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9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4230 , 9 pages
10.12677/ASS.2020.92029

The Influ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on Social Adaptation

—The Role of Self-Identity

Xiaoxue Zhang, Hansheng Zhu, Yun Yan, Zhishun Zhao, Yuxin Ma, Hui Liu*

College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Jan. 30th, 2020; accepted: Feb. 12th, 2020; published: Feb. 19th, 2020

ABSTRAC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ndividual social suppor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self-identity of individual internal development will also affect social adaptation. However, the internal influence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study.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reveal the role of self-identity i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this study, 976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high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the subjects were measured by the 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scale and self identity state scal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gender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in gender grade, whether they are class cadres,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whether they are class cadres; 2) social support can predict social adaptation; 3) the two dimensions of identity diffusion and identity acquisition of self-identity play a part in mediating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Key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作用

张晓雪,朱汉昇,闫芸,赵治顺,马玉鑫,刘辉*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收稿日期:2020年1月30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12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9日

摘 要

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预测社会适应状况,个体内部发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也会影响社会适应。但其中内在的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高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三者的特点,并揭示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某高中976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分别对被试的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量。并得到以下结果:1) 高中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有差异,自我同一性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上有差异,社会适应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有差异;2) 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具有预测作用;3) 自我同一性的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两个维度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1. 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三者间的关系

1.1.1. 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李文道,2004) [1],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与良好的生活满意度等积极适应表现呈正相关,与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适应负相关。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过失行为以及抑郁也有显著的缓冲作用,并能正向预测个体的学业成绩。

1.1.2.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体验,是对个体存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知。自我同一性源于Erikson自我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于1963首次被提出。Erikson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人的自我同一性在这一生都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Erikson同时也指出,青少年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认真思考“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来想要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等等 [2],在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显著影响社会适应(张炜,2007) [3],不同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在社会适应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黄华华(2014)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情绪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的社会适应之间存在负相关 [4],即自我同一性危机水平越高,自我、情绪、人际关系适应越差;刘锐(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与人际关系适应存在正相关 [5];田晓峰(2011)的研究发现,长期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通常都会出现低自尊、自我同一性混乱、自我评价不良等人格问题 [6]。

1.1.3.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关于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中,程虹娟等(2004)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会使个体获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和承诺 [7]。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词,故此推断高中生社会支持能预测个体同一性的发展。

1.2. 本论文研究问题及假设

综上所述,自我同一性可以影响社会适应的表现,社会支持是外界因素,自我同一性是内在因素,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两者的关系显著,所以推测自我同一性可能是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关联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直接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有更完善的自我同一性,而自我同一性发展比较良好的个体也会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表现。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1) 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在年级、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2)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

3) 自我同一性在高中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在山东某中学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有效回收率99.59%,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男生389人、女生564人,年龄为16 ± 0.33岁。

2.2. 工具

2.2.1.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8] 由叶悦妹(2008)等编制而成,共有17个项目,5点量表计分,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得分越高,个体社会支持情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各项拟合度指标良好χ2/df = 6.69,NFI = 0.99,TLI = 0.99,IFI = 0.99,CFI = 0.99,RMSEA < 0.08。

2.2.2.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Adolescent Social Adjustment Behavior Scale) [9] 由邹泓、余益兵(2009)修订而成,共有50个项目,5点量表计分,包括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维度,总得分越高,个体社会适应状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 = 8.15,NFI = 0.98,TLI = 0.97,IFI = 0.98,CFI = 0.97,RMSEA < 0.08。

2.2.3.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The state of self-identity scale)来自郭金山(2004)修订Bennion & Adams (1986)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标准化量表(EOM-EIS-II) [10]。共有64个项目,量表共有四个维度。同一性获得(ACH)、同一性获得延缓(MOR)、同一性早闭(FOR)和同一性获得(DIF),每个维度下又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2个维度。该量表共有64个项目,6点量表计分,包含4个分量表:同一性获得量表(ACH)、同一性延缓量表(MOR)、同一性早闭量表(FOR)和同一性扩散量表(DIF)。删除量表不相关纬度题目,保证项目主要聚焦于职业方面,本研究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集中在0.85~0.91。验证性因素分析得χ2/df集中在7.05~8.87,NFI、TLI、IFI、CFI集中在0.95~0.99,RMSEA均小于0.08。

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严格按照心理学问卷法的施测流程,遵守保密性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施测结束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采用SPSS 24.0、Amo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学生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将学生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的所有项目放到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中 [11]。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9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7.26%,小于3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

3.2. 高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三者间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3.2.1. 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的人口特征差异

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分别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三个维度上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首先在性别上(表1),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得分极为显著的高于男生,在分维度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均高于男生;男生在同一性早闭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社会适应分维度环境适应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上(表2),高一学生同一性扩散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同一性早闭的得分非常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表3),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得分及3个分维度均极为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同一性扩散的得分也极为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成就型同一性的得分非常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适应总得分及4个分维度(除行为适应为显著高于)极为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Table 1. Differences in gender in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M ± SD)

表1. 性别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注:*p < 0.05; **p < 0.01;***p < 0.001,下同。

Table 2.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grade (M ± SD)

表2. 年级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Table 3. Whether is the class cadre in the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social adaptation difference (M ± SD)

表3. 是否为班干部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3.2.2. 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间三者间的相关性

对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自我同一性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表4)。结果显示,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和结果变量社会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和同一性扩散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和获得呈显著正相关;社会适应与同一性获得和早闭呈显著负相关,与同一性延缓和获得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只考虑检验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性三个维度的中介效应。

Table 4.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表4. 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关系

