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 11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4254 , 5 pages
10.12677/OJHS.2023.112022

浅议宋代劝农制度

柳雨春,黄俊成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1日

摘要

劝农,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宋代的劝农,较以往朝代,进一步完善,不仅汲取了前人的劝农经验,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劝农制度。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反映劝农的檄文,诗歌,而且宋代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劝课农桑,专门设置了相应的劝农官衔。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宋代农业的发展,进而为其商业的繁荣打下基础。本文将通过从宋代的劝农文、劝农诗入手,对宋代劝农制度进行简要探讨,并挖掘这一制度对当时宋代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宋代,劝农制度,探究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Agriculture Encouragement System in the Song Dynasty

Yuchun Liu, Juncheng Huang

School of Ma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Feb. 2nd, 2023; accepted: Feb. 9th, 2023; published: Apr. 21st, 2023

ABSTRACT

Persuading farmers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dating back to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exhortation of agriculture in Song Dynasty was further improved than that in previous dynasties. It not only absorb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edecessors, but also formed its own unique exhortation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not only a large number of exhortations to the peasantry, poetry, and Song Dynasty rulers in order to better persuade the lesson of agriculture and mulberry, specially set up the corresponding official titles to advise the peasantry. These measure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its commercial prosperity.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Song Dynasty exhortation articles, exhortation poems, the Song Dynasty exhortation system briefly discussed, and explore the promotion role of the system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Song Dynasty.

Keywords:Song Dynasty, System of Persuading Farmers, Explo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商君首倡“重农抑商”以来,历朝历代都将农业视为国家、王朝安身立命之本。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宋代,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官方特地推行了所谓的劝农制度。

宋代以前,历朝历代虽也有一些劝农的官吏,统治者也下发过劝农诏书,但多为一时之举,所起作用有限。这一情况到了宋代有了一些变化,宋代不仅涌现了大量反映劝农的劝农文、劝农诗,而且设置了专职劝农的官职,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宋代的劝农制度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2. 宋代劝农制度下的劝农文与劝农诗

宋代的劝农文多由地方官吏撰写,一般比较通俗,民众可直接阅读,主要面向的是基层乡民,多侧重于农事生产 [1] 。宋代地方官员既是劝课农桑的主要角色,也是劝农诗创作的主体,他们上承皇帝劝农之诏,下接下乡劝农之实,深入田间作业,指导农业生产,在劝农的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感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促进了劝农诗的创作。

2.1. 劝农文

劝农文,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官方出面发布的关于农事生产的文字,其形式多样,主要有劝农令、耕织图、劝种麦文等 [2] 。

宋代的劝农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显示地方劝农长官对劝农这一政事的重视。宋代设置了专职的地方劝农官,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在此情况下,劝农也就成了地方长官的职责之一,在一些劝农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譬如卫泾的《福州劝农文》开篇:“八州之地,福为最广,而人亦最稠。农家之子去而从释氏者,常半耕夫焉。邑十有二,濒海者三之一,负山者过半。负山之田岁一收,濒海之稻岁两获” [3] ,就反映了福州的农业情况;二是劝农的内容。包括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劝人以勤为本,保证农业生产。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是保证农业经济稳定的基础,“民生在勤,不勤则匮” [4] ,“为农而惰,不免饥饿,一时嘻游,终岁之忧” [5] ,在传播先进技术上,多以兴修水利,推广水车、农作物种类为主。“车建而溉,不惟凶荒当减十五,而平原陆地皆可为阜秣之区” [6] ,“农以桑为助,抚州独不种桑养蚕,遂致中夏无钱解债纳官” [6] ,三是表达官方对农事活动的期望,以达到强化劝农效果的目的。

2.2. 劝农诗

对于宋代的劝农制度,我们可以从劝农诗中略窥一二。劝农诗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到宋一代更是蔚为大观。

宋代劝农诗多反映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7] 。且多以篇幅短小,文句精炼为主,易达到宣传之目的。宋代劝农诗的传播方式多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诗作尽量写得浅显易懂。“不教言语太艰深,为要人人可讽吟。把向田间歌几遍,儿童亦识使君心” [5] 。这样方可以“其讽其歌,于乡于里” [8] 。第二,多题在墙壁上,供往来的乡民观看。题壁诗最早见于晋代,唐宋时期题壁诗已蔚为风尚。宋代也有劝农题壁诗。如吴芾《劝农题岩寺》和陈造《劝农书净居壁》等。第三,写给当地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由他们传播。如苏轼见到海南居民不事农业,“既哀之,乃和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 [9] 。

劝农诗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宋代劝农制度中的弊端。其一,劝农时间短,部许多地方官员流于形式,走过场。利登诗曰:“或言州家一年三百六十日,念及我农惟此日” [10] 。更有甚者,名为劝农,实则借劝农之名到处游山玩水、礼佛访古。“劭农兼访古,揽辔缓朱轮” [11] 。表面劝农,实为扰农。官员劝农队伍之浩大,甚至“前驱拥旌旄,后队繁鼓吹” [5] 。绍兴二十年(1150)六月,王湛上奏高宗:“乞申严法禁,守令劝农不得辄用妓乐,宴集宾客” [12] 。可见,地方官们视劝农为游乐已成了普遍现象。其二,部分劝农官员撰写的劝农文样式死板,晦涩难懂。他们未意识到下层劳动人民接受文化程度不高,所写的劝农文不仅语句艰涩,而且在书写上,以草书来充数,敷衍了事。“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10] 。导致“是州皆有劝农文,父老听来似不闻” [5] 。

