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3(2018), Article ID:24189,8 pages
10.12677/AP.2018.83049

Comprehend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

—The Mediating Function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Wangyan Deng, Xiaoyi Che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r. 9th, 2018; accepted: Mar. 20th, 2018; published: Mar. 27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s well as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493 rural left-behind women using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PSSS), the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Scale (CD-RISC) and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Results: 1) Comprehending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support, resilie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erms of age,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husband’s contact frequency respectively (F = 7.187, 8.466, 6.283, 23.543, 20.418, 32.765, 10.977, 4.655, 3.476, 5.691, 6.618, 4.589, p < 0.01). 2) The dimension of negative emo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all dimensions(r = −0.686 - −0.412, p < 0.01);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ny remaining factors is remarkable(r = 0.422 - 0.576, p < 0.01). 3)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 Conclusion: Comprehending social support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happiness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 throug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Keywords: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 Resilienc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ubjective Well-Being

领悟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 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邓王燕,陈小异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3月9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27日

摘 要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93名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分别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丈夫联系频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 = 7.187,8.466,6.283,23.543,20.418,32.765,10.977,4.655,3.476,5.691,6.618,4.589,P < 0.01);2) 消极情感这一维度对各维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r = −0.686~−0.412,P < 0.01);剩余各因子两两之间正效应显著(r = 0.422~0.576,P < 0.01)。3) 心理弹性是领悟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结论:领悟社会支持通过心理弹性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作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成员,近年来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引起大量社会工作者的关注。整理国内外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都是其作为弱势群体面临的压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上的消极状态。例如:她们的生活(生存)质量、社会支持状况、生活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水平等比非农村留守的更低(顾红霞,2014);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更高(郭克建等,2016;曲苒&倪晓莉,2016)。也有相关研究提出作为农村留守妇女积极方面的探讨,例如:家庭权利归属、女性社会地位、公共事务的参与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王云飞等,2013)。在丈夫常年不在的情况下,她们也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及问题,挖掘出她们潜在的能力。她们也更能够在生活中小事上获得满足与幸福感,同时也更懂得珍惜。

在探索各种消极状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更多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在积极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有相关文献通过各种实证研究证实了主观幸福感可以增加个体积极情绪体验(陈雪娥,2007)。

从领悟社会支持的角度出发,它是被支持者主观的情感性支持及情感体验。研究表明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可以增强个体抵抗逆境的能力及自信心、安全感等积极情绪体验,降低个体对社会生活中负性和应激事件的知觉评价,从而减少负性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增加幸福感的体验(刘晓&黄希庭,2010)。

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一样,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及保护性因素都得到了广大学者们的认可。心理弹性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个体在逆境中克服困难以及获得的良好的发展,个体对持续的生活压力能够很好的适应。它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池丽萍&辛自强,2002)。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生活中高危压力事件的影响、减缓负性刺激引起个体的负向反应以及危机因素的冲击来起到保护个体对心理健康的作用(Tusaie & Dyer, 2004; Howard et al., 2003)。已有研究发现,具有良好心理弹性品质的个体,他们更能够承受逆境状况下的压力,从而促进留守妇女幸福感的体验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梁洪松等,2014)。国内外也有研究发现,较高的领悟社会支持在生活中可以有效缓解高危压力源对个体的冲击,同时表现为某种弹性人格,从而积极结果的产生及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唐莉,2016;崔红霞&张英俊,2013;赵婧,2013)。

综上所述: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两两间关系密切,且研究较多。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而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妇女为被试群体,将三者结合起来,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考察心理弹性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群体抽样法,于重庆市万州、忠县、垫江、云阳等地区抽取600名农村留守妇女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543份,归纳整理最终有效问卷493份(90.79%)。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28人、35~45岁的185人,45~55岁的224人、55岁以上的56人;在受教育水平上的分布: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127人、小学文凭的203人、初中文凭的150人、高中及以上文凭的13人;在家庭经济水平上:属于特困水平的有31人、贫困水平的有189人、一般水平的有214人、家庭经济收入达到小康水平的有59人;在与丈夫联系频率上;每天联系的有157人、一周至少联系一次的有186人、一个月至少一次的有141人、一个月以上联系一次的有9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该量表由姜乾金等人修订(姜乾金,2001)。该量表共12个条目,包括家庭支持(3、4、8、11)、朋友支持(6、7、9、12)、其他支持(1、2、5、10)三个维度,采用7点(1~7)计分的方式。项目总分越高表明被试越容易觉知到外界的支持。量表的Cronbac’s α为0.901~0.963。

