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05 No.04(2016), Article ID:17982,10 pages
10.12677/SSEM.2016.54013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eative Promo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of Beijing and Taiwan

Xin Wang, Lili Zhang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un. 15th, 2016; accepted: Jul. 10th, 2016; published: Jul. 13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hich applied the thinking an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basic directions tha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tourism.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aiwan has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cultural and creative value is more fully reflecte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ijing and Taiwan have different policy, culture, resources and other conditions in the creative promo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advantages of mainland lie in the deep cultural diversity,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market and the creative class, as well as government forces, but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the land policy, the consciousness and quality of the farmers, and capital strength, etc. Beijing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area,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to get out new roads.

Keywords:Beijing, Taiwan, Rural Tourism, Creative Promotion, Comparative Study

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比较研究

王欣,张立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6月15日;录用日期:2016年7月10日;发布日期:2016年7月13日

摘 要

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与生产模式融入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与效益的基本方向之一。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文化创意价值体现较为充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北京乡村旅游的创意提升与台湾存在文化、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大陆的优势在于深厚多元的文化、快速成长的市场和创意阶层,以及政府力量等方面,但在土地政策、农户的意识和素质、资本力量等方面有局限。北京一方面应借鉴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更应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新的道路来。

关键词 :北京,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比较研究

1. 引言

创意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注重求新、求知、求奇的参与体验和具有文化创意的消费选择。乡村旅游作为当今都市消费群体日益倾向的旅游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其深度发展还需要文化创意的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可以推动乡村旅游升级转型,拓展产业链,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动力,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地一体化发展,在这方面台湾走在了前列,特别是其民宿产品,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大陆地区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首先应认识两者不同的发展背景与条件,从而为发挥自身优势,走出自己的道路打下基础。

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即是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模式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延伸和扩展乡村旅游产业链,以期满足消费者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的综合效益价值的实现方法。乡村旅游具有多角度发展方向,如生态旅游注重亲近生态和自然,而创意旅游与一般的乡村景观和生活方式不同,更强调在多种资源的基础上,深挖核心文化,采用多种加工方式,用现代创意阶层的理想方式构筑具有美好期许和精神归宿价值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因而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的创意提升依托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创业的融合,这也给各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思路和实现手段。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针对乡村旅游概念、动因和实证研究,Thompson通过对日本某乡村的研究证明现代乡村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认为维护地方传统、增强地方认同等是当地居民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 [1] 。Weaver以澳大利亚沿海Tamborine Moutain为例,分析了该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反映居民态度的差异 [2] 。Banks认为在就业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促进手工业的就业增长,尤其在影视、剧院、音乐及设计等行业 [3] 。目前,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研究主要从遗产保护和人类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进行的 [4] ,Richards从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角度,认为消费者遗产旅游的需求会随收入和教育程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受供给影响更大;在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方面,MacDonald通过加拿大乡村文化的研究,指出乡村旅游中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Beeton关于电影对澳大利亚乡村旅游形象影响的研究显示,如果媒体宣传的乡村形象与当前实际旅游形象不符,不仅会导致游客理解的混淆,而且可能使目的地失去某些促销机会,甚至对乡村旅游产生负面影响 [5] ;Dernoi L. A.对加拿大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看法 [6] 。

2.2. 国内研究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营造创意旅游氛围、延长乡村旅游环节。我国学者厉无畏等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 [7] 。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和实证个案的分析,尹振华认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应注重农耕文化,提高文化品位,采取“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策略 [8] ;王桂霞界定了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认为创意农业旅游是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创意旅游活动;王琼英、冯学刚认为今后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对乡村旅游者、旅游资源、经营管理、产品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及旅游六要素的研究 [9] ;段晓雪提出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模式,认为通过创意的激发,可以将乡村创意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10] ;诸丹、袁力认为创意农业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多领域价值内涵,倡导农业与旅游的创意融合 [11] ;杨红通过总结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提出福建省乡村旅游应注重智慧化、主题化、精致化等的发展,提升创意能力 [12] ;卢云亭等探索了创意旅游农业发展的五种模式,突出文化、资源、市场等作用 [13] ;刘军结合创意休闲农业内涵,分析了湖南创意休闲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14] ;韦丽云基于桂林龙胜发展创意旅游的优势,总结了创意战略下龙胜乡村旅游的提升路径 [15] ;钱静认为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政府应发挥的职能作用 [16] ;姚海林通过对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总结出北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7] ;苗润莲等从密云创意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创意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18] ;柳迪、姚思佳总结了台湾乡村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 [19] 。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创意提升的综合系统研究较少,主要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角度进行,但相关概念、模式和发展路径等并未统一,且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北京和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相关比较研究,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创意提升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3. 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由单纯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到注重休闲娱乐、参与体验,其间不断融入文化创意,打造出许多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时间、发展方向及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目前两地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的现状。

