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4 No.04(2015), Article ID:16559,10 pages
10.12677/ASS.2015.44042

Informational Psychology Challenges Material Psychology: The Reasons, Approach and Strategy

Zongrong L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Nov. 30th, 2015; accepted: Dec. 18th, 2015; published: Dec.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From Wilhelm Wundt, the mainstream psychology oriented to natural science has been challenged by humanistic psychology, but its dominance is as firm as a rock.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 is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informationism”, is armed with the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as been upgraded to a new version, i.e., “information psychology”. This informational psychology which is exploring information features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has challenged “material psychology” whose research object i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asons, approach and strategy of the challenge. Finally,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information psychology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times, and guiding the mainstream psychology to the track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s an arduous and long-term task.

Keywords:Psychology, Material Psychology, Informational Psychology, World-View, Methodology

信息心理学挑战物质心理学:理由、 途径与策略

李宗荣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30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18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1日

摘 要

自威廉·冯特以来,以自然科学为导向的主流心理学一直受到人文传统心理学的挑战,但是其强势地位坚如磐石。近三年来,人文心理学受到“信息主义”时代精神的鼓舞,被信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武装,升级为新版本“信息心理学”;这种研究心理现象信息特征的信息心理学,挑战研究心理现象物质特征的“物质心理学”。本文重点讨论了这种挑战的理由、途径与策略。最后,作者说明:建立、发展和完善信息心理学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把主流心理学引导到信息科学的轨道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 :心理学,物质心理学,信息心理学,世界观,方法论

1. 引言

在“科学 = 自然科学”以及“科学与人文”两分法的文化氛围中,必然地形成了心理学领域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矛盾与竞争;科学心理学一心要把自己建设成物理学那样量化的精确的学科,人文心理学被迫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理论信息学的研究者提出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物质–信息”两分法,主张在信息时代中“科学 = 物质科学 +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不仅已经可以与物质科学比肩而立,而且更胜一筹;并且认定:全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信息,信息的演变与发展只发生在时间中而没有空间特性,信息过程不可能运用“数量–公式”的方法、而必须采用信息科学的“逻辑–程序”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描述。近三年多以来,在理论信息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中,结出了“信息心理学”的果实;信息心理学自认代表着信息主义的时代精神,对以自然科学为导向的“物质心理学”提出严重挑战。本文作者介绍这种挑战的背景、过程和未来。

2. 信息学方法的普适性:统一解释手机与人脑的结构和机理

2.1. “信息学”,基础信息学、应用信息学与理论信息学

信息学(Informatics)是“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的缩写。香农开创了关于信息理论的研究,它作为一种数学知识,成为系统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推广香农信息论,被称作“广义信息论”,后来改称为“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成熟之后,受学科沙文主义思想推动,有一次国际计算机科学大会决定:改称计算机科学为信息科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所谓信息科学应当是一切关于信息的科学学科的总和。但是,在信息论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内,群雄竞争,都称自己是信息科学的老大;在理论信息学产生之后,信息科学才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它分为理论信息学、基础信息学、应用信息学三个层次;基础信息学包含通信、控制、计算、机器人四门信息学科;应用信息学包含自然、社会、人文三门信息学科[1] 。

计算机科学是整个信息科学的核心,所以人们容易把信息学直接理解为关于计算机的科学。除了科班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之外,当今社会中尽管几乎人人都能用电脑于工作中的数据处理、玩手机(超微型电脑)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很少有人说,他懂得电脑的原理与技术。至于把信息科学用来作为科研领域(比如,心理学)中的观念与方法,好像更加不容易了。

2.2. 人脑与手机:组成、结构、原理、功能、出错与修复的一致性

实际上,上述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计算机是用来模拟人脑工作的,而且是以极为简单的方式。比如,人脑神经的工作电流为“全”或“无”,计算机数据为“1”和“0”;计算机与人脑一样,都采用“IPO”(即输入–处理–输出)模式;它们都只采用有限种方式、处理由有限字符组成的“字符串”,等等。与人脑相比,计算机的复杂性低得多了,但是它的优势是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不怕麻烦、不知疲倦,所以它能做人脑之所不能。

