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10  No. 02 ( 2022 ), Article ID: 52585 , 5 pages
10.12677/WLS.2022.102025

解题与固本: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境况思考

季燕,朱逸渲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9日;发布日期:2022年6月17日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元素,是当代中国守护的火种和承载的底气。如果扼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命,那么将不能支撑其在文学领域中一脉相承的作用。新媒体发展的垂直化和破圈化,不仅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范式,对于促使中国现代文学的整合也意义深远。但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拓宽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渠道同时,也逐渐显现其劣势。致思理路,厘清相应的困境和挑战,须基于研究结论为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传播新范式建言献策。

关键词

新媒体,中国现代文学,文学

Problem Solving and Consolid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Yan Ji, Yixuan Zh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pr. 28th, 2022; accepted: Jun. 9th, 2022; published: Jun. 17th, 2022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 is the fire that protects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confidence it carries. If the development miss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stifled, it will not be able to support its consistent rol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verticalization and breaking of cir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not only have opened up a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gradually revealed its disadvantages while broadening the development channel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and clarify the corresponding dilemmas and challenges, we must make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Keywords:New Medi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tur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代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价值追寻,是与世界文学交流、碰撞的有力武器。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不仅仅是沿袭物,而且是新行为的出发点,是这些新行为的组成部分。” [1] 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曲折的。鉴于此,本文希望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试图探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存在的困境,提出最终的应对策略,无疑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文学这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新媒体境遇下,引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学的创新发展,而且对于激发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意义深远。首先,在新的历史进程中,新媒体技术的持续优化,是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维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可以作为一种“黏合剂”,更便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新媒体的紧密相连。其次,新媒体技术在当今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密切贴合。紧跟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积极传播文化自信,进而也能够维持中国现代文化饱满的生命力。就比如说如今的微博、微信、贴吧等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快速、容易地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学,提高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最后,一个国家如果失去文学自信,出现文学危机,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成一盘散沙,人们极容易受到一些消极态度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也大大提升了国家软实力。目前,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代表着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学底蕴和活力。只有通过清晰认识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使命感,并采取实践,才能激发文文学自信的活力,进而使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更加广泛。

3. 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困境

当代媒介系统地更新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是生存机制。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是实现新飞跃的必要条件,新媒体视域下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有助于民族文学不断全面发展。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新媒体可以从多个方面利用数据表现我国的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学,并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脉相承。让中国现代文学融入年轻一代的血液,但也面临着新媒体的多元化、开放性、隐蔽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冲击风险、弱化风险、消解风险等多重困境 [3]。

3.1. 新媒体的多元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冲击风险

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今我国的主流文化。在多元背景下,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为文学自信弘扬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多元的形态,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供了多种渠道和更有魅力的方法,但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由于新媒体缺乏对庞大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致使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杂音”,冲击着了对文化自信的认同感。新媒体时代,青年一代是思想活跃的群体,很容易受到各种偏激理念的影响。尤其是新媒体的多种渠道,稀释了青年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传播,同时也让当代青年学生接触到更多落后的内容和信息,阻碍其接受更多科学的思想洗礼,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更好地传播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方兴未艾,多元文化冲破阻碍,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对其思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保持正确的文学观,是抵抗新媒体的多元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冲击风险的有效途径。

3.2. 新媒体的开放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弱化风险

新媒体开放性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但是也会受到新媒体跨文化、跨平台信息的负面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西方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极其容易误导青年一代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信仰。此外,新媒体的开放性便利了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我国进行负面评论,试图瓦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更新换代频率逐渐加快,传统交流思维和传统媒体的传统模式逐渐瓦解,甚至可以看出个人学习习惯差异和新媒体终端使用频率的差异,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新媒体传播时的低效。此外,对于教师个人来讲,他们是青年学生的指路明灯,但如果他们受快速发展的社会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混乱,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的萌芽也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因此,孕育我国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弘扬新媒体正面力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是新媒体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3.3. 新媒体的隐蔽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消解风险

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学自信,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的不利因素。新媒体站在时代发展的交叉口,隐藏在新媒体背后的利益链条使人们容易陷入被动意识。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新兴媒体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消极思想,歪曲历史,诽谤英雄,让人迷惑,试图威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的“泛娱乐”现象正在摧毁社会价值,践踏人们的精神信念 [4]。在这样的环境中,年轻学生不仅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思考,而且会消解理想的生活价值和崇高的生活意义。由于新媒体的隐蔽性,更多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反动性的舆论有侵蚀民族文学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意识形态管理的难度,给校意识形态控制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文学的现代化转型必然也会陷入困境。

4. 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实践方略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往往都有文学的繁荣作后盾。因此,继承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是消除文学劣等感、提高文学意识、恢复文学自信的有效方法。新媒体背景下,不同文学和思想之间的输出和碰撞,有意识地迫使我国文学发展面临磨灭的风险,所以更需要加强发展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

4.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学导向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5] 面临文学的现代化转型艰难曲折的表现,可以用更加全面的方法去整合自身的文学素养。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导向,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将可能出现文化不自信的消极场面。新时代社会观念更加多元化,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思潮中的防御能力,是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融合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势必要紧跟时代的主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切实把好政治关和文学关。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4.2. 运用新媒体引导发展中国现代文学

新媒体技术的空前发展使得新媒体的应用不断扩张,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函提供了输出渠道。我们正在逐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引导中国现代文学健康地发展,并试图通过建立多层次矩阵,从传统媒体转变新媒体,推广高品质的文学内容,让更多的学者加强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关心,进而加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此外,发展中华优秀文学,抵制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掌握新媒体的特性,培育人们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进程中,全面建设中国现代文学,进一步巩固文化自豪感建设。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化自信,打破对传统文学思考的框架。一方面,我们要整合多种文学交流媒体,形成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能力,扩大文学领域,深化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将新媒体和中国现代文学有机结合,利用多种渠道,帮助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对中国现代文学认同感,也高效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力度。

4.3. 培育主体自觉性

要树立主体理念,加强中国现代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并从总体上把握对中国现代文学素养的认识。与此同时,提高正确认识使用新媒体平台,了解网络文学的能力,自觉承担起青年传承文学的使命和担当,发挥中国现代文学传承主体作用,引导人们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出一份力 [6]。在培育主体自觉性的过程中,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原理,可以提高人们的主体地位,培植主人翁意识。引导其肯定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要培养人们学会去认可他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把控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动态。此外,还需积极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素养,用务实的态度去采取行动树立文学自信心,切实增强主体自觉性,并按照现实考量,传播正能量,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为引导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5. 结语

通过新媒体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应该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目前,新媒体的多元化、开放性、隐蔽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带来多重挑战,而充分理解文学的成长特点,培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实践战略,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学观,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优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文章引用

季 燕,朱逸渲. 解题与固本:新媒体时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境况思考
Problem Solving and Consolid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02): 159-163.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2025

参考文献

  1. 1. 周围,柏森.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技艺融合”培养模式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 37(3): 212-214.

  2.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3. 3. 郑崇选. 网络时代文学生产机制的生机与困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5): 63-74. https://doi.org/10.16287/j.cnki.cn11-2589/i.2011.05.006

  4. 4. 凌丹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

  5.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63.

  6. 6. 李鹏昊. 西方文化渗透背景下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J]. 统计与管理, 2016(2): 107-1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