3.1. 北京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现状

北京市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目前处于品质提升阶段,其发展经历了由初期的规模小、类型少、水平低到现在规模较大、类型丰富、水平较高的过程,现在坚持走“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构建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村镇、特色民俗活动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市场结构也日益多元化。

(1) 特色塑造——从农家乐、民俗村到八大新业态。大陆地区农家乐最早起源于成都,历经自发萌芽期、推广发展期和规范成型期,其发展主要依托成都市区内的客源,为其提供餐饮、娱乐与休息等服务。目前,北京地区农家乐仍偏于餐饮娱乐型,形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消费方式,主要有观光游览、果蔬采摘、垂钓娱乐、休闲养生等各种旅游产品;其凭借良好的政策支持、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优势,与文化创意产业有一定的融合发展,但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经营规模较小,缺乏统筹规划;忽视文化内涵,品牌意识薄弱;散户家庭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制约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的因素。

有些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和发展需要,其农家乐主要以村落为标志得到规范和发展,如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镇赵家台。北京市通过评选市级民俗村、市级民俗接待户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民俗村由村委统一规划建设、宣传营销和接待服务,平均分配客源,以提高接待规模和服务能力,其一般依托景区,客源范围较窄。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而言,民俗村主要在住宿餐饮方面进行改进创新,如餐饮方面推出饺子宴、豆腐宴、特色农家菜,有机蔬菜采摘等产品,但受地域发展和创意能力的局限,加之营销渠道较少,客源不稳定,导致发展水平受到限制。古村落凭借悠久的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京许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通过创意旅游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旅游产品集中在观光游览、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形式。如门头沟灵水村、昌平区长峪城村、密云县遥桥峪古堡民俗村等是典型代表。但由于其日益商业化的空间格局,使有些村落的特色建筑遭到破坏,原始文化底蕴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此外,北京市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也推出养生山吧、山水人家、国际驿站、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生态渔家、民族风苑、采摘篱园等八种新业态,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特色塑造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的重要途径,随着惠农政策、创意资本等的进驻,北京乡村旅游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特色案例如柳沟豆腐宴、虹鳟鱼一条沟等,成为京郊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的典型代表。

(2) 创新开发——节事活动与大型文化项目。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作为一种特色旅游产品,能够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客源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北京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色,整合资源,创意策划出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如平谷桃花节、昌平草莓节、大兴西瓜节等,为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依托北京巨大的市场和资源优势,各种大型文化项目不断投建如古北水镇,其凭借司马台长城和自然古村落的资源优势,主推明清和民国建筑风格四合院,打造“长城 + 古镇”的历史人文风景区,成为京郊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3.2. 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现状

台湾地区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转变期和成熟期(至今)。从发展初期至今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针对各个发展时期出现的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尤其是2001《民俗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历经40多年的发展,见图1,台湾现有休闲农庄、民宿、休闲农渔业区、观光果园,还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牧场、休闲农场和教育农园等多种类型,通过完善的制度法令、成熟的规划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在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方面,注重创意,使台湾地区的乡村旅游进入到“文化为魂”的深度开发阶段,已形成主题类型多样、市场结构多元、注重参与体验的发展格局。在众多产品中,台湾民宿(指利用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与农林渔牧生产活动的家庭副业经营)通过借助当地文化,创意餐宿氛围,丰富乡村活动、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品质服务,使其成为旅游吸引的一部分,短短十几年间创造了“新兴旅游市场”,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创意品牌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影响,北京和台湾在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差

Figure 1.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ge in Taiwan [20]

图1.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阶段 [20]

异,北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受制于生态修复、政府工程、社区组织等多种因素,较台湾发展显著落后,但也出现很多创意产业的雏形,如山吧、国际村等,且发展规模、发展品质和创意方式都在不断提升。台湾地区乡村旅游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已形成较有规模和发展基础的创意民宿群,并具有国际化的品牌知名度。北京和台湾的乡村旅游发展各有不同,但都把创意旅游作为其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整合各种乡村资源,聚集优秀创意阶层,创新旅游产品,营造创意体验,注重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实现和塑造。

