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4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811 , 6 pages
10.12677/SD.2024.14101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韧性助力乡村发展 路径探析

雷沈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12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23日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三农工作”,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本文通过分析乡村韧性的众多指标,发现可以通过引进乡村人才,维护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韧性,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Rural Resilience to Help R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henli L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Dec. 4th, 2023; accepted: Jan. 12th, 2024; published: Jan. 23rd, 202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novatively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great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its accurate grasp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new era. In a context full of uncertainti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mprov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provide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many indicators of rural resilience and finds that it can be promoted by introducing rural talents and maintaining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silience, New Urba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1年以来,中国政府度过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向上发展阶段,脱贫群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避免了因病致贫等原因造成的规模性返贫,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导。

乡村是中国推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是促进发展的关键性战略 [1] ,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上,首先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国家整体背景发展变化分析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就新农村建设、乡村改造、乡村重建、乡村复兴进行研究;其次从乡村村支的中观层面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包括人才流失,乡村文化变形;最后从乡村治理方式转型升级的微观层面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路径 [2] ,目前中国的城乡两元结构向城–县–乡的三级梯度格局转变,城镇化的范围持续扩张,让城镇化去带动乡村的发展,发挥城镇化格局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化战略有机结合,实施的关键点在农村且需向外辐射,延伸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角度,促进乡村体制机制发展同时又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乡村韧性关系着乡村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风险来临时的应对能力,目前国内关于乡村韧性的发展还较少,本文将乡村韧性定义为在时代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风险的背景中,以乡村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村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村民及其家庭为行动主体,以乡村的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社会韧性为主要内容展开社会活动,以助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推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本文分析乡村韧性的各项指标,结合政策背景和现实条件,为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途径提供一些建议。

2. 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在“三农”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3] ,实施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4] ,该战略的提出是对乡村衰落的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及时响应 [5] ,建设发展体系要程序化、规范化对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进行科学改革,并且需要国家倾斜财政资金来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撑,并配以乡村管理体系的有效治理手段,在经济层面要建立合理的产权体系和市场结构,充分激发市场潜力,建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有效监督制度 [6] 。培养农民的技术水平并吸引外来技术人员,为培养基层人才提供所需资源,达成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助农、科学治农的共识 [7] 。推动乡村和小县城的有效互动,将发展机会和发展利益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8] ,目前的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国家对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的区分 [9] ,从制度层面对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符合时代的改革,让各地管理部门能够根据本地独树一帜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与社会风采制定发展蓝图,增强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合理调控乡村的发展步伐 [10]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层面的确定,充分体现了乡村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该战略深入剖析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并为乡村的后续发展制定了合适的策略,要求必须以振兴为核心要求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增加村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的同时能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 [11] 。

众多学者从概念、建设途径、表现载体等角度构建乡村韧性及其治理方式的基本涵义和界定可研究领域 [12] [13] [14] 。乡村韧性的涵义是指在城市化程度愈演愈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提高的大时代背景下,振兴农村社区,使其能够积极面对风险的并迅速回应、后续的恢复与调整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国内外有多位专家学者以乡村韧性及有关可延申概念来搭建说明性的文章框架,来阐释城乡数字鸿沟、欧洲乡村的数字化建设推行政策、水网规划 [15] 以及社会组织嵌入等国内外部分农村地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指出目前乡村发展遇到的人才流失、乡村空心化、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主体缺少专业化等实际情况,给韧性治理在乡村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构建提高乡村韧性的理论方法方面,根据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四个方面,国内学者主张通过社会资源的倾斜、完善制度保障和社会组织的嵌入 [16] ,多主体协作来提高乡村治理的韧性。在韧性评估方面,秦瑜(2021)从社会生活子系统、经济生产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四个方面来评估乡村韧性 [17] 。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是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相联系起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乡村单个要素的发展,例如乡村文化的发展、村民的易地搬迁融入研究、研究层面较为狭窄,同时在韧性研究方面只存在发展状况的研究,没有与乡村本身的发展相结合,只存在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层面,因此本文创新性的将乡村振兴与乡村韧性结合起来,拓展了促进乡村发展的新角度。

