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12 ( 2022 ), Article ID: 58692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12782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钟超文,杨力,朱筱杏,吴玲琴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 赣州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5日

摘要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本文拟以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系统的观点,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和体系情况开展调查,从共同育人目标的理念看法、联动协调、平台机制等方面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两者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新模式,以期设计出一套符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On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Chaowen Zhong, Li Yang, Xiaoxing Zhu, Lingqin Wu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Received: Oct. 30th, 2022; accepted: Nov. 28th, 2022; published: Dec. 5th, 2022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once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un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ontained in other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lize all-round education for all employe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tak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ke full use of the systematic viewpoin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alyzes the concept, linkage and coordination, platform m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mon education goals, and then obtains the existing problems, causes and new model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with a view to designing a se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s that conform to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words:College Counselors, Teacher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Analysi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而新时代又会带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面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让新生代大学生真懂、真信、真行,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要解答的新课题。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协调配置好各自资源,深度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做到补位、不缺位;不断丰富工作场景应用平台,走深走实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到位、不越位;精准契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效引导人才全面发展,做到找准位、不错位。

高校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主体,面对这个新课题,二者都有责任义务回答好。高校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成立时间都很早,各自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二者育人路上形成合力,必将呈现出较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与“现实发展”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都有必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共同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两大角色虽各有侧重,但育人目标一致 [1]。然而,我们在看到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二者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成因,积极采取对应手段方法,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或空白地带,最终初步探索得出一条可落地、可推广的协同路径。

2. 协同育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因为所处角色不同,一个主管部门是学工系统,一个主管是教学系统,两者依托的阵地载体也各不相同,前者主要是以管理与服务为主,后者则是课堂为主,诸如此类不同之处还有很多。此外,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双方在理念、考核也有差异,对彼此工作缺乏了解,工作交集不多,容易形成对彼此的不理解和否定。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的形式、路径与方法不明确,职责界定不清晰 [2]。由此引发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呈现出“各管一摊、互不干涉”局面,从而没有形成统一发力点、协同育人点。经过梳理问卷和访谈内容,不难发现二者问题具体表现在这三个地方:理念看法不同、联动协调缺乏、平台机制未健全。问卷调查以某一学院部分学生为主体,收集整理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了解程度和建议。同时与部分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开展访谈调查,掌握两支队伍对协同育人工作的各自看法。依据对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分析归纳的结果,汇总整理得出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而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提供思路方向。

问卷和访谈分析结果如下:一是理念看法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专业课讲授中教师会注重将思政教育蕴藏其中,但是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存在一定效果虚化的情况。在日常思想上的困惑,学生普遍寻找辅导员、班主任解答,寻求专业课教师帮忙的仅仅占5%的比例。访谈中也发现二者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上,基本也是持各管一块的想法态度;二是联动协调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内容的思政部分讲解时,学生学习状况多为看其它部分内容。在进行课外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时,专业课教师偶有指导学生。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开展了协同育人工作,也鲜有学生知悉了解。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平时交流也不多,一学期大致在3~4次,还有多次集中在院级会议上,而非单独交流场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时,也是偶尔性地邀请彼此参与课程研究。同时,半数以上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有必要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三是在平台机制方面,受制于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平台机制,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开展了协同育人工作,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此外,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纳入年终考核的比重几乎很少,协同育人的场地、制度规定等也不完善,造成了在软硬件上都有阻碍取得协同育人成果的掣肘因素。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话,二者也一致认为需要学校和学院层面高位推动,并提供配套措施保障。

3. 现协同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从主客观层面出发,我们能够得出协同育人问题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也主要体现在思维观念、场所和上层支持力度等,具体剖析如下:

主观方面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自身传统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当中,专业课教师是主要负责教学,对于课外之余,不在授课时间范围之内,更多的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分离,有些甚至在课堂之中发生了教学冲突,也是想当然优先寻求辅导员介入,而不是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作用。碍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等因素,更为突出的是自身观念里认为上课是专业课教师自己的事,“术业有专攻”,最后致使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极少或者融入其中的方法不多。

