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973 , 8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3229

“无边界学习”下的杭州学校景观设计研究

刘䶮,周景崇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2日

摘要

根据世界教育新峰“2030年的学校”调查报告显示,学校成为一种社交环境,其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场域等也相应有所改变。本文通过杭州三所十五年一贯制的一站式学校分析与对比,探讨“无边界学习”与景观设计的关联性,并提出相应设计策略:整合、突破和融入。希望为未来学校物理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无边界学习”,景观,整合,突破,融入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of Hangzhou Schools under “Borderless Learning”

Yan Liu, Jingchong Zhou

Art & Design Academy,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Aug. 19th, 2023; accepted: Sep. 13th, 2023; published: Sep. 22nd, 202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port of “School in 2030” by World Education Summit, school becomes a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ts learning mode, learning resources,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field are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ree 15-year one-stop schools in Hangzhou,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rderless lear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design strategies: integration, breakthrough and incorporation.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physical space of schools in the future.

Keywords:“Borderless Learning”, Landscapes, Integration, Breakthroughs, Incorpor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杭州“名校集团化”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进一步发展优质教育,提出“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口号,从教育各方面深化改革,形成全新学习共同体 [1] 。这一举措与“未来学校”发展“无边界学习”理念不谋而合,建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性、主动性、智慧性学习,打破师生、空间、时间、学科等界限,实现突破传统的“无边界学习”。为此,校园规划与设计成为实现媒介之一,《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学校空间作为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设计理念和空间呈现形式必将随之改变 [2] 。

本文通过“无边界学习”的概念展开,结合杭州中小学校园景观空间进行案例对比研究,寻找“无边界学习”对于发展杭州未来学校的可能趋势,试图从案例中总结出实现“无边界学习”的设计策略,激活校园景观的更多可能,形成学校与公共环境之间更多样、更立体、更全面的共同体。

2. “无边界学习”

“无边界学习”概念是基于“无边界教育”提出之后的一种新概念,最早在2000年由英国大学副校长与院长委员会(CVCP)与应该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提供的一份《无边界的教育业英国的观点》报告中首先提出,是指利用所有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任何可以获取的学习机会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 [3] 。现今教育界归纳四点表征于“无边界学习”:

1) 学习内容无边界:课程摆脱书本,打破学科边界,任何事物都可成为学习对象;2) 学习方式无边界:打造多维学习方式,学生可通过游戏认知、生活体验网络虚拟进行学习;3) 学习场域无边界:学习不再受制于时空与场景,打破学校壁垒,创建校园内部与外部的联系;4) 学习资源无边界:汇集多方力量,连接学校、家长和社会,为学生提供无边界的学习资源。

“无边界学习”不等于无主题、无方向、无目标,实质上是指模糊边界、柔化边界,以学生为中心,其首要任务是学习,主要针对认知、情感、操作等方面的熵增过程,培养学生个性化、定制化教育。

3. “无边界学习”下的中小学校园分析

3.1. 案例选取与研究框架

3.1.1. 案例选取与原则

依据以下原则:1、具有全面培养学生发展的新型学校(集学习、艺术、生活等于一体的教学体系);2、年龄段覆盖广的大规模学校(拥有3年幼儿园、6年小学、3年初中和3年高中的混合年龄段学生);3、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多元空间与技术运用的生长型学校(具有课程不设限、学习资源丰富的教育)。选取杭州天元公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学校(“上外附属学校”)、杭州云谷学校为研究案例,三所学校都属于十五年一贯制发展的一站式学校,实施可个性化、全面化教育,符合未来学校发展的特征,便于针对“无边界学习”进行分析与对比。

3.1.2. 案例研究框架

依据“无边界学习”的学习资源、场域、方式、内容进行划分,资源、场域针对校内外的联系及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部分,学习方式与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校内行为与体验进行展开。针对空间关系、空间功能、空间体验,具体探究学校现拥有的教育空间模式。

3.2. 案例分析

3.2.1. 空间关系

1) 校园与周边关系

学校区位层面,三所学校皆濒临水系,但天元公学整体处于与社区联系的城市状态,另两所呈附水而生的自然环境状态。在交通规划方面沿城市中心主道,分别设置了多个出入口,同时距离公交或地铁站口方便对外产生联系。学校规划层面,三所学校周边具有商业、住宅、生态、科技等多业态用地。