4. 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案例分析

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中出现了一些依托本地优势的创意度假区、创意民宿等,如北京地区的山吧和台湾地区三茅屋,成为区域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的典型代表。

4.1. 北京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范例——以怀柔雁栖不夜谷山吧为例

怀柔区雁栖镇地处京郊,依托独特的发展优势,其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转型升级,成为区域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发展初期,依托神堂峪景区开展农家乐接待,出现京郊1号农家和劳模山庄等,并带动周边乃至整条沟域乡村旅游的发展;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文化感知体验和回归自然,借助外部创意资本和投资力量,在临近的另一条沟域出现了以山吧、枫情山水、泰莲庭、那里等休闲度假产品,改变了原先简单观光游览的发展方式,而是以生态养生、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核心产品实现创意发展,见图2。无论外部装饰、内部设计还是整体氛围营造、产品细节打造都充分整合了各种原生态乡村资源,创新了乡村旅游产品体验方式,延伸了由观赏到休闲到度假到深度体验的发展产业链,用独具创意的思维方式构筑了具有精神慰藉的生态自然氛围,为旅游者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选择,促进了京郊沟域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创意提升发展。

山吧作为该区最早的乡村度假设施,起初是赵氏兄妹四人因郊区自驾旅游发现该地,为方便家庭休闲聚会而租下土地和建设成度假区的。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增大,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需求不断增大,山吧经营者们顺势而为,利用周边优美自然环境,主推依山而建的木屋住宿理念,营造出自由温馨的文化休闲氛围。在创建初期由于乡村土地政策限制,山吧设施被认为是违法建筑,随着后期山吧知名度和地区综合效益的提升,政府进行政策扶持和相关引导,使其能够扩大经营范围,相继建设了木屋别墅等餐宿设施,成为京郊重要的休闲度假地。同时,依托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人文

资源、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政府的鼓励支持,沟域内创意休闲度假设施产品不断延伸,并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开启了“不夜谷”时代。

4.2. 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范例——以台湾民宿三茅屋为例

台湾民宿兴起于80年代,见图3,主要分布在花莲、宜兰、南投、台东、苗栗等县,且有集中在特殊区域,形成民宿村、民宿群的现象,通过融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突出主题文化创意,打造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民宿产品,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态。民宿主题涵盖怀旧复古、乡村田园、人文艺术、异国风情等如以音乐为主题的老英格兰庄园,还有北部的新北市瑞芳区、中部的南投县埔里镇、南部的屏东县恒春镇、东部的台东县卑南乡等地,观光休闲产业大为发展,民宿遍布。独特的建筑风格、精致的房间布置、高品质的服务、优美的休闲环境和主人的亲和力等都成为民宿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民宿经营者运用文化和艺术等的创意产业思维整合传统、现代、乡村、城市等各种资源,创新出更具体验性、文化性和价值性的旅游产品,并深化主题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如以草莓为主题的民宿会开发种植采摘草莓以及草莓酒、草莓饼干等的多样旅游产品,提升综合效益价值。通过规范管理专业引导、提升民宿品牌质量、创意主题风格打造、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创新科技营销和整合业主联盟,走出了一条小而专、小而美的民宿产业发展之路。

三茅屋位于南投县桃米生态村,以简约欧式田园风格为主,具有11年的经营历史,主要是赖家三兄弟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创办的民宿,对于民宿的经营管理、对外联络、客房管理和餐饮都由他们自家人分工协作,其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由于土地是台湾居民的私有财产,因而具有较大的改造和经营潜力。该民宿主人以满足顾客期望为目标,对房屋内外部装饰、服务设施、氛围营造等各个细节进行改造,注重文化创意的融入,通过提供精致早餐、夜间导览解说服务、创意民宿设施、提供旅游咨询等积累感动服务,并有帮助游客完成梦想、分享专业知识等情感延伸服务,运用科技多元营销。同时,当地政府主管旅游、卫生、环保等部门每年都要对民宿进行检查和评估,特别是对安全、消防、饮食、服务态度和服

Figure 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in Yanqi town

图2. 雁栖镇乡村旅游发展变迁路径

Figure 3. Development of home stay facility in Taiwan [21]

