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Research
Vol. 11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875 , 7 pages
10.12677/AR.2024.111011

我国公共博物馆的适老化与终身教育建构研究

——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

谭晓霜,龚卿民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0日

摘要

公共博物馆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对老龄群体进行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然而,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实地调研资料的分析,得出当下我国公共博物馆应对老龄群体的服务还有待完善,对于老龄群体终身教育的推进落实还有待加强。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公共博物馆应以助推社会终身教育建设为重要目标,从整合场馆资源优势、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拓宽公共教育的覆盖范围、探索老龄化服务路径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及合理改进,推动公共博物馆自身适老化建构,以更好地践行公众终身教育理念。

关键词

公共博物馆,适老化建构,终身教育

Study on the Elder-Oriented Structure and Life-Long Education of Public Museums in China

—Taking the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 as an Example

Xiaoshuang Tan, Qingmin Go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3rd, 2023; accepted: Feb. 9th, 2024; published: Feb. 20th, 2024

ABSTRACT

The public museum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life-long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s one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popularization places for elder groups. However, analysis of field research data of the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 reveals that the public museum in China needs to improve its services for the elder groups and the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for the elder group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public museums in China should take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life-lo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goal. Som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and reasonable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made in terms of integrating museum resources, recommending and fostering talents, broadening public education coverage, and adding mo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s to promote the elder-oriented structure of public museums, so as to better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

Keywords:Public Museum, Elder-Oriented Structure, Life-Long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现今的“银发浪潮”中如何加速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与强化老龄群体的爱国爱党精神学习,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实施积极应对“老有所养”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尤其对于老龄群体的精神需求如娱乐、学习等由社会承担的部分,应充分发挥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其中,作为我国重要公共教育设施之一的公共博物馆对老龄群体的学习、教育、宣传等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效果。1946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其协会章程中正式将“向公众开放”写入博物馆定义中。2022年,第26届国际博协大会公布的关于博物馆新定义中,更加强调博物馆资源于公众的可及性与包容性。在我国,认为公共性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之一。而博物馆的公共性主要包括公平性、公正性、公益性、公开性四个方面,其公益性强,国家、社会和个人为博物馆所提供的设施、条件、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受益者为社会公众,无论是由政府办馆还是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办馆,博物馆都具有公益性 [1] 。我国对博物馆功能的认识实现了从功能主义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博物馆成为紧密联系民生,惠及亿万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 。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场所,我国的公共博物馆可以在满足老龄群体具体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为老龄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学习活动,以增进老龄群体的知识学习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 。

2. 问题的提出

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肃社会问题。对于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作为终身教育中最后一环实践者的老龄群体更引人注目。另一方面,终身教育是社会福利的重要构成和公共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很大程度依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由此,对于如何通过博物馆实现老龄群体的终身教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社会各界紧密关注的话题。如严建强提出,在外部知识环境的变化下,学习逐渐成为终其一生的事情。“除了以符号化教学及正式教育外,以实物为材料、非正式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教育变得日益重要” [4] 。面对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长,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公共博物馆,在其职能拓展方面,王思怡认为,博物馆在功能上的多元化探索,应以其特殊的多媒介环境和众多文物及艺术品而成为为观众提供放松疗愈、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 [5] 。其中,对于博物馆的适老化研究,学界已有相关探讨。如在博物馆适老化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张建新认为,博物馆应持续加大适老化配套设施建设及设计提供适老化文化服务项目,加快博物馆适老化服务功能转变,助推社会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整体适应与协调发展 [6] 。袁佩佩基于对老龄观众的参观行为和需求,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研究,探讨了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博物馆空间拓展的路径 [7] 。

而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增长,公共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应加快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博物馆观众服务。对此,曹兰玉等人谈及博物馆的通用性无障碍设计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调研多个风格不同的博物馆,探讨其无障碍设施设计的现状,希冀博物馆能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要求 [8] 。而对于公共博物馆践行公众终身教育的问题,邢琰认为,老龄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老年教育,可通过加强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形式;提高终身教育覆盖率等相关措施,积极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体系的建构 [9] 。与此同时,有关博物馆实践公众终身教育的探讨上,国外博物馆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于晖通过对日本博物馆老龄化服务建设的论述,提出了国内的博物馆应当探索在老龄化环境下,该如何拓展博物馆职能以缓解老龄化社会问题 [10] 。赵梦妍则以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举例,表明了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实行的一系列积极举措,让“乐龄”理念贯穿博物馆适老化建设始终,其开展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相关活动对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1] 。

