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6  No. 05 ( 2018 ), Article ID: 27659 , 5 pages
10.12677/ML.2018.65077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Features of Zhongxiang Dialect

—Take “Tiandao” as an Example

Huan Yan, Dongxiao Zheng, Xue L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Received: Nov. 1st, 2018; accepted: Nov. 15th, 2018; published: Nov. 22nd, 2018

ABSTRACT

In Zhongxiang dialect, the word “tiandao” has the following two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has two pronunciations: [t’iεn24tau214] and [t’iεn24•tau]; second, in addition to the meaning of “tiandao” in modern mandarin, the “tiandao” in Zhongxiang dialect also retains the meaning of “weather” and “time”. It i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Zhongxiang dialect to interpret “tiandao” as “time”, but its meaning can only indicate the late time.

Keywords:Zhongxiang, Dialect, Tiandao

钟祥方言词汇特色浅析

——以“天道”为例

严欢,郑东晓,李雪

遵义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2日

摘 要

钟祥方言中“天道”一词有以下两个特色:一是有两种读音:[t’iεn24tau214]与[t’iεn24•tau];二是在含义上,除了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天道”一词的意义外,还保留有“天气”和“时候”两个意义。将“天道”理解为“时候”是钟祥方言的最大特点,但其含义只能表示时候较晚。

关键词 :钟祥,方言,天道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文失求助于野:随着普通话词汇使用越来越规范化,很多词原有的一些意义和用法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而将这些特殊性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补充到语言学和语言发展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方言由于受普通话规范化的影响较小,其中很多词汇还保留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一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的词,在有些方言中也能觅得其踪迹。因此,对于语言发展史研究来说,方言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向度。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服务于一定地域的人民,并作为低级形式附属于全民共同语的高级标准形式” ( [1] , p. 1)。钟祥地处湖北中部,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700多年。钟祥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其词汇系统与今天的普通话虽然非常接近,但在语音、词义或具体用法上仍然存在很大不同,在低级形式与高级标准形式之间形成了引人入胜的特色。

钟祥方言的地域特色引起一些语言学专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如赵元任曾几度考察钟祥,对钟祥方言进行专门研究,并出版了《钟祥方言记》;萧国政撰写了《钟祥方言本字考》;最近的重要研究成果有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钟祥方言研究》等。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其重在读音和单字的解读,而对词汇的研究偏少,故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天道”是中华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之一,在现代汉语和钟祥方言中都存在,故本文以“天道”一词为例展开比较研究。首先,本文将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天道”一词本义、衍生义及语法功能。其次,以上述研究为参照,分析钟祥方言中“天道”一词的特色。最后,试从研究钟祥方言中“天道”一词的特殊用法和历史变化来窥探钟祥方言的特色以及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过程。

2. “天道”的本义及语法功能

“天”的含义有五种,就其根本义而言,指向自然之天;“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指事物发生、发展、演进的规律 [2] 。如《论语》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处“天”指自然之天。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自然之天流行演化的外在显现。

将“天”与“道”连用最早出现在《周易》,其言有三:

1)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2)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3) 天道以下为用,资始而流形于下也。

在《易经》中,“道”分为天、地、人三个系统,三个体系具有各自独立的、客观的演变规律。其中,“天道”内含光明,是事物产生演变的最初动力,并自上而下普照大地和人世间;地道卑微而上行以顺承天道。以此可见,《周易》中“天道”一词的基本义仍是取“天”和“道”的本义,指自然之天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并且该规律成为地道、人道的立法依据;在语法上,主要是以主语的形式出现,作为宾语出现的较少。后世有关“天道”的词条都承续这一含义。比如,

1) 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庄子》)

2) 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六韬》)

3)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道难测,故圣人但修人事。(《荀子》)

百草春生而秋实是“天道”发展演进的具体表现,只是天道运行之规律难以认知,人不可妄加测度。

3. “天道”的衍生义及语法功能

“天道”的衍生义有以下五种。

一是天道、地道、人道三者间的关联,即不再关注天道对地道、人道的资始地位,而是转向三者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尤其重视天道与人道之联系。在语法上多以主语或宾语的形式出现。

