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534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2057

儿童文学中隐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

董向荣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0日

摘要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但隐喻在儿童文学作品人物个性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鲜有人提及。文章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小说的篇章隐喻、情节隐喻及意象隐喻,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在此基础上结合小说中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作者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时对隐喻的使用情况,探究隐喻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所具有的运作机制,以期深化对儿童文学隐喻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隐喻,儿童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The Role of Metaphor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on Characterization

—A Case Study of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as an Example

Xiangrong Do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Jan. 11th, 2023; accepted: Feb. 8th, 2023; published: Feb. 20th, 2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taphor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and applied widely in academic circles, while the important role of it in shaping the personality of character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has rarely been mentioned. This article takes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as an example. On the one hand, it will analyze the chapter metaphors, plot metaphors and imagery metaphors of the novel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focus on the noun metaphors, verb metaphors and adjective metaphors in this novel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secondary character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ry to find how the author uses metaphors to shap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he article also will explor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etaphor in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ization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metaphorical mechanism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Keywords:Metaphor, Children’s Literature, Characterizatio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小说,多年来,收获了海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出版社在出版这部作品的时候,将读者群定位在9到15岁之间,因此,该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 [1]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成功地运用隐喻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语境框架下思考隐喻的观点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类似,在儿童文学叙事小说中,作者有时会通过使用隐喻来塑造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塑造的本质,离不开对小说中隐喻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文学叙事小说隐喻研究过程中,既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又要探究隐喻的重要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符合人们对语境框架下隐喻研究的认知。以往的研究虽然也考虑到将隐喻解读与人物塑造相联系,但大都是从宏观的篇章隐喻、情节隐喻及意象隐喻出发分析人物形象,忽略了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以及次要人物的形象分析。

本文拟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通过分析作者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时隐喻的使用情况,来探究隐喻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所具有的运作机制,以期深化对儿童文学隐喻机制的研究,帮助读者全面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赏析作品。

2. 隐喻作用层次理论

“隐喻关乎的是一切美学、诗学、语言学、文化学与哲学中知识的坚实性与理论有效性的复杂问题,需要远远超乎某一单学科的广阔视角,集中全人类的所有心智力量对隐藏于其中的语言魅力与奥秘来加以破译。” [2] 可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应浅尝辄止,对其中的隐喻视而不见,相反,读者要抓住机会,破解作品中的隐喻作用机制,体会隐喻应用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领略到文学与隐喻奇妙的“化学反应”。在深入破解之前,确定分析的区间必不可少,即确定分析层次。以小说为例,隐喻的作用基本体现在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小说的篇章隐喻,也就是说,小说,其真正的意义并不仅局限在叙述性的字面语言表述,同时也存在于小说构就的一个整体篇章意象之中。因此,在对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要从小说的整体篇章象征来把握,领会到作者隐喻式的寓意,这样,才能够达到对作品较深层面的认识与理解。第二个层次,是小说情节结构体现出的隐喻作用;而第三个层次,则是小说中反复地出现一些意象所起的隐喻作用。” [3] 以往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借助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来分析小说中的隐喻。然而,这三个层次针对的是整体理解小说,而非聚焦于塑造人物形象。如果单纯从某个作用层次出发去分析人物形象,可能会导致人物形象分析不全面,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笔者认为,探究隐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不仅要从上述三个宏观层次出发进行整体分析,还应着眼于微观,把握小说中的每一处隐喻,体会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细微的思路变化。

