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0 ( 2022 ), Article ID: 56579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10280

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综述

张颖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2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30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0日

摘要

目前,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研究对象广泛,研究角度多样,而且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有所拓新,其中既有专书研究,又有个案研究,既有共时的描写,又有历时的探源,但总体而言,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本文主要从时间顺序角度出发,对古汉语不同时期的时间副词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和述评,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概述相关研究方法,并对古汉语时间副词可继续研究方面做出适当补充,以期对今后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综述

Ancient Chinese Time Adverb Research Review

Ying Zha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Sep. 5th, 2022; accepted: Sep. 30th, 2022; published: Oct. 10th, 2022

ABSTRACT

At present, ancient Chinese time adverb research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Not only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wide,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diverse, but also the research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expanded. There are common descriptions and the source of exploration, but in general, the theoretical depth and breadth of ancient Chinese time adverb research are not enough, and there are many tasks that need to be done. This article mainly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order, and briefly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time adverb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ncient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outline the relevant research methods, and make appropriate supplements to continue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time adverbs. In addition, it is expected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 of the time adverb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ime.

Keywords:Ancient Chinese, Time Adverb, Research Review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副词作为虚词的一个小类,一直是汉语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在汉语的词类体系中可以说是争议最大、分歧也是最多的一类。时间副词是从副词的语法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次类,出现和使用频率很高,具有作为副词的一般特点,同时又与副词的其他小类有明显区别,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因此对时间副词进行研究早已成为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应是始于黎锦熙(1992)的《新著国语文法》。该书不但使用了“副词”这一术语,而且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作出了详细的分类描述。黎锦熙把副词分为时间副词、地位副词、性态副词、数量副词、否定副词和疑问副词六个义类。他对时间副词的定义是:“表明动作的时间,或缓急、久暂” [1]。具体的解释是:表示有定时间的词,如日子、月份、季节等,大都是实体词;然而在叙述句中,他们总是在“副位”,还有一类专从“时间流”中区别某种动作的一个时限,或表动作的持续,或表动作的反复;多从名、形、动(或短语)的“副附”用法,渐渐成专用的副词,这就是“时间副词”。在此之后的诸多学者也都有谈到“时间副词”,但很少有人对什么是“时间副词”作出明确界定,而大多是从语义的角度做出简单的说明,然后采取列举的方式来谈时间副词。由于缺少明确的概念,各家在时间副词的认识上便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即对什么样的副词可以算作是表示时间意义的副词是存在分歧的。关于时间副词的研究,历年研究者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做出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2. 时间副词的分类

“时间副词”在副词系统中占了很大比重。作为副词的次类之一,“时间副词”内部全体成员在功能方面基本具有一致性。因此,对“时间副词”进行再分类主要依据的就不再是语法功能上的特点,而是语义特征的标准。

早期对汉语时间副词进行的分类研究集中在一些语法或副词研究的著作中,

如黎锦熙(1992)《新著国语文法》中对时间副词采取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不定时的四分法。王力(1985)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将时间副词分为八个小类 [2]。吕叔湘(1990)的《中国文法要略》对“三时”及“动相”的讨论中,也部分地涉及到了时间副词的分类 [3]。陆俭明、马真(1999)在《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中,专章介绍了现代汉语的时间副词,并把时间副词分为两类,即“定时时间副词”和“不定时时间副词” [4]。同样将时间副词进行二分的杨伯峻、何乐士(1989),在表时的时间副词下面又分出“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这个表时体的小类等等,使得这个分类系统变得比较复杂 [5]。杨树达(2007)《高等国文法》建立了以划分词类为中心的独特语法体系,将时间副词划分成了十四个小类 [6]。还有一种分类方法为许多研究者所赞同并吸取,即张谊生(2005)的三个层级、四个角度分类法 [7]。首先,他把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划分为时制副词和时态副词两类,同时,依据所述事件在时间轴上所占据的长度,将时制副词分为表时段副词和表时点副词,又按照所表事件同客观情状或主观认识的实际联系情况,将时态副词又划分为有定和无定。再次,依据事件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次数的多少,把表频副词依次划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类,又根据两个或多个事件在时轴上排列时,是重前后的顺序性还是相似性,将表序副词划分为表次序与表重复两种。相较而言,这种分类方式可称得上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张谊生的这个分类体系被许多人采纳。

3. 时间副词的断代研究

关于汉语的时间副词乃至时间表达,现代汉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而从汉语史角度研究汉语的时间表达问题,其成果不那么显著。2000年以后,涌现出一批关于古汉语时间副词的专书研究,这也是研究者们研究时间副词的主要手段。近些年对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逐渐向个案转变,成为现阶段时间副词研究的热点。

