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1 ( 2021 ), Article ID: 40323 , 7 pages
10.12677/ML.2021.91012

缅北华裔中小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陈 娟,黄冬丽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1月28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8日

摘要

本文以缅甸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praat声学软件过对60位受试者录音样本进行听辨,从而发现他们在汉语语音学习中的难点。其中,声母偏误主要集中在舌尖前音[ʦ]、[ʦ]、[s]和舌尖后音[tʂ]、[tʂʰ]、[ʂ]上,舌尖后音的偏误率较高;韵母偏误主要集中在前后鼻音[in]、[iŋ]、[ən]、[əŋ]、[an]、[aŋ]、[ian]、[iaŋ]上,后鼻音的偏误率较高。此外,轻声、儿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误。笔者对以上偏误分别进行了ANOVA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不同年级的被试在舌尖前音、前鼻音、轻声和儿化上出现的偏误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舌尖后音与后鼻音上出现的偏误均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缅北华裔,云华师范学院,汉语语音,偏误

An Analysis of Chinese Phonetic Error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North Myanmar

Juan Chen, Dongli Huang

Chinese Department,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Dec. 29th, 2020; accepted: Jan. 28th, 2021; published: Feb. 8th, 202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Yunhua normal college in Mandalay, Myanmar,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Combined with praat acoustics software, 80 subjects’ audio samples are studied, so as to find out their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hinese phonetics. Among them, the initial erro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tip of the tongue before the sound [ʦ], [ʦ], [s] and the tip of the tongue after [tʂ], [tʂʰ], [ʂ], and the tip of the tongue after the sound of bias rate is higher. Before and after the finals erro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nasal [in], [iŋ], [ən], [əŋ], [an], [aŋ], [ian], [iaŋ], and after nasal, bias rate is higher. In addition, there are certain errors in light tone and rhotic accent. The author conducted one-way ANOVA on the above errors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ddle school group and the primary school group in the tongue tip anterior tone, anterior nasal tone light tone and pediatric ton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ngue tip posterior tone and posterior nasal tone.

Keywords:Ethnic Chinese from Northern Myanmar, Yunhua Normal College, Chinese Phonetics, Error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缅甸人学习汉语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但从整体来看,缅北地区的华文教育仍是以华裔学生为主,缅北华裔大多会说云南话,其中部分华裔在学习汉语普通话时或多或少受到云南方言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华裔汉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针对他们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偏误及难点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以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目前,关于语音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有:蔡整莹、曹文 [1] (2002)《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杨娜 [2] (2005)《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陈金香 [3] (2010)《蒙古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等研究》、邓楠 [4] (2018)《伊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等,主要对学习者偏误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为不同国家汉语语音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但此类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分析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金燕燕 [5] (2011)《缅甸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爆发音、塞擦音的声学实验和偏误分析》,王安红 [6] (2014)《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等利用声学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汉语语音偏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过程客观新颖,使得汉语教学者对语音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综观偏误分析的相关文献,偏误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本土学习者。而对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研究较为稀少。考虑到缅北华文教学的特殊情况和汉语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因素,笔者以华裔汉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汉语语音偏误研究,希望能对缅北地区的汉语语音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对象

本次语音调查的对象是来自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的60位华裔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各20人,男女比例为1:1。高中组学生汉语学习时间达十余年之久,而小学组学生汉语学习时间一般为四五年左右。为了进一步了解华裔中小学生普通话语音认读的影响因素,笔者又随机选取了云华师范学院6名中小学生,就“您的老师上课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您父母在家说普通话吗?”等相关问题进行一对一式的访谈,访谈的时间平均为40分钟,为了保护访谈学生的隐私,笔者对访谈者的名字进行了编码,分别是A1、A2、A3、B1、B2、B3。

2.2. 调查内容及过程

笔者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在云华师范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通过与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老师的协商,笔者利用学生的自习、课外活动等时间,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首先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普通话语音书面认写(声韵调)情况做了简单的统计,然后笔者根据被试书面作答情况,以及黄廖版《现代汉语》、《普通话教程》、《汉语拼音方案》等相关书籍,结合云南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学生汉语水平等因素确定了本次研究的调查例字。包括54个汉语单双音节字、9个常用句以及2个话题表述。涵盖汉语语音系统中所有的声韵调。最后,对60个录音样本进行听辨,遇到不太确定的语音,就通过praat声学软件做进一步的确认。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展开深入讨论。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偏误情况

Table 1.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error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north Myanmar