如今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超微型的掌上电脑,两者的组成、结构、原理、功能、出错与修复,几乎完全一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用电脑、会玩手机,就基本上懂得了应用信息学。它们是对人类心理过程的模型和模拟,信息学的方法天然地适用于心理过程的分析与综合。当然,心理现象有它的特殊性,即电脑和手机没有具备人类的生物学特性与社会学特性,上述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一致之中又包含不一致才符合辩证法。所以,心理信息学研究需要生物信息学与社会信息学的交叉与融合。

2.3. 理论信息学方法及其普适性

理论信息学(Theoretical Informatics)的任务是揭示所有信息科学学科的“一致性”,即它们公共的概念、原理与方法。20世纪末,国内外信息科学理论界笼罩着一种悲观主义气氛:三位国外权威专家撰文说,一般公共的信息定义没有可能;一位北京大学教授在国内《科技导报》载文称,21世纪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乐观的应用信息学,悲观的理论信息学!笔者之所以敢于逆潮流而动,选择“理论信息学”作为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确定《论信息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博士后研究报告的题目,进而挑战心理学的主流,主要因为在中国学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到美国学了哲学与心理学,回国后旁听了生物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课程,在华科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因此才有勇气,从事人类思想史上的纵向跨越和当代相关学科的横向综合。笔者以为,信息学的一般方法就是逻辑与程序的方法,分析宇宙间一切信息现象时都可以使用信息学方法。关于人的学科,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从信息科学的视角加以研究;它们都在贯彻信息学方法,至于研究者是否自觉而熟练地使用逻辑与程序等术语,是另一个问题。关于自然的学科,显然属于物质科学,但同时也属于信息科学,比如物理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

过去,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曾经把心理现象当作纯粹的物质过程进行研究,把“意识”赶出心理学。这事既然在当时发生了,就有它的合理性。问题是到了信息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就像算盘与电脑只是计算的工具,人脑不过是意识和思维的工具。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符号计算(不同于、但是可以包含算术计算),是典型的信息过程。一般信息学的方法得以提炼与生成的一个管道,就是对于心理过程的抽象。在2010年版《理论信息学概论》中,3.3.3节的标题是“心理信息学”,1.8万字 [2] 。心理信息学概念用在信息学著作中,在心理学著作中则使用“信息心理学”,两个名称只有“语用”的区别,没有“语义”的不同。现在我们说理论信息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换一个说法,就是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与方法在心理学中的运用。通过“信息”来透视人的生理与心理、大脑与精神,在方法论上具有完全的适切性。至于拿出信息心理学比传统心理学更好使的技术和方法,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目标。

3. 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分立:不是科学对非科学,而是物质对非物质

3.1. “科学与人文”本来的合理性,以及该合理性的丧失

“科学与人文”分立的本意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离异。英国人斯诺起先从事物理学研究,后来又从事文学创作,由于他同时熟悉自然科学家的文化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于是有感而发,提出一个命题:两种知识分子之间的不理解、不来往,甚至相互敌视、相互攻击,造成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困境以及难解的困惑。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学术报告中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并被学术界称之为“斯诺命题”,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而持久的讨论 [3] 。

在信息科学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代名词,当时的“科学”的确不是人文,“人文”也不被认为是科学;但是到21世纪初叶信息科学体系发展成熟、信息科学范式得到确认、信息科学世界观建立起来的时候,“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科学与人文”提法的合理性完全丧失,因为科学变成了自然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统一,人文文化虽然不属于自然科学,但是可以得到信息科学范式的解释与说明。