3.1. 上古时期

李杰群(2002)《<商君书>的时间副词》 [8] 对时间副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指出该书有时间副词12个,根据语法意义分为将来、过去、现在、同时、经常、短暂、最终等类。孙尊章(2007)等人的《<论语><孟子>时间副词比较研究》 [9],在对两部专书的时间副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有些时间副词的使用有一个反复过程的结论。《论语》中“常”、“常常”、“卒”、“姑”、“恒”、“且”、“乍”不用作时间副词,而《孟子》中它们都用作时间副词。《孟子》中的时间副词使用频率大大高于《论语》,这同上古前期到中期时间副词猛增的现象一致。王长华(2010)《<春秋繁露>时间副词浅议》 [10] 从语法角度对《春秋繁露》中的时间副词进行全面分析描写,该书中单音节副词占绝对优势,而双音节副词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也体现了先秦至两汉时期古汉语中仍然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在语法功能上,《春秋繁露》中的副词可以做状语,修饰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谓语或单独用于句首。从《春秋繁露》中,可以看出先秦至汉初时间副词已比较丰富,语法功能也已逐步清晰、稳定。林松(2011)《<盐铁论>中时间副词的功能》 [11],对《盐铁论》中的时间副词进行考察与研究,以探索时间副词的功能及语义指向,理清汉语副词的发展与变化的足迹。王金芳(2011)《<诗经>时间副词考察》 [12] 对《诗经》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讨论,勾勒出时间副词的大致情况。《诗经》中的时间副词涉及六类,即表初始、表过去、表正在、表将来、表暂且、表终竟,一共总结出25个,分别出现在风、大雅、小雅、颂各部分。《诗经》中丰富的时间副词反映出人们时间意识的形成及语言表达的精细化。张守涛(2012)《<左传>时间副词研究》 [13] 通过全面梳理该书的时间副词,将先秦时间副词的研究深化,勾勒出了《左传》时间副词系统的大致面貌,揭示出了时间副词的继承和发展轨迹。李彩琴(2017)《<吕氏春秋>时间副词研究》 [14] 通过详尽的考察,得出《吕氏春秋》时间副词共有82个,共出现了1339次,单音时间副词有42个,出现频次1151次,复音的有40个,但出现频次只有188次,两者相差悬殊,充分说明吕书中单音时间副词更为活跃。除了对专书中的时间副词进行研究,也有研究者对古代汉语某一时期的时间副词进行研究,如孙尊章(2005)《先秦时间副词研究》 [15] 对先秦时间副词进行了断代的专题研究,描述了先秦时间副词产生发展的情况,在理清先秦时间副词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文化思维的角度,对先秦时间副词的发展做出一些解释。孙尊章、徐凌(2012)《先秦时间副词的特点及其发展》 [16] 在重新界定时间副词的基础上,选取殷商到战国的有关语料分析先秦的时间副词,得出由于早期时间副词发展处于较低阶段和史料缺乏,先秦时间副词中单音节词占多数但双音节词有所发展,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远较表示现在和未来的丰富,表示快速和频度高的时间副词远多于表示缓慢和频度低的等等。个案研究如焦一和(2017)《上古汉语的时间副词“既”》 [17] 等,对时间副词“既”进行专门的讨论。综上各家的研究,上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集中在对专书的研究中,且多采用统计和描写的研究方法。

3.2.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多样。学者们在研究时间副词时对各类语料都进行了发掘和利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中古时间副词研究主要以志怪小说、汉译佛经、史书等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多采用穷尽性统计的方式考察某一专书的副词或时间副词全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总结时间副词特征,此外,也会在专书时间副词研究中分析中古时间副词的产生和形成机制。许卫东(2006)《<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 [18] 对该书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他根据典型化理论对时间副词进行了界定,确立了时间副词的外延,即具有[+时间]这一语义特征,对《高僧传》中的时间副词作了穷尽分析,列举时间副词在《高僧传》的用例,并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其中结合现代汉语“认知学”的理论进行语用意义上的分析之后,与上古文献进行对比继而分析词项发展的来源和过程。但对时间副词的界定及分类标准是在《高僧传》时间副词词项上进行的,并不完整。较为系统的关于时间副词的专书研究还有张彩琴(2007)《<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 [19],对这两部书的时间副词进行了穷尽描写和对比分析,探讨了十个时间副词的来源。李亚(2007)《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 [20],主要依据杨伯峻、何乐士对时间副词的分类方法,对变文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与《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中古时期复音化趋于成熟的结论。梅光泽(2010)和王家令(2010)的同名论文《<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 [21] [22],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差别不大,都对《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时良兵(2004)《支谦译经副词研究》 [23] 和宋相伟(2011)《义净译经副词研究》 [24] 先分类说明一类时间副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并列举出佛经中的用例,对于时间副词的特点和演变过程都是在与其他类副词中做个别探究。张丽(2017)《<妙法莲华经>副词研究》 [25] 首先依据杨伯峻,何乐士先生的观点,再综合《妙法莲华经》中时间副词的具体情况,按照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来分类。每一个分类中举出书中的时间副词,用《说文解字》、《广韵》等词典解释其本义和词义引申脉络,总结出现频数和语法功能,最后举出用例,其后讨论了“即”“渐”的源流发展。金艳丽、周阿根(2017)《<广异记>双音节时间副词研究》 [26] 一文选取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的唐五代传奇小说《广异记》为研究语料,穷尽性地考察其中的双音节时间副词面貌,对其中时间副词分九类进行分析,列举词项,举例句说明词义和语法功能,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构词方式,简要说明了双音节时间副词的形成原因。除了对时间副词进行宏观的整体研究外,对某一个时间副词或某一类时间副词进行静态的共时描写或对其源流演变的语法化历程进行考察,这种微观的个案研究在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中也不乏其例。李红兰(2020)《<百喻经>副词连用初探——以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连用为例》 [27] 以《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穷尽式的统计,对时间副词与各类副词的连用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百喻经》副词连用的特点。除了专书时间副词研究外,严月(2020)《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 [28] 以中古时期的文献语料为研究对象,对中古汉语时间副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录,并且结合数量统计进行分析,探究了中古新生时间副词语法化过程,揭示出时间副词的历时变化途径和机制。

