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2 ( 2021 ), Article ID: 41647 , 7 pages
10.12677/ML.2021.92046

会话分析理论下辩论者语用身份架构

马 波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1年2月23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9日

摘要

话语冲突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话语冲突事件,冲突性言语,近年来冲突中的身份界定引起学界关注。辩论话语研究大多强调话语冲突,聚焦冲突话语中的身份。本文从会话分析理论角度分析辩论者语用身份建构,选取2020年中美主持人刘欣和翠西·里根的电视辩论为语料,从话轮过程,次序结构和词汇选择三个维度分析正方刘欣的语用身份建构情况,研究发现,刘欣在会话过程中建构了静态和动态多元语用身份,从辩论前的对立方变异为辩论后的会话交际者,从一位普通的主持人形象变异为国家形象的捍卫者。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话语构建的语用身份服务于辩论者的行事需求和人际需求,对未来我国开展国际对话,提升国际话语权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会话分析,辩论者,静态,动态,语用身份

The Pragmatic Identity Framework of the Deb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Bo Ma

Tianjin Colleg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Tianjin

Received: Feb. 23rd, 2021; accepted: Apr. 12th, 2021; published: Apr. 19th, 2021

ABSTRACT

Discourse conflicts generally exist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lated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discourse conflict events and conflicting speech. In recent years, the definition of identity in conflic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Most research on debate discourse emphasizes discourse conflict and focuses on the identity in conflict discours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deba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theory, selecting 2020 TV debate between Chinese host Liu Xin and American host Trish Reagan as corpus.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applied to research on Liu Xin’s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urn-taking process, order structure and vocabulary selec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Liu Xin constructed static and dynamic multiple pragmatic identities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The opposite parties mutated into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ors after the debate. Liu’s identity converted from an ordinary host to a defender of the national imag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the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ed through discourse serves the debating needs and interpersonal needs, and will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future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Keywords:Conversation Analysis, Debater, Static, Dynamic, Pragmatic Identi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Schegloff and Sacks (1974)提出了会话分析理论conversation analysis (CA) [1]。会话分析(CA)始于观察,主张和分析,其正确的分析路径是行动形成和识别。旨在探索实现自然主义的观察学科的可能性,该理论研究社会行为细节的严格性,实证性和正式性。会话分析社会语言互动,侧重分析口语会话互动,对话互动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Hutchby和Wooffitt (1998)认为,CA研究有记录的、自然发生的交互对话,主要分析说话双方在谈话或辩论时如何轮流理解和回应对方话语 [2]。

本研究案例选取2020年5月3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财经频道(Fox Business Channel)主持人翠西·里根(Trish Regan)的一场电视辩论,语料为CGTN公布的电视辩论文字实录。首先,这场辩论在中外交际中具有典型性,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高度关注,或者可以称之为中美建交以来的首次“主播外交”(刘欣,2020) [3]。其次,不同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单语辩论,这场辩论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益策略。最后,这场辩论彰显了辩论者的多元动态语用身份。主持人翠西·里根在《翠西里根黄金时间》节目中为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的政策进行强力辩护,含有侮辱性的指责和扭曲的论据,主播刘欣在微视频评论系列《点到为止》针对西方媒体的不实言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驳和回应。刘欣在针对言论和针对个人的批判之间找到了平衡,并非中规中矩地表示抗议和不满,而是赢得了对方甚至是西方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和尊重,取得了一定的中国话语权,构建了积极正面的多元性动态性语用身份。

辩论者在辩论中建构的语用身份影响话语表达方式,个人立场和交际策略。交际者的语用身份是由话语建构起来的。在电视辩论不同话轮阶段,刘欣的语用身份多样变异,既有默认的静态语用身份,也有随着话轮变化和交际目的影响的动态语用身份,如何建构动态语用身份值得探讨。

2. 研究维度

语用身份的研究理论大多聚焦于语言顺应轮,语用平衡论等。会话分析的研究目标是揭示会话在有组织的交互序列中产生的隐含推理过程和社会语用身份建构能力。由于辩论话语具有明显的话轮过程,严谨的辩论逻辑,合理礼貌的言语行为,本研究从会话分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话轮过程,次序结构和词汇选择。