3.2. 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分立:不是科学对非科学,而是物质对信息

在“科学与人文”人为分割与离异的年代,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心理学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逐渐地形成了“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两种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知识体系。但是,从一开始科学心理学就得天独厚地戴上“科学”的桂冠,萦绕着巨大的光环,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人文心理学被边缘化,成为一种不得已时的补充。

弗洛伊德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活动的生理与心理的动机,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可是因为他的概念和理论不符合物理学的规范,被认定为“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 [4] 。此外,对心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布伦塔诺、皮亚杰、马斯诺等人的理论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颠倒,它应当被颠倒过来。

在理论信息学的视野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分野,不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立,而是物质与信息的对立,是心理现象本身“物质–信息二重性”的表现;它们分别侧重地研究了心理现象的物质特征或者非物质(信息)特征。由于物质对象是可以数量化的,其运动过程可以公式化地表达,所以心理现象的物质特征能够用数量–公式方法进行研究,符合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于非物质的信息特征,它不占有空间、不能被公众观察、其演变不遵循力学原则,所以心理现象的信息特征只能够用逻辑–程序方法进行研究,它符合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式。

3.3. 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划分的实质:物质心理学与信息心理学的分野

科学心理学以心理现象的物质特征为研究对象,使用物理–数学方法在情理之中。在信息科学成熟之前,人们关于科学的分类大都以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为依据进行,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孔德提出建立“社会物理学”(包含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在他的时代完全地名正言顺。那时的心理学是生物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反映心理现象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在这种意义上,当时的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物质科学)。我们以为,根据研究对象的物质属性,把以自然科学为背景的心理学,即“传统心理学”的主流,称之为“物质信息学”,并无不当。

到第二次信息学革命的时候,人们修改香农的信息概念,把信息定义为不可能被数量化和公式化的“信号与符号的含义”,揭示世界在统一于物质的同时也统一于信息,信息与物质同在,宇宙万物无不具有“物质–信息二重性”;而且,理论信息学得以建立,信息科学知识体系趋于成熟,信息科学研究范式得到公认;更进一步,人们要求修改科学的概念,认定信息科学不仅可以与物质科学比肩、它甚至对知识进化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这时,“科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划分完全失去合理性;我们很难拒绝承认: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划分的实质是物质心理学与信息心理学的分野;所以,把以信息科学为背景的心理学称之为“信息心理学”,水到渠成。

4. 关于心理现象信息特征研究的联盟:信息心理学及其家族成员

信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人类心理系统的信息特征,比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复杂性高得多得多。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心理系统的某一个侧面,我们还可以分别地研究心理系统的组成元素、逻辑结构、正常功能、运行机理、调节因素、出错表现、修复方式等等,于是可以形成一个信息心理学的学科群。无论从历史的纵向看、还是现实的横向看,信息心理学都不指某一个特定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家族的概念,它拥有许多该家族的成员。其实,物质心理学的情况完全地类似。

关于信息心理学家族,我们认为它主要包含六个成员:布伦塔诺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皮亚杰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以及信息主义心理学。它的最后一个成员信息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套完整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论体系;其所以得名,是因为它认同“信息主义”的理论旗帜。作为后工业社会时代精神的信息主义,是对工业社会中“物质主义”精神的继承和补充;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同时主张世界又是信息的、信息现象具有与物质现象不同的规律性(比如生物基因和人类文化不守恒等);它提出了不同于物质科学的信息科学方法论,坚持用“逻辑–程序”(不仅仅是“数量–公式”)的方法处理一切信息过程中的问题。贯彻信息主义的时代精神,就得到信息心理学家族的最新版本。具体地说,这些内容是:

第一、“信息人假说”。它认为,人既是一个物质消耗与能量转换的系统,又是一个信息处理与智能生产的系统;人类物质生命的进化记录在DNA中,而信息生命的进化记录在MEME中;人类生物学研究活着的物质(即DNA控制下的物质生命),人类心理学研究活着的信息(即MEME控制下的信息生命)。在心理学的语境中,人在本质上是信息的人;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是信息,生物物质只是它的载体。这是信息主义心理学全部概念和理论的前提与基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不是心理学自身的分支学科,不能代表心理学发展的根本取向。