综上所述,可见当下相关研究对于博物馆适老化探讨大多基于宏观层面,尤其偏重于博物馆适老化服务的建设及对博物馆老龄观众需求分析。虽然已有研究涉及博物馆服务与老龄群体需求的相关探讨,但研究层面呈现出单一化、零散化、理论化的特点,尤其缺少通过对实际案例分析以探讨终身教育语境中博物馆与老龄群体价值再呈现的关注。基于上述理解,本文尝试从我国承担终身教育任务的公共博物馆出发,分析公共博物馆适老化建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主要案例,探析如何推动公共博物馆自身适老化建构路径,以更好地践行公众终身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对老龄群体的文化宣传作用。

3.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公共博物馆适老化建构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飞速加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1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较,60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 [12] 。可见我国老龄群体人口呈现基数大、发展速度快等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老龄群体对于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在以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老龄群体时常被贴上行动迟缓、反应迟钝、思想保守等标签,甚至被认为他们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融入多元开放的社会。这种惯有的语境造成了老龄群体被隔绝化和边缘化,影响了公共博物馆一类的社会机构对老龄群体的精准定位。

公共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实施主体,是人们进行文化教育、交流的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老龄群体学习、接触文化的场所。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利用公共博物馆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和参与到老龄群体的学习娱乐中。如邻国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早引入终身教育这一理念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就已形成了终身教育的基本概念,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终身教育政策,以确保每个国民都可以持续一生地开展学习。随着日本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该国的博物馆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主要通过系列教育活动的方式来实现,例如举办免费的学术讲座、面对不同的人群增设不同的博物馆体验工坊、成立“博物馆之友”研究会等实践活动来践行博物馆终身教育理念。在日本的案例中,从博物馆视角出发进行的社会教育理念的变革,对老龄群体来说,可以通过参加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和志愿者等相关活动,把在自己的人生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使自己在退休之后还能够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共博物馆作为实现终身教育重要场所的现实意义。

虽然当下我国老龄群体不断壮大,但在公共博物馆参观人数的占比中,老龄群体的比重并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体感官会出现衰退性变化。如学习能力已大不如年轻群体,出现行动能力迟缓、注意力迟钝、思想固化等,这些变化使得老龄群体在面对新兴信息科技方面会出现畏难情绪和实践困难情况,从而削弱了他们进入博物馆的想法。比如,当下日益发达的网络和手机等信息终端的普及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老龄群体对于公共博物馆的使用频次,比如许多公共博物馆选择了开放日线上门票预约操作,但大部分老龄群体而言实际操作是较为困难的。即便大部分公共博物馆都还保留有人工售票的窗口,但在节假日线上购票都可谓是一票难求,所以现实中现场人工售票处留给老龄群体的余票选择几乎没有。

对于规模不小的老龄参观群体而言,公共博物馆以往适用于年轻群体的参观标准、服务设施等对老龄群体的适用程度似乎不是很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前来参观的老龄受众群体的关注度和相关服务完善度有待提高。现阶段,国内大部分公共博物馆的服务设施较老式、运营建设较老派,不太利于老龄群体参观学习。其次是公共博物馆缺乏专门针对老龄群体的文化服务项目,且服务内容较单一,对于老龄观众的适配服务项目较少。公共博物馆往往将老龄群体视为一般观众,没有及时给予特殊的游览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龄群体前来参观的意愿。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已有不少公共博物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严峻态势,立足自身、结合现实,因地制宜地探索了一系列的积极举措和相应改进。如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孤山馆区)及湖北省博物馆作出了相关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不用线上预约,可直接刷身份证入馆参观。又如,2018年,吉林满族博物馆在颐和苑敬老院举行了名为“行走路的博物馆”活动,为老人们讲述了关于《话说满族十八怪》的相关故事,让身体不便、行动不自由的老龄群体也能足不出户感受到更好的学习与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4. 公共博物馆的适老化建构实践:贵州省博物馆的案例

在博物馆学语境中,“公众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由来已久。早在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继而提出了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思想”:“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国家重要的学术部门和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博物馆的收藏与陈列要分开方便群众参观与自身管理”。由此可见,早在民国初期,我国的公共博物馆就已经被纳入国家社会教育的范畴。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正式将博物馆界定为法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指出公共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是“博物馆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逻辑起点、以满足公众教育、研究、欣赏需求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博物馆文化产品与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活动和过程” [13] 。