Sacks et al. (1974)指出话轮过程分为启动话轮,分配话轮,切换话轮。下一步应该由会话哪一方说话或采取行动?这将如何影响话轮或行为本身的构造和理解?话轮最根本的问题不是礼貌与否,而是参与者之间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方针,例如,采取主动和回应的态度。在有两名参与者的辩论中,如果在谈话中不反复出现实质性的沉默和重叠,那么就达成一次协调性话轮。由于刘欣和翠西双方在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一回合的结束与下一回合的开始之间存在一些短暂沉默。将整个辩论过程细化为不同阶段话轮过程,语用身份的建构层次更明晰。

按照次序结构进行话题对话无疑是互动交谈中的一个明显特征,将其框架化为参与者所做的事情将触发进一步的话轮。在互动对话中,最大化打开话匣子的方式有询问,请求,邀请,命令,抱怨,报告,回应,同意,不同意,接受,拒绝,评估等。互动交谈中的言语行为是如何组织的,就是要在特定语境下形成形式框架,最常见的就是“基于邻接对”(Huang Yan, 2017) [4]。最简单和最小的次序结构是两个话轮,第一个是启动话轮,例如请求,抱怨,宣布等,第二个以依从和匹配方式(准许,纠正,评估等)或不协调不顺从方式(拒绝,不同意,主张先验知识等)回应第一话轮。从一个简单的双话轮次序开始,据可以拓展延伸谈话。话语组织次序有深层次的联系,话语互动应该分配给参与者谈话机会并且要限制话语规模,这样才能形成持续连贯的话语轨迹。协调的话轮次序能够有效避免冲突矛盾和针锋相对,考虑到语用身份的社会属性和交际属性,语用身份随着话轮次序结构更迭发生变异。

话轮中的词汇选择会阻碍或推动会话的进展。话轮是由话轮结构单元组成(TCU turn-constructional units)包括句子,从句,短语和词汇。在互动交谈中,参与者提及人,地点,时间,动作等,在组成动作序列的话轮中,谈话中的词汇元素被选择部署,以可识别的方式完成动作。接收者加入谈话并且发现说话者的意图,交谈旨在做事,并与谈话中的其他事情相匹配,通常是前一个谈话。得体礼貌的言语表达技巧影响辩论冲突进程中的身份建构,语用身份建构也是一种交际策略,词汇选择凸显个人身份,关系身份。

3. 分析路径

语用身份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超过十多年,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话语动态积极建构的,具有流动性、非永久性、复杂性和语境敏感性(陈新仁,2014) [5]。Bucholtz & Hall (2005: 585-586)认为,应该将身份看作一种“关系性的、带有社会文化特性的现象,在互动局部话语语境中出现、传播,而非一种主要存在于交际者个体心里的稳定结构” [6]。陈新仁(2018)从人际语用的维度将身份定义为:交际者为实现特定的交际需求而建构、凸显或磋商彼此身份所做出的话语努力 [7]。语用身份理论(陈新仁,2013,2014,2018)认为,话语交际中语用身份建构直接影响话语方式和交际效果,交际者往往根据交际需求选择建构恰当的语用身份,通过实施多种言语行为达到交际目的,在特定交际语境下,交际者建构合适的身份有助于推进行事目的的实现,语用身份具有交际需求驱动的行事功能 [8]。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统称为语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identity in use) (陈新仁2013,2014,2018) [9]。

3.1. 静态语用身份建构

刘欣静态语用身份分析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属性、归属、认同、角色、行动者、地位、立场、形象、个性(陈新仁,2020) [10]。

属性:刘的社会属性为中国国籍,民族汉族,性别女,职业为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这些身份属性影响刘的话语实践,她之前制作了《点到为止》的视频评论,通过CGTN和她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对海内外发布,对翠西里根的言论进行了批判,发出中国声音。