图3. 台湾民宿发展历程 [21]

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并颁发许可证。三茅屋凭借其用心服务、追求完美的经营理念塑造了独特的民宿品牌。

4.3. 案例对比分析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起步阶段、创意提升发展的程度等有所不同,见表1

通过对北京和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案例——山吧和三茅屋,以及上述内容比较可以看出,现阶段北京地区乡村旅游创意发展各环节融合不足,存在资源挖掘、产品创新、营销推广等方面局限,制约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和转型升级;台湾地区则结合较紧密,走出一条旅游类型丰富、产品层次多样、服务质量较高、主题文化突出的小而精的创新发展之路。北京和台湾各有发展优势和存在局限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政府作用。京郊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政策较为保守,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政府以积极态度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服务和发展,出台支持政策、组织大型项目及进行宣传推广,如对山吧建设发展的支持以及后期雁栖不夜谷的打造。台湾乡村旅游发展早期由政府推动游乐区开发,加之农业委员会 “一站式服务”,文化建设委员会“社区总体营造策略”等支持政策,环保、消防等各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创新引导和规范开发,打造出民宿品牌。

(2) 资源基础。北京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文化根基深厚,从古村落遗址、自然生态、特色民俗文化到现代时尚艺术、影视动漫、会议会展等都有巨大发展潜力。台湾相比北京地区,资源体量规模较小,可挖掘和整合类型较少,综合型发展前景和竞争力较弱。相比三茅屋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山吧依托长城和北京国际大都会优势,资源基础优势更明显。

Table 1. Comparative study on rural tourism creative promo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aiwan

表1. 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比较

(3) 农户素质。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台湾农户素质较高,依托自身房屋土地等资源长期开发经营,更有意识进行创意提升、市场推广和深度开发,如三茅屋民宿的创意打造就依托经营者较高的经营素质。北京地区农户素质一般较低,不具备独立开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能力,因而短期内不能依靠农户素质的自我提升来促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只能推广“一村一品”等形式的整体建造开发和创新引导,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市场推广,如山吧就是外地资本和人才的进驻而不是由本地居民开发建设。

(4) 市场规模。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国内、国际消费人群,市场快速成长且消费力较高、注重精神回归和文化价值体验,这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山吧等创意性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即是依托北京强大的市场资源。台湾地区总体经济发展体量和人口消费规模与北京有较大差距,因而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劣势。

(5) 外部力量。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不仅依靠本地农户开发建设,更需要外部力量如文化创意投资人才的参与经营,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拥有各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人才,与台湾相比,在科技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各有所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在文化艺术、影视产品等方面超过台湾,且具备更强人力、资本等的发展储备。

(6) 土地政策。土地和房屋利用政策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地区土地利用和房屋流转受到限制,不利于外部力量的进入和开发经营,制约了产业的深度开发和规模发展,如山吧度假村建设初期曾因与土地政策不符而受到限制。台湾地区土地房屋属于私产,便于长期深度开发经营,且注重传承性,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也是区别两地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7) 经营主体。北京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主要是农户自主开发,随着市场需求品质的提升,出现了外部文创旅游人才的进驻,通过租赁土地房屋,进行创意化开发设计,提升发展品质;同时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开发经营成为重要的发展形式。台湾地区发展初期主要是农户依托自身土地房屋和周边资源开展乡村接待,发展到资本企业进入的多元休闲业态经营,到为避免企业财团过渡干预,相关农民组织联合成立公司参与经营的新方式。

总之,乡村文化创意旅游发展需具备多方面条件才能更具竞争力,北京地区拥有良好的文化根基、市场和文创人才等优势,也存在制度政策、经营模式等的限制因素;台湾地区拥有精细化运作模式等优势,也存在市场空间、资源体量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两地区在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中虽处阶段不一样,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5. 结论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成为消费者回归自然、愉悦身心的重要消费选择,在文化创意经济时代,通过北京与台湾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比较,探索乡村旅游的创意提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 尝试农村土地政策的局部突破

根据具体区域的产业发展条件,在局部地方进行有限的土地政策调整改革试验,吸引有关资金和技术进入乡村旅游领域,带领乡村旅游的提升发展。当前的农村土地和房产等政策不利于集中经营、扩大面积,也不利于外部投资者的投资进入,仅凭农民自身的资金、意识和能力,以及分散的状态(东部地区的农家院落普遍只有四分地甚至更小),很难实现充分的发展提升。