2.2.2. 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的是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中文版(Connor & Davidson, 2003),共25个条目,包含能力(8个题目)、忍受消极情感(7个题目)、接受变化(5个题目)、控制(3个题目)、精神影响(2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0~4)。项目总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s α为0.722~0.890。

2.2.3. 主观幸福度量表

该量表由郑雪等人修订(严标宾,2004)。共24个条目,包括四个单维量表:分别是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分别包含5、6、8个条目,采用1~9的9级计分。生活满意度(5个题目),采用1~7的7级计分。除消极情感量表外,其余三个单维度量表的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活满意程度越高、积极情感的体验越多、也越容易体验到幸福感。量表的Cronbac’s α为0.905~0.977。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变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分析

经描述统计分析可知,农村留守妇女的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为(51.48 ± 20.39),心理弹性得分为(58.34 ± 19.59),总体主观幸福感得分为(21.65 ± 11.89)。经单因素分析得知,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分别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丈夫联系频率上的差异显著(F = 7.187, 8.466, 6.283, 23.543, 20.418, 32.765, 10.977, 4.655, 3.476, 5.691, 6.618, 4.589, P < 0.01)。见表1

为了进一步说明各个水平之间的差异,结合事后检验(LSD)的统计结果发现,在年龄上:相对较小的农村留守妇女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总体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都显著高于年龄较长者;在受教育水平上,文化水平较高的在这三个变量上的整体水平高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经济水平上:收入水平一般的农村留守妇女在这是三个变量上的得分高于家庭经济属于特困和贫困的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联系频率上:联系相对频繁的在这三个变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联系缺乏的农村留守妇女。

Table 1.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age, education level, family economic level and contact frequency

表1. 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及联系频率上的差异分析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妇女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及其四个维度之间显著相关。其中消极情感这一维度对各维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r = −0.686~−0.412,P < 0.01);剩余各因子两两之间均是正向影响彼此(r = 0.422~0.576,P < 0.01)。见表2

3.3. 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β = 0.56,P < 0.001),见表3

心理弹性对农村留守妇女个体的总体主观幸福感(β = 0.53,t = 13.96,P < 0.001)及生活满意度(β = 0.58,t = 15.61,P < 0.001)、积极情感(β = 0.43,t = 10.53,P < 0.001)、消极情感(β = −0.58,t = −15.80,P < 0.001)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领悟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个体的总体主观幸福感(β = 0.49,t = 12.60,P < 0.001)及生活满意度(β = 0.23,t = 5.27,P < 0.001)、积极情感(β = 0.48,t = 12.29,P < 0.001)、消极情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β = −0.52,t = −13.44,P < 0.001)。见表4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for each variable (N = 493)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矩阵(N = 493)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ental resilience with social support

表3. 领悟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ceived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表4. 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 mediation

表5. 心理弹性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注:bootstrap 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说明参数估计值显著。

在上述条件满足后,为进一步探明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分析。控制中介变量心理弹性、预测变量领悟社会支持后进行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上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区间为[0.12,0.22],效果量为0.12,生活满意度区间为[0.12,0.19],效果量为0.15,积极情感[0.05,0.14],效果量为0.09,消极情感[−0.29,−0.18],效果量为−0.23,在因变量的主观幸福感四个维度路径上的中介效应均显著。见表5

4. 讨论

被动成为家庭劳动力的支撑,家庭经济状况、与丈夫的分离、赡养老人和教育孩子的压力,被支持感不足以及个体安全感的缺失等均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张涵&康飞,2016)。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妇女领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分别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丈夫联系频率上的差异显著。从具体调查的数值分析来看,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中,年龄较小的个体其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的得分相对较高,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与联系频率的数值越高,她们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越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朱海忠,2007;吴惠芳&叶敬忠,2010)。年龄相对较小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对较高,她们更能够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资源与他人交流沟通,与丈夫联系密切,在适当的宣泄和排解消极情绪的同时还能获得丈夫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以此增进夫妻之间的了解及感情。同时也能体验较高的被支持感及幸福感(连灵,2015)。社会及经济地位往往与文化程度等客观因素都紧密相连,因此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留守妇女,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所获得的物质保障也相对优于文化程度低者。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在面临子女上学、家人生病等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等问题上的压力相对来说更小。因此他们更容易在物质与精神上获得满足感。