归属:刘有许多不同的身份归属,属于某一群体、组织或社区等,刘是不同群体的成员,她归属于CGTN电视台,她也归属于她的家庭,小区,社区,她认为自己与其他国人一样,为维护我国国际形象而努力。在必要时应当凸显自己的归属身份,进行强力反击。

认同:身份认同与个体的归属感有关,刘归属于中国公民,中华民族,刘选择构建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以亲近我方疏远对方,这是对中国人民这一特定群体的认同,并且保持自己作为群体一员的自尊和形象。

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中,刘具有不同的身份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社会定位,在家庭中她是妻子/母亲,在工作中她是主持人,中国媒体人,在生活中她是伙伴/朋友,一个普通人,这些角色具有语境性和关系依赖性。

行动者:在具体活动中,交际者所处的会话活动类型构成了执行者的身份,在这场电视辩论中,包含主持人,辩论人,提问者,回答者等不同身份切换,并执行一系列相关活动。

地位:“她是中国一档黄金时段英语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当刘的职位资格特征在会话中凸显时,她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被强调。

立场:在交际活动中可以通过语言呈现出自己的立场,在特定话题中表现出身份特征。在辩论开场时,Trish就两次声明:“She’s the host of a primetime English language television programme overseen by the CCP,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y guest however is part of the CCP and that’s fine.”强调刘欣的政治身份来凸显自己的立场,将刘欣与政党直接挂钩,将刘欣的辩论者交际者身份转化为政治身份,刘欣没有接受对方的立场站位,实施反驳:“I have to get it straight, I am not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is is on the record. So please don’t assume that I’m a member, and I don’t speak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re today I'm only speaking for myself, as Liu Xin, a journalist working for CGTN.”刘欣展现了自己的观点态度,所言所语代表她自己,定位了自己的立场。

形象:在交际会话中,刘欣呈现出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期望的身份特征,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构建了自身的身份形象-睿智,公正,礼貌,博学。

个性:个性强调个体的独特之处,性格特点,交谈方式,从刘欣个人经历看出,她的个性中包涵坚毅,坚持,正义。国际主流舆论对中国媒体人一贯施以负面评价,刘欣为自己发声,发出个性声音。“I’m only speaking for myself, as Liu Xin, a journalist working for CGTN.”

3.2. 话轮过程及动态语用身份建构

3.2.1. 启动话轮

开场语启动话轮之后,对方回答或者插话可以得到话轮。开场翠西介绍刘欣的来历(Beijing, China)身份(the host of a primetime English language television programme)以及此次电视连线辩论的缘由(she and I may not agree on everything)目的(to discuss the challenges of trade between the US and her home country),虽然翠西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I don’t speak for anyone but myself)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冲突气氛,也欢迎不同的见解(I believe this is actually a really unique opportunity, an opportunity to hear a very different view, I welcom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is show)将双方置于平等公平的地位,但是两次声明“programme is overseen by the CCP,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My guest however is part of the CCP”,强加给刘欣一种政治身份。其语用意图带有明显的偏见和误导因素,刘欣得到话轮后也进行了相应的反驳:Please don’t assume that I’m a member, and I don’t speak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re today I’m only speaking for myself。刘欣建构了自己的语用身份,一名普通的中国女性,一名中国媒体人,尝试消除对方的成见偏颇,表现出充分的沟通意愿和十足的诚意(to speak to many audiences in ordinary households in the United States),双方在会话中都采取了主动身份。

3.2.2. 分配话轮

在辩论过程中,话轮依次分配给翠西和刘欣,开场招呼语和五个问答话题,话轮分配了五次,翠西主要掌握辩论的控制权。翠西提出第一个问题,中美贸易谈判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是否相信我们会达成一个协议,刘欣阐明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没有什么内幕消息,不是很顺利”,用both sides拉近彼此的距离,缩小了语用身份距离。unless和otherwise的使用又决绝坚定的表明刘欣的观点和我方的立场,顺利谈判的先决条件是respect,willingness,without outside pressure,我方带着诚意友善推动中美合作,此时的语用身份发生了变异和转换,不带有任何政治色彩,尝试消除美国民众的成见,维护我方立场。

