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0134 , 10 pages
10.12677/GSER.2023.124044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石刻旅游研究综述

金丹丹,王鑫,谢晓铭,吴军*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6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7日

摘要

石刻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目前,石刻旅游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是也存在着石刻保护和利用现状不理想、石刻旅游开发滞后等诸多问题。基于CNKI文献数据库,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石刻旅游的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 当前对石刻旅游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学术成果较少,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少;2) 关于石刻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刻价值研究、保护和开发研究等两大方面;3) 未来对石刻旅游的研究可从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内容拓展等方面进行。通过总结分析石刻旅游研究的进程与不足,提出未来重点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为后续该领域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石刻旅游,CiteSpace,研究综述

Summary of Domestic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Dandan Jin, Xin Wang, Xiaoming Xie, Jun Wu*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May 26th, 2023; accepted: Jul. 26th, 2023; published: Aug. 7th, 2023

ABSTRACT

Stone carving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ou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y are of high historical, cultural, artistic and tourist value.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tone carving and th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Based on CNKI literature database and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progress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are analyzed visuall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stone carving tourism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with few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less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2) Tourism research on stone carvings mainly focuses on the value research,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stone carvings; 3) Future research on stone carving tourism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 innovation, research content expansion and so on.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gress and deficiencies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 key research contents, which will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words:Stone Carving Tourism, CiteSpace, Research Review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文化日益成为支撑旅游活动的精神支柱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石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海内外游客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徐自强指出了从秦汉开始,石刻就被广泛使用于统治阶级及富贵阶层 [1] 。石刻泛指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 [2]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现象和人文景观,石刻具有考古、文学、艺术等多元价值,更是旅游景区至今仍然看得到、摸得着并且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历史文物,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解说、场所烘托及情感激活等功能。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石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石刻旅游研究主要指基于石刻资源,对石刻资源背后隐藏的文化内容以及其地域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转变成可行性旅游资源的研究 [3] 。加强石刻旅游的学术研究是发展其实践的必然需求。目前关于石刻旅游的研究大多以石刻作为旅游吸引物,探讨如何开发石刻旅游,从整体上梳理石刻旅游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运用可将知识域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法,挖掘、绘制、分析和揭示石刻旅游研究的发展规律,以期为石刻旅游的研究提供切实参考。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CiteSpace计量工具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指定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探测学科知识领域发展及其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 [4] 。鉴于中国知网收录期刊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论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以主题为“石刻*旅游”为检索条件,查找国内关于石刻与旅游的相关文献,时间截止至2023年1月1日前。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进行文献梳理,去除会议论文和报纸,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以及重复文献,最后得到195篇文献。本文基于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对这195篇文献进行分析,识别并显示1982年至2022年间“石刻旅游”研究的趋势和动态等。

3. 文献可视化分析

3.1. 文献年度分析

有关石刻旅游主题的发文年数量情况见图1。根据发文量的变动趋势,可以大致归纳出我国石刻旅游的研究进程:1) 1982~2010年为萌芽探索阶段,总发文量较少,逐年发文数量略有攀,仅有少数学者率先对石刻旅游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2) 2010~2022年为蓄势发展阶段,该阶段发文数量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但是年度发文数量不稳定。

宋代金石研究已相当兴盛,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传统的金石学研究侧重碑石搜访、拓片收藏、碑目编制、碑铭读录、文史考证等,随着石刻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论著的大量涌向,其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仅止步于碑铭录读、书法鉴赏、文字考释、辨伪和校勘等,更涉及到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研究 [5] 。目前关于石刻的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石刻考古。这主要是指对留存下来的石刻实物进行寻访调查,并通过描摹、拓印、影印等多种方式,加以资料收集、辨析考证和归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另一类是石刻艺术研究。解析石刻的艺术风格、审美特征,探讨石刻资源的书法艺术价值、景观价值等。还有一类是关于石刻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论述了石刻资源的重要性、目前受损的严重程度、如何保护以及对其进行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等。选取的有关“石刻旅游”的样本文献最早发表于1982年3月,最新至2022年11月。上世纪80年代初,王玲等人在《关于文物如何与旅游相结合的几点具体建议》中就提出了把文物的陈列、观览与旅游结合起来,可建北京碑林,供观览 [6]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石刻旅游研究整体发文量较少,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对于石刻的研究,更侧重于石刻本身,如石刻内含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成果丰富。关于石刻旅游的研究则偏重合理开发分析,多数是表现性分析成果,研究深度较浅。

