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07 No.03(2018), Article ID:25792,14 pages
10.12677/GSER.2018.73021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Take Wanxichong in Kunming as an Example

Yan Li1,2, Jinping Lin2*

1School of Geosciences and Info-Phys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2School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Jun. 14th, 2018; accepted: Jun. 30th, 2018; published: Jul. 10th, 20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increasing of the work-related stress, the urban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more and more urban residents choose to have vacations in rural areas to release their job stres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bu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labor surplus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However,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most of the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 top-down behavior which is led by the government or the tourism business, without taking community residents' needs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a lot of problems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community have appeared. This study takes Wanxichong Village in Chenggong District as the study area.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en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It is concluded that economic participation is the main way for residents of Wanxicho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cal tourism, which means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s a little low and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in organized involvement stage.

Keywords:Rural Tourism, Community Involvement, Attitudes Perceived; Wanxichong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实证研究

——以昆明市万溪冲村为例

李炎1,2,林锦屏2*

1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2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18年6月14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30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0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持续不断增多,同时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城市周边的乡村度假,释放工作压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需求,同时也是解决乡村旅游地社区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昆明市万溪冲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万溪冲社区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情况,并针对现状与特点提出建议。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万溪冲社区参与的方式主要为经济参与,且主要参与低层次旅游活动,参与阶段为组织参与阶段,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强烈但参与机会少。

关键词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态度感知,万溪冲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政策极大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大多数城市游客而言,乡村旅游能够有效释放工作压力;而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来说,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社区参与程度和社区归属感的高低以及旅游影响感知的好坏,对于乡村旅游能否开发成功以及乡村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 [1] 。但我国乡村旅游大多是在政府或企业主导下开始发展的,没有将当地居民纳入旅游体系,未考虑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在旅游发展与社区以及与地方民众之间存在较大矛盾,产生了很多问题 [2] 。这就要求我们从社区居民参与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国外对于旅游业中社区参与问题的研究开展较早,从1985年P. E. Murphy提出了社区参与的概念之后,此后众多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此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在社区参与旅游各方面均有涉及,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在出现初期,有关社区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是否有必要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过程这一问题上 [3] [4] 。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社区居民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各方面制约因素 [5] [6] [7] 。近年来,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对旅游发展社区参与度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8] [9] 。

我国对于社区参与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我国一些典型案例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较多。许多学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不同开发模式其特点不尽相同,此外也有学者选取典型案例区的参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10] [11] [12] [13] [14] 。在注重实证研究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基于不同视角对阻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开始向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向进行 [15] [16] [17] [18] (表1)。但与国外研究进展相比,国内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理论部分,主要为分析影响和障碍因素的研究,实例分析大部分都是以某一特定地区为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缺乏较为系统的分析。

如何处理社区居民与乡村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时下旅游业热门的话题之一。实践证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有效解决社区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矛盾的途径之一。本文以昆明市万溪冲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采用量化分析与计算、主成份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万溪冲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特点,旨在揭示万溪冲村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

2. 研究区概况及问卷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万溪冲社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地处吴家营街道东南部,由一个自然村组成。截至2012年底,社区共有居民500户,总人口1756人,社区居民主要以宝珠梨、蔬菜等农产品种植为主 [19] 。万溪冲社区自2000年7月开办“农家乐”以来,到2001年仅半年时间就已经出现了11户,有床位112个,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20] 。万溪冲社区主打旅游特色为万亩梨园,自2013年举办第一届“梨花节”活动以来,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旅游的游客剧增,尤其是在梨花开与宝珠梨成熟的季节。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pattern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表1. 不同学者笔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注:基于参考文献 [10] [11] [12] [13] [14] 的整理。

2.2. 问卷设计

为了获得万溪冲村居民参与当地旅游业意愿及对旅游产生的影响感知情况,本文参照郎富平 [21] 、谢飞 [22] 等人的问卷,结合万溪冲社区实际情况,设计了针对万溪冲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情况,第三部分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调查。

2.3. 调查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本文以万溪冲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首先随机发放了15份问卷进行预调查。通过被调查者的反馈,对问卷结构、题量、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本次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1%。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发放、现场填写和回收的方法进行,对于年龄较大不识字的村民进行当面访谈、现场记录。为了保证被调查对象在研究区的位置分布合理性,选择了分组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即两组调查者分别从村头和村尾出发发放调查问卷,最终进行数据整合。调查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在此次调查的居民中,男女比例基本符合万溪冲村2008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男女比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1~60岁之间,各个年龄层均有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residents surveyed in Wanxichong

