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Anthropology
Vol.04 No.02(2016), Article ID:17321,7 pages
10.12677/MA.2016.42002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Study on Chinese Citize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Xing Liang, Zhifang Zha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Mar. 19th, 2016; accepted: Apr. 1st, 2016; published: Apr. 11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value-confused and moral-unbalanced phenomenon in th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the solution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 survey of 2100 questionnaires indicates that Chinese citize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citizens’ culture literacy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marital status, age and belief while negatively related to gend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older the people, the higher the culture literacy they have; married people have higher culture literacy than those unmarried. Religious people’s culture literacy is higher than those nonreligious. Urban citizens have much higher culture literacy than those of rural areas. This conclusion not only shows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but also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人口学特征研究

梁星,张智芳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收稿日期:2016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16年4月1日;发布日期:2016年4月11日

摘 要

针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迷茫和道德失衡,我国也同其他国家一样,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因此,探讨当代人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特征就成为当今价值研究的迫切课题。2100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传统文化素养在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传统文化素养与婚姻、年龄、信仰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居住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传统文化素养越高;已婚者传统文化素养高于未婚者;有宗教信仰者高于无信仰者;城市居民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高于农村居民。这一结论不仅再现了当代人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个体差异,也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人口学特征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的状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新考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正确价值取向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其中提高当代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则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来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从性别、婚姻、年龄、学历、宗教信仰、居住地、职业7个人口学变量分别分析了其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关系,进而从不同的方面来寻找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最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 研究假设

2.1. 性别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生物学家指出,与男性相比,女性脑左半球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确立更早,一般比男生早1~2年,女性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及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比同龄的男性要强。除了这些先天条件外,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后来也比较重视情感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其次,跟男性相比,女性的性格特质往往与社会正统的道德要求更加吻合。性格与品德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两者有不少地方是相通的,性格中包含有品德的成份。一般来说,女性在人际沟通、义务感、责任感、认真态度等方面比男性做得更好,思维方式比男性缜密;而男性思维更具跳跃性,一般易受环境影响,情感外露,情绪波动大,控制力不强,好冲动,容易自由散漫、惹事生非 [1] 。

假设1:性别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相关,且女性的传统文化素养要高于男性。

2.2. 婚姻与传统文化素养

研究表明,婚姻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正相关关系,已婚者要比单身者传统文化素养要高。结婚之前,不论男女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年轻人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与文化方面的追求,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者更是特别少。但是,当男女双方步入了婚姻生活后,就走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之中,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家庭模式就是一种“相夫教子”“三纲五常”的行为方式,为了家庭和谐,夫妻双方自然适应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和教育模式,这同时也要求对于传统文化素养的不断培养。William也曾有研究表明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而传统文化素养越高的人主观幸福感则越高 [2] 。在婚姻生活步入新阶段—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双方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同样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孩子以后学习的榜样,他们会更加重视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假设2:婚姻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相关,已婚的人比未婚的传统文化素养高。

2.3. 年龄与传统文化素养

研究表明:有文献指出,年龄越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越高。当代那些年龄较大者大多勤劳勇敢、诚实守信,有自己的善恶标准,重君子之道、礼仪之道,忠于祖国忠于党,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而年轻的一代,他们生长在市场经济的大的背景下,视野宽阔,接触了更多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适应新的国际潮流。对他们而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严重忽视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许多人还有崇洋媚外的心理,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点点的遗忘并舍弃,逐渐变得盲从缺失了信仰。

假设3:年龄与传统文化素养相关,年龄越大,传统文化素养越高。

2.4. 学历与传统文化素养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概念上来说,素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包含了文化,心理,性格,道德等诸多方面,而学历是对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知识水平的一个鉴定,它只是素养中的一部分很小的表现。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高学历的人一定是具有较高素养的 [3] 。

假设4:学历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关,高学历不一定高素养。

2.5. 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素养

研究表明,中国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是广泛而密切的,而且它本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处于不断冲突与交融的普遍联系之中,特别是儒佛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更是构成了汉以降中国宗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成熟而与传统文化同生共长 [4] 。

