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05 No.02(2016), Article ID:17346,9 pages
10.12677/GSER.2016.52003

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Villages Based on GIS Application in Jincheng City

Li Li, Wenyu Jia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Received: Mar. 25th, 2016; accepted: Apr. 11th, 2016; published: Apr. 14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our country have researched toponym for a long time, but still have not formed a set of theories which are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Until 20th and 30th years of last century, following publishing of toponym books and establishing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professional geographic software such as Arc GI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cated to make the topanym research studied more widely. Toponym study begins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practicality and standardization. The paper uses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by Excel and G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ponym dens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classes in nature and humanity toponyms in per county. Thus, the paper gets some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Jincheng toponym culture landscape and some views during this research.

Keywords:EXCEL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GIS Application, Jincheng City, Toponym Culture Landscape

基于GIS的晋城市自然村名的分布特征分析

李丽,贾文毓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收稿日期:2016年3月25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11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14日

摘 要

我国专家学者对于地名的研究历史悠久,但一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学说。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随着地名辞书的相继发表和相关机构的建立,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Arc GIS等专业地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使地名研究有了更广阔的研究前景,地名研究开始朝实用性、规范化方向发展。本文用EXCEL的数理统计方式和Arc GIS技术,分析晋城市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经济类地名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各县区自然类和人文类各主要类别地名的分布状况,从而得出晋城市地名文化景观的一些特征和在地名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EXCEL数理统计,GIS技术,晋城市,地名文化景观

1. 引言

地名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识别周围的环境对于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指标 [1] 。地名作为区域研究最基本的信息,直接反应了区域内某种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或是记录着区域内历史变迁、经济生产活动、方言神话等文化景观信息。除此之外,地名还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也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

国外通过Arc GIS等计算机技术研究地名屡见不鲜 [3] [4] ,自九十年以来,我国学者采用Arc GIS技术与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地名文化景观也数见不鲜。陈晨、秀春亮等人用核密度估算法的空间平滑法分析了北京各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并得出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和当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方面的关系 [5] ;李建华、米文宝等人借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利用Arc GIS服务平台中的Spatial扩展模块,对宁夏中卫县进行各类地名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并绘制专题地图和采取类别对比的方法研究地名 [6] ;而王法辉、王冠雄等人以非壮族和壮族的民族融合情况为角度,利用空间平滑法和空间插值法等Arc GIS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研究了壮语和非壮语地名的空间过渡规律和分布趋势 [7] 。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对象均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尤其是元明清时期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奠定了北京市地名的基本格局;中卫县位于甘肃省干旱、半干旱交汇处,水资源的匮乏、对水的期盼成为当地地名起源时的重要依据;广西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聚居区,汉、壮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使得地名呈现出与之相对应的变化规律。晋城市作为中原城市,历史悠久,深受汉文化影响,战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农业和经济活动多集中于此;自然环境优越,山水环绕,动植物资源丰富,无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中原其他城市的地名研究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同时可以验证上述地名研究的结论、发现本区域地名和某些文化景观之间的规律。

2. 地名统计和分类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翻阅《晋城地名志》 [8] 以及相关地名志 [9] 的分类方法,获得自然行政村名8148个,城镇街道一级地名168个,区(县)以及地名6个。城市中由开发商、规划单位开发的楼盘等居所往往是人为命名,其出发点多是名称的美观,不具有自然、人文文化内涵,故对这部分地名,文章内不计入统计。

本次研究的对象晋城市,包括了四个县、一个县级市以及一个地级市,共有乡镇街道168个,行政村名8184个。

在地名用字方面,晋城市自然行政村名数量多,在此不对地名的主要用字/词、用字/词比例做更多的分析,仅得出地名大部分为常见字的结论。由于地名能反映某区域自然或人文的某方面特征,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故本文将重点放在地名字眼所属类型的分析上,对8184个行政村名根据用字所属类型进行了分类筛选,共得出词条17,832个。