1) 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道德经》)

2) 能通于天道人情者可以为其主。(《管子》)

3) 天道圆,地道方,圣王之所以立也。(《吕氏春秋》)

烦浊、多欲在乎人之心,其虽以天道言之,实则指人;而能通天道人情者又舍人其谁?天道的本源性地位正在下降,人道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宰性逐渐增强。因此,从天道与人道相互联系的意义上讲,天道即人道,即人之所当为。

二是“天道”是人事发展的正理,即“天理”之意。在语法上则多以宾语的形式出现。

1) 虏侵边远,杀吏民,甚逆天道。(《汉书》)

2) 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纪君祥《赵氏孤儿》)

3) 我不信天道,故不言天道之不公。(陈毅《哭叶军长希夷同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的论述多侧重于性善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重视用道德、人文关怀引领人的全面发展,此既为人事之正理,又是人间万事取舍之准则,而违背了这个正理即是没了天道。

三是“天道”具有人对事物正确认知的含义,在语法上除了继续承担主语、宾语功能之外,出现了不定代词作形式主语,实际主语后置。

1) 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道德经》)

2) 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道也。(《文子》)

“天道”一词本是“天”在前“道”在后。其含义侧重于道由天而生。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追求对“道”的认知,“天”反而成为认知的对象。比如汉代以前,不管用于自然规律还是借用于治国、治兵上,天道的意思都是“上天演变的规律”。从汉代开始,天道除了其本义以外,慢慢引申出人的正确认知之意。

四是“天道”具有天气的含义。“天道”作“天气”解读,最早出现于白朴的元杂剧《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如今暮春天道,是好伤感人也”。此处以天道形容某个季节的天气。此种用法又如“冬月天道,溪水正涸,虽是只有一二尺深浅的水,却寒冷的当不得” (《水浒传》)。后又见于《窦娥冤》和《王侯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动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 (《窦娥冤》)。“这般国家祥瑞,好冷天道呵” (《王侯宴》)。上述两例以天道指代天气的冷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天道”作“天气”之义解读时,用法用得比较广泛,可以指天气热、天气冷,也可以表示某个季节的具体天气。

明清时期,随着小说的发展,“天道”作“天气”解读出现得更为频繁,并且这种现象延续至今。比如:

1) 北人寻常家食也,因天道阴寒,受之寒湿之气。(《绣虎轩尺牍》)

2) 条条地睡着一个大汉,天道又热。(《水浒传》)

3) 天道温和,可以冷饮。(《聊斋志异·陆判》)

4) 天道热,不想吃个瓜?(《红旗谱》)

五是“天道”具有“时候”的含义。“天道”作“时候”解读的现象出现得比较少。最早可见于元代无名氏的《杀狗劝夫》和郑廷玉的《金凤钗》。“这早晚天道,也不是你来的时候” (《杀狗劝夫》),“天道晚了,喒歇息了罢” (《金凤钗》)。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现象虽然出现得少,但同样经明清并延续至今。如“看天道不早,她要回家去” (《红旗谱》)。从为数不多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天道”作“时候”解读时,其使用很受局限:只能做句子的主语,很少受形容词的修饰,并且只能用于表示“时候不早”的意思。

“天道”作“天气”、“时候”解读首先出现于元曲中,而元代以后,戏曲盛行,并发展成为民间大众艺术;在语法上,天道与冷热、早晚等形容词相结合共同构成主语、宾语、状语。据此特点,笔者以为作为“天气”、“时候”之意的“天道”很可能最初就是某一个地区的方言,并随着该地地方戏曲的传播逐渐传播开来。尔后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其作为白话文中的口语词慢慢进入书面语,使用面越来越大了。

