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Research Letters
Vol. 09  No. 01 ( 2020 ), Article ID: 33648 , 5 pages
10.12677/ARL.2020.91001

Analysis of Visual Symbols in American Movie Posters

Mengyao Gao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Dec. 3rd, 2019; accepted: Dec. 19th, 2019; published: Dec. 26th, 2019

ABSTRACT

In graphic arts, the visual effects produced by different use and collocation of visual symbols can be totally different. By analyzing the visual symbols of American movie posters and the history of art development behind the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any visual symbols is not only perceptual color change and rational structural thinking, but also should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rend.

Keywords:Movie Posters, Visual Symbols, Saul Bass, Postmodernism

浅析美国电影海报设计中的 视觉符号

高梦瑶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6日

摘 要

在平面艺术中,视觉符号的不同运用和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可以是天壤之别。通过解析美国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和其背后的艺术发展历史,得出任何视觉符号的运用,不仅仅只是感性的色彩变化和理性的结构思考,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潮流的变迁。

关键词 :电影海报,视觉符号,索尔·巴斯,后现代主义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电影作为一门新兴艺术自诞生起迄今为止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它经历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卢米埃电影》于1895年诞生自法国后,电影海报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展现出了其与其他平面作品所展示的不同的价值。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名片,不仅仅是起到宣传电影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于当时设计流派风格的体现。下文我将结合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发展特点,对上世纪美国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进行分析。

2. 五十到七十年代——战后恢复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给当时人们的心里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艺术界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之一,便是大批优秀的为了躲避战乱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来到了美国。当时现代主义的发展特点是把设计高度理性化,取消大部分装饰,注重视觉功能的传达以及设计的高度次序性。但是这种风格和乐观向上且未经战乱之苦的美国人是格格不入的。

为此,纽约平面设计派诞生了,并且影响了当时的电影海报设计。在五十年代以前,好莱坞正值黄金时期,美国的电影海报多以明星的肖像为主。到了1956年,著名纽约平面设计派代表大师索尔·巴斯所设计的《金臂人》(见图1)这一电影的海报打破了这一传统。

Figure 1.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图1. 金臂人

这幅电影海报通过不规则的粗糙的方块图形将画面分割,海报所传达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使用从具象的图形中抽离象征性的简单、明确特点的方法来进行表达 [1]。手臂对于人体来说应该是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存在,这幅海报在画面视觉中心点将一只手臂的剪影通过解构处理,将其变成了弯曲且有棱有角的存在,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对于手臂的认知,从视觉上给人一股颤栗之感,带给人心理上的视觉冲击。通过这一只手不仅让人联想到电影中因为毒品而饱受折磨的男主角,同时也接收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毒品带给人的心灵以及身体上的折磨是多么难以承受。这一图形从设计符号学来看,在能指上是一只弯曲变形的手臂,其所指之含义既向人传达了电影内容的讯息同时也将人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金臂人》这幅海报,无论是配色还是整体元素的运用,都十分简洁。在配色上,这幅海报仅用了黑白两色,但是通过其颜色的分散和排列给人一种均衡之感。在视觉重量方面,往往色彩明度低的比色彩明度高的在视觉上的重量更重,并且图形形态面积越大的,在视觉上的重量就越重,也更加吸引人,更加引人注目 [2]。整体画面无论是画面中心扭曲的手臂,还是利用手写体歪曲放置的片名,所有需要重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都以色彩明度低的黑色为主,同样这种低明度的色彩在画面上占有很大比重,通过这种增加画面视觉重量的方式,带给人们一种低沉压迫之感,画面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如痛苦、沉闷等便可以清晰地传递到观众心里。

在那之后的电影海报,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海报的设计大多以这种简洁且注重视觉均衡之感为主。

在电影海报中,往往是以图形引导文字,图形作为海报画面的重点,可以是一副人像、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剪影,其核心思想就是表达电影的主题增加电影的卖点,传递电影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留下悬念。这一时期美国的电影海报,大多是以手绘图形的形式,且画面留白居多,即使有男女主角出现的电影海报,也是多由艺术处理过的绘画肖像,极少数是演员在电影中的真实场景还原。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美国电影海报设计,在纽约平面设计派的影响下,透露出简洁、理性且注重视觉功能和画面平衡的风格。

3. 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经济回温的时代

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美国电影海报设计在经历了纽约平面设计派和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之后,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一股新的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开始对于当时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从美国发展起来,是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 [3]。后现代主义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摆脱了现代主义的追求画面极简以及高度功能化的特点。

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电影海报所负责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这除了当时设计流派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到了八十年代,电影海报的版面相较于五六十年的海报更为饱满,所传递的信息更为齐全。电影主演的人物形象开始重新大批量出现在海报上,甚至开始取材于一些影片内的真实片段作为海报主体形象来进行设计。这个时代电影海报,从色彩重量上看,无论是节奏轻快的舒缓型影片还是节奏紧张的紧凑型影片,整体颜色的视觉平衡重量偏重,大批量的低明度以及冷色调的色彩得到了运用;在构图方面,一些以演员肖像为主的海报加入了光影虚实的变化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与此同时偏平面化的框架式构图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新的具有深度和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形式,如:斜线型构图,代表作品《天地大冲撞》(图2);放射型构图如《怪形》(图3)。这几种构图形式和大批量的高重量色彩运用,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于信息量的需求,海报画面的信息得以更加丰富,电影海报所传达给观众的讯息更加完善,这使得海报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又一次的提升。这也是自经济回温之后,后现代主义在平面设计上的体现。

Figure 2. Impact

图2. 天地大冲撞

Figure 3. The Thing

图3. 怪形

4. 00年代到至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纵观2000年到2018年的电影海报,以人物肖像为主要视觉形象的电影海报占据了大多数,通过一张电影海报,观众便可以得知电影中不同演员的角色分量。从色彩的运用来看,这个时期的电影海报不再拘泥于大比重的低明度视觉重量低的色彩,而是运用了同电影的美术风格相一致的色彩。在构图上,框架式构图基本不再出现,构图形式多种多样,设计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现今的电影海报,往往同电影本身所传递出的美学风格相一致。

在平面艺术中,视觉符号的不同运用和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可以是天壤之别。通过解析美国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和其背后的艺术发展历史,得出任何视觉符号的运用,不仅仅只是感性的色彩变化和理性的结构思考,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潮流的变迁。

文章引用

高梦瑶. 浅析美国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符号
Analysis of Visual Symbols in American Movie Posters[J]. 艺术研究快报, 2020, 09(01): 1-5.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0.91001

参考文献

  1. 1. 王受之. 世界平面设计史[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 2. 杜士英. 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68.

  3. 3. 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