第二、基本概念。它主要包括:人类的信号思维与符号思维,隐性思维与显型思维;符号心理的基本单位(理念);物理学的连续量数学与信息学的离散量数学;作为自然科学别称的“科学”以及作为物质科学与信息科学统称的“科学”;物质科学范式与信息科学范式;物质科学方法与信息科学方法;信息学革命与信息世界观;物质心理学家族,信息心理学家族与信息主义心理学;心理信息学,小文化与大心理;心理催眠与文化催眠;物质生命与信息生命,具有生命的物质与具有生命的信息;人类生物学与人类心理学;物质进化与信息进化;可朽的生理生命与不朽的心理生命;生理生命的进化与心理生命的进化;人类个体之间的竞争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先知悲剧”与西西弗斯(Sisyphus)精神;学术不自由与学术性人格障碍;知识的缺省配置与跨学科研究;信息思维中的实践观点与实证精神等。

第三、基本原理。它揭示人类心理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调控。其结构原理显示,人类心理由动机、知识和理智三个维度构成,情绪(或感情)是与动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功能原理显示,人类心理的九个主要功能是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语言、学习、记忆、内省和思维;调控原理显示,人类心理的调控机制主要有三种,即动物的“环境刺激与主体反应”(包括应激反应、输入–处理–输出等)被动调节机制、大众的“问题求解与程序设计”主动控制机制以及精英们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机制。

第四、基本方法。它主要是智能涌现论;“动机”(包含情绪)决定思想和行为的方向,感性和理性的“知识”提供思维的材料,智慧遵循“碎拼法则”形成分析问题能力,涌现出解决问题的智能,显示出一贯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构成特定的唯一人格。

关于信息心理学的好处或优势,我们认为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说明。在理论上,它得到信息科学的论证与信息哲学的解释,这是以往挑战物质心理学的其他一切心理学科或学派所不可能有、也没有的。在实践上,已经有若干心理信息学或信息心理学研究者,在他们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援助中成功地运用信息学方法。当然,信息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普及,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俗话说,有苗不愁长;我们看好信息心理学应用的前景。

5. 信息心理学对物质心理学的挑战:首先是世界观,然后才是方法论

5.1. 世界观、方法论,及其相互关系

可能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意味,很多的学者眼中只有方法论,没有世界观。他们认为,从一个学科的方法论就可以判断这个学科有没有可能成为科学。实际上,关于世界的“观点”和应对世界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用来观察问题的时候它是观点,用来处理问题的时候它是方法;而且,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点难有方法。“世界”是个N多面体,即可以从N个视角去观察它。比如,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等等。我们主张信息科学的世界观,简称信息世界观。

自然科学看世界,它是物质的;上升到哲学成为物质主义(Materialism)。信息科学看世界,它既是物质的,又是信息的;上升到哲学成为信息主义(Informationalism)。如果有一种片面的物质主义否定信息的存在,那么信息主义首先要承认物质的存在,然后主张研究物质载体的信息含义,强调“物质–信息二重性”,并坚持用物质科学和信息科学共同说明事物的本质与过程。这样,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融为一体了 [5] 。

5.2. 物质心理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专家这样解说“物质主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认识,这样的认识很有价值。信息主义接着说:同时,世界又是信息的,信息是演变的,信息的演变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可以被认识,这样的认识可能更有价值。如上的物质主义和信息主义,其实并行不悖,没有矛盾。

可惜,苏联时期的哲学教科书把“物质主义”(Materialism)提升为普遍原理,并且逐渐僵化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它主张“世界上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什么都没有了”,制造出绝对化和片面性。其实,信息就是非物质的存在,研究信息演变和知识创新规律的价值可能比研究物质运动规律更有价值。物质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物理特征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把研究心理现象的意识赶出心理学是片面的、错误的。物质心理学坚持数量化–公式化的方法是以它的物质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有的科学心理学家排斥信息心理学,他们拒绝接受心理学中非物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根源于他们世界观的片面性。