表1. 缅北华裔受试者汉语发音声母偏误统计

注:表内百分数为偏误率,括号里为偏误人数,表2表3同此。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被试会把舌尖后音[tʂ]、[tʂʰ]、[ʂ]读为舌尖前音[ʦ]、[ʦʰ]、[s]或发舌尖后音时舌位略微靠前,发出来的音介于两者之间,不太准确。通过数据,我们得出的直观印象是,[ʦ]、[ʦʰ]、[s]的偏误明显少于[tʂ]、[tʂʰ]、[ʂ]。其中不同年级(小学、初中、高中)的被试在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上出现的偏误整体呈递减趋势,我们把小学、初中和高中在这两组音上的出错次数进行分组统计,通过ANOVA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级的被试在舌尖前音[ʦ]、[ʦʰ]、[s]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 = 9.541, sig = 0.000, p < 0.01),而在舌尖后音[tʂ]、[tʂʰ]、[ʂ]上则无显著性差异(F = 1.212, sig = 0.300, p > 0.05)。我们通过 Tukey HSD多重比较发现,小学组与高中组在舌尖前音[ʦʰ]、[s]上有显著性差异。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我们还进行了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不同年级之间被试在舌尖前音上出现的偏误存在相关关系(r = 0.305,相关系数大于0.2),而在舌尖后音上无明显的相关关系(r = 0.112,相关系数小于0.2)。上述数据表明,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在舌尖前音上出现的偏误与他们所在年级(即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在舌尖后音上出现的偏误与他们所在年级(即教育程度)无关。

表1可知:当零声母与合口呼[u]韵母字如“五”、“为”等字结合时,多数学生读为唇齿音[v]声母。其中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在零声母发音上出现的偏误差异不大。

Table 2. An analysis of the finals error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north Myanmar

表2. 缅北华裔中小学生汉语发音的韵母统计

表2可知:从纵向来看,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在发[in]、[iŋ]与[ən]、[əŋ]这两组音时,比发[an]、[aŋ]与[ian]、[iaŋ]更容易出错,其中这四组音中,每组后鼻音的出错次数明显多于前鼻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被试的后鼻音发音不够厚重,听起来接近前鼻音或干脆读为前鼻音。从横向来看,小学生在韵母发音上出现的偏误也明显多于高中生。我们把小学、初中、高中进行分组统计,对他们在前后鼻音各分项上的出错次数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被试在前鼻音上的出错次数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 = 7.564, sig = 0.001, p < 0.01),在后鼻音上则无显著性差异(F = 2.521, sig = 0.082, p > 0.05)。Tukey HSD多重比较发现,小学组与高中组在前鼻音[in]、[ən]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数据表明,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在前鼻音上出现的偏误与他们所在年级(即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小学组与高中组的差异较大,而初中组与小学组和高中组之间差异不大。

表3. 缅北华裔中小学生汉语发音的声调变调统计

由上表3可知,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在轻声和儿化音的发音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儿化音的出错次数比较多。轻声的偏误主要集中在“你们”、“功夫”这两个词上,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被试把“你们”、“功夫”的分别读为[ni214mən35]、[kuŋ44fu44],两个词语中最后一个字都读成了本音,并没有轻声化。而“桌子”、“爷爷”这两个词的偏误较少,大多数人都能准确认读。儿化音的发音也是缅北华裔中小学生的一个难点,被试经常把“花儿”读为[xuɑ44ər35],“一点儿”读为[i53tian214ər35],有的虽然意识到儿化问题,但在读音时卷舌程度不够高,儿化色彩不明显。此外,高中组在轻声、儿化上出现的偏误明显少于小学组。通过ANOVA方差分析可知,不同年级的被试在轻声上出现的偏误存在显著性差异(F = 5.584, sig = 0.04, p < 0.05),Tukey HSD多重比较发现,高中组与小学组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被试在儿化音上出现的偏误存在极显著性差异(F = 14.003, sig = 0.000, p < 0.01),Tukey HSD多重比较发现,高中组与小学组在“一点儿、花儿”上出现的偏误有显著性差异。上述数据表明,缅北华裔中小学生在轻声和儿化上出现的偏误与他们所在年级(即教育程度)有关,其中小学组和高中组之间的差异较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声母[n]、[l]、[f]、[x]、[k]、[kʰ]、[ʨ]、[ʨʰ]等语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f]的偏误率中小学仅为1%,把“头发”读为了[tʰou35xua0],而[x]的偏误也只有2%,“回去”读成了[fei44ʨʰy53],调查发现,出现此类偏误的被试祖籍都是福建籍,而且他们都会说福建话,因此引起偏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福建方言的影响。[n]、[l]的偏误分别为5%、3%,被试在读“牛奶”一词时并未出现偏误,而在读“安宁”这个词语时却多读为[an44liŋ35],发生此类偏误的被试祖籍均为云南,这很可能与云南部分地区[n]、[l]不分有关。至于[k]、[kʰ]、[ʨ]、[ʨʰ]这两组声母偏误率均为0,中小学组中无一人读错。与此同时,韵母[i]、[ü]的发音也没有人出现明显的错误。至于声调方面,笔者还调查了阳平 + 上声、阳平 + 去声、上声 + 上声、上声 + 非上、“一”、“不”的变调等,中小学生在此类读音上发生的偏误整体较少,其中偏误主要集中在阳平+上声、上声+上声这两项上,偏误率分别为9%、14%。被试把“河水”读为[xɤ44ʂuei214],“美好”读为[mei214xau214],此类偏误尤其是小学生占多数。