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影响人物塑造的宏观隐喻分析

3.1. 篇章隐喻与人物形象塑造

篇章隐喻是隐喻作用层次理论中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深入分析一部作品首先要考虑的层次。篇章隐喻可以用来描绘事物的各种情态或揭示事理的多维内涵 [4] ,能够深化读者对作者要强调部分的认识。熟悉《哈利·波特》系列的读者都知道,小说主要围绕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善恶冲突展开。作为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主要讲述了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在厄尔斯魔镜(Erased)前的“初较量”。整体把握这点有助于从深层次发掘作者的隐喻式寓意,从而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创作主题中,大量包含了《圣经》原型隐喻:看似弱小的哈利·波特,承载的是救世主的原型意象;“爱”作为一种整体象征贯穿小说全文始终 [3] 。从隐喻的角度分析,哈利·波特是魔法世界中的“耶稣基督”,是自己也是其他人的救赎,而伏地魔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斗争,实际上是善良与邪恶之争,是光明与黑暗之争。而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因此,小说塑造的哈利·波特一出生就天赋异禀、在魔法世界家喻户晓,这些人物设定为他最终战胜伏地魔创造了条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正是肩负着“救世主”这一重任,哈利·波特才会遭遇重重磨难,经历残酷考验,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心怀博爱,哈利·波特才会打动朋友、战胜敌人、不负众望。这种模式的篇章隐喻提示读者,小说中的哈利·波特拥有善良、重视友谊、内心坚强等美好品质。

3.2. 情节隐喻与人物形象塑造

情节隐喻是隐喻作用层次理论中的第二个层次,准确把握小说的情节架构,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作家在动笔写作之前,脑海中总会提前构思故事情节。“英雄历险叙事模式”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比较常见,《哈利·波特》系列正是这种叙事模式,主人公哈利·波特的经历高度符合千面英雄统一的情节定式格局:与众不同的出生背景、磨难重重的人生、决战获胜的主人公。“典型英雄必然天生具备又或者后天习得的某些能力、品质” [3] ,哈利·波特正是凭借这些主人公特有的能力、品质,在与伏地魔的决战中胜出。小说采用这种“英雄历险叙事模式”,以主人公哈利·波特“先苦后甜”式的人生经历鼓励读者,符合读者的期待。小说中,哈利·波特克服艰难险阻的过程,也是他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舅妈家,他一直忍受着无理取闹的表弟Dudley,即使不断受到他们的责难,也总会一笑了之。这些经历磨砺了他隐忍的性格,也帮助他在霍格沃兹更好地生活下去,当得知自己是唯一可以与伏地魔抗衡的人时,他也依旧保持谦虚低调,不滥用自己的法力。既是英雄,哈利·波特自然会被赋予积极向上的人物设定,诸如善良、勇敢、坚强、诚实等美好特质在他的身上都有所体现。

3.3. 意象隐喻与人物形象塑造

意象隐喻是隐喻作用层次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重点关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需要读者结合文化背景去理解。意象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与概念隐喻互动,但是其更关注于强烈的视觉图像 [5] 。解读意象隐喻依靠读者在文中意象与已有知识间搭建桥梁,借助隐喻解读这一过程,读者可以实现与作者对话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意象:“猫头鹰”和“蛇”。与东方文化不同的是,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多用于表达积极意义,塑造正面人物。在书中,每位被录取进入霍格沃兹的同学都需要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猫头鹰,从这层意义来看,猫头鹰被赋予了魔法世界特有的神秘色彩。此外,猫头鹰还充当了引导哈利·波特进入魔法世界的“信使”,在哈利·波特十一岁生日这天,猫头鹰作为信使邀请他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当邀请信被哈利的姨妈一家扣下时,猫头鹰又使用魔法将信件散落在房子的各个角落,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猫头鹰的正面形象。《哈利·波特》作为西方文学作品,其中蛇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督教文化中的否定性意义的影响,更多体现为邪恶的象征 [6] 。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伏地魔拥有一张变形的蛇脸。蛇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善恶、生死等多种对立因素,所以当其作为纽带将哈利·波特与伏地魔联系起来后,二者的形象对比更加鲜明。小说最开始出现的实体蛇为我们展现出哈利·波特的特殊技能——讲蛇语,为后文哈利不同寻常的人生作了铺垫。

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影响人物塑造的微观隐喻分析

从隐喻的句法特征角度出发,本文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微观隐喻大致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三类。名词性隐喻数量众多,有助于人们直观形象地理解新事物;动词性隐喻的识别依赖于对逻辑关系的分析,其蕴含的语义冲突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能够增强表达效果;形容词性隐喻与动词性隐喻作用原理类似,借助语义冲突和矛盾传达隐喻意义。下面分别举例分析:

