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Low Carbon Economy
Vol. 08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936 , 7 pages
10.12677/JLCE.2019.81001

Brief Analysis on the Experience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Hongru L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an. 29th, 2019; accepted: Feb. 13th, 2019; published: Feb. 20th, 2019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dvancing at a high speed. However,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many industrial areas have been gradually shut down and relocated.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sites have been left across the country, in which many industrial sites are very valuable, but are forced to rehouse before they are assess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our country is still at that stage of groping at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industrial sites and its own activation.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actice,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value assessment and heritage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sites, and formed relatively perfec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formed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at pays attention to legislation, protec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the heritage.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on, industrial heritage can play the role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istorical display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even the heritage can be further redeveloped.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estate in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value assessmen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estate in China.

Keywords: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Japan, Germany,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浅谈国际上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经验

李鸿儒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1月29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20日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工业发展从一穷二白到全球制造业大国,峥嵘岁月造就了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城市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众多工业区逐渐停工搬迁,全国各地遗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其中有许多工业遗址虽然文化及历史价值很高,但却在尚未评定成世界文化遗产之前,就被迫拆迁来为新的城市功能让位,在工业遗址的世界遗产评定及自身的活化利用方面,我国尚处在摸索阶段。而许多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已经经历了对工业遗址的价值评估和遗产评定的过程,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科学的对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的管理办法,形成了注重立法、保护及遗产整体环境协调的综合处理办法,达到了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发挥工业遗产的科学教育作用、历史展示作用,甚至还能够对遗产进行更深层次的再开发。国际上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工业遗址价值评定、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日本,德国,活化利用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工业是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具有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的强大造血功能,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工业文明的腾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正视工业发展历史,保留工业文明遗址,延续工业遗产文脉对我国进一步建设“制造强国”,实现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计划中就显示,预计到2025年时,中国将从“制造大国”飞跃成为“制造强国”,而到2035年,也就是第二个十年计划结束之时,中国的制造业将超越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的制造业。因此对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传承保护经验的学习,将是解决我国目前工业提质减量及城区老工业区腾退问题的重要借鉴途径。

2. 国际上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的保护活化经验

2.1. 日本群马县富岗制丝厂

2.1.1. 评定时间

2014年6月,群马县的“富冈制丝厂和丝绸产业遗产群”(见图1),经历了七年的等待之后,终于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作为日本近现代杰出的工业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即进入暂定名录)。群马县富冈制丝场参观者在2014年5月12日已经突破200万人,在日本具有很高的人气。

图1. 地图

2.1.2. 原始功能及历史意义

明治政府引进了西式制丝机械,试图通过大量生产生丝这种当时最大的出口产品来赚取外汇,以期获得更平等的对外贸易,进而推进产业近代化。群马县富岗制丝厂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日本海外贸易的起点,日本制造技术的发端,在日本的近代化和经济产业发展历程中,其作为产业遗产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具备独树一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日本开发的生丝大量生产技术,将原本仅一部分特权阶级的人可以享用的绢,向世界中的人们扩散了出去,将日常生活与文化变得更为丰富 [2] 。

2.1.3. 主要展示内容及吸引点

场地面积53738平方米:①缫丝车间(国宝),②东侧蚕茧仓库(国宝),③西侧蚕茧仓库(国宝),④首领馆(重要文化遗产),⑤蒸汽车间(重要文化遗产),⑥检查员馆(重要文化遗产),⑦女工馆(重要文化遗产),⑧铁水槽(重要文化遗产),⑨室内下水道和室外下水道(重要文化遗产)。

展示内容1——融合日法两国智慧的建筑物:

通过融合日本和法国的建筑建造技术,建造过程中采用了“木材骨架砖瓦结构”和“梅花砌砖法”,建造出的厂房造型非常独特,同时又是坚固、宽敞且易于使用的优秀工业建筑物。历经115载,制丝厂的经营者前后更换了好几任,这座工厂仍一如既往地稳健运作,这在全世界也很罕见。