翠西提出第二个问题,华为问题,内涵华为窃取美国公司知识产权,授权科技企业与军方和政府合作,强加华为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刘欣从容回答分享华为的科技成就也是可以的,前提是支付知识产权费,相互合作学习,此时刘欣的语用身份从华为主体身份转变为英语学习者,没有正面回答政府与华为公司的关系,反驳力度较弱。

翠西提到第三个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中国的整体经济体量很大,但是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贸然定位中国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做出很多贡献,列举了联合国,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援助,塑造我方在世界格局中的正面形象身份,此时刘欣的语用身份有效的维护我国国家形象(韩戈玲,廖国海,2020) [11]。

翠西第四个问题,统一降低关税是否可行,刘欣首先认为这是“a wonderful idea, I think we should work towards that”,拉近了彼此的语用距离。通过中国美国对降低关税的比较论证说明,中国可以,美国也可以,但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规则必须是多方达成的共同决定,要降低关税需要考虑各国利益多方达成共识。刘欣客观建立了我方维护大局的大国身份形象。

翠西第五个问题,如何定义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刘欣首先纠正了翠西的说法,“我们定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列举事实数据和举例论证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是所有的经济体制都由国家控制,80%雇员和出口,65%创新来源于民营企业”。

3.2.3. 切换话轮

在第二话轮中,翠西首先礼貌性表示“贸易战从来都不是好事,对谁都没有任何好处”,拉近了双方语用距离。第二话轮开始阶段发生了话轮切换,翠西转到(turn to)知识产权问题,“there’s evidence there that China has stolen enormous amoun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说这是“证据”并两次提到“stolen”,在此轮冲突话语中,双方认知矛盾加剧了冲突,刘欣通过不同的主体视角进行反驳:一是美国公司企业,二是美国总统,“they’re very profitable,continue to invest in China and explore the Chinese market,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tariff makes it a little bit more difficult, makes the future a little uncertain.”其次站在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个人角度表明我方有一种统一共识,就是保护知识产权,任重道远,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建立维护知识产权和正义的语用身份。侵权现象随处发生(that’s a common practice),不能因为个例就笼统的将责任转嫁到群体官方之上,呈现事实让对方感同身受(there are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sue each other all the time over infringement on IP rights)。这个回答有一定的争议,不否认中国企业有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虽然不利于我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承认可以树立我方公信力,接受批评,展示诚意。

切换到第三话轮时,翠西延续了第二话轮的问题——知识产权,认为中方授权科技企业与军方政府合作,并且用虚拟语气询问刘欣是否愿意和美国分享科技成就,此话轮加强了上一话轮的矛盾冲突,说明第二话轮没有完全消解对知识产权的分歧,给反方借题发挥的机会。

切换到第四话轮时,翠西表态非常赞成知识付费,知识产权保护,此时与刘欣达成共识,直接切换到下一话题,刘欣的回答体现充分的互动(So you tell me where we should put ourselves. And Trish, thank you for that reminder.)此话轮过渡和谐。在第五话轮开启前,翠西也采用礼貌性回应与赞许(I appreciate that;I’m totally in agreement with you),刘欣的回答积极正向(that would be a wonderful idea),展示我方在关税问题上公平公正的态度,秉持多方谈判,顾全大局的原则。切换到第六话轮时,先提到了技术转让,最后话锋突转到如何定义国家资本主义,过渡不自然。

总共六个话轮,五次话轮切换,每个话轮切换都呈现出对方对我方的多种误解,每一话轮结束和下一话轮开启之前都产生了双方达成的共识和分歧的部分消解。刘欣话轮衔接自然过渡有礼貌,合理构建了刘欣的动态语用身份。