表2. 万溪冲村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高中及以下,符合万溪冲社区实际情况;在调查的居民中,71.6%的居民世居本地,另有28.4%的外地人接受调查。可见,调查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保障了后续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 实证分析

3.1. 调查数据分析

3.1.1. 总量表信度分析

信度表示量表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在社会科学领域,李克特量表的信度估计采用最多的是Cronbach ɑ系数,又称为内部一致性系数。信度检验的目的在于检查单个因子删除后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变化情况,如果因子删除后总量表的信度系数比原来高,则在进行项目分析时可考虑将该因子删除。一般来说,整份量表最低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要在0.70以上,最好能高于0.80。将本研究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和“居民参与旅游意愿量表”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即可获得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ɑ值和项总计统计量。

从信度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的Cronbach ɑ值等于0.778,表示达到尚可(0.70)的水平并接近佳(0.80)的程度,即“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内部一致性尚可,较适宜做进一步分析;“居民参与旅游意愿量表”的Cronbach ɑ值等于0.878,大于0.8,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佳,适合进行下一步分析。

从项总计统计量(表4)可以看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中的“商品价格上涨”这一因子在删除后总量表的信度系数由0.778变为0.781,其他18个因子删除后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均降低,由此可以说明“商品价格上涨”这一影响与其他影响之间的同质性不高,因此可以考虑在进行下一步分析时将之删除;而“居民参与旅游意愿量表”中的“旅游发展前后差距”这一条描述在删除后总量表的信度系数由0.878变为0.881,其他9条描述在删除后的总量表系数均未高于0.878,因此,在进行下一步分析时考虑将这条描述删除。

3.1.2. 社区旅游影响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依据Kaiser (1974)的观点,进行因子分析时,KMO指标值的判断准则为:若KMO值低于0.500,则表示变量间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因素分析的普通准则至少在0.60以上 [21] 。从表5中可以看到KMO值等于0.697,高于普通准则并接近适中(0.700),表明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尚可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的显著性概率Sig. = 0.000 < 0.01,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18个因子间有共同因素存在,即说明数据文件适合做因子分析。

其次,分析旋转成份矩阵。提取方法采用主成份,旋转方法选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根据表6可以发现,18个因子被提取为五大因子。其中第三个因子、第四个因子和第五个因子都只包含了三个题项,考虑到第四个因子包含的题项和第一个因子包含题项均与资源环境有关,第三个因子与第五个因子均与生存环境有关。因此可考虑将其合并,即将提取因子数量控制为“3”,重新进行因子分析。

将提取因子数量控制为“3”之后,从旋转成份矩阵(表7)可以看出,18个因子被提取为三大因子。从表中可以发现,“环境噪声污染”和“打扰日常生活”被归入第一类因子,主要是社区资源环境方面的影响,但是这两项与第三成份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407和0.444,说明这两项影响虽然归属于第一成份,但是与第三成份仍有很密切的联系。考虑到第三成份均为生存环境层面的影响,因此可将这两项并入第三成份中。根据碎石图(图1)可以看到,提取的三大成份的特征值均大于1;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8)发现,这三大成份概括了51.830%的信息。一般而言,若提取后的成份能够解释所有变量50%以上的

方差,则提取的成份可以接受 [23] 。因此可初步认为这3个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

总的来说,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将发展乡村旅游对社区产生的18条影响提取为三大成份,第一成份包含4个因子,可命名为“社区资源影响”,第二成份包含7个因子,可命名为“经济社会影响”,第三成份包含7个因子,可命名为“生存环境影响”。对三个层面的影响进行因子内部可靠性分析,三大成份的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在0.70以上,显示三大影响层面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其中,社区资源影响层面、经济社会影响层面包含的影响主要是积极影响,

Table 3. Cronbach’s ɑ for reliability analysis

表3. 信度分析的Cronbach ɑ值

Table 4. Total statistics for all items

表4. 项总计统计量

Table 5. Testing by KMO and Bartlett for factor analysis

表5. 因子分析KMO和Bartlett的检验

Table 6. Rotation component matrix for the first factor analysis

表6. 第一次因子分析旋转成份矩阵

Table 7. Rotation component matrix for the second factor analysis

表7. 第二次因子分析旋转成份矩阵

Figure 1. Screen plot for the second factor analysis

图1. 第二次因子分析碎石图

Table 8.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for the second factor analysis

表8. 第二次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而对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影响则都是消极影响。将因子分析与各影响层面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整个因子分析的最终结果(表9)。