5.3. 不涉及世界观问题、只挑战物质心理学的方法难有足够的底气

2014年8月,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佘双好教授在给笔者的一份邮件中说:“现代心理学起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当这种自然科学思维方式来探讨一个复杂完整的人的时候,确实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因此,自心理学产生之日起,就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统以自然科学为背景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形成新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很多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声称‘找到了心理学回家的路’,但结果还是证明,只是为心理学增添了一个新的角度。当然,这些探讨都非常有意义,正是这些对传统心理学的不满,促进了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所以,从目前学界对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每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的出现都可能解决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但每一种心理学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心理学的所有问题。心理学需要从多元角度进行探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心理学进行全面透视,这样可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对心理学发展历程和当前态势的正确归纳。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设法解释:为什么众多学派与学科努力挑战自然科学背景的心理学,而他们却始终没有能够撼动物质心理学的主流地位?好像可以答曰:物理学革命以来物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居于科学界主导的、主流的地位,这样的大环境决定了物质心理学的领导地位。事实上,任何不满意物质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挑战者,他们要么回避世界观问题、直接进入方法,要么在“悬置”存在问题、挂出免战牌之后讨论方法,或者以“质性方法仅仅是对量化方法的补充”这样的说辞、求得心理学主流的宽容。这样的“挑战”,连挑战者自己都可能会感到底气不足:只求当个陪衬 [6] 。就算被挑战者包容了质性方法的补充,接受了多元的研究途径,物质主义的心理学研究势力依然是一家独大,其领导地位坚如磐石。

5.4. 信息心理学挑战物质心理学:首先要批评物质主义的世界观

信息心理学挑战物质心理学的方式与它的前辈和兄长不同。它仰仗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科学、技术、产品、市场、经济支柱、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建树,认定人类信息时代有比工业时代更大的辉煌;它依据第二次信息学革命以来的理论信息科学的建树,认定信息科学不仅与物质科学比肩而立,而且更胜一筹,信息科学发展的事实修改了“科学”的内涵和外延;它对中国阴阳学说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原型进行分析,提出“物质–信息二重性”的世界观,并且据此重新审视心理学史和现有心理学学科;在这种视野下,重新思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结论,如果它不能得到全新的认识,那才是不可思议的。

笔者想要强调,我们批评的不是物质主义本身,也并不反对物质心理学;我们是要批评夸张了的、片面的唯物质主义,因为它认为只有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特征才能通向科学心理学;我们只是批评那种物质心理学家,他认为只有采用数量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特征才是心理学的正宗。我们主张,在一切生命系统(如人和动物)和人造系统(如“嫦娥”和“玉兔”)中,信息子系统处于对物质子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地位。如柏拉图所说,人由身体和心灵组成,非物质的心灵以永恒为特征,比以变化为特征的物质的身体重要性大得多。如果说,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的身体,那么心理学的任务不就是研究人的心灵吗?如果我们说,物质心理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心理学与生物学、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有错吗?在国内外心理学界,把认知神经科学当做心理学的带头学科,这本身是一种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迷失。

6. 挑战物质心理学的途径:心理学哲学→理论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按照我们认定的“科学”标准,科学的信息心理学必须做到:1) 逻辑上自洽与自足;2) 经验上可以被检验,被实证;3) 应用上能够解释和预言。为了信息心理学的“实效性”,它既要有新的科学与哲学的指导,又要有自己新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还要有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更好的效果。为此,信息心理学挑战物质心理学,必须有确切的“路线图”和大致的“时间表”。