对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妇女在这三个因子上互呈正相关且显著,消极情感与各因子之间均呈负性相关。以往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妇女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减少他们的生活压力及消极心理,体验到较多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保护及影响作用(吴惠芳&饶静,2009)。在通常情况下,拥有较好的受支持体验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魏翠妮,2006)。心理弹性可以说是个体从创伤中恢复的一种能力,其社会支持可以作为心理弹性的一个保护因素,有利于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孙仕秀等,2013)。当个体在情感上获得的支持、理解和关心等积极情绪的体验越多,其内心的满意程度相对来说就越高,它会影响个体对社会生活中负性和应激事件的知觉评价,个体抵抗逆境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减少负性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生活中遇到负性和应激事件时,她们能够主动的利用外界资源(如寻求家人、朋友、社会)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因此,主观幸福感的保持较高,消极情感则较低,从而能够保持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应对压力情境。因此,为了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这三个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水平提高,对其他两个变量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综上,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均能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以心理弹性为中介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这一结果为今后在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今后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普及工作中。增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外界的社会关心和支持,使她们在情感上获得或感知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弹性水平,来实现提高她们主观幸福感的目的。

5. 结论

1) 农村留守妇女的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分别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与丈夫联系频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2) 农村留守妇女在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

3) 心理弹性是领悟社会支持与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领悟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起到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KC16015)。

文章引用

邓王燕,陈小异. 领悟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Comprehending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The Mediating Function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3): 393-400.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3049

参考文献

  1. 1. 陈雪娥(2007). 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皖北某村留守妇女的调查. 硕士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 2. 池丽萍, 辛自强(2002). 幸福感: 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27-32.

  3. 3. 崔红霞, 张英俊(2013). 心理弹性对家庭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6), 869-871.

  4. 4. 顾红霞(2014).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2(1), 47-49.

  5. 5. 郭克建, 赵洁, 肖丽伶等(2016). 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5(11), 1043-1045.

  6. 6. 姜乾金(200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0(10), 41-43.

  7. 7. 连灵(2015). 农村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5), 746-749.

  8. 8. 梁洪松, Yinshan Tang, 霍学喜(2014).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4), 114-121.

  9. 9. 刘晓, 黄希庭(2010). 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心理研究, 3(1), 3-8.

  10. 10. 曲苒, 倪晓莉(2016). 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消极情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2), 359-362.

  11. 11. 孙仕秀, 关影红, 覃滟云, 等(2013). 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心理弹性的中介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1), 114-118.

  12. 12. 唐莉(2016). 高中生自我同一性、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

  13. 13. 王云飞, 胡业方, 叶柯霖(2013). 社会转型与农村留守妇女角色地位的转变.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4), 1-5.

  14. 14. 魏翠妮(2006).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15. 15. 吴惠芳, 饶静(2009).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2), 18-23.

  16. 16. 吴惠芳, 叶敬忠(2010).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0(3), 138-147.

  17. 17. 严标宾, 郑雪, 邱林(2004).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然辩证法通讯, 26(2), 96-100.

  18. 18. 张涵, 康飞(2016). 基于bootstrap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方法. 统计与决策, (5), 75-78.

  19. 19. 赵婧(2013). 浙江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调查与分析, (6), 6-9.

  20. 20. 朱海忠(2007).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 兰州学刊, (10), 92-95.

  21. 21. Connor, K. M., & Davidson, J. R. T. (2003).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 CD-RIS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18, 76-82. https://doi.org/10.1002/da.10113

  22. 22. Howard, S., Dryden, J., & Johnson, B. (2003). Childhood Resilience: Review and Critique of Literature.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5, 307-323.

  23. 23. Tusaie, K., & Dyer, J. (2004). Resilienc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18, 3-8. https://doi.org/10.1097/00004650-200401000-0000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