3. 乡村韧性内涵及应用解析

乡村是由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的,其内部元素结合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促进乡村发展,提升居民幸福度,将乡村韧性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韧性指标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方向,应用到社会生活领域、自然生态领域、和经济生产领域将在对其韧性进行解析时,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这四个方面来评价乡村的韧性水平,同时,要在分析过程中,注意外来因素对乡村韧性造成的影响(表1)。

Table 1. Components of rural resilience

表1. 乡村韧性构成要素

在乡村韧性评估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乡村情况选择乡村中的具体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估,就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衡量并分析,首先是乡村的层次涉及村民、村组、村委会等主体,其次是研究探析要从微观的乡村,中观的城乡融合和宏观的国家城镇化程度发展角度出发;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中要注意对具有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重点区域和问题的研究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总要求,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大发展发展的重要节点,必须根据五方面的不同要求契合乡村韧性的不同指标探析作用机理。

经济韧性指标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民群体稳定,以推行农业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有路可循,首先需要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乡村品牌,促进本地商业链的成型和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中坚青年留在乡村,对现有村民要培养提升其技能和知识水平,能够匹配产业所需,并且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机械化水平,在推广和销售渠道中实现互联网+的融入发展,通过网络直播和店铺销售农产品解决乡路闭塞问题和运输成本大的难题。

生态韧性指标促进乡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借助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战略,在乡村内部管辖范围需明确乡村生态价值,动态化实施生态补偿策略,在可实施区域可以以现金奖惩进行行为引导、构建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以此促进乡村资源可持续发展、争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还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搭建自然美景资源区吸引旅游人群,连锁发展第三产业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

社会韧性和文化韧性指标促进乡风文明和有效治理,要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支柱立根铸魂,同社会发展相适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以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为主体,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4.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韧性实施过程存在的缺陷

(一) 指标制定、匹配具有不稳定性

乡村韧性指标涉及的内容包括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社区、乡村文化等丰富内容会较为碎片化,制定指标会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细则进行分析拓展,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乡村情况不同从而导致指标参差不齐,若是在不同的乡村进行统一调查进行横向比较时会发现由于调查数据的不同导致事先制定的指标有效性降低。

(二) 数据查找过程存在风险

在乡村的地理位置方面,可能会由于比较偏远,本地调查人员技能水平不够时,外来调查人员调动难度大,调查过程中进出不方便,且外来调查人员可能会对乡村本地状况不了解,需要花费时间先了解乡村基本情况,调查过程中也难以达到高效针对匹配,导致调查结果可能会存在滞后性和一定的偏差;在乡村韧性的调查内容方面,由于韧性指标涉及内容多,有些需要纵向、横向比较,调查时间长,跨越地区多,需要经济投入支撑,导致调查结果可能存在中断的风险。

(三) 韧性分析后对策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阻碍

研析乡村韧性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在乡村的指标系数统计后,会分析现有发展短板,并制定对策。但是在策略制定时,会因为乡村本身条件的不足,导致策略存在理想化和长期性的可能;在策略实施时,需要组织相应的实施机构制定实施策略,包括专业的机构、村委会和社会组织,需要村民积极配合行动,成为实施策略主体,需要整体调配合理分配乡村资源,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配合协调,制定策略可能存在不适配性,做思想工作时间久面向人群多,调配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合,环环相扣的同时若是出现障碍就容易面临计划中止的风险。

5. 乡村韧性角度出发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2021年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新阶段,重点聚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全力支持已脱贫地区激发产业潜力和增加人口就业率,实现乡村发展支柱性经济类别和村民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提升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现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旋律,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乡村元素,同时乡村韧性也是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将两者结合,重在因地制宜、多方联动、就近就地发展,发挥乡村人口、土地、经济产业作用,在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根本性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加强过程中的法律制度保障,激发乡村活力和村民积极性,通过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发展新潜能。