对此,笔者团队在2023年9月就公共博物馆面对老龄群体开展终身教育的情况,在贵州省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贵州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并于1958年正式开馆,馆体建筑共有中部、东部和西部三部分。经过近60年发展,贵州省博物馆藏品总数已积累至8万余件。后因发展需要,博物馆计划迁址新馆。现新馆于2013年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该馆藏民族文物是贵州省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其中的中国苗族服饰库和中国苗族银饰库,在国内独树一帜,馆藏位居全国第一。伴随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贵州省博物馆基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对馆内的观展服务设施进行特殊分众化设置。基于馆内的相关活动,前台开设“老年人服务岗”减少老年人排队问询的时间、对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租借轮椅等服务。对于场馆外的活动,贵州省博物馆于2017年成立了“贵州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该团队近年来针对观众的具体需要,不仅举办了一系列专门的活动,甚至将部分展览搬进社区,致力于服务在观众需要的每个角落,让行动迟缓不便到馆参观的老龄观众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参见表1)。

Table 1.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

表1. 贵州省博物馆开展的社教活动

资料来源:笔者据“贵州省博物馆”公众号资料整理而成。

正如2022年国际博协公布的博物馆最新定义一般,“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贵州省博物馆在深刻理解“观众可及性与包容性”的深刻内涵上,多元化推进“博物馆 + 学校”、“博物馆 + 社区”等模式,以更多的方式服务于更加广泛的公众,提高馆内藏品资源的公众可及性和实用性。博物馆是弘扬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并以助推社会终身教育建设为己任,同样贵州省博物馆也积极探索了老龄群体的终身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形式。如在贵州省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力量”的主题活动中,作为该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裂变》的策展人张小涛表示,为更好地践行“博物馆力量”这一理念,活动期间除带领观众到现场沉浸式观展外,还要与老年大学合作,特邀部分老年观众前来观展,以此来传达老龄化背景下博物馆的力量。而贵州省博物馆在2020年举办的《骏驰骥骧——中国传统马文化展》的巡展中,也吸引了许多老龄群体驻足观看,并认真倾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还有的观众还拿起纸笔做笔记,更有社区民众说:“我们这一辈人亲历了国家的发展变化,切实感受到日子越过越好,本土博物馆在展览引进、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令我们觉得非常自豪”。可见,贵州省博物馆致力于将多元的、包容的、平等的文化深入到普通群体的生活实际中,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则,贵州省博物馆虽有针对性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活动,从上表也可知,该馆每年开展的相关活动也有限,并且开展的“博物馆 + 社区”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也仅在周边社区,未能涵盖更多老龄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再者是参观该馆皆采用线上实名制预约参观,这对于不太会操作智能信息化技术的老龄群体来说,无疑是一道“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老龄群体入馆参观的意愿。

由此,从贵州省博物馆的案例中,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改善该馆的适老化建构:第一,针对老龄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设计推出丰富多元的适老化服务项目。可参考近年来日本的博物馆在适应老龄化社会方面做出的积极实践:如尝试通过“怀旧疗法”对患有“老年性痴呆”的老龄群体进行外部干预,通过缓解患者消极情绪,提高其日常行为能力,增进老年人福祉,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医疗的压力。第二,在数字化产品建设中,要考虑加入适老化这一因素。特别是现今多数公共博物馆都在微信小程序、官方网站和实体展厅中应用多媒体设备,而这些地方都存在相当大的老年用户数量和比例,所以需要对这些数字产品进行特定的研究和对适老化服务进行优化分析。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置人工售票窗口或者开通电话专线,为那些对智能手机操作不便的老人提供一些无需预约的线下入场门票;又或如为缩短老人等候的时间,可以适当增加专门的通道,使其更容易进入馆。第三,进一步加大对适老化水平建设的经济投入。为建设人性化、便捷化的特殊针对性服务,博物馆需要取得除政府更多支持外,还需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为该馆的适老化建构的硬件改善、人才培养等提供经济支撑。

5. 贵州省博物馆之于公共博物馆终身教育启示

基于上述对贵州省博物馆案例的阐释可见,该馆在面对观众群体中老龄群体的不断增加的情形下,在结合馆内条件因地制宜地做出了相应调整措施。通过“博物馆 + 社区”的宣传形式及特邀老年大学的部分老龄群体作为展览观众,这实际上体现了公共博物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为建构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同时也为其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参考。

(一) 整合场馆资源优势,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公共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应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为社会大众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推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14] 。公共博物馆基于受众群体的变化,可以从自身出发,根据老龄群体的具体文化需求进而开展特色的展览活动,引导和促进公众对博物馆发生兴趣。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公共博物馆可以在每年的特殊节日为老龄群体提供特别的体验活动,如在“中国老人节1”等重要节日开展特别的展览活动。节日期间,公共博物馆在基于人文关怀的理念下,可以为老龄群体增设特别的实践体验活动和优秀的精神文化培训等,以培养老龄群体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