通常,一个科学学科的发展总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有时理论走在前面,有时实践走在前面,有时两者轮流先行。关于二进制计算的理论领先计算机100多年,人们很长时间以内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直到二进制运算的电子逻辑线路实现,才成为计算机发展的技术基础。在信息科学领域,显然是技术的发展在前,它的理论归纳在后;而一旦理论信息学取得突破,又可以反过来推进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信息化”。理论信息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就是一个学科信息化的过程,它是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运用,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我们以为,信息心理学在挑战物质心理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自己的联盟,发展自己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一个大致的路线图可以是:心理学哲学→理论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这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层方案。物质心理学和信息心理学都可以是这样。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的《信息心理学:背景、精要与应用》 [7] 有望解决心理学哲学与理论心理学的主要问题,以及基础心理学的部分问题,然后就可以向几门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等)展开,它们是心理系统的一般规律性的研究,不大关心在特定领域中的用途。应用心理学是运用基础心理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研究特定领域中的心理过程,注重解决那里的实际问题,比如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信息心理学建设的时间表不大容易设计。第一次信息学革命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的产品是信息工具(通信、计算、控制、机器人等),主要是经济效益的驱动,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但是,第二次信息学革命的产品是信息观念(信息世界观、信息方法论、信息科学范式等),主要受学术上的好奇心所驱动,受益者主要是学者和思想者。第二次信息学革命大致要半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信息心理学可能是理论信息学第一个深入应用的领域,能够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信息化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它需要分别解决信息心理学在“理论”、“基础”和“应用”三个层次上的问题;如果三个方面的成果同时出现并且互相支持和补充,也许两、三代人的时间就能够基本完成。目前,信息心理学已经生根、发芽,笔者相信,它能够开花、结果。

7. 信息心理学挑战物质心理学以及实现自身发展的策略原则

7.1. 在承认传统心理学合理性及其巨大贡献的基础上指出它的缺失

信息心理学的提出本身绝对不同于过往挑战物质心理学的学派与学科,因为它挑战的不只是方法,而首先是世界观。物质心理学的缺失首先是它的世界观的片面性,而片面研究宇宙万物的物质特征的任务属于物质科学;如果物质心理学承认它的对象是心理学的物质特征,那么它就成为物理学的分支学科,或者是物质科学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或者是心理学与物质科学的交叉学科。无论我们如何为它重新定位,它一个半世纪以来唯一正统的“科学心理学”的地位将不复存在,它将由中心滑落到边缘。

信息心理学的主张,实际上是按照世界观的差异重新洗牌,拨乱反正、颠倒主从。这将造成传统学院派心理学家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对此,我们要有非常清醒的策略原则。有哲学家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在物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居于主流地位的时代,心理学家逆潮流而动是非常麻烦、极具风险的。大众者必然从众,否则就不是大众。俗话说,法不责众。我们必须在承认传统心理学合理性及其巨大贡献的基础上,适当温柔地指出它的缺失。

7.2. 在看好信息心理学的优势与进展的同时承认它的幼稚与脆弱

如果我们高调地推进信息心理学,那么人们会发现:在这里它自己的缺点比传统心理学多得多。我们要首先承认自己的幼稚和脆弱,与支持者一道发展信息心理学,欢迎各方批评指正。发展是硬道理。信息心理学的优势当前主要是观念上和理论上的,只有它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充分显示出较大优势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站立起来。就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仍然要承认传统心理学的合理性及其巨大贡献。

通常,没有战略的指导我们的目标就会漂浮不定,而没有策略的指导我们就几乎什么都不能成就。在信息时代中,学术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挑战的是物质心理学,而不是曾经致力于物质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在由物质主义思想潮流向信息主义思想潮流转变的时候,所有的研究者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今天认识到昨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当然要欢迎其他同行随时参加进来,邀请他们提出批评、共同讨论。或许,正是由于他们非常熟悉物质心理学的套路,所以可能比我们做得更多、更好。