“材料”、“构造”与“造型”综合考虑的设计手法,新材料——开创性的使用砖瓦材料;旧骨架——保留日式风格的木质房屋骨架;老屋顶——本地屋顶原始的片瓦结构。体现了融合创造的魅力,是实现日本与西洋建筑艺术结合的罕见之作。

展示内容2——高品质生丝生产车间·世界绢产业技术革新的重要舞台:

富冈制丝厂实现了生丝从有限量产到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以及世界和日本之间的“技术交流”。车间展示了从机器制丝到自动制丝机的技术发展,以及创新的养蚕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日本发达的制丝技术使其在世界绢产业的发展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并一跃成为技术革新的主要舞台。

展示内容3——制丝厂工艺产品和日用品的创意开发

制丝厂主题的手帕、丝巾、绘本、明信片、手机壳、包袋等,描绘着创业初缫丝车间景象的锦绘;富冈制丝厂的纪念品店,销售由富冈生产的丝制化妆刷等工具、含有丝绸精华的香皂等沐浴用品、蚕茧造型的茶果甜品和点心等。

2.2. 日本静冈县韭山反射炉

2.2.1. 评定时间

2015年7月,包含“韮山反射炉”在内的“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被收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韮山反射炉作为象征日本引进制铁技术的黎明期,被定为重要资产。

2.2.2. 原史功能及历史意义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政府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军事威胁当前,江户幕府痛定思痛,采取种种措施重整国防,在国内建设了八座反射炉,为铸造大炮、加强海防,韭山反射炉位于静冈伊豆之国市,是目前日本仅存的一座,具备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日本近代国防的真实印记,象征了日本引进制铁技术的黎明期。

反射炉周边有大片的静冈绿茶园,天气好时可越过茶园看到富士山,画面极美,人工与自然交相辉映,游客可以一次欣赏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2.2.3. 主要展示内容及吸引点

韭山反射炉总的占地面积共约3,016平方米,高度约15.7米,结构为连体2座(4个炉),炉体部分包括外部伊豆石砌体、内耐火砖拱弧砌体,烟囱部分包括砖砌体(竣工时粉刷灰泥)。

展示内容1——铸造使用的建筑物和周围的室外空间:

在反射炉周边的历史建筑均不复存在,用文字和影像手段展示,包括堆煤小屋、冶炼小屋、模具干燥小屋,及从邻接的韮山古川引水,以水为动力挖空炮身的锥台小屋、手工艺小屋等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各自承担大炮生产工艺。

展示内容2——交流互动·铸物体验及文创周边:

反射炉物产馆:保结合游客导览中心设置,展售反射炉文创周边及静冈地区风物特产;铸物教室:为激发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冶炼技术的兴趣,开设了“铸件制作体验”项目,通过钥匙圈制作来学习铸造工序,可以选择“反射炉”“大炮”“铁堆”“忍”等四种样式;官方网站免费提供文创周边图样下载:园区官网中提供多种尺寸的反射炉折纸文创图样下载,并附有详细的解说教程。

反射炉遗产并没有一般军工厂的森严沉重,而是以“明治维新”的求新精神和轻快明朗的昂扬气魄,向来访者展示日本打开国门、引进技术、加强国防的奋斗历史。

2.3. 德国鲁尔区·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

2.3.1. 评定时间

2001年“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埃森工业区保存完好的矿场,成为鲁尔区及德国重工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工业旅游的开发,彻底改变了区域内的功能环境,为正给鲁尔工业区建立了崭新的地区形象。

2.3.2. 原史功能及历史意义

德国工业发展的卓越成就,与鲁尔工业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埃森作为区内的中心城市,在德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产出了大量优质煤炭产品,为鲁尔区内的其他工厂提供生产必须的燃料,埃森矿业同盟工业区(即第12号矿区)内部的景观是整个德国煤矿工业的缩影,区内拥有从前煤矿工业生产区的完整空间环境及建筑结构,上个世纪建造的建筑具有突出的建筑文化价值,整个矿区作为实物历史,见证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的辉煌岁月,和曾作为当地基础工业的煤矿产业兴起和衰落的整个过程 [3] 。