客观方面上,交流场地、时间与空间的错配和学校支持力度影响。在硬件场地提供上,暂时并没有形成单独的协同育人交流室,缺乏一个实体的连接点,导致一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并不能实时共联共享;平时白天专业课教师多忙于教学上课,而辅导员则多用于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到了晚上,专业课教师忙于科研或家庭事务,而辅导员则忙于谈心谈话或应急处突等,这就促使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时间与空间的错配,需要更为科学合理地协同好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当前专业课教师的考核以科研成果、教学论文为主,思政工作几乎考核很少,辅导员的工作考核集中在日常事务、思政育人,对协同育人层面欠缺考核指标约束,在该机制长此以往指引下,激励效果将不凸显,难以常态化推进协同育人。

4. 协同育人新模式探究

4.1. 努力树立全员共同配合育人的重要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结构分化:前者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身份,在实务工作之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一门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专业和职业;后者成为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大部分日常时间投入到本专业科研工作中。彼此间的结构分化,比较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间隔化。这种结构性问题有导致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理念冲突,最终成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地掣肘因素。

为此,树立全员共同配合育人的重要理念,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坚守和推行,也需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扫除固有落后的观念、统一思想。“精气神”文化是赣南师范大学特有的大学精神,富含“同心创业”之义,也是学校各历史阶段、各办学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上的动力源泉和不二法宝。在当前错综复杂形势下,各高校加快发展势头下,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弘扬“精气神”文化,增强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协同育人担当,一同深入推进赣南师范大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可以高度重视和支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特别是集中在如何协同育人方面,扎实提供一场场丰富且精彩的“文化盛宴”,例如开展主题培训班、思想交流会等。借助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从而使两者学习掌握到很多彼此领域相关的知识,为落地开展协同育人添加长足动力,同时鼓励自身始终坚持“多学习、勤感悟”,争取将所学知识尽快、尽早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之中。

4.2. 大力丰富课堂内外和就业创业活动

丰富大学生课堂内外和就业创业活动,打破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时间与空间的错配隔阂,发挥两支队伍不同优势,构建起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实践体系。立足第一课堂,辅导员定期听课、参与学习通APP教学讨论等,互动教学成果;补齐第二课堂,专业课教师带队参加挑战杯等学生竞赛活动,融合课堂内外。

1) 立足第一课堂,互动教学成果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使命,第一课堂是履行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立足第一课堂,互动教学成果,简而言之,就是辅导员要配合好专业课教师做好第一课堂工作。在课程思政上,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积极协助专业课教师深挖专业课程里蕴含的思政内容。专业课教师应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在“深”“精”上下功夫,把深刻抽象的专业知识讲清楚讲透彻的同时,也要灌输进去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理念,持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并非一首由专业课教师自行完成的“独奏曲”,而应当协同辅导员一起,谱写出闪耀着思政光芒的“协奏曲”。同理辅导员也应注重自身特长优势的发挥,做好“情”“义”这两篇文章,做到“以情感人、以义化人”,始终将饱满的情绪注入课堂教学过程,融汇高度(思想性)、深度(理论性)、温度(情感性)三位一体于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同时在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讲授过程中,点滴灌输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又有脚踏实地做事心态。在信息互联互通上,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提供固定交流场所,建立网络线上共享平台和相关制度规定,例如季度座谈会、每月经验分享会、每周沙龙例会等。既方便辅导员通过不定期深入寝室和定期进入课堂相结合,动态跟进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建议,并进行合理反馈,辅助专业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等;又方便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表现,及时告知辅导员有关学生上课考勤、学习动态等,全面有效掌握学生个人状况。以上述办法为基础,畅通教学成果反馈,打通思政工作和专业教育的中空层,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

2) 补齐第二课堂,融合课堂内外

从某种程度上看,除开课题教学之外的育人活动,都可以视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包罗万象,有社会实践活动,也有校园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其本身也承载着思政育人功能,是全过程育人的有益补充,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过往学生工作实践得出,“第二课堂”的教育主体基本上是以辅导员为主,高校专业课教师几乎很少参与其中。而从“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出发,应依托两支队伍协同联动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既结合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学科特性优势,又注重施展辅导员长期在“第二课堂”专业技能,协同打造出“耳濡目染”式育人效果。