Figure 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图1. 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3.2. 发文作者可视化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作者分析的功能,得到图2;同时筛选出发文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见表1。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节点较为分散,说明各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较少,只有少数学者之间的研究有相互合作。从发文数量上看,张捷教授以5篇的发文量位居第一,其对石刻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书法景观的角度切入。从表1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石刻旅游的文献研究数量基本都在2篇左右,发文数量普遍偏低,说明对学者们大多对“石刻旅游”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学术产出较少。

Figure 2. Visualization map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ers

图2. 石刻旅游研究者可视化图谱

Table 1. Scholars with two or more publications

表1. 发文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学者

3.3. 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

对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节点比较分散、关联较少,说明各个研究机构在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较少。这些机构大多集中在石刻资源富足区的高校,依附优良的资源条件进行石刻旅游研究,如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依托大足石刻;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等研究机构依托西南地区丰富的石刻资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桂林石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山东地区的研究院所依托泰山石刻进行研究。此外,进一步筛选出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见表2,分别为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大学、大足石刻研究院。这些高校以师范类院校和旅游院校为主,还有专门的石刻研究院。

Table 2.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three or more publications

表2. 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

通过对这些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两大特点:第一,文献发表数量普遍偏低,说明对地区石刻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入,在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研究区域主要局限于研究机构所处的本土领域,缺乏与其他地区研究的联动。

Figure 3. Visualization map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3. 石刻旅游研究机构可视化图谱

3.4. 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分析形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4。通过数理统计得出石刻旅游研究关键词词频,见图5。“摩崖石刻、大足石刻、泰山石刻、桂林石刻、安岳石刻”等关键词点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由此可知大部分文献的研究对象为知名石刻群,但是针对知名石刻群的研究使得我国石刻保护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集中于部分区域。研究力量的集中一方面可以促进研究水准的快速提升,使得知名石刻群得到更好保护,但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位于其他省份的非知名石刻群的研究与保护缺失。“价值、旅游价值、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等表明了石刻旅游的一大热点即是石刻的旅游价值研究。“开发、旅游开发、旅游发展”和“保护、文物保护”表明论文的另一大热点是围绕着石刻旅游的核心即“开发与保护”来研究。

Figure 4. Co-occurrence map of key words in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

图4. 石刻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5. Keyword frequency of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

图5. 石刻旅游研究关键词词频

3.4.1. 石刻的旅游价值研究

石刻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价值。对石刻价值的科学评估是石刻旅游合理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石刻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的良性互动。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基于学科的视角对石刻的价值进行阐述。本体价值视角更加关注石刻本身的价值,即石刻本身承载的文化、精神、社会价值等。江舸指出四川地区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集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于一体 [7] 。换言之,正是因为石刻自身具有多元价值,才造就了其旅游价值极高。王惠提出应深入挖掘红石峡摩崖石刻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提升其旅游价值 [8] 。牟艳探析了夹江千佛岩景区摩崖石刻的文学、史料、地域和书法价值以及丰富的宗教内涵,提出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千佛岩旅游新名片,助推乐山旅游文化和地方经济的繁盛 [9] 。这些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石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资源)的价值,通过对石刻本体多元价值的阐述,论证其旅游开发的价值。

旅游价值视角主要侧重于石刻本体与旅游城市、景区、游客等之间的关系。朱乐朋等阐述了桂林摩崖石刻能够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游客关注摩崖石刻,可提高旅游品质 [10] 。杨斌总结出三峡石刻对三峡旅游的内在魅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持久活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1] 。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石刻对于旅游的价值主要在于提升地区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此外,由于绝大部分石刻是古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观、所悟、所题的结果,其产生和发展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承载着丰富的旅游信息,直观地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普通百姓等游览者的旅游经历、旅游思想和态度以及审美观念 [12] 。部分旅游学者从这一角度阐述了石刻的旅游学价值。刘水认为泰山石刻是一部展开的泰山游览史,可以从中一窥前人游山的心迹 [13] 。宁军从桂林石刻诗探析宋代旅桂文人的旅游心态 [14] 。张捷等人结合洞穴石刻内容揭示古代旅游行为模式,推演桂林洞穴旅游历史 [15] 。吴建冰重新审视了桂林石刻在构建古代旅游史、区域旅游景观发展史、旅游体验、旅游效应等旅游学方面的价值 [16] 。

随着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视角多样,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内涵逐渐丰富。但是对石刻的旅游价值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已有石刻旅游价值研究都局限于对具体研究对象的价值进行定性阐释,在遗产价值评估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价值分类的定量评价体系构建,目前只有少数学者对石刻分类价值研究做了初步探索。陈玲玲等人尝试将摩崖石刻分为主题摩崖和名山摩崖,主题摩崖旅游功能主要体现为文献功能和学术研究功能,名山摩崖主要体现为造景功能、意境功能、促游导游功能 [17] 。