(二) 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助力公共博物馆多元发展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公共空间,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维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博物馆应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互鉴,为助力公共博物馆多元化发展注入新思想新活力。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调研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 [15] 。公共博物馆需要从地方和自身特色出发,在树立自己独特根据其发展的新环境和新任务,积极培养博物馆专业人才,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为进一步建构公共博物馆适老化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 拓宽教育覆盖范围,助力“数字化鸿沟”跨越

公共博物馆的适老化服务建设,需依据现实环境适当转变展览展出形式,多渠道推进公共博物馆适老化服务路径,以增强老龄群体的精神凝聚力。而当下随着新兴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已然成为热门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对数字化设备分众化设计,以满足多群体的使用。基于老龄群体对数字化设备的畏难情绪,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走进社区,对老龄群体进行基础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数字扫盲”帮助老龄群体跨越“数字化鸿沟”。

(四) 积极探索老龄化服务路径,助力终身教育建构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老龄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公益性、普惠性价值属性的重要体现 [16] 。公共博物馆为促使老龄群体的社会价值再呈现,可以适当降低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门槛,以此给予更多老年人加入文化传续的机会;也可主动地调研收集老年群体对于文化的理解并且整理记录,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传承下去。同时,公共博物馆也应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特点建构老龄化服务路径,搭建好老龄群体的文化活动平台,积极做好老龄群体的文化宣传,以进一步更好地满足老龄群体终身学习的具体需求。

6. 结语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然成为公共博物馆发展建设新的难题。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公共博物馆应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推出适宜老年人的展览和服务。我国公共博物馆在适老化建构方面有待加强,易于忽视博物馆观众中老龄群体的参观需求。基于对贵州省博物馆的调研分析可知,其在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中,依据馆舍条件以分众化方式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了不同的服务;基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在特定的节日针对老龄群体开展了特定的展览活动;采取“博物馆 + 社区”模式让老龄群体也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年人的休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老年人休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17] 。公共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尤其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公共博物馆作为公众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更应依托自身优势资源,认真做好公众教育的工作,使人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而公共博物馆当下应该及时地进行适老化的变革与调整,向老年群体提供适合的展览与服务,促进老龄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共博物馆“人本性”特征中以人为本的博物馆新思潮要求博物馆提高对观众的重视,而公共博物馆如何实现为老龄观众提供真正适宜的服务,探索出适合老年群体的公共教育模式,是公共博物馆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民宗委贵大基地项目《贵州乡村集市影像的民族志收集与整理》(项目编号:GZSMZGD 2023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谭晓霜,龚卿民. 我国公共博物馆的适老化与终身教育建构研究——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
Study on the Elder-Oriented Structure and Life-Long Education of Public Museums in China—Taking the Guizhou Provincial Museum as an Example[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01): 70-76.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1011

参考文献

  1. 1. 史吉祥. 论博物馆的公共性[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 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粹. 北京: 中国书店, 2013: 9.

  2. 2. 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 博物馆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38-40.

  3. 3. 国务院. 博物馆条例[Z]. 2015-01-14.

  4. 4. 严建强. 从秘藏到共享: 致力于构建平等关系的博物馆[J]. 中国博物馆, 2020(2): 3-10.

  5. 5. 王思怡. 新观众、新方法: 试论博物馆的疗愈功能[J]. 中国博物馆, 2018(2): 73-80.

  6. 6. 张建新. “老龄化”趋势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整与适应[J]. 科技传播, 2022, 14(16): 15-18.

  7. 7. 袁佩佩.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博物馆空间拓展路径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3.

  8. 8. 曹兰玉, 鲍思怡, 史海洋, 等. 老龄化背景下博物馆通用性无障碍设施设计策略[J]. 河南科技, 2020(7): 136-138.

  9. 9. 邢琰. 老龄化社会下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体系的建构[J]. 继续教育研究, 2017(9): 13-15.

  10. 10. 于晖. 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博物馆的职能拓展——日本学者相关研究及启示[J]. 东南文化, 2021(2): 184-190.

  11. 11. 赵梦妍. 从新加坡“乐龄”实践看我国艺术博物馆的适老化服务[J]. 文史杂志, 2021(6): 89-91.

  12. 12. 中国政府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87.htm, 2021-05-11.

  13. 1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Z]. 2016-12-25.

  14. 14.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 2023-10-08.

  15. 15. 天眼新闻. 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综述[EB/OL]. https://mr.mbd.baidu.com/r/17ropGCoRPO?f=cp&u=74b3e511bdca5317, 2022-03-21.

  16. 16. 国务院.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Z]. 2021-11-18.

  17. 17. 王永明.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休闲文化生活研究——以常熟市为例[J]. 长白学刊, 2015(1): 130-135.

  18. NOTES

    11989年,我国政府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老年节。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