5.2. 充分发挥政府和集体的作用

发挥政府行政资源较多的优势,从整体发展上多做工作。做好整体规划、营销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成立专门负责机构,进行规划引导,加大从业者教育培训,突出农民参与性,加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合理调整土地制度和房屋利用政策,通过土地流转加强以村为单位的整体开发建设,或吸引外部投资主体参与经营;开发大型标志项目,吸引多方投资,加强营销推广,开发乡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重塑精神回归和文化体验的休闲聚集区。

5.3. 注重文化的挖掘和创意开发

系统整理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时尚文化和现代需求相结合,整合乡村旅游发展资源,提升文化创意内涵,创新科技产品体系,打造主题化、创意化休闲旅游产品。综合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乡村多种产业链间创意融合发展,增加附加值。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注重参与体验,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活动项目,增强吸引力。将“一村一品”、“沟域经济”等的创新开发推向深入,赋予独特的人文内涵。

5.4. 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创新市场营销

文化与市场是北京与台湾地区相比较的两大核心优势。应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如网上订购、口碑营销等,注重科技创新,走品牌营销之路;加强跨区域产业互促,共享市场资源,形成序列产品,实现融合发展,如北京蔡家洼生态观光园是台湾地区投资者开发建设和经营的,在北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北京可借鉴台湾注重主题和创意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和条件,精细化适度集约化,扩大经营范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乡村旅游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更加注重主题多元化、服务标准化、体验参与化、营销多样化和设计创意化,从而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形成持久竞争力。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12CGL058)》;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编号:YETP1517);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14JDJGB014)。

文章引用

王 欣,张立莉. 北京与台湾乡村旅游创意提升发展比较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reative Promo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of Beijing and Taiwan[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6, 05(04): 125-134. http://dx.doi.org/10.12677/SSEM.2016.5401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Thompson, C.S. (2004) Host Produced Rural Tourism: Towas Tokyo Antenna Shop.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 580-600. http://dx.doi.org/10.1016/j.annals.2003.11.004

  2. 2. Weaver, B.D. and Lawton, J.L. (2001) Resident Perception in the Urban rural Fri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439-458. http://dx.doi.org/10.1016/S0160-7383(00)00052-9

  3. 3. Banks, M. (2010) Craft Labour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6, 305-321. http://dx.doi.org/10.1080/10286630903055885

  4. 4. 李霞.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 郑州: 河南大学, 2013.

  5. 5. Beeton, S. (2004) 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 Has the G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ge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 125-135. http://dx.doi.org/10.1002/jtr.479

  6. 6. Dernoi, L.A. (1991) Canadian Country Vacations: The Farm and Rural Tourism in Canada.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7. 7. 厉无畏, 王慧敏, 孙洁. 创意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 旅游科学, 2007, 21(6): 1-5.

  8. 8. 尹振华.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 旅游学刊, 2004(5): 40-44.

  9. 9. 王琼英, 冯学刚.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 115-120.

  10. 10. 段晓雪. 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1. 11. 诸丹, 袁力. 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新: 创意农业助推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以四川省成 都市为例[J]. 农业经济, 2009(9): 54-57.

  12. 12. 杨红. 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台湾乡村旅游发展为启示[J]. 城市旅游规划, 2014, (7): 238-239+242.

  13. 13. 卢云亭, 李同德, 周盈. 创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初探[J]. 农产品加工, 2010(1): 36-39.

  14. 14. 刘军. 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与模式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0(4): 58-61.

  15. 15. 韦丽云. 创意旅游: 乡村旅游提升战略——以桂林龙胜为例[J]. 中共桂林党校市委学报, 2010, 10(4): 19-23.

  16. 16. 钱静. 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产业结构创新为例[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 (2): 14-17.

  17. 17. 姚海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北京为例[J]. 商业经济, 2009(10): 101-102.

  18. 18. 苗润莲, 时艳琴, 李梅. 密云创意农业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J]. 农学学报, 2011(11): 65-68.

  19. 19. 柳迪, 姚思佳.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23(7): 68-70.

  20. 20. 孙萍.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历程探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13): 3930-3932.

  21. 21. 周琼. 台湾民宿发展态势及其借鉴[J]. 台湾农业探索, 2014(1): 13-1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