除了常见字眼,在地名统计中还有计算机无法识别的异体字“土 + 窊”,读wà,一共出现了163次且全部分布在阳城县,但分布原因及由来笔者还无从考证。

2.2. 研究内容

地名按其地理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10] ,前者多指山水景观地名,故不予考虑;后者又包含了聚落名、政区名和建筑物名,聚落地名是区域地名系统中最能有效地反映人地关系及其发展历史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历史稳定性 [11] ,故文章只对8184个自然行政村名进行分析,城镇街道以及区(县)地名不纳入研究范围。

2.3.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晋城地名志》和山西省图书馆官网 [12] 的山西历史地名 [13] ,得到聚落地名的由来,并逐字将地名中所涉及的文化景观类型统计分类,录入EXCEL表格中(表1)。

其次,将录入表格的聚落地名按其所属类型分类、筛选、归纳,得到各类别地名的出现次数、比例及主要用字等数据,并绘制表格。

再次,在Arc GIS中将晋城市地图以1:1,100,000的比例矢量化,将上一步的统计结果制成EXCEL表格并与Arc GIS建立连接,导出专题地图。

最后,将数据与地图相结合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晋城市地名文化景观的分布及其成因。

3. 晋城市地名统计分析

3.1. 地名文化景观用字类型统计

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地名的来源有两个,如寺湖(陵川县杨村乡)来源于建筑+水文、杨庄(沁水县土沃乡)来源于姓氏+聚落;也有来源唯一和有三个来源的地名,如太平(高平县米山镇)、朝阳(沁水县胡底乡);桃湾街(沁水县胡底乡)来源于动植物 + 地形 + 建筑。笔者将晋城市8184个地名根据其来源和属性得到16274个词条进行分类统计,由此得到不同的来源统计特征。

对晋城市的地名用字统计类型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自然类地名词条数为10,551,人文类地名词条数为5640。自然类地名多反映某一区域的地形地貌、朝向方位、动物树木粮食蔬菜、河流水系、土壤构造等,人文类地名则反映姓氏、职业、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基础设施、水利设施、交通、美好意愿、历史典故、职位、方言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

除以上14类外,地名中还出现了称谓16次,如相公池(陵川县冶头乡);地名7次,如厦门汉(沁水县中村镇);动作55次,如推磨(阳城县横河乡);干支151次,如许甲庄(阳城县桑岭乡);诗词76次,如望川(阳城县润城乡);宗教10次,如佛堂掌(陵川县侯庄乡);神话151次,如马头神(阳城县东冶镇);史事9次,如长征岭(阳城县白桑乡);农业38次,如田井沟(沁水县樊庄乡)。这些地名词条也出现在晋城市地名中,但由于晋城市的地名和词条数目较大,故对这些低频用字类型不予归纳分析。

Table 1. The statistical form of proportion of toponyms in Jincheng City

表1. 晋城市地名用字类型统计表

3.2. 自然景观类地名

在自然景观类地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方位,且这类地名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基本方位词使用频率不平衡,东西南北这类绝对方位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上下左右这类相对方位词;第二,方位字地名往往呈现出对称现象,如高平市杜寨乡的沟南、沟北村,阳城县寺头乡的前东庄、后东庄村;第三,“X + 上”和“X + 下”、“前 + X”和“后 + X”结构地名数量的差异性——“X + 上”结构明显多于“X + 下”,“后 + X”结构多于“前 + X”,造成地名中方位词使用的不平衡因素有很多,既来源于客观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有方位词本身标记方位的功能,还有方言词汇的影响 [14] 。

地形类地名出现了3633次,主要用字为坡、背、峰等多表示地势起伏、地表凹凸不平的地形特征,同时也有原、川等表示地形平坦或海拔较低的用字。这与晋城市的地形特点一致,晋城市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境四周高山环绕,东南部山岭最为陡峭,南北丘陵起伏大,中部以晋城盆地和高平盆地为主,地势平缓,地表起伏小。

晋城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境内有丹河、沁河流经,2013年全市流域面积9422平方公里,河长297公里,年径流量60429万立方米 [15]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水文类地名发现水文类地名的出现频率与当地水资源储量呈负相关,晋城市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既没有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严重,也没有东部沿海平原地区水量丰富,在水文类的地名中表现出用字相对丰富、使用频率较高,但区域差异不明显的特征。