4. 钟祥方言中“天道”的特色

在现代汉语中,“天道”,无论是表达本义还是衍生义,读音都是[t’iεn⁵⁵tau⁵¹],比如“天道酬勤”、“天道无常”等。而在钟祥方言中,“天道”的读音分两种:当作本义解读时,即表示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时,“天”是阴平调,“道”是去声。赵元任说:钟祥方言中的阴平为中升调24,去声为低降慢升转调214,( [3] , P. 9)所以此时“天道”应读[t’iεn24tau214]。当作衍生义解读时,即表示“天气”、“时候”等义时,“天道”的读音为[t’iεn24•tau],此时“道”读轻声。比如,天道[t’iεn24•tau]这么晚了,你还出克[k’ə] (钟祥方言,去的意思)搞么事[mə214•shi] (搞么事,湖北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做什么”)。

就语法功能而言,作为“天气”之意的“天道”与现代汉语中“天气”的意义与用法基本一致。可以作句子主语,如

1) 天道变凉了,要多穿点衣服。

2) 天道好热啊,真想吃个冰激凌!

也可以做句子的宾语,如

1) 一会儿出太阳,一会儿下雨,真不晓得是什么天道。

还可以受形容词修饰,如

1) 这么好的天道,真适合出去玩。

在钟祥方言中“热天气”、“冷天气”分别叫做“热天道”、“冷天道”。

“天道”作为“时候”理解时,其适用范围则很受局限,只能表示“时候不早”或“时候较晚”的意思,一般用于句子开头作主语,并且不受形容词的修饰。比如,钟祥方言一般不说“这么晚的天道”,而只说“天道这么晚”;钟祥方言表达“时候很早”时跟普通话的说法一样,一般说时间还早或时候还早,而不说“天道好早啊”或“这么早的天道”。

整体来看,钟祥方言中“天道”的含义侧重于对天的表象的描述,而不是对道背后运行规律的认知。钟祥方言对“天道”一词的使用,较少涉及天道运行的背后规律,更多的是天道自然之变化,比如指天气冷热,时间早晚等;较少涉及对道的认知,比如社会发展正理、道德情感、人文关怀等。

而这一点不仅在钟祥方言中出现,在其它地方方言中同样存在。“天道”不仅在钟祥方言中有“天气”的意思,湖北很多地区都有这个意思,如武汉、京山、荆门、天门、恩施、十堰、咸宁等地。朱建颂在《武汉方言概要》中认为,武汉人常说“天道好”“热天道”“冷天道” ( [4] ,P. 65)。王宏佳在《咸宁方言词汇研究》中提出,在大冶,通城,赤壁等地方言中“天道”都有“天气”这一用法 [5] 。《四川方言词语考释》记载:“天道”有“天气”的含义。依此可见,在整个西南官话中,将“天道”作为“天气”来解读,这种形式比较普遍。经过以上分析,笔者以为钟祥方言中“天道”作“天气”讲时,其适用范围的大小与其在元代出现时的适用范围大小有关,是对元代时“天道”新出现的含义和用法的保留和发展。

就笔者所查资料来看,天道作“时候”解读,这一含义在其它方言中还没有见到,是钟祥方言的特例。只是在钟祥方言中“天道”作“时候”讲时,具有单一性,只能表达时间晚的含义。该含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却以方言的形式在钟祥话中被保存了下来。

5. 结语

“天道”一词只是钟祥方言众多特色词汇中的一个,本文仅是粗浅地分梳其含义的种类,并历史地考察其演变之路。随着地方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文化自信战略的实施,对地方方言的研究必将引起更多学者的瞩目,研究成果也会更加全面、更加细致,这对于方言学研究以及汉语语言史的丰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金项目

课题基金项目编号:2016JWP-4。

本文章受遵义医学院硕士科研启动资金支持。

文章引用

严 欢,郑东晓,李 雪. 钟祥方言词汇特色浅析——以“天道”为例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Vocabulary Features of Zhongxiang Dialect—Take “Tiandao”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18, 06(05): 671-675.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5077

参考文献

  1. 1. 黄景湖. 汉语方言学[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7.

  2. 2. 刘震. 重思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价值[J]. 哲学研究, 2018(6): 7714.

  3. 3. 赵元任. 钟祥方言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4. 4. 朱建颂. 武汉方言概要[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65.

  5. 5. 王宏佳. 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