需要特别解释的是对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社会形象的提升等指标。社会形象的提升能够为社区吸引更多的投资方,因此可以将提升社会形象归入社区资源影响这一层面。文化属于社区社会影响的一部分,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激发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这种意识可认为是一种社区文化,因此可以将其归入对社区经济社会的影响层面;随着乡村旅游地知名度和形象的提升可能增强居民的自豪感,从而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对于社区文化的发展能够起重要作用,因此可将其归入社区经济社会影响层面。而邻里关系是否恶化、乡村道路是否拥挤以及果树产量是否下降都会给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将这三条影响均划入生存环境影响层面。

3.1.3. 社区旅游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在利用因子分析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因子分成三大部分后,为了解各因子对最终旅游影响感知的贡献,需要对影响乡村旅游的因素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简单认为,如果该因子与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性越高,则认为该因子越重要。利用SPSS软件对社区资源影响、经济社会影响以及生存环境影响这三大影响因子与旅游影响感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

Table 9.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check at each impact level

表9. 因子分析结果及各影响层面内部一致性检验

Table 10.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on rural tourism

表10. 乡村旅游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10中可以看出,社区资源影响和生存环境影响两个因子均与经济社会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是社区资源影响和生存环境影响之间相关性不大。生存环境影响与旅游影响感知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次是社区资源环境,最后才是经济社会影响。这说明,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简单认为生存环境对乡村旅游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社区资源,经济社会对于乡村旅游的影响最小。考虑到被调查对象均为万溪冲村居民,万溪冲是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对当地居民而言,生存环境与社区资源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方面,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生存环境和社区资源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影响最大。

3.2. 万溪冲村居民具体参与乡村旅游情况分析

3.2.1. 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

调查表明,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约有50.6%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参与到旅游业中。但是通过访谈了解到,在没有参与旅游业的人中,三分之一的居民是经营自家果园,认为是间接参与了旅游业发展。可以认为,该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比例以及程度较高,参与者大多是直接参与,直接参与的居民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也有少部分是通过果园间接参与到旅游业中。

3.2.2. 社区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万溪冲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以经营农家乐、出售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开小餐馆或小卖部为主,在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被调查者中仅有2人没有从事这三种活动中。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经营。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内容与比例如图2所示。

3.2.3. 社区居民参与效果

昆明市万溪冲村村民参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经济收益上。村民在原有果园的基础上通过“梨花节”等活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旅游发展中,从而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精神层面的效果则不太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居民的参与仅限于经济层面的参与,几乎没有涉及到旅游规划决策的内容。

3.3. 万溪冲村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特点

3.3.1. 社区参与处于组织参与阶段

在旅游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区参与的规模、内容、形式等有所不同,根据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将社区参与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个别参与阶段、组织参与阶段、大众参与阶段以及全面参与阶段 [24] 。四个阶段的划分标准见表11

从调查数据来看,万溪冲村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应处于组织参与阶段,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在被调查的居民中,有65.4%的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之中,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

Figure 2.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ng in local tourism

图2. 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内容与比例

Table 11. Stage division standard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表11.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注:基于参考文献 [24] 的整理。

为从旅游中获得经济利益;第二,对于本地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影响已经引起居民的关注,在含有18条旅游产生影响的李克特量表中,当地居民的感知得分均很高;第三,当地居民已经意识到旅游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的存在,这些负面影响主要是对于生存环境方面造成的影响,但是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综合这三点原因,可认为万溪冲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为组织参与阶段。

3.3.2. 社区居民参与单一的经济活动

万溪冲的居民大多是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且多以家庭为单位。万溪冲村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如开小餐馆或小商店、开办农家乐,也有居民以受雇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农家乐的旅游活动中,或是受雇从事村庄保安和清洁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参与的形式主要为经济参与,基本未涉及管理层面。

3.3.3. 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度高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大多数居民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意愿量表”得分较高,说明大多数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持赞成的态度,且希望能更好地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对于游客数量,所有被调查者均希望更多的游客来万溪冲旅游。对于旅游产生的影响,被调查居民大多认为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到万溪冲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度高不代表一定有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5] 。如有些居民非常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他们可能在旅游活动中欺骗消费者,对当地旅游业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有时居民的热情过高可能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因此,政府在组织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管理和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可进行一些旅游知识的培训。

3.3.4. 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强烈但参与机会少

随着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万溪冲社区居民对本地资源的价值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乡村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并希望能够参与旅游规划决策过程。然而,目前万溪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以周末自驾游为主。所以,社区居民尽管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强烈,但仅能参与低层次经济活动。

3.4. 提高万溪冲社区参与的对策研究

3.4.1. 建立激励机制

如果参与旅游发展对于社区居民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影响,则当地居民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之中。从目前万溪冲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来看,社区参与的程度较高,但是社区参与的层次低,社区居民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益较低,如此长久下去会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激励机制,为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如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等,保障社区居民果蔬等产品销售的优先权。