综合比较三所学校选址满足城市、自然双层优势,周边资源丰富,适合打造无边界式的学习景观。

2) 校园内部结构关系

空间轴线层面,天元公学以中心放射式呈现两轴式散发,对称式空间分布,呈现“双轴生园”的轴线形式,由开放、半开放、围合三种块状空间构成,景观面积占比77.6%;上外附属学校及云谷学校由一条主轴线统领校园布局,“一轴一环多组团”式分布,景观多以开放、半开放式带状空间呈现,分别占比69%、85%。年级分布层面,三所学校均为幼儿园相对独立存在,利用建筑将空间呈半包围状态,便于幼儿的集中管理与授课。针对小、初、高的空间分布,天元公学空间较为独立,呈围合封闭式的私密庭院,云谷学校空间呈开放式广场形式,上外附属学校呈串联式的半围合空间(表1)。

综合来讲三所学校建筑与景观密度较高,布局紧密,为增加景观空间利用率,同时设置屋顶花园强化校园环境氛围,全面考虑校园景观的重要性,注重年龄分层,既有开放空间,又注重私密感,满足校园景观功能的基本要求。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chool axes and space types

表1. 学校轴线及空间类型分布对比

3.2.2. 空间功能

1) 生活场景分布

三所学校的开放空间均为运动场景,半开放或围合空间针对学生设置相关场景。天元公学设计以传统“六艺”文化出发,“四园”纵向设置校园形象场景,横向设置可休闲场景,“六宛”打造多样性的主题空间,占比38.7%。上外附属学校利用古典建筑语言营造典雅、文艺式形象场景,占比12%,;以步道、座椅等作为休闲场景,占比15%。云谷学校以水体、绿地、生态草沟、生态驳岸等打造自然式场景,占比28%,以硬质铺装与设施营造现代化生活场景,占比19% (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hool space scene distribution

表2. 学校空间场景分布对比

综上来讲,天元公学以打造多元场景为目标,上外附属学校以休闲场景为重点,云谷学校以自然场景为本质。满足学生室内学习、室外休闲或运动的基本需求,但缺乏室内外衔接,教学空间与景观空间较割裂。

2) 流线系统分布

天元公学针对流线设计以中轴线为主要步行范围,设置地面、连廊双步行系统,车辆以地下车库系统通行,形成立体化系统。云谷学校流线系统因建筑决定便捷性。出入口设置位于相应建筑临近点,步行系统以开放式路线为主,给予自主性,车行系统沿校园用地形态进行外围布置,形成内外的平面化双系统。上外附属学校的流线系统与云谷学校具有相同考虑性(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school flow system distribution

表3. 学校流线系统分布对比

三所学校考虑到车行、人行系统,依据幼、小、初/高位置不同,针对出入口及流线都做出划分,以便形成通畅路线,校外接送、校内通行考虑周全。天元公学以规范化、特定化形成明确道路,另外两所学校弱化道路存在,形成开放式道路。

3.2.3. 空间体验

1) 教育型空间

天元公学教育学习空间占比14%。中轴线景观空间横轴动静结合,小学与初中的共享空间以“琴棋书画”为题,结合植物打造串联式认知空间,高中与住宿人群的空间以静思为考量,利用传统数学排法形成广场。小、初、高的独立庭院空间以硬质广场、植物绿地、屋顶花园的三段式组成功能设置与表现手法都具有相似性。

云谷学校在屋顶花园体现农业教育内容,硬质广场提供座椅体现户外教学空间,仅占比4%。整体功能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空间的匹配性有所差距,满足室外教学校空间、设施、资源等相对欠缺,全方位教学是目前校园景观普遍缺乏的内容之一(表4)。

2) 娱乐型空间

天元公学以色彩、游乐设施等打造幼儿游玩空间,占比3%;云谷中学将自然、城市景观以建筑分割,邻水面以自然景观为主,配合雨水花园、草地娱乐活动,营造生态、可持续自然空间,占比28%;上外附属学校利用水景、植物营造具有生态气息的户外娱乐、运动空间,占比17%。