2.3.3. 原史功能及历史意义

矿区分区(见图2):A区(12号矿区),鲁尔博物馆及部分工作室位于此;B区(老厂房区),包括规划设计中心、红点博物馆、餐厅等配套设施;C区(炼焦厂),其功能是作为厂区管理、综合服务和办公用房。

Figure 2. Schacht XII MAP

图2. 十二号矿区地图

展示内容1——代表了德国工业奇迹的建筑物:

从煤的开采到加工的全过程,游客可以在工业区内一目了然。在整个工业区,最为显眼的是被红色漆覆盖的双轴铁塔,原来是采煤使用的井架,U型的主体和L型的支撑,成为了现在工业园内的标志,也是昔日工业时代辉煌的象征(见图3)。

Figure 3. Schacht XII Tourist Photo

图3. 十二号矿区参观照片

展示内容2——洗煤塔改造的鲁尔博物馆:

第十二矿区是埃森市内寿命最久的矿山之一,它曾经是欧洲最大、最光彩夺目的无烟煤矿区,如今将核心建筑——洗煤塔改造成为了一座记录和展示德国乃至世界采矿发展史的工业纪念馆。馆内展示了当时实际使用的运矿机、锅炉房等设施。展馆向人们展示了鲁尔区的工业发展、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博物馆内既有永久性的展览也有一些定期的文化展览。

展示内容3——餐饮设施和旧厂房改造的餐厅酒吧:

餐厅主要集中在A区和B区,酒吧主要在B区结合赌场设置,部分直接采用厂房车间的原始空间材质,保留大部分结构性机具,配合室内工业风格餐厅的设计;另有一些采用现代简洁风格内饰,通过对景框景等手法,导入工业元素和矿业景观。

展示内容4——户外场地中工业风的体育游乐设施:

厂房之间修剪整齐的草坪以及纵横交错的人行道,让这里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游泳池更成为钢筋水泥丛林中最柔软的吸引点,将灰尘遍布的煤矿变成欢声笑语的乐园。

展示内容5——寒季娱乐,北欧漫长冬季的惊喜活动

利用平坦坚固的厂区地面,打造冰上运动场地,组织类型丰富且全龄适用的冬季娱乐活动,化劣势为优势,解决寒冷冬日旅游淡季问题。

展示内容6——全天候的活动设计

灯光冰场:利用泳池及厂区开阔平整的硬质地面,在冬季打造户外冰场,晚间结合灯光秀开放;户外剧场:在高大的机械架下部,结合开放空间设计夜间户外剧场;矿区夜市:结合其他活动设置,采用与灯光秀的主题契合的设计风格,向在室外活动的人群售卖食品饮料;烟火表演:利用工业建筑优良的防火特性,以及开阔的场地空间优势,在边缘地带设计节日烟火表演。