因此需要补齐第二课堂,融合课堂内外,共同推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延伸和延续好第一课堂育人成效。特别是在当前后疫情时代,各类竞争加剧,内卷化现象严重,如果仅凭专业课成绩,不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恐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发展。为此,在第二课堂中,专业课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利用专业知识优势,与辅导员一起做好各类活动育人,为学生前行道路提供专业知识保证。比如,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辅导员根据学生特性,为项目团队物色优秀学生和加大宣传力度,专业课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赛,为参赛团队项目保驾护航。二者同心协力,贯穿融合起课堂内外,构建起一支横跨学院、横跨专业、横跨年级的高质量参赛团队,在各类型的实践活动中锻造出育人成果。

4.3. 全力塑造“三全育人”格局

塑造“三全育人”格局,既要积极找到二者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的平衡点和关键点,又要及时总结提炼前行路上形成的经验做法,并以制度化、平台化的形式,贯穿于彼此工作内容和育人载体之中。

1) 提升就业质量,锻造人才培养合力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把选拔、招生、教育、培养、就业形成闭环 [3]。在新时代高教体系改革的背景之下,愈发凸显就业质量与专业水平的正相关关系,专业建设既要注意招生“入口”,也要重视就业“出口”工作。尤其是毕业去向落实率低的专业,未来将面临撤销裁并危险,也将对学校带来新增专业严控的限制。由此,提升就业质量,锻造人才培养合力,是不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忽视的事情。经询问调查,省内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由专职辅导员兼任,班主任协助年级辅导员,其余专业课教师参与意愿和参与度不强。综合专业建设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两者深度绑定关系,都要求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分工协作、双管齐下。在实践中,辅导员依托自身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结合学生性格特点,为学生在职业道路选择、简历优化设计和面试方法等上提供科学合理指导;专业课教师处于专业发展前沿,了解专业竞争点、行业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景,通过学生就业情况,反向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利于推进专业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实现就业与专业双向良性互动。

2)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塑造“三全育人”氛围

辅导员主要精力集中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上,专业课教师则在教学、科研论文和职称评定上投入较多精力,这客观上导致二者协同育人标准路径较少。而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塑造“三全育人”氛围无疑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此外,科学合理的制度,离不开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比如通过建立学院内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就可能影响学生思想动态的社会热点、舆情焦点等方面,共同“协商”并形成有效工作预案和思政嵌入的措施。密切彼此间信息沟通的同时,有效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作用,最终锻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属性功能。秉承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一体化改革思政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话语,紧紧抓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这一学生工作的“牛鼻子”,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和“德育共同体”这一概念落地,从而为大学生“指好路子”、“系好扣子”。

具体而言,引入360度考评方法,细化二者考核指标,从多维度、多层次规范衡量好协同育人成效。首先在制度层面上,明确二者各自协同育人中的职责使命,定期界定彼此工作量,落实考核效果反馈;其次在考核结果兑现上,针对协同育人成果,第一时间予以兑现,比如学生在参加“挑战杯”比赛获奖后,对参与其中的辅导员给予同等于专业课教师的适当奖励;最后在塑造“三全育人”氛围上,要克服传统思维固化观念,将其转变为高位嫁接、高位联动,抓住各种机会去创造协同育人条件。以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为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不仅能一同构思、相互启发,也能结合课堂之外的各类活动,丰富思政理念的传播载体,摆脱单一满堂灌说教,提升思政协同育人效果。改进教学方法上,摒弃“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彻底转向“精准滴灌”,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诉求。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话语体系,将过往宏大叙事的话语惯例,慢慢转向充满情感温度、引人感同身受的教学话语,把思政感和有趣性点滴浸进专业课教学里。

5. 结语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抓手,优化协同育人路径,不断强化应用导向,才能取得协同育人丰硕成果。最后,因研究时间和本人经验水平所限,本次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仅是初步的尝试,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也并未穷尽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所有内容。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也将会充分利用工作实践经历,持续关注二者协同育人路径工作,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

文章引用

钟超文,杨 力,朱筱杏,吴玲琴.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On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155-516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782

参考文献

  1. 1. 覃杰.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 大学, 2021(22): 69-71.

  2. 2. 陈琴. 高校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浅析——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 学习月刊, 2016(24): 41-43.

  3. 3. 朱桃花, 郑建锋, 贾甚杰, 李学林. “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8): 18-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