(一) 培养创新人才形成乡村振兴核心支柱

知识经济在如今的社会中发展迅速,其中的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也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其中,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具有不可复制的关键作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引入、培养合适的人才,积极推进大学生人才引进计划,搭建农民专业科技服务组织并培育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村特色产业园区,提高当地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形成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规定到实际培训的人才培养流程,提升现有干部的执政水平,为乡村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库支持和人才库存量,加强对外交流,邀请专家定期考察指导,搭建与农业科研院所交流平台,对本地产业做出创新性意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政策制度创新,打造农村创新创业适配环境,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发创新新动力。

(二) 数字通信入驻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强大推手。通过文化产业、经济产业、社会生态的深度变革,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道路,2022年初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重点部署了“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顺应数字互联发展趋势发挥“互联网+”作用,通过云端建设、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数字化平台打开乡村经济产品生产消费的新途径,提高乡村的网络普及程度,培训村民的互联网技能提高智能手机使用水平,引进相关企业投资乡村,帮助乡村建设产业链包括鲜果出售、果干果酱加工、文化产品品牌打造等,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的同时促进了乡村的对外交流和物流的完善。

(三) 打造乡村旅游业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双赢

乡村的旅游业是保护乡村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依托传统村落风光、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乡村旅游特色。加强政策规定和观念引导,增加对乡村生态的重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发展民宿、餐饮业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渠道,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村民的共同富裕;在乡村要推广线上支付、可邮寄商品、智能化服务,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合理规划乡村发展布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优化乡村自然环境的层次,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路线,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让生态保护和乡村发展实现同步。

6.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主题,要从促进国家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头领导作用,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推进,促进农业扩产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和谐稳定,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战略,实现巩固脱贫攻坚实现程度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现阶段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贯彻问题思维、目标思维,坚持实践第一,加快促进贫困乡村的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章引用

雷沈莉.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韧性助力乡村发展路径探析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Rural Resilience to Help R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01): 83-88.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012

参考文献

  1. 1.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2. 2. 张新文, 张国磊.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63-71. https://doi.org/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3.09

  3. 3. 陈美球, 廖彩荣, 刘桃菊. 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27-34+158.

  4. 4. 黄祖辉. 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建设目标[J]. 决策咨询, 2018(3): 27+29.

  5. 5. 王亚华, 苏毅清.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6): 49-55.

  6. 6. 申雯.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途径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2(10): 36-38.

  7. 7. 侯晓娟, 秦英, 杨小艺. 新时期重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9(32): 47.

  8. 8. 刘合光. 乡村振兴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探究[J]. 国家治理, 2022(8): 36-41. https://doi.org/10.16619/j.cnki.cn10-1264/d.2022.08.004

  9. 9. 贺雪峰, 王文杰. 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J]. 东南学术, 2022(3): 86-94+248. https://doi.org/10.13658/j.cnki.sar.2022.03.008

  10. 10. 陈美球, 廖彩荣, 刘桃菊.乡村振兴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J]. 土地经济研究, 2019(1): 30-40.

  11. 11. 陈东, 豆晓甜.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时代内涵与理论逻辑研究[J]. 理论观察, 2019(11): 79-81.

  12. 12. 顾燕燕, 孙攀, 郑军德. 韧性乡村对乡村建设的意义探究[J]. 绿色科技, 2019(4): 205-208. https://doi.org/10.16663/j.cnki.lskj.2019.04.074

  13. 13. 邱明丽, 刘殿锋, 刘耀林. 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8): 107-114.

  14. 14. 王杰, 曹兹纲. 韧性乡村建设: 概念内涵与逻辑进路[J]. 学术交流, 2021(1): 140-151.

  15. 15. 王沁园, 丁金华.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水网乡村韧性规划——以长白荡片区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5): 10-17.

  16. 16. 李南枢, 何荣山.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的逻辑与路径[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2): 98-116.

  17. 17. 秦瑜, 郑皓. 韧性视角下的苏南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究[J]. 建筑与文化, 2021(6): 80-81. https://doi.org/10.19875/j.cnki.jzywh.2021.06.0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