3.2. 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3.2.1. 母语及方言的影响

声母方面:缅北华裔在舌尖前音[ʦ]、[ʦʰ]、[s]与舌尖后音[tʂ]、[tʂʰ]、[ʂ]上出现的偏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云南方言的影响,云华师范学院的华裔90%以上祖籍都为云南,而且大多数华裔的家庭语言都是云南方言,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云南话就是它们的母语,因此母语负迁移是他们出现此类偏误的重要因素,而少数以缅语为母语或不太会说云南方言的华裔,他们在读舌尖后音[tʂ]、[tʂʰ]、[ʂ]时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可能与缅语中没有舌尖后音[tʂ]、[tʂʰ]、[ʂ],而又常常受到周围同学语音的影响有关。至于[n]、[l]的语音偏误主要是在读“安宁”这个词语时引起的,表现为[n]、[l]读音相混,其他情况下并不相混。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得知:“云南部分地区的方言中n、l中古泥来母今读音不混,只有遇到ing韵母字,n声母读为l声母,即“宁 = 灵” [7]。此外,普通话中零声母开头的字一般读为合口呼[u],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零声母与合口呼[u]韵母字如“五”结合时,部分学生多读为唇齿音[v]声母。根据前辈学者研究得知,云南大多数县市有[v]声母,是云南官话的特色之一,今读声母[v]的仅少数几个字“午、武”,大部分读合口呼零声母。

韵母方面:云南方言中常常分不清前后鼻音,因此前后鼻音韵母也是缅北华裔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难点之一,如被试常常会把“英语”读为[iən44y214],“风雪”读为[fən44ɕyɛ214],“放开”读为[fan53kʰai4“故乡”读为[ku53ɕiɑn]等。总体来说,大多数缅北华裔在后鼻音上的偏误出现次数最多,其中,缅北华裔在[iŋ]、[əŋ]上的偏误又明显多于[aŋ]、[iaŋ],这很可能是由于开口度大小引起的。

声调方面:缅北华裔在汉语声调,上声变调等方面出现的偏误次数较少,他们的偏误主要集中在轻声和儿化上,由于云南方言中没有轻声和儿化音,部分被试大都按字的本音去读,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轻声和儿化的认知较少,经常会读错。

3.2.2. 学习环境的影响

教师方面: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卡尔吉姆斯认为诱导性偏误是偏误的来源之一,他指出偏误是教师或教材对目标语的语言现象讲解不够充分或讲解有误也或训练不得当所造成的。缅北汉语教师由本土教师,中国外派/高校实习教师等组成,本土教师大多为祖籍是云南的华裔,他们都会说一口流利地道的云南话,而华侨办的外派教师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云南,且年龄较大。所以在课堂上即使使用普通话教学,也有很多老师不免带有浓厚的云南方音,有些汉语教师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在普通话发音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无意识地起到了不正确的示范,导致学生的偏误固化,长期得不到重视与纠正。与此同时,尤其很多教低年级的汉语教师,在给学生教拼音时,只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跟读,而且受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忽略学生的发音特点,并未就难音进行针对性讲解与操练。访谈中,A1、A2表示“拼音课很枯燥,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跟着老师读”“不喜欢上拼音课”;A3则说“我的普通话发音不存在问题,老师只需要教读写就可以了”。对于中学生而言,拼音的教学已经不再是重点了,B1说“我们上汉语课老师主要讲的是文化知识,至于汉语的发音问题老师很少会提及”;B2说“我们的汉语老师是云南人,他的普通话很不标准,在讲课时总会夹杂一些方言”;B3则说“我准备考HSK的口语了,但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我现在通过看一些中文视频,自己纠正发音”。由此可见,在缅北华文教学中,普通话语音的教学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学校每年举行的期中期末考试也并没有涉及到汉语口语的考察。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认识到普通话语音标准的重要性。