三所学校针对学生的娱乐休闲空间以自然植物、硬质铺装与设置进行营造,软硬结合,缓冲学生状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spaces in schools

表4. 学校教育及娱乐空间分布对比

4. “无边界学习”式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三所学校通过校园布局的紧密性、交通的流畅性以及景观的丰富性展现适应教育发展的校园设计,给予借鉴性的同时,为更好发展“无边界学习”式的未来学校,在学习空间方面,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限有所模糊,突破线性学习空间,给予学生充分接触自然,接触学校外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学习,满足“无边界学习”的教育形式,打造“复合型学习空间” [4] 。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都对学习空间产生新的要求,相应对于空间设计的策略与形式等也需有所调整。

4.1. 规划——串联校园环境

4.1.1. 激活主题景观

“无边界学习”校园,校园主题成为串联学校整体环境的关键一环,通过自然式、游戏式、人文式的主题连接校园,塑造景观基层的连续性,从而打造适合学生主体的学校网络环境。

1) 自然式教育景观

强调原生态、自然。利用校园原始的地形地势,强调原始文脉,营造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景观,将学习环境从硬质条件的单一、空旷过渡到自然环境的自由、亲切,归还自然探求的学习天性。以“校园为课本”的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建立具有课程教学功能、自然生命过程体验、地方认同感知的多重“学习场域”,建立可发展的生长型教育景观 [5] 。

2) 游戏式学习景观

强调体验、感悟。从学生的感官角度出发,以贴身体会为导向,进行自由型、引导性以及学习型游戏景观 [6] ,打造可自主、可参与、可学习的环境。重庆巴蜀小学赋予“生长”属性,根据时间、地点表达学生状态,利用多种互动性装置,串联校园区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人文式景观

强调氛围、文化。基于学校自身发展或当地历史等,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或地域特色,渗透到景观各个层面,塑造多样化文化空间,培育浓厚的文化气息。江苏泰州中学以“学堂书院”为空间布局,塑造多个主题院落空间,层层相套,烘托校园人文情怀,展现传统书院韵味。

4.1.2. 连通整体空间

物理空间想要最大程度实现“无边界”要打造贯通的景观空间,校内空间流畅,在建筑密集的校园空间中,景观是衔接建筑的有效选择。

1) 交通贯穿建筑

交通系统是贯穿建筑、连接校园的最大占比。优化步行网络系统,对应相关节点进行“因地制宜”式设计,以通透、流畅联系校园流线。例如,北京朝阳未来学校以不规则的环形慢跑道贯穿校园,不仅提供了运动场地,也是校内主路,且贯穿校园各空间 [7] 。

2) 归还人行道路

步行是校园通行与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出行方式,车行道、步行道通常合并成主路,混行降低了步行人群的安全感。优先考虑学生的主要出行方式,改变道路的功能比重。如北大附中为把更多路权、活动或停留的自由还给师生,取消规整、刻板的主要机动车道,将道路以自由、开放、连续的小广场形式展现,还路于人 [7] 。

4.2. 功能——突破“正式”边界

4.2.1. 巧用边缘功能

校园是室内教学空间的延续,边缘空间往往是容易忽略、功能缺失一类空间,如校园围墙、教学建筑外围等。利用横向边缘空间,赋予实质功能,打造非正式的空间类型,强化校园区域之间的联系。

1) 赋予围墙功能

校园围墙是划分校园用地的分界线,为此只能弱化其边界感,利用透明材质或线性布局整体减弱“界限感”,预留可操作空间实现校内外互动。如北京朝阳未来学校利用“游廊围栏”取而代之传统围墙,屋顶、座椅等创建非正式社交空间,立面的玻璃增强透明性与通透性,强化校园内部与外部的联系。

2) 打破建筑壁垒

强化建筑灰空间的功能利用,缝合内外的实质性联系,成为教学、休闲的优良利用载体,削弱室内外界限,增加空间容量。龙华三智学校以钢桁架结构组成灰空间,衔接教学建筑与运动场,形成共享教学、组团活动的多功能场所。