3.4.2. 石刻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目前我国的“石刻旅游”研究基本上是置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研究框架下,谢朝武指出“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系统中,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性研究是研究系统的基础,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研究系统的核心,以两者为基点可扩散到旅游开发体系、行业管理体系、社区参与体系等子系统的研究,后三者是旅游产品体系的外部支撑系统。 [18] ”大多数学者在进行石刻旅游开发研究时,都集中阐述了石刻的价值特征,总结石刻资源分布概况,基础研究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结合石刻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指出目前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讨如何开发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石刻旅游紧紧围绕其核心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其他子系统的研究较为匮乏。

石刻保护研究。由于石刻的历史性以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其保存受到各种因素威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文物保护理论的逐渐成熟以及石刻保护技术的进步,相关研究持续推进,包括检测、修复、复制技术在内的中国特色文物保护技术已大致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石刻保护理念、病害及保护治理、石刻的保护材料,数字化保护与推广四个方面 [19] 。研究者大多倾向于详细探讨具体石刻的保护路径和手段,孟坡从加强石刻本体有效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两大方面,为地方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参考 [20] 。陈燕从健全保护体系、加强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学技术支持来探讨泰山石刻的保护路径 [21] 。虽然对石刻的保护利用途径和方法有较多的论述,但是对于石刻在开发基础上的保护及保护机制的研究比较薄弱。

石刻开发研究。以不同地区的石刻资源为研究对象,针对石刻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旅游项目和线路深度开发不够、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宣传促销滞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石刻文物破坏严重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开发策略,见表3。学者们达成了要深入挖掘石刻的文化内涵的共识,石刻的旅游开发不能仅在其表面做文章,更要通过表面看到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让石刻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真正得到体现和发挥 [22] 。总结前人研究,可以看出石刻旅游利用趋于理智,“保护性开发”、“可持续旅游”的理念一直被提及。

Table 3. Stone carv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表3. 石刻开发策略

3.5. 其他研究

张捷教授团队从书法景观视角出发,关注石刻对游客地方感和感知意象的影响。肖潇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石刻的迁移造成其原有保存环境的改变,再加上单一的陈列,导致游客对景观原真性的认同降低,影响了游客对石刻情感依恋的水平 [31] 。旅游利用就是尊重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尊重原真,弘扬价值,并为其有效保护提供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32] ,然而关于石刻旅游的原真性研究涉及较少。蒋长春指出摩崖石刻可以记载景点的历史、彰显景点的文化内涵,游客寄情山水实现共鸣,通过书法景观的审美体验增强景区的地方感 [33] 。柯立、尹立杰等人分别以桂林石刻、西安碑林为例,分析了书法景观对游客感知意象影响 [34] [35] 。此外,还有学者以武夷山胡麻涧摩崖石刻群为例,探究基于生态视角的道教文化旅游 [36] 。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石刻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态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近40年来石刻旅游的学术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石刻旅游实践的发展路径展开的,从开发石刻旅游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到逐渐注重石刻的“保护性开发”,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之后更加关注旅游开发中“石刻文化”的深层内涵,突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 在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上。深入研究石刻旅游的作者和机构较少,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发文数量普遍偏低,缺乏权威性的研究著作。研究对象和区域受学者或研究机构所在地区限制,而且各学者和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少。

3) 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关于石刻旅游的研究,大多是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开展,这一时期内关于石刻旅游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石刻的旅游价值和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研究内容的比较集中也意味着有关石刻旅游的其他方面研究较少,研究体系尚未完善,此外没有突出对石刻的特色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其次,有关不同石刻旅游区所存在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比较雷同。

4) 在研究方法上。石刻旅游研究涉及遗产学、旅游学、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需要从石刻本体以及石刻保护与开发所涉及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系统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在现阶段的石刻旅游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旅游学者还是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史料考证、田野调查等方法侧重对某个区域个案的实证应用性研究,不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在指导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局限性。

4.2. 讨论

针对目前石刻旅游的研究现状,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对石刻旅游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不同地区的学者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学习,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打破区域界线。其次,在石刻旅游的进一步研究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研究方向,还要寻求新的切入点,提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举措,促进石刻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如3S技术、虚拟现实、信息管理等这些技术有助于石刻的有效保存和旅游利用。石刻数字化建设将会成为历史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通过传统方法的运用,再辅以技术路线的创新,多种研究方法交叉应用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文章引用

金丹丹,王 鑫,谢晓铭,吴 军.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石刻旅游研究综述
Summary of Domestic Stone Carving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 地理科学研究, 2023, 12(04): 477-486.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3.124044

参考文献

  1. 1. 徐自强.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 10.