3.4.2. 加强旅游教育培训

为实现社区参与旅游的目的,社区居民不能仅有参与旅游的热情,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同样重要。对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旅游培训是社区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应当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培训可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针对社区内的所有居民,进行旅游业相关知识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本质认识和环境意识;二是针对已经从事以及打算从事当地旅游业的本地居民,进行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社区的旅游参与接待能力。同时可以在社区居民中选出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居民,经过培训后纳入旅游领导及决策层,使社区居民的参与实现多元化和全面化。

3.4.3. 建立旅游发展决策咨询机制

虽然当前万溪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能力的限制,参与能力有限,但在旅游开发中亦应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在内容上,政府不仅在旅游发展决策和具体发展思路上需要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关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影响问题,包括社区资源层面、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以及生存环境层面的内容。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结合万溪冲村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经过量化分析与计算、主成份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万溪冲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以及对万溪冲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价,最后得出万溪冲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拓宽社区居民就业渠道、增加社区居民收入来源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解决社区与旅游开发之间矛盾,从而可以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经历。因此,研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万溪冲的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目前,万溪冲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率较高,对本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作用持积极肯定态度,同时对于社区的旅游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但是万溪冲村居民参与旅游的层次较低,主要体现在居民主要参与具体的服务项目,而在制定旅游政策以及旅游规划等层面上社区居民很少甚至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万溪冲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处于组织参与阶段,即社区内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济层面的活动,居民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有初步认识,但是还未引起重视。

基金项目

“老年人群消费需求驱动下冬季避寒旅游地生态适宜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61031);2017年云南省地方公派创新团队课题组出国留学项目(2017050)。

文章引用

李 炎,林锦屏.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万溪冲村为例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Take Wanxichong in Kunming as an Example[J].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07(03): 157-170.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18.73021

参考文献

  1. 1. 杜宗斌, 苏勤.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J]. 旅游学刊, 2011, 26(11): 65-70.

  2. 2. 孙九霞, 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 旅游学刊, 2006, 21(7): 63-68.

  3. 3. Jamal, T.B. and Getz, D. (1995)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 186-204.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94)00067-3

  4. 4. Simpson, M.C. (2008) Com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A Conceptual Oxymoron? Tourism Management, 29, 1-18.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7.06.005

  5. 5. Tosun, C. (2006) Expected Nature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Management, 27, 493-504.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4.12.004

  6. 6. Kam, H., Sirakayaturk, E. and Ingram, L.J. (2011) Testing the Efficacy of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9, 276-288.

  7. 7. Saufi, A., O’Brien, D. and Wilkins, H. (2014) Inhibitors to Hos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2, 801-820. https://doi.org/10.1080/09669582.2013.861468

  8. 8. Bennett, N., Lemelin, R.H., Koster, R., et al. (2012) A Capital Assets Framework for Appraising and Building Capacit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boriginal Protected Area Gateway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33, 752-766.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1.08.009

  9. 9. Choi, H.S.C. and Sirakaya, E. (2006)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for Managing Community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7, 1274-1289.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05.05.018

  10. 10. 郑群明, 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 19(4): 33-37.

  11. 11. 蔡碧凡, 陶卓民, 郎富平.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三个村落为例[J]. 商业研究, 2013(10): 191-196.

  12. 12. 樊忠涛.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5(3): 172-173.

  13. 13. 严海涛. 酒泉市肃州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 南方论刊, 2015(3): 95-96.

  14. 14. 杨晓红.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立法探讨[J]. 旅游学刊, 2011, 26(3): 9-10.

  15. 15. 吕君.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12, 35(8): 30-34.

  16. 16. 刘英明. 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探究——以淄博中郝峪村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5.

  17. 17. 方世敏, 贺雪阳. 韶山红色旅游社区参与评价及实证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4): 38-43.

  18. 18. 侯国林, 黄震方.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J]. 地理研究, 2010, 29(10): 1802-1813.

  19. 19. 赵原. 联系群众,服务社区——中共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深入万溪冲调研[J]. 社会主义论坛, 2016(1).

  20. 20. 杨顺礼. 农家乐万溪冲的启示[J]. 创造, 2001(10): 25-26.

  21. 21. 郎富平. 基于态度感知的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22. 22. 谢飞. 南阳龙潭沟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3. 23. 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59-60.

  24. 24. 胡志毅, 张兆干. 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 人文地理, 2002, 17(2): 38-41.

  25. 25. 冯燕, 朱立新. 目的地居民对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感知分析——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C]//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 2012年卷.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