3.3. 高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模型

以社会适应为结果变量,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建立模型1 (见表5,下同),加入同一性扩散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2,加入同一性延缓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3,加入成就型自我同一性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4。四个模型的模拟指数良好,χ2/df值集中在5.27~6.34,NFI、IFI、TLI、CFI的值集中在0.95~0.98,RMSEA的值均小于0.08。

Table 5. Model fitting index for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identit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表5. 高中生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的模型拟合指数

首先考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模型1,图1),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 = 0.55,p < 0.001)。

其次是加入中介变量同一性扩散(模型2,图2),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 = 0.52,p < 0.001),社会支持对同一性扩散的预测效应负向显著(β = −0.32,p < 0.001),同一性扩散对社会适应的预测效应负向显著(β = −0.16,p < 0.001),说明同一性扩散起部分中介效应。

加入中介变量同一性延缓(模型3),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 = 0.56,p < 0.001),社会支持对同一性延缓的预测效应正向显著(β = 0.23,p < 0.001),但是同一性延缓对社会适应的预测效应不显著,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有待进一步Bootstrap法检验。

加入中介变量成就型自我同一性(模型4,图3),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 = 0.55,p < 0.001),社会支持对同一性获得的预测效应正向显著(β = 0.32,p < 0.001),同一性获得对社会适应的预测效应正向显著(β = 0.06,p < 0.01),说明同一性获得起部分中介效应。

模型1:高中生社会支持影响其社会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2:同一性扩散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模型3:同一性延缓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模型4:同一性获得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Figure 1.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social adaptation

图1. 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Figure 2. Mediating role of identity diffus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图2. 同一性扩散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Figure 3. Mediating role of identity gai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图3. 同一性获得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进一步采用Bootstrap法对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分析,抽样数为2000,可信区间为95%。同一性延缓作中介时,整体模型Bootstrap的95%置信区间为[−0.049~0.020],包含0,所以该模型中介效应不显著。

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作中介变量时,整体模型Bootstrap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10~0.245]、[0.012~0.120],不包含0,所以这两个模型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社会支持–同一性扩散–社会适应”的中介效应占比占为(−0.32) × (−0.16)/0.55 × 100% = 9.3%,中介效应量为0.05;“社会支持–同一性获得–社会适应”的中介效应占比占为(−0.32) × (−0.06)/0.55 × 100% = 3.5%,中介效应值为0.02。(表6表7)

Table 6. Bootstrap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dentity diffusion (N = 976)

表6. 同一性扩散的中介效应Bootstrap分析(N = 976)

Table 7. Bootstrap analysis of mediation effect obtained by identity (N = 976)

表7. 同一性获得的中介效应Bootstrap分析(N = 976)

4. 讨论

4.1. 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研究发现,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适应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在分维度上(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环境适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上没有差异,在社会适应总得分上没有差异,可能高一和高二在学业生活、生理心理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各方面的状况接近。

社会支持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具体维度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上没有差异,女生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研究一致,且与年级无关。

同一性早闭水平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同一性早闭是一种低探索、高承诺的较不成熟水平,个体没有经过太多的探索,受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的影响,便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并进行投入。性别上,女生更听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的言论,受长辈的影响较大,而缺少自己的判断。年级上,高一同一性扩散水平显著高于高二,即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个体会从不太成熟的水平逐渐往成熟的同一性水平发展。

4.2. 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越高,社会适应表现越好,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高中生可能有更稳定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人际适应中也会自发的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自己的评价也偏向积极正向的一面,行为方面较少出现违规行为,在环境适应上会选择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

4.3. 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也可以通过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影响社会适应,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起部分中介作用。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越高,个体自我同一性越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高探索、高承诺的同一性获得状态越高,低探索、低承诺的同一性扩散状态越低,影响个体有更良好的社会适应表现。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不仅获得来自朋友、亲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自己主观感知到的支持也高,能有效利用支持资源,促进个体往更健康成熟的自我同一性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接触新鲜事物,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去尝试,锻炼自己的能力,自我同一性比较良好的个体在高探索、高承诺,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没有获得高三学生在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三个变量的数据,高三学生相较高一高二学生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在心理生理上等各方面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和成长,如果被试群体包含高三学生,横断研究会更加完善,有利于就青少年社会使用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成员,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较不成熟的同一性早闭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二学生在较不成熟的同一性扩散和早闭水平上显著低于高一学生。

2) 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水平,社会支持系统越高的个体,社会适应越良好。

3) 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间发挥中介作用,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越容易发展为较不成熟的同一性扩散,社会适应水平也较低。相反,获得越高的社会支持水平,越有利较成熟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发展,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基金项目

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SDYJD1802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轨迹及干预(18CQXJ06)。

文章引用

张晓雪,朱汉昇,闫 芸,赵治顺,马玉鑫,刘 辉.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作用
The Influ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on Social Adaptation—The Role of Self-Identi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09(02): 179-1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2029

参考文献

  1. 1.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9(3): 73-81.

  2. 2.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M]. 孙名之,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 3. 张炜. 青少年中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 4. 黄华华, 刘少英, 徐芬.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1): 70-74.

  5. 5. 刘锐.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2014, 29(1): 14-18.

  6. 6. 田晓峰. 盘锦市寄宿制高中新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7. 7. 程虹娟, 张春和, 龚永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2(1): 88-91.

  8. 8. 叶悦妹, 戴晓阳. 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5): 456-458.

  9. 9. 余益兵, 邹泓, 周晖, 等. 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C]//中国心理学会.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北京: 中国心理学会, 2009: 96-97.

  10. 10. 郭金山, 车文博.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 心理科学, 2004, 27(5): 1266-1267+1250.

  11. 11.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4.

  12.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