3.3. 文化景观类地名

晋城市作为中原地区的典型城市,位于河南和山西省的交界处,古往今来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门户,在文化上深受两省的影响;同时晋城还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农业和经济活动也多集中于此,城市历史悠久。丰富的社会经济活动使晋城市的文化景观类地名呈现出数量多、分布广、类型丰富的特点。同时相似的社会生活使其在对周边中原地区的地名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通过对人文类地名的结构分析,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结构是:姓氏 + 聚落,如孙村(城区北石店乡)、杨家庄(高平市米山镇);姓氏 + 地形,如:牛家坡(高平市云泉镇)、路家山(高平县三甲乡);姓氏 + 建筑,如:董寨(高平县米山镇)、杨寨(陵川县平城镇);方位 + 姓氏 + 聚落,如东张村(沁水县柿庄乡)、北贾庄(沁水县杏峪乡)等的一些常见的地名组成结构,和其周边以及整个北方地区地名组成结构相同,具有代表性。

在姓氏类地名中,除了常见的张、李、王等大姓外,吕、岳等姓氏在晋城地名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周边其他地区,这是来源于晋城“九头十八匠”的史事 [16] 。晋城自古富产煤、铁,冶炼技术发达,工匠多聚集于此。相传这些工匠曾为后周军队打造军器,因此有以这些工匠的姓氏“孔申武岳冯司马,孟吕苗牛郜夏侯”,横批“金谢祁段”组成的对联,并在姓氏后加“匠”字构成村名。在金元时期,这里是各方对峙的地方,当时金朝实行头户州制度管理工匠,便形成很多带“头”字的村落,如窑头(高平市赵家庄)、王寨头(陵川县西河底乡);而元朝实行匠户制度管理工匠,又产生了很多带“匠”字水文村庄,如夏匠(城区西乡庄乡)、孔匠(郊区南村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名的典故无从考证,笔者将这部分无法从字面上判断其类别的地名归入其他类。

另外还有一些地名是由史实或传说来命名的,比如城区钟家庄的回军村,相传在宋朝时,有侍卫偿马步军副指挥,领归德节度使浚仪石守信追讨李筠时在此回军,于是得名,反映了当地人对文明和历史的传承;郊区大东沟镇的七干村,相传村中有一棵大漆树,村南沟内有股泉水,后来漆树枯老干死,名漆干,后改为七干 [17] 。

4. 晋城市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4.1. 人口密度和地名密度的空间分布关系

李建华等人在“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中,通过对比中卫县人口密度图和地名密度图,分析得出中卫县地名分布与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这一结论。笔者在分析晋城市地名文化过程中,也着重分析了晋城市地名密度(图1)和晋城市人口密度(图2)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人口和地名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度非均衡性,地名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区的沁水县、阳城县和城区境内,人口 [18] 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平盆地、晋城盆地和沁水谷地等地势低平地区,晋城市的地名和人口分布并未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地名密度是各种自然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人口密度外,崎岖地形和高山的阻挡长作为聚落的天然分界线从而影响聚落的分布;聚落规模的大小;历史上区域间交流的紧密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是影响地名密度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没有明确的大小之分,并且常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内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

4.2. 各县人文类地名分布情况及原因

晋城市人文类地名出现了5640次,占总词条数的35%,相较自然类地名,人文类地名所涉及的类型更多更复杂,但数量远不及自然类地名。经过筛选,笔者将晋城市人文类地名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类型:方言、姓氏和聚落类地名分别占本县地名总数的比重进行了统计,如图3