4.2.2. 创造多维度平台

竖向利用高差创造多维度联系形成双系统,成为屋顶、平台及地面的立体化景观空间,提供学习场域的多种选择,满足交通、互动等多种功能需求。

1) 建立双交通系统。缓解人流负担,增强校内外联系。深圳外国语学校利用“地上地下双重互联”生成一体化校园,垮台二层与首层道路形成交通分流,同时消除校园与社区之间的封闭感。

2) 创建高差平台。丰富空间变化,加强建筑边线的联系,完善学生多样学习需求。上海福山唐城外国语小学创造上下层可联系的中部复合空间,利用楼梯、天井创造景观的半室内空间,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弱化建筑之间的分界感,顶层作为屋顶花园加强空间绿化。

4.3. 体验——融入学习核心

4.3.1. 营造流动空间

传统的学习空间主要聚焦于特定的区域。在“无边界学习”的状态下,学习活动不再受制于时空与场景、真实与虚拟,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重塑,也是对教育的空间再造 [8] 。打破整齐划一的空间布局,学习的边界也随之被打破。

1) 模糊空间社交

开放公共空间可设置临时特定功能,满足混龄学生的多样需求,创造空间无限可能。日本在一处不常使用的学校空地上建造一座“展亭村落”,六种展厅姿态各异,观赏之余学生玩耍、交流,营造一系列实用的公共场所。

2) 模数空间可变

为空间提供规范化的同时,也可创造弹性空间。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整体以互动学习、实验学习为概念,利用模数化方块,加之色彩的视觉刺激,营造可触摸、可交互、可体验的弹性学习场所。

4.3.2. 创建共享模式

未来学校已不再是与社会各界隔离的“象牙塔”,借助各类资源,老师、家长,甚至是社会,学习资源从学校拓展到家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等聚多方力量,为学生提供无边界的学习资源。

1) 家校共享

未来校园需要创造社区可参与、可互动的独立场所,既保证了校园学校的正常进行,也避免校园的封闭状态。石家庄融创未来中心幼儿园利用无限环的上下通道连接社区,通道旁的参与性设施可供社区儿童游玩,家长陪伴。

2) 社校共享

空间实现可利用多方资源,共建校园景观。深圳后海小学采用“设计公司 + 学生”共建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花园策划、设计、建造全过程,认知生活,成为环境的管理员。

5. 结语

中小学已从传统封闭式教育中走出,朝向未来学校的具身化、全面化发展,“无边界学习”将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为此,借助“无边界学习”改造校园,实现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场域、资源的最大化发展。从物理空间出发,最大程度实现“无边界”,打造贯通的景观空间;其次从非公式化的方法出发,实现“家长可参与、学生可主动”自然达成式的校园景观,利用多功能、新形式等手段打造多场景的空间;最后从关系空间中达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深层次交流,重构校园空间。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文章引用

刘 䶮,周景崇. “无边界学习”下的杭州学校景观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Landscape Design of Hangzhou Schools under “Borderless Learning”[J]. 设计, 2023, 08(03): 1901-190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229

参考文献

  1. 1. 俞晓东, 戚小丹. 美好教育视野下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定位与举措[J]. 上海教育科研, 2019(7): 40-43.

  2. 2. 王素, 曹培杰, 康建朝, 苏红, 张永军, 赵章靖, 张晓光.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 北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 2016.

  3. 3. 秦丽. 6个特写, 读懂“无边界学习”——记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课程改革实践[N]. 中国教师报, 2016-10-26(第12版).

  4. 4. 阮昊, 郭艳兰. 中小学建筑在多元化教学趋势下的复合型泛学习空间设计研究[J]. 装饰, 2022(3): 92-96.

  5. 5. 何疏悦, 彭熠萌, 张鑫淇, 苏媛媛. 面向城市存量中小学校园的环境教育景观设计与分析[J]. 装饰, 2022(7): 35-43.

  6. 6. Michael, Y., Andrew, G., et al. (2018) The Power of Play: A Pediatric Role in Enhancing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Pediatrics, 1-16.

  7. 7. 吴船, 董灏. 重讲校园故事——北大附中本校及朝阳未来学校校园景观改造[J]. 建筑技艺, 2020(1): 72-79.

  8. 8. 孙元涛. “未来学校”研究的共识、分歧与潜在风险[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5-1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