总之,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通讯、交通的限制,全国各地区之间农业传播技术较慢。宋代劝农诗作为反映宋代劝农制度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形成了一种覆盖面极广的重农舆论风气,起到了宋朝统治者向社会各阶层宣传重农思想的功效 [13] 。

3. 宋代劝农制度的核心——“厚农桑”与“劝农使”

宋代官方推行的劝农制度,其核心主要是“厚农桑”以及设置“劝农使”,这两个基本的规定,都是为了促进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

3.1. “厚农桑”——用减税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来“厚农”

“厚农桑”的主要措施,其实就包括减免农业生产税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这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最有效措施。减免税收是促进农民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因为宋代商业十分发达,手工业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此一来就有很多农民弃田去成为雇佣者,但政府的这条减免税收的措施,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其次,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在当时主要包括传播农业新技术、荒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等等手段,来满足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厚农桑”,也正是政府当时推动农桑业生产的主要核心。

3.2. “劝农使”——被植入官僚体制当中的劝农官衔,以农事为重

除了会推行一系列的措施之外,宋代当时还设置了官方的“劝农使”,作为地方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顾名思义,“劝农使”的主要职责,也就是“劝农”。劝农制度作为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一套制度,主要的实施者,其实也就是“劝农使”。

“劝农使”主要由地方长官担任,主要负责规划、督查和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劝农使”被收录到地方官僚体制当中,体现了宋代劝农制度的完整性和发展高峰。

4. 宋代劝农制度的作用——以丝织业为例

在宋代的劝农制度的推动下,首当其冲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时的丝织业,劝农制度对丝织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质量两个方面。

4.1. 桑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劝农制度的整体推动下,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包括桑蚕生产技术。桑蚕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资料的丰富,能够促进丝织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一些民营的手工大作坊,在政府的劝农制度的推动下开始出现,成为独立的丝织业专业生产团队。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劝农制度也间接地推动了丝织业的专业化生产。

在劝农制度下得到广泛发展的丝织行业,生产的已经成为专业化生产的细分产品,包括蚕、茧和丝等等一系列的产品。专业化细分化的生产,给丝织业带来了直接的商品化发展,从而促进了丝织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各细分市场的繁荣。

4.2. 提升桑蚕生产质量

在宋代的劝农制度下,当时的官方丝织工厂和民间丝织工厂基本上都能够用上最先进的生产资料。包括当时已经出现的脚踏缫车和高级的定制蚕丝等等,都已经在当时的丝织行业普遍出现。

脚踏缫车能够极大的提高丝织品生产的效率,各种高级的定制蚕丝则能够直接地提高丝织品的质量,再加上当时丝织工艺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丝织行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顶峰。而产品质量的提升的根源,就在于原材料的丰富和高质量产出,而这一切也与当时的劝农制度有关。

5. 结语

劝农制度起始于商周,后经历朝历代不断完善,至宋一代达到顶峰,宋朝设置专门的地方劝农长官,并将劝农与其政绩直接挂钩,这不仅体现了宋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而且为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制度平台。

宋代劝农制度较之前朝几代,不论是在专业人员设置,还是在取得的成效上,都取得了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设立劝农使职衔并职责明确其职责;二是为将劝农政事落到实处,采取细化的奖罚制度。除此之外,宋代还编纂了《四时纂要》《齐民要术》两本农书,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劝农使者,这是宋代劝农制度的一大特色。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身体史视野下的宋代皇权与仪礼研究(17Y020)”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柳雨春,黄俊成. 浅议宋代劝农制度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Agriculture Encouragement System in the Song Dynasty[J]. 历史学研究, 2023, 11(02): 144-148.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3.112022

参考文献

  1. 1. 徐姣. 宋代的劝农教农活动管窥——以真德秀《劝农文》为中心[J]. 惠州学院学报, 2022, 42(1): 69-74.

  2. 2. 田彩林. 从“劝农文”看两宋乡村经济社会[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13.

  3. 3. 曾枣庄, 刘琳. 全宋文[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4. 4. 逯钦立. 陶渊明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98.

  5. 5. 真德秀. 真西山先生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6. 6. 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7. 7. 胡林燕. 宋代劝农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0.

  8. 8. 张栻. 南轩先生文集[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5.

  9. 9. 苏轼. 苏轼诗集[M]. 孔凡礼, 点校. 王文诰, 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10. 10. 唐圭璋. 全宋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1. 11. 文彦博. 文潞公集[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12. 12.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3. 13. 陈伟庆. 宋代劝农诗探研[J]. 农业考古, 2012(3): 329-332.

  14. 14. 包伟民, 吴铮强. 形式的背后: 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1): 39-4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