在所有地名类型中,姓氏类占晋城市地名词条总数的11.1%,占晋城市人文类地名词条总数的35.15,

Figure 1. The density map of toponyms in Jincheng City

图1. 晋城市地名密度图

Figure 2. The density map of population in Jincheng City

图2. 晋城市人口密度图

Figure 3. The density map of surname, settlement and dialect in Jincheng City

图3. 晋城市姓氏、聚落、方言类地名分布图

这是由于古人重视宗亲,多以同一姓氏为单位分布在一定的区域生活,逐渐形成村落并沿用至今。其中城区和高平市占本县地名总数的比重最大,分别为34.4%和38.5%,陵川县最小,为16.5%。涉及姓氏97个,既有张、王、李、赵这类常见的姓氏,也有苟、井、宰这类较生疏的姓,同时还有葛万(泽州县南岭乡)这类由两个姓合并命名的村落。姓氏地名反映出晋城人的宗族文化,透露出人们重视血缘关系、强调宗族观念的思想 [19] 。

在建筑类的地名中,地名所涉及的建筑类型很多,有屯、铺这类经济商业方面的建筑,如西盘铺(陵川县六泉乡)、屯城(阳城县润城乡);也有营、关、寨这类反映军事活动的地名,如次营坡(阳城县固隆乡)、永宁寨(高平市牛庄乡)。晋城市的寺庙文化丰富,全市1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姬氏民居外,其余均为寺庙建筑,青莲寺、府城玉皇庙、高平开化寺、定林寺、崇明寺、陵川崔府君庙、泽州县小南村二仙庙等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20] ,因此寺、庙、庵这些宗教类的建筑出现了175次之多,如圣王山村(泽州县东下村乡)就是因为村里建有圣王庙。另外,反映日常生活的建筑字眼桥、堤等,如南板桥(沁水县张村乡)、米堤(高平市陈抠镇)也占很大的比重。这同时也反映了晋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古代人民对经济、军事、日常生活和文化的重视。

本地区的方言地名出现了483次,城区占比最高,为8.8%,占比最低的是高平市,仅为2.3%。晋城的方言词语文化主要体现在“圪”字上,“圪”字的构词能力很强,多用于词的前缀,也有用于词的后缀的。晋城方言地名中常出现的方言词语:疙瘩(同圪塔)、圪料、圪堆、圪顶等,形象地描绘了晋城错综复杂的地形:正圪垴(郊区李寨乡),村子位于沁河右侧的山头上,故名。圪塔坡(郊区南岭乡),村子位于半坡上,因地势不平,居民分两片居住,方言两片为两疙瘩,故名。圪针庄(郊区金村乡),村子位于山沟内,沟的两岸长有圪针树(酸枣树的方言),故名。

4.3. 各县自然类地名分布情况及原因

晋城市自然类地名词条共出现了10,551次,占总词条数的64.9%,而其中方位和数字类地名岁占比重大,但这类地名很少能反映当地实际自然特征,故不对这部分地名进行分析统计,仅对各县动植物、地形和水文类地名分别占本县地名总数的比重进行了统计,如图4

晋城市六个县的自然类地名中,地形类均占比最大,其中最大的是沁水县,比重为54.3%,其次是陵川县44.7%,比重最小是城区,仅占比18.4%。而与地形有关的地名多为坡、山、掌、岭、梁、岗等表示地势起伏较大的字眼,而川、台等多表示地形平坦的字眼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晋城位于太行山区,地形以山地居多,全境四周都有高山环绕,尤其东南部山岭更为陡峻,但中部地区,尤其是晋城市区以及高平市以盆地为主,地形平坦,因此这样的地形特征体现在了地形的字眼及其出现次数上。

Figure 4.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terrain, animal and plant life, hydrology in Jincheng City

图4. 晋城市地形、动植物、水文类地名分布图

在动植物地名统计中,阳城县、沁水县和陵川县所占比重大致相同,均为12.6%左右,城区和高平市的比例最低,在6%左右。从用字上来看,几乎涵盖了该地所有存在的家畜、野生动物、农作物、蔬菜和水果;从比重来看,动植物地名占总数的5%,比重较大。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的美称,因此常用动植物名称或自然资源来命名。如泽州县晋庙铺镇的盐洼村,就是由于相传古时候村附近的洼地产盐而命名的;再如泽州县陈沟乡的柏杨坪村的由来是村东的一条洼地里种满了杨树和柏树,茂盛的树木远看就像一块平地。笔者的统计,这类地名大都反映本区域盛产的某种自然资源,因此通过这类地名,可以直观的了解当地特产。