8. 建立与发展信息心理学:信息时代中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

8.1. 建立和发展信息心理学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竖看人类思想史,大致经历四种世界观 [8] 。首先是希腊时期,柏拉图前后的“物质–非物质”二重性世界观,维持到“上帝”和基督的降生,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元年,经历了700年以上;然后是基督教“理念主义”世界观,经历了罗马时期、黑暗时代和中世纪,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然后是“物质主义”的世界观,从文艺复兴到公元1950年香农、维纳信息理论诞生,经历了约450年;从1950年到现在,一个可以称之为“信息主义”的世界观经历了信息学的两次革命,有60多年。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世界观变迁的轨迹是:理念主义与物质主义合作,打垮了二元论的世界观,然后理念主义与物质主义轮流坐庄,现在物质主义的主导地位即将被信息主义所取代,好像重新又回到二元论上去了;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地上升。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当前面临着工业社会的物质主义世界观向信息社会的信息主义世界观大转变的历史时期。由于有了理论信息学、完整的信息科学理论、信息科学范式以及信息科学世界观,模糊混沌的道家阴阳学说以及柏拉图与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得到信息科学的论证。有专家称,建成信息社会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其一,产品、市场、国民经济信息化;其二,科学学科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化;其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信息化。可以说,理论信息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是科学学科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心理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具有基础的地位,它的信息化必然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如果这个任务顺利实现,将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提升提供实验数据和原始素材。这是信息时代赋予心理学理论研究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8.2. 建立信息心理学面临巨大困难、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以为建立和发展信息心理学面临着多方面的巨大困难,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心理学的发展受到时代科学主流的方法论制约、哲学世界观的限制以及宗教观念的影响。科学、哲学与宗教携手合作,不仅仅是“跨学科”的问题,而且是跨越知识部门的任务,它将十分艰难。

其次,物理学的范式与方法论已经深入到各个科学学科,构成了学者们的思维习惯和评价方式;同时,它已经被制度化了,它规范了杂志社、出版社、基金会、评委会、学术委员会要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样,关于信息心理学的研究者想要得到同行的理解和支持,想要发表论文、获得经费、拿到学位、得到提升,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第三,如果有关心理学基础学科的专家接受物质–信息二重性的观念、认同物质心理学与信息心理学的划分,接受信息心理学的一套概念、原理和方法,那么他所熟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比如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需要重新认识、已有的知识体系需要改写甚至重写。这可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反复研究的任务,没有几代人的努力难以完成。

第四,信息心理学的完善需要等待相关学科信息化过程的配合。信息心理学研究包含着大量交叉学科中的工作,比如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这些学科的信息化,分别需要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犯罪学、体育学、老年学、咨询学、医学等学科的信息化相配合。可见,完成信息心理学的建设和发展任务注定是一个相当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致谢

武汉大学哲学系桂起权教授自2012年5月担任笔者第二个博士学位论文(《信息复杂性研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之后,一直关心并指导着笔者的学习和研究。在本文的讨论和撰写中,笔者不断地得到桂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他不仅主动提供参考书籍、热心讨论相关问题,而且审阅论文的初稿、修改润色。这里向桂教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文章引用

李宗荣. 信息心理学挑战物质心理学:理由、途径与策略
Informational Psychology Challenges Material Psychology: The Reasons, Approach and Strateg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04(04): 283-292.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5.44042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李宗荣. 理论信息学: 概念、原理与方法[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2. 李宗荣. 理论信息学概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 3. C.P. 斯诺. 两种文化[M]. 陈克艰, 秦小虎, 译. 上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3.

  4. 4. B.R. 赫根汉. 心理学史导论[M]. 第四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5. 李宗荣, 马里奥•邦格. 论信息科学的世界观[J]. 医学信息, 2008(8): 1225-1226.

  6. 6. S.E. 斯通普夫, J. 菲泽. 西方哲学史[M]. 第七版. 丁三东, 等,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7. 7. 李宗荣, 肖玲. 信息心理学: 背景、精要及应用[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8. 8. R. 塔纳斯. 西方思想史[M]. 吴象婴, 等, 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