学生方面:大多数缅北华裔家庭都习惯于使用云南方言与家人交谈,他们接触方言要比普通话时间早,有的母语方言就是云南方言,所以在说普通话时会不自觉地受到方言语音的影响,而这些语音上的偏误如果老师不去纠正,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A1表示“即使在中文学校,我还是更喜欢用方言与同学交流,只有在上课时我们才用普通话。”与此同时,A3、B1、B2这三位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因为周围同学大多会说方言,所以在平时的日常交流中,他们更喜欢用方言交流,用普通话反而会觉得变扭。由此可见,对学生自身来说,情感因素也是影响他们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因素之一。

4. 教学对策

4.1. 声母教学

要纠正舌尖后音[tʂ]、[tʂʰ]、[ʂ]的语音偏误,必须先明白在发[ʦ]、[ʦ]、[s]时,靠的是舌尖与上齿背摩擦成音,而不是舌面,在此基础上可把舌身略微后缩,舌尖向上翘起,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路,气流冲破舌尖的阻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我们还可以借助筷子找到舌尖后音的发音位置,即硬腭与上齿龈交界的隆起处,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舌尖后音的具体发音部位,再进行反复的操练,直到发音正确为止。[n]、[l]这组音发音部位是相同的,发音时都是舌尖抵住上齿龈,不同之处是有无鼻音的问题,发声母[n]时,软腭下降,鼻腔处于打开的状态,气流从鼻腔通过发音的,而发声母[l]时,软腭上升,鼻腔处于堵塞的状态,气流从舌头的一边或两边流出。[n]、[l]的语音偏误可以用捏鼻子法纠正,捏住鼻子,如果发音困难或发不出音来的就是[n],如果发音容易,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的是[l]。缅语中有与[n]、[l]发音相近的音,可以借助缅语发音带出[n]、[l]的发音。此外,为了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汉语教师可使用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难音教学,或者对这两组音的发音特点作了重点讲解后,教师可让学生读相关的绕口令,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操练。

4.2. 韵母教学

韵母教学的重点是前鼻音与后鼻音的辨析。教师必须了解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及特点,舌头位置的前后是发前后鼻音的首要条件,以[n]结尾为前鼻音,舌头平放,舌尖靠近上齿背,气流从鼻腔中流出,声带振动,发出前鼻音;以[ŋ]结尾的后鼻音,发音时,舌面后部后缩抵住软腭,声带振动,气流从鼻腔中流出,发出后鼻音。与此同时,为了加深学习者对前后鼻音的印象,教师可借助舌位图讲解前后鼻音的发音要领,在学习者掌握了前后鼻音的发音部位及方法后,让他们反复的进行操练。

4.3. 声调的教学

对于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教学可以借助手势法,让学习者更加直观地看到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的曲折变化。至于轻声和儿化的发音,我们可以把一些常见的轻声字词、儿化音字词挑选出来,让学习者去记忆练习,轻声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读音要轻要短,比如“功夫”这个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用“夫”的本音和轻声去读,感受这两种读音方式的音长和音强的不同。而与儿化音的发音相比轻声就比较难了,儿化音也叫卷舌音,多数被试在发儿化音时“儿”的读音本身没有问题,偏误主要是把“儿”当作一个音节去读,而没有与前面的音节合到一起,比如把一个音节的“花儿”[xuɑr]视为两个音节[xuɑ44ər35]。所以教师在进行儿化音的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在读儿化音时后面的后缀“儿”要与前面的音节比如“花”的韵母[uɑ]合为一个音节,使韵母[uɑ]带上卷舌色彩,最后读为[xuɑr]。而相比于“花儿”的儿化问题,“一点”在儿化时更为复杂,“点”的韵尾n要脱落,韵母也随之发生变化,实际读音为[i53tiər]。

文章引用

陈 娟,黄冬丽. 缅北华裔中小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An Analysis of Chinese Phonetic Errors of Chinese Students in North Myanmar[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1): 75-8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1012

参考文献

  1. 1. 蔡整莹, 曹文. 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2(2): 86-92.

  2. 2. 杨娜. 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 40-43.

  3. 3. 陈金香. 蒙古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11): 114-116.

  4. 4. 邓楠, 尤浩杰. 伊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J]. 海外华文教育, 2018, 97(2): 86-92.

  5. 5. 金燕燕. 缅甸学生习得汉语普通话爆发音、塞擦音的声学实验和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6. 6. 王安红, 具旼炯. 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J]. 世界汉语教学, 2014, 28(4): 566-574.

  7. 7. 陈希. 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南开大学, 20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