该两项费用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出现增加是正常的现象,但超出收入的增长会造成效益的下降。同时,费用的增加反映的是企业内部运作协调和信息传递的不畅,这将会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4.3.3. 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综合评价值逐年增加,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创新能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对比其他指标可以看到,技术水平指标综合评价是所有指标中最高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更多源自于企业技术上的深耕,另一方面说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2012年,平均研发支出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5.01%,2017年达到5.30%,同时,本科以上人员比重也从26.26%上升到30.97%,这些都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3.4. 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的实质是企业以尽可能少、尽量短的资产占用,创造尽可能多的纯收入。总体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运能力呈现U型的波动变化(图2)。2013年达到高点后开始下降,2015年达到最低。此后开始逐步增加,近几年呈快速提升态势。从细分指标看,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综合评价值占总评价值比例达到90%以上,但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评占比小于10%。说明企业在资金周转和资产流动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Figure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operating capability

图2. 营运能力综合评价

4.3.5.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企业实现持续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保证。从综合评价值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细分指标看,仅企业销售毛利率略有上升,总资产报酬率和单位成本收入指数都出现下降(表3)。与其他指标对比,企业盈利能力均值仅高于管理能力,低于整体均值,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偏弱,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度不高。因此,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制度成本,全面提升企业获利能力,是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

Table 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ofitability

表3. 盈利能力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Wind金融。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14个分指标构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11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综合评判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近些年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家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呈现加速提升态势。这说明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不仅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且国际竞争实力也在不断增强。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但管理效能低、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益低等问题的存在也掣肘着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5.1. 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提高无抵押贴息贷款力度,同时牵头成立多方合作的投融资平台,为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对一些已认定的独角兽或隐性冠军企业,要在社会保险、投融资、税费缴纳等各方面予与政策优惠。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基础技术研究,鼓励企业联合创新、产学研协调创新、区域协同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发展机遇。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与培训计划,鼓励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措施,不断提升企业人才整体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5.2.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

安排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培育、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选择具有一定技术实力、规模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鼓励企业在做好做大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尤其是向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环节延伸,采用合并、控股、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企业经营规模。依托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集群企业开展横向兼并与纵向联合,不断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5.3. 努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

大力推进物流业的规划布局,建立互通、共享、高效的物流公共平台,梳理高速公路、铁路收费项目,努力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大力推进水、电、气供应制度改革,放宽交易市场限制,鼓励相关市场投资主体参加市场交易,大力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开发区、高新区为主导,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各类培训服务,建立中小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孵化器,不断提升企业孵化成效。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好项目申报、评价、策划等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政府部门机构,简化企业审批手续,减少企业审批收费项目,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和时间成本。

5.4. 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经营效能的提升

加快推进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企业的制度体系,增强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推动企业信息化系统建立,降低管理成本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加强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集群产业链条,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整合,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加快推进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的用工、材料、政策、价格等各方面内容提供多方位的信息需求,提升企业信息利用效率,减少市场搜寻成本。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内生驱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EYB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驱动下中国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产业集群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BJL07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206)。

文章引用

孙治宇,钱玉琪,孙韵秋,顾昱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基于1123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Study o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1123 Listed Companies[J]. 财富涌现与流转, 2018, 08(04): 39-47. https://doi.org/10.12677/ETW.2019.84005

参考文献

  1. 1. 万贤贤, 张春强, 等.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30(6): 10-13.

  2. 2. Bain, J.S. (1951)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1936-194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5, 293-324. https://doi.org/10.2307/1882217

  3. 3. 伏润民, 常斌, 缪小林. 我国地区间公共事业发展成本差异评价研究[J]. 经济研究, 2010(4): 81-92.

  4. 4. 王富喜, 毛爱华, 等.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11): 1323-1329.

  5. 5. 王子敏, 潘丹丹. 中国区域互联网发展水平测度与收敛性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8(8): 86-89.

  6. 6. 郭显光. 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财贸研究, 1994(6): 56-60.

  7. 7. 郭显光. 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12): 98-102.

  8. 8. 孙治宇, 赵曙东.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为案例[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6): 6-13.

  9. 9. 杨丽, 孙之淳. 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J]. 经济问题, 2015(3): 115-119.

  10. 10. 孙治宇, 孙文远.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技术效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于江苏省上市公司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7(3): 122-138.

  11. NOTES

    *通讯作者。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2010。

    2日期跨度为2012~2017年。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