  2. 2. 任磊. 安岳县圆觉洞景区石刻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3. 3. 张志强. 我国石刻价值探求[J]. 图书馆学研究, 1988(4): 93-95+106.

  4. 4.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5. 5. 刘琳琳.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 [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6. 6. 王玲, 毛希圣. 北京文物与旅游事业[J]. 未来与发展, 1982(1): 50-52.

  7. 7. 江舸. 四川摩崖石刻演变及其现代旅游价值[J]. 兰台世界, 2012(13): 77-78.

  8. 8. 王惠, 汶莎莎. 红石峡摩崖石刻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及其现代旅游价值[J]. 今古文创, 2021(23): 65-66.

  9. 9. 牟艳. 夹江千佛岩景区摩崖石刻的旅游开发价值探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2): 78-83.

  10. 10. 朱乐朋, 林静梅. 桂林摩崖石刻与旅游[J]. 旅游论坛, 2011, 4(3): 36-40+65.

  11. 11. 杨斌. 论三峡石刻在三峡旅游经济开发中的作用[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9(3): 12-15.

  12. 12. 黄丽娟. 从武夷山摩崖石刻看明代旅游现象及其特征[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3(6): 131-136.

  13. 13. 刘水. 泰山石刻的旅游价值[J]. 泰山学院学报, 2003, 25(5): 6-12.

  14. 14. 宁军. 从桂林石刻诗看宋代旅桂文人的旅游心态[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3(4): 96-99.

  15. 15. 张捷, 柯立, 俞锦标. 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的分类统计与洞穴旅游发展——以广西桂林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0, 25(6): 98-103+88.

  16. 16. 吴建冰. 摩崖石刻的旅游学价值——以桂林摩崖石刻为例[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8, 23(3): 393-399.

  17. 17. 陈玲玲, 谭传凤, 胡静. 摩崖景观的旅游功能分类及开发初探[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5): 694-697.

  18. 18. 谢朝武, 郑向敏. 关于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考[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2): 27-31.

  19. 19. 刘沁芃, 李永卉, 周宇婷, 孙悦帆.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石刻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 图书情报研究, 2022, 15(4): 98-108.

  20. 20. 孟坡. 曲阜石碑石刻资源保护利用调查与研究——以孔庙孔府孔林为例[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7(3): 22-28.

  21. 21. 陈燕. 泰山石刻档案的价值研究与保护[J]. 山东档案, 2014(6): 30-33.

  22. 22. 高峰.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以泰山石刻为例[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9, 13(2): 25-26.

  23. 23. 方燕. 四川宗教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和建议[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32-34.

  24. 24. 陈青光, 周茂权.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及其旅游开发初探[J]. 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5(1): 22-25.

  25. 25. 杨文棋. 福建宗教石刻旅游资源开发浅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 67-71.

  26. 26. 唐莉. 专题旅游深度开发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石刻文化游为例[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91-93.

  27. 27. 陈洪诚. 广西石刻档案旅游价值开发的思考[J]. 百色学院学报, 2016, 29(1): 140-143.

  28. 28. 常莹, 蔡维维. 左江流域石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 旅游与摄影, 2022(21): 85-87.

  29. 29. 吕观盛. 谈桂林石刻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问题[J]. 河池学院学报, 2011, 31(5): 124-128.

  30. 30. 牛鲁玉, 刘培琳, 刘富海. 基于泰山石刻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20): 89-92.

  31. 31. 肖潇, 张捷, 孙上茜, 朱建华. 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汉中石门十三品为例[J]. 人文地理, 2012, 27(6): 130-136.

  32. 32. 刘德谦. 关于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的三点讨论[J]. 旅游学刊, 2010, 25(6): 5-6.

  33. 33. 蒋长春, 张捷, 万基财. 名山风景区书法景观在游客地方感中的作用: 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 30(4): 73-83.

  34. 34. 柯立, 张捷, 李倩. 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感知意象影响因素分析: 以桂林叠彩山景区为例[J]. 中国岩溶, 2010, 29(1): 87-92.

  35. 35. 尹立杰, 张捷, 张宏磊, 张郴. 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以西安碑林为例[J]. 人文地理, 2011, 26(5): 49-53.

  36. 36. 郭伟锋, 郜俊利. 基于生态视角的道教文化旅游——以武夷山胡麻涧摩崖石刻群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0): 68-70.

  37.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