假设5: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相关,越是具有这些信仰的人其传统文化素养越高。

2.6. 居住地与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创造并行不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趋于走向现代化,越来越接受现代文明中所提倡的文化素养内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自然逐渐减少。而农村或者一些乡镇中的农民等人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少,可以说大多数农村还处于传统社会的文化氛围之中,其传统文化素养还是较高的。从空间上看,中国城市化又面临着中西文化的艰难选择与碰撞。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说,“现代性彰显稳定,而现代化却制造动荡和困惑” [5] 。中国城市化既是东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更新,又需要博采众长、汲取异域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在城市中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就是由现代性带来的最大困惑,要在进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学习西方一些优秀管理理念和先进文化,但是又不能过度西方化,还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假设6:居住地与传统文化素养显著相关,且越是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传统文化素养越低。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本文所用的“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调查问卷是根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指标体系中所包含的指标体系内容编制的,包含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和合文化、多元文化、义、孝这七个一级指标要素。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别包含了三个二级指标,如一级指标君子之道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了天下为公、坦荡进取、成人之美三个指标;多元文化下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三个二级指标。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构建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问题,组成了问卷设计。

3.2. 问卷调查

2015年12月~2月,作者在北京、河北、山西、辽宁、重庆、广西和海南六省市的部分居民随机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数目是25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是2100份。调查样本的特征是:男性1115人,女性985人;单身者是1465人,已婚者是635人;16~30岁的1549人,31~45岁的350人,45~59岁的145人,60岁以上的56人;初中以下学历的是187人,高中或中专的是541,大专或大学的是1250人,研究生的是122人;具有佛教信仰的是282人,道教的是37人,穆斯林和基督教的是78人,其他宗教以及无宗教的是1703人。调研对象是随机确定的,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年龄段和其他特征的人群。

4. 研究结果

我们利用SPSS19.0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了人口学变量与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程度的相关表格:

表1可以看出婚姻,年龄,信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正相关,居住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负相关,而性别、学历、职业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关。

为了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素养在相关人口学变量上的个体差异情况,我们采用了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 Wallis Test。因为该检验是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它既不像参数检验(如t检验)对假设准确性的过度依赖,也不受样本严格服从正态分布的局限,因而比较适合具有不同数目的调研对象的等距测量 [6] 。具体操作中,对那些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相关的人口学变量进一步分析,分别对每个因子进行均值比较,即得出4个人口学变量在各个因子上的显著性水平,如表2

表1可以看出,性别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关,即男性和女性在传统文化素养上的表现上无差异,这一结论不支持假设1。从表2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素养在婚姻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已婚者要比单身者具有更高的传统文化素,支持了假设2;传统文化素养在年龄上的差异也基本支持假设3:年龄越大,其传统文化素养越高;对于宗教来说,此次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素养相关,有宗教信仰的人要比没有信仰的人传统文化素养高,与假设5一致;传统文化素养在居住地这一变量中差异也比较显著,在大城市中传统文化素养较高,这不支持假设6:农村的传统文化素养较高,而越大的城市传统文化素养越低。而其他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无关的人口学变量未利用非参数检验作进一步分析。

5. 结论与启示

该研究表明,婚姻、年龄、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正相关,居住地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著性负相关,而性别、学历和职业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关。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lated demographic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表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各个人口学变量相关性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2. The demographic featur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K-W Test)

表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个体差异K-W Test

5.1. 婚姻

研究结果表明,婚姻与传统文化素养呈显性相关,已婚的人比未婚的传统文化素养高。当男女步入了婚姻生活后,就走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之中,自然适应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和教育模式,为了家庭和谐作出努力。但是中国传统家庭发展模式就是一种“相夫教子”“三纲五常”的行为方式,并且中国素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为了追求这一目标,在已婚人群中对于礼仪、忠孝、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很多,当进入婚姻生活后,已婚者自然会对这些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以期家庭和睦。当步入婚姻的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从一开始学走路、说话都受到父母的影响,紧接着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的培养更是如此,这不仅体现孩子现在的文明素养,更关系到孩子将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 。父母自身的素养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给下一代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婚姻中男女双方的传统文化素养较之单身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儿时懂得尊敬师长,友爱同学,成年了要学会孝敬父母,爱护小孩。无论婚否,都会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5.2. 年龄