3.3. 次序结构

本案例次序结构是翠西和刘欣的问与答,听话者是否要回应说话者,回应是否遵循一定的次序。在辩论的这五个话轮中,双方遵循会话次序结构,最大化打开话匣子,刘欣的回答没有回避或转移问题,次序衔接流畅自然。翠西的话语方式有询问(how, what, Do you, would),邀请(I’m very pleased tonight to welcome Ms. Liu Xin),回应(I would stress that trade wars are never good. They’re not good for anyone. It’s not just a statement, it’s multiple reports, including evidence from the WTO),同意(I’m totally in agreement with you),刘欣的话语方式有否认(I am not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don’t assume that I’m a member, and I don’t speak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接受(I do not deny that …),反驳(You can’t say … You can’t …),反问(don’t you …)从而构成协调的话轮次序,有效避免了冲突和针锋相对,从对抗性的辩论转为合作协调性的会话,因而可以称之为是一场中西对话或访谈。互动式谈话旨在构建行为轨迹,这就体现了语用学在行为的序列组织中的重要性。

3.4. 词汇选择

在整个辩论话轮中,礼貌用词对于建构和谐话轮起到了推动作用。如翠西:I’m very pleased; it’s good to have you here; I think we can all agree that … I think you bring up some good points; appreciate; I’m totally in agreement with you; This was interesting; I appreciate you being here; Thank you. 刘欣:a great opportunity; unprecedented; I never dreamed; a little uncertain; a little bit more difficult; really not helpful; thank you for that reminder; that would be a wonderful idea; Thank you, thank you so much; I’d love it.

交际者根据会话需要选择建构特定的身份,说话人所选择的语用身份所进行的工作是否得体,是否礼貌,取决于当前话语发生的语境(陈新仁,2020) [10]。当前语境是关于贸易的开诚布公的辩论,双方在辩论前各自有言论批判和矛盾分歧,但当两方面对面时,一方面为了维护面子和各自对外形象,另方面为了平衡中外话语权,双方都选择了得体礼貌的语用身份。

4. 结语

本文将会话分析理论和语用身份建构结合,选取中国国际电视台主播刘欣与美国福克斯财经频道(Fox Business Channel)主持人翠西·里根(Trish Regan)的一场电视辩论为研究语料,揭示了刘欣静态和动态语用身份。刘欣的静态语用身份有九个维度——属性、归属、认同、角色、行动者、地位、立场、形象、个性。刘欣在辩论不同话轮中建构了动态多元语用身份,从辩论前的对立方变异为辩论后的会话交际者,从一位普通的主持人形象变异为国家形象的捍卫者。此外从多模态角度看,刘欣选用的衣着和玉饰也从细节上凸显了中国形象中国品味,传播了中国文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隐喻也构建了我方语用身份,发出中国声音,表现出真实,友善,真诚的态度品质,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话语构建的语用身份服务于辩论者的行事需求和人际需求,对未来我国开展国际对话,提升国际话语权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引用

马 波. 会话分析理论下辩论者语用身份架构
The Pragmatic Identity Framework of the Deb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2): 331-3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2046

参考文献

  1. 1. Sacks, H., Schegloff, E. and Jefferson, G.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Language, 50, 696-735. https://doi.org/10.1353/lan.1974.0010

  2. 2. Hutchby, I. and Wooffitt, R. (1998) Conversation Analysis. Polity Press, Cambridge.

  3. 3. 刘欣. 刘欣: 我与美国主播翠西•里根“辩论”前后[J]. 全球传媒学刊, 2019(3): 113-119.

  4. 4. Huang, Y. (2017)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g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435-447.

  5. 5. 陈新仁.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 现代外语, 2014(5): 702-710.

  6. 6. Bucholtz, M. and Hall, K. (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Discourse Studies, 7, 585-614. https://doi.org/10.1177/1461445605054407

  7. 7. 陈新仁. 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8. 8. 陈新仁. 语用身份: 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 外语研究, 2013(4): 27-32.

  9. 9. 陈新仁.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10. 10. 陈新仁. 身份工作与礼貌评价[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2), 1-10+159.

  11. 11. 韩戈玲, 廖国海. 语用身份框架下的论辩话语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6): 55-65+148-1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