3. 经验分析

纵观日本和德国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经验,其在“城市文化复兴”方面成功的共同点在于将自身文化价值升华放大,做到与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相结合,激发来访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探索热情,同时借助丰富的商业娱乐活动,在不干扰遗址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业遗址的艺术张力,将空旷的工业废墟转变为热闹的城市乐土,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延续工业文化根脉,保留城市工业记忆 [4] 。日本的工业遗址普遍规模体量略小,其独特魅力在于丰富的周边产品和与大和民族传统文化及节庆仪式的深度结合,将濒临死亡的工业区打造成市民学习朝圣的工业圣地,将本国工业发展奋斗的历史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宣扬积极向上的文化正能量。德国的工业遗址相较来讲规模更大,其起步更早,产权交割明确,宏伟的工厂背景为现代文化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严谨的遗产保护红线将保护与利用合二为一,为城市发展和遗产活化扫清了障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成功经验在于,在工业遗产十分严苛的保护要求和配套开发限制面前,日本和德国都在兼顾保证遗产主体真实性、完整性,并注重与周边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实现了“城市功能再生”并且快速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本文认为他们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推进方式,二是活化利用途径。项目推进方式指的是在国家社会共同历史面前,工业遗产作为国民的集体记忆,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甚至专业研究人员、科学爱好者等不同主体均以不同的身份在关注工业遗产的发展,其中政府作为保护利用工作的推动主体,虽在调动公共资源层面具备优势,但因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共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优势更多的是体现在宏观引导和调控方面,当涉及到具体保护利用工作的时候常常不够灵活,这就需要引入其他社会力量来共同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通过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多元协作,实现各方优势的有机组合,集各方人力、物力、智力来协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工作。而活化利用途径指的是,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历史、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物质载体,如果保护利用工作仅仅停留在对其厂房和设备的简单展陈的话必将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的实践经验显示,成功的工业遗产项目中既要保证将物质遗产作为保护的核心,设置以单纯观赏为主的基本展陈项目,例如富冈制丝厂的老厂房游览,观众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厂房和设备;又要大力开发互动体验类项目,利用工业技术体验和科学原理展示互动来吸引观众,围绕工业遗产展开能够激发观众探索兴趣的参与式活动,深入浅出的向大众展示工业文化的魅力,例如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中的金属加工现场工作体验,观众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迷你小汽车底盘,利用真实的机械设备让科学技术变得真实有趣;同时,还要注重以工业遗产周边产品开发作为亮点,结合工业遗产的具体内容开发文创产品、食品用品等,例如八幡制铁所的巧克力造型螺丝、富冈制丝厂的蚕茧棉花糖、韮山反射炉的DIY铸铁钥匙扣等,将工业遗产文化元素凝聚在精致实用的产品中,让历史与现代社会建立联系 [5] 。

总的来说,只有结合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策划新的互动体验活动,来保持工业遗产作为科技代名词的长久吸引力,并利用持续更新、匠心独具的周边产品,来保障工业遗产文化形象的与时俱进,借助二者共同作用,不断丰富工业遗产中的展示和体验项目,才能够将工业遗产从一成不变、冰冷生硬的物质形体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保持人气和魅力的永不衰退。

4. 结论

在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历史上,出现了大庆、安阳、郑州等一批老牌工业城市,由于过于注重工业发展而产生了城市特色灭失和城市污染等状况,以及因早期对城市规划的忽视导致用地功能的失衡问题,都在当代凸显了出来,在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要在挖掘工业遗产再利用价值的同时,与城市文脉结合,助力区域形象转型,结合工业文化组织城市活动,将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作为催化剂,激发老工业城市的新活力 [5] 。同时政府应开放对话窗口,通过调研及公示等手段,吸收全社会的智慧和建议,鼓励全社会关心工业遗产发展的人们积极进言献策,并建立奖励制度。

目前我国早期工业粗放发展的带来的城市问题越发凸显,新旧冲突形式愈发严峻。在解决老工业区和城市更新问题时,一方面要促进老工业区的活力再现和工业遗产的价值再生;另一方面要完成工业空间功能置换,在城市更新困局中突围出来。同时,在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激发工业遗产的文化活力,因地制宜的推动遗产资源的创新活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利用多元力量,在保护中创新。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规范建立和立法工作,将遗产保护工作标准化,形成严格的问责制度,开放社会力量参与,为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广泛的推动力。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的关键在于聚焦城市问题立足城市需求,构建新的功能框架,将历史记忆与城市未来有机联结,通过文化重构和空间活化,才能让“工业坟墓”重新焕发生机。

文章引用

李鸿儒. 浅谈国际上世界文化遗产中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经验
Brief Analysis on the Experience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World Cultural Heritage[J]. 低碳经济, 2019, 08(01): 1-7. https://doi.org/10.12677/JLCE.2019.81001

参考文献

  1. 1. 阙维民.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工业遗产[J]. 经济地理, 2008(6): 1040-1044.

  2. 2. 邹怡. 日本是如何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gdxc_1652/201602/t20160219_2874358.shtml, 2016-02-19.

  3. 3. 刘伯英. 对工业遗产的困惑与再认识[J]. 建筑遗产, 2017(1): 8-17.

  4. 4. 刘伯英, 李匡. 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J]. 建筑创作, 2006(9): 24-30.

  5. 5. 尼尔•考森斯, 刘心依, 刘伯英. 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 1(1): 55-5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