综观上述关于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虽然对很多语料都进行了挖掘和利用,但是在采撷广度上还是不够,基本上都只是盯着几种典籍。其次,不管是专书中的研究还是个案中的研究,大都是停留在“句法和语义相结合”的统计描写阶段,没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缺乏语言系统的意识,研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再次,尚无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古汉语时间副词词项,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严谨的中古汉语时间副词体系。

3.3.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系统的专书副词研究中也有不少关于时间副词的介绍,杨朝霞、乔樵(2008)《<红楼梦>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考察》 [29],通过对《红楼梦》中的14个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与近代汉语内部其他文献以及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反映出近代时期表将来时间副词的发展情况。较为系统的专书研究还有司冬颖(2010)《<禅真逸史>时间副词研究》 [30],以《禅真逸史》书中的时间副词为考察对象,遵循语义特征原则和句法功能原则,确定该书中有189个时间副词,并与其他研究成果相比较,数量大致相同。这表明《禅真逸史》中的时间副词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薛瑾(2010)《<儿女英雄传>时间副词的计量研究》 [31] 结合语料实际,以语义和语法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对《儿女英雄传》中152个时间副词作穷尽式的分类考察,将它们分为十三类。通过研究发现《儿女英雄传》中的时间副词仍保留了古代汉语时间副词的一些用法,新词出现多种语义和语法关系,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相比较,其搭配关系则更为丰富。同时,《儿女英雄传》中的时间副词还体现了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李欢(2011)《<儒林外史>时间副词研究》 [32] 时间副词研究采用频率统计、语义语法范畴、配价理论等语言研究方法对《儒林外史》一书中出现的时间副词进行分类,并对其语义语法功能进行研究。闫瑾(2015)《<歧路灯>时间副词研究》 [33] 穷尽式地考察该书中的时间副词,对其语法现象进行分类描写和定量分析,通过描写和比较分析,发现了《歧路灯》时间副词的一些特点,比如每一小类时间副词中,双音节词占多数,但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更高;大部分时间副词是从上古和中古时期继承下来的;有些复合时间副词的语素的组合关系还没有定型等等。李海云(2007)《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 [34] 以近代汉语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分类描写展现其发展变化,从而总结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的特点。蒋丽(2009)《近代汉语不定时时间副词研究》 [35] 以近代汉语时期出现的不定时时间副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详尽描写各个不定时时间副词的来源及发展演变情况,从而窥探近代汉语时期不定时时间副词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张彧彧(2012)《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 [36] 对近代汉语时间副词进行了专题研究,选择了多种重点考察的语料,并利用语料库和已有研究成果,扩大语料范围,对近代汉语的时间副词进行了一项“描写+解释”的分类考察。近代汉语个案时间副词研究如付义琴、赵家栋(2007)《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 [37],考察了明代小说中与“正在”相关结构句式之间的相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时间副词“正在”的语法化历程。

综上可以看出,相较于上古和中古的时间副词研究而言,专书的研究角度更广,内容更加详尽,对个案时间副词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仅做语言现象的描写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古汉语时间副词,要多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共时分析和历时考察,把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4. 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方法

4.1.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性有利于比较客观地发现问题,而定量则使研究更具客观性、严密性和说服性。在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中,各家基本上都是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穷尽性数量统计的方法,加以定量的描写与分析。穷尽性数量统计的研究方法既能确定某种语法现象的数量,搞清是否存在质的差异,又迫使研究者必须面对专书的全部研究对象,这样就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使结论更加客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的描写和统计,不仅让我们对某个语法现象有了深刻了理解,而且对历时比较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如许卫东(2006)《<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 [18] 就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加以定量的统计。