4.1. 名词性隐喻与人物形象塑造

1) “Well-in that case…” said Professor McGonagall, staring at the three of them, “Miss Granger, you foolish girl, how could you think of tackling a mountain troll on your own?” [7] (Chapter 10)

例句为自然现象隐喻。作者用mountain来修饰怪物,即刻将一个庞然大物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在这种体型差距悬殊的情况下,赫敏克服恐惧,为了朋友勇敢制服怪物,表现出赫敏的勇敢、重情重义。

2) Hardly anyone had seen Harry play because Wood had decided that, as their secret weapon, Harry should be kept, well, secret. [7] (Chapter 11)

例句为明喻。秘密武器往往是对战中能够最大程度争取胜利的武器,在格兰芬多与斯莱特林的魁地奇(Quidditch)比赛中,大家将哈利视为“秘密武器”,暗示他球技高超,深受大家信任。

4.2. 动词性隐喻与人物形象塑造

3) Harry looked back at Hagrid, smiling, and saw that Hagrid was positively beaming at him. [7] (Chapter 4)

例句为自然现象隐喻。beam一词原来表示太阳发光发热这一自然现象,在该句中表示愉快地微笑。这一由自然现象到表示人的情绪活动的意义转变对塑造beam的动作发出者具有重要作用。Beam是一种友好的、积极的情绪,由此反映出海格在面对哈利时,态度温和且友好。

4) “I suppose you think you’re harder to get past than a pack of enchantments!”she stormed. [7] (Chapter 16)

例句为天气隐喻。Storm一词原指暴风雨天气,在该句中用来指爆发愤怒情绪,静态的名词变成动态的动词,使发怒这一动作更形象。Professor McGonagall发现哈利等人不顾警告,再次深夜外出后非常愤怒,这种愤怒就像暴风雨一般猛烈。该句中使用storm将一个发怒的Professor McGonagall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鲜活。

4.3. 形容词性隐喻与人物形象塑造

5) He cast a sideways look at Harry under his bushy eyebrows. [7] (Chapter 4)

例句为夸张隐喻。极言眉毛之浓密,恰似灌木丛,惟妙惟肖,海格的形象跃然纸上。

6) “I’ve decided to call him Norbert,” said Hagrid, looking at the dragon with misty eyes. “He really knows me now, watch. Norbert! Norbert! Where’s Mummy?” [7] (Chapter 14)

例句为天气隐喻。当海格不得不与他养的小龙Norbert分离时,例句没有直接用tears写海格流泪,而是用misty eyes (“雾蒙蒙的眼睛”)这一隐喻描写眼含泪水的海格,更能表现他内心的难过和不舍。与之前海格留给外界的坚强形象不同,这一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他“铁汉柔情”的一面。

4.4. 结语

对儿童文学中隐喻作用效果的解读离不开全面的分析视角。只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隐喻进行分析解读,才能更加全面地探究隐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隐喻的作用机制的这种探索,无疑也有助于儿童文学作品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文章引用

董向荣. 儿童文学中隐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
The Role of Metaphors in Children’sLiterature on Characterization—A Case Study of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2): 402-40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2057

参考文献

  1. 1. 董颖. 从文体学视角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J]. 海外英语, 2021(17): 219-221.

  2. 2. 季广袤. 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7-19.

  3. 3. 刘波, 陈勇.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隐喻三层次的解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4(4): 203-206.

  4. 4. 曾建松. 三种篇章隐喻的认知解读[J]. 外语学刊, 2014(5): 27-31.

  5. 5. 孙毅, 胡洪江. 意象隐喻理论演进——经典与传承[J]. 外文研究, 2022, 10(3): 1-12+105.

  6. 6. 唐澜. 《哈利∙波特》中蛇意象的功能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6(5): 175-177.

  7. 7. Rowling, J.K. (1999)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Scholastic Inc., New York.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