晋城市的水文分布差异较大,陵川县最多为16.1%,沁水县最少,占比6.4%,该类地名多反映河、湖、泉、滩等水文类型。和山西大部分地区一样,晋城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地区,境内最大的河流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向南经沁水、阳城、泽州,最终汇入黄河,沁河流经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晋城市东部和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部相对不足 [21] ,这与晋城市水文地名的分布规律相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东部有沁河流经,水资源丰富,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小,与水文相关的地名占比小;西部陵川县等地位于太行山区,地形崎岖,同时水资源不足,古时人们需要跋涉很远的路程来获得水资源,因而对水的关注度高,与水文相关的地名占比大

5. 结论

晋城市作为中原城市的代表,本文通过对晋城市8184个聚落地名进行字义分析,填补了运用Arc GIS和数量统计方式研究中原地区聚落地名的空白,对今后中原地区省市聚落地名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结论支持。通过研究发现,地名密度存在非均衡性,但与人口密度的联系不大,地名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晋城市的地形、水文特点,以及丰富的寺庙、方言文化,反映出众多晋城市历史、经济和文化信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地名只能表达聚落内一个或两个方面的特征,因而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完全依靠聚落地名来分析区域内各个方面的特征未免过于机械,因而必须结合历史资料和地名文献等材料才能更客观的分析和解读地名文化景观。

另外,文章涉及的16,274个词条,在字眼分类和归纳计算时可能会存在误差;同时,对一些已发现的规律,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此加以解释,这也是今后在地名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文章引用

李 丽,贾文毓. 基于GIS的晋城市自然村名的分布特征分析
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Natural Villages Based on GIS Application in Jincheng City[J]. 地理科学研究, 2016, 05(02): 21-29. http://dx.doi.org/10.12677/GSER.2016.520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Z].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2. 2. 王际桐. 地名学概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3: 9-59.

  3. 3. Sandred, K.I. (2001) English Stead—A Changeable Place-Name Element in a Changing Community. Studia Neophiliologica, 73, 164-170. http://dx.doi.org/10.1080/003932701753401465

  4. 4. Graeme, G. (2005) Changing Symbols: The Renovation of Moscow Place Name. The Russian Review, 64, 480-503. http://dx.doi.org/10.1111/j.1467-9434.2005.00371.x

  5. 5. 陈晨, 修春亮, 等. 基于GIS的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21-429.

  6. 6. 李建华, 米文宝, 等. 基于GI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 人文地理, 2011(1): 100-104.

  7. 7. 王法辉, 王冠雄, 等. 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 32(3): 487-496.

  8. 8. 晋城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晋城地名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9. 9. [日]多田贞一. 北京地名志[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9: 100-406.

  10. 10. 张雪英, 张春菊, 等. 地理命名实体分类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2): 220-222.

  11. 11. 王彬, 司徒尚纪. 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 地理科学, 2007, 26(2): 239-247.

  12. 12. http://lib.sx.cn/

  13. 13. http://bak.lib.sx.cn/ftrweb/NATION3.DLL?ListResult?SessionID=80.10.0.10&PageNum=6

  14. 14. 李文莉. 地名中方位词使用的地域不平衡性——基于涪陵地名的比较分析[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3(5): 99-105.

  15. 15. 晋城市统计局. 2014年晋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5.

  16. 16.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8QC-RlSF_Ihk7DC0WtEFqdkIWEofUeHu68gunB2bn0bfmwRG6EmVdJhh79acYNWP6Jb4kfR5mzJouI4zJajZa

  17. 17. 田峰. 晋城市地名文化解读[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 160-161.

  18. 18. 晋城市统计局. 2014年晋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57.

  19. 19. 王文卿. 浅谈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征[J]. 中国地名, 2010: 23.

  20. 20. 韩楚, 刘平生.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系列: 晋城[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62-69.

  21. 21. 晋城市统计局. 2014年晋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