4.2.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结构主义语言学从索绪尔开始严格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实际上有许多共时现象离开了历时因素就解释不清,而历时现象也要以共时现象为基础。在进行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同时对比的研究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汉语时间副词为例,时间副词的主要来源是实词的虚化,这种虚化是何时、缘何产生的,需要一个历时的参照,要想更深入、更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就一定要将共时研究与历时比较结合起来。不管是时间副词作为副词整体中的一个小类的研究还是时间副词是唯一切入点的研究,都要注意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结合历时的考察。如王家令(2010)《<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 [22] 在对《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的出现频率、句法功能、语义特点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后,又从历时的角度把《世说新语》中的时间副词和上古时期的时间副词进行了比较。

4.3. 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

参考、借鉴不同的理论方法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将同一个问题挖掘得更为深入。可以是采取直证的研究方法,如传统小学理论中的训诂方法,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时间副词的兴替、混用等问题;也可以是基于其他语言而产生的理论方法,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如语法化理论方法,语法化是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虽然研究的目的是要解释共时现象,但语言现象的发展却是个历时过程。研究这个过程有两条主要的路径,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除了语法化理论,还有语言类型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以及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一些方法等。

5. 结语

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多,但对于时间副词这个庞大而成员众多的系统来说,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关于时间副词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定性、分类、划分标准等尚无定论,对时间副词缺乏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以致于各家所收的时间副词数量不等。其次,关于时间副词的历时演变仍有深入挖掘的空间,现阶段时间副词的历时研究并不充分,综合性的研究多而个案分析较少,主要是对古汉语专书中的时间副词进行研究。同时,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和开阔研究视野,可以加强对中医文献、注释语料以及碑刻墓志等语料的使用。再次,时间副词的比较研究是汉语表达时间范畴的重要手段,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以尝试运用现代汉语的理论方法做比较研究。最后,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电子文献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如果能编出质量比较高的关于古汉语时间副词的词典,做几个可靠、实用的关于古汉语时间副词的语料库,对于以后古汉语时间副词的研究无疑具有巨大的帮助。

文章引用

张 颖. 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综述
Ancient Chinese Time Adverb Research Review[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0): 2085-209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280

参考文献

  1. 1.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92: 125-128

  2. 2.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5: 134-137.

  3. 3.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文集(第1卷) [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90: 220.

  4. 4. 陆俭明, 马真.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 98-125.

  5. 5. 杨伯峻, 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230-269, 227.

  6. 6. 杨树达. 高等国文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57-293.

  7. 7.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5: 172.

  8. 8. 李杰群. 《商君书》的时间副词[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4): 62-65.

  9. 9. 孙尊章, 徐凌, 梁任芝. 《论语》《孟子》时间副词比较研究[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6(2): 98-99.

  10. 10. 王长华. 《春秋繁露》时间副词浅议[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85-87.

  11. 11. 林松. 《盐铁论》时间副词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 2012, 25(1): 87-90.

  12. 12. 王金芳. 《诗经》时间副词考察[J]. 咸宁学院学报, 2011, 31(8): 85-88.

  13. 13. 张守涛. 《左传》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4. 14. 李彩琴. 《吕氏春秋》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15. 15. 孙尊章. 先秦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6. 16. 孙尊章, 徐凌. 先秦时间副词的特点及其发展[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92-95.

  17. 17. 焦一和. 上古汉语的时间副词“既”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 44(6): 120-126.

  18. 18. 许卫东. 《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06.

  19. 19. 张彩琴. 《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7.

  20. 20. 李亚. 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21. 21. 梅光泽. 《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 2010, 32(1): 28-31.

  22. 22. 王家令. 《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10.

  23. 23. 时良兵. 支谦译经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4. 24. 宋相伟. 义净译经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5. 25. 张丽. 《妙法莲华经》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26. 26. 金艳丽, 周阿根. 《广异记》双音节时间副词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 27(3): 76-83.

  27. 27. 李红兰. 《百喻经》时间副词连用初探——以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连用为例[J]. 现代语文, 2020(10): 50-54.

  28. 28. 严月. 中古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29. 29. 杨朝霞, 乔樵. 《红楼梦》中表示将来时间副词考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9(7): 65-67.

  30. 30. 司冬颖. 《禅真逸史》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1. 31. 薛瑾. 《儿女英雄传》时间副词计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0.

  32. 32. 李欢. 《儒林外史》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33. 33. 闫瑾. 《歧路灯》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34. 34. 李海云.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5. 35. 蒋丽. 近代汉语不定时时间副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

  36. 36. 张彧彧. 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37. 37. 付义琴, 赵家栋. 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J]. 中国语文, 2007(3): 237-28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