传统文化素养在年龄上的差异表现在:年龄越大,其传统文化素养越高。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了发展工业文明,中国人一直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现代文明”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从而忽略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和继承。年龄段中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多,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较少,因而在传统文化素养上得分表现较好。对于年轻的一代的我们来说,面对滚滚而来的洋流,应该包容接受,但也坚决不能忘了我们自己富有特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舍本逐末,振兴民族文化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所在。

5.3. 宗教信仰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要比没有信仰的人传统文化素养高。宗教信仰是指人们坚信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存在,并通过一定的仪式对其膜拜,并且逐渐地使这种信仰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宗教信仰是大文化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8] 。一个文化体系下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从本质上来说,也取决于该文化的根本价值体系,也就是在这世间我们最看重什么。我国的许多宗教本身所提倡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即为相符的,如果心中具有信仰,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应该是越强烈的。包括儒、释、道和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作为一种深具潜力的、开放的文化和精神资源,为当代社会输出富有活力的价值和精神资源,对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及文化战略提供有效营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动力。而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具有世界传播性质的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本土化、中国化,也将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互补格局,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不应该一味地排斥信仰,应该将其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使得其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需要和动力,对于那些符合人类公共道德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宗教进行正确引导,运用宗教信仰的正面影响来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素养。

5.4. 居住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居住地这一变量中差异显著,在大城市中传统文化素养较高,而在农村则较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水平、医疗水平都领先于农村,物质相对丰富的同时城市的监管和宣传更到位。接受的文化虽然是多元的,但仍没有抛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在中国梦、文化梦的实现过程中,整个大环境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整体素养低于城市,有的一些保守的旧观念非但没有促进反而阻碍了思想和文化上的进步。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村人居环境落后,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改善农民生存环境的同时应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这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5.5. 性别、学历

对于性别来说,女性和男性相比,女性更注重对于文学素养,人际关系,感情等内在素养的培养,而男性则更注重于理性思维和行为的养成。男女的性别差异并不能导致其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不能因为女性思维方式比男性缜密或者男性控制力不强,好冲动等特点而说明女性的传统文化素养就高于男性,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对于学历而言,其与传统文化素养无必然联系,高学历不一定高素养: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与教学内容中,学历越高,知识学习面越拓宽,对于西方文化汲取的越多,相对来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就越少,因此其传统文化素养就越低。但是有一些人才既要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理念,又不丢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就是高学历中的高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者。

故在以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于一个人素养方面的评价,不能单凭男女或者是学历高低来说明,更不能有任何歧视行为。

通过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从不同方面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样本局限于个别地区,不足以覆盖全国各个省份;问卷调查方法不足以体现人们的精神心理的全貌;人们的年龄、性别等特征也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X087)。

文章引用

梁 星,张智芳.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人口学特征研究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Study on Chinese Citize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J]. 现代人类学, 2016, 04(02): 7-13. http://dx.doi.org/10.12677/MA.2016.4200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熊孝梅, 苏学权. 初中生思想道德的性别差异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5(1): 116-119.

  2. 2. Hetal, M. (1985) Marit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Research Syn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1, 947- 953.

  3. 3. 王延皓. 对学历与素养关系的思考[J]. 才智, 2010(3): 182.

  4. 4. 陈学明. 人的素养与人的信仰[J]. 郑州大学学报, 2015(1): 18.

  5. 5. 李文杰. 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J]. 广西社会科学, 2002(3): 211-213.

  6. 6. 李万县, 李淑卿, 李丹. 工作价值观代际差异实证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08, 10(1): 118- 122.

  7. 7. 杨洋. 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文明素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安: 延安大学, 2014.

  8. 8. 刘晓蓉. 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与儒道佛[J]. 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2012(9): 190-19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