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11(2017), Article ID:22826,7 pages
10.12677/AP.2017.711168

The Influence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on Risk-Tak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Hui Zhu, Weihong Wa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8th, 2017; accepted: Nov. 20th, 2017; published: Nov. 28th, 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nd risky behavior, for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risky behavior scale and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NPI), have been used to survey 431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1) College students’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h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risk-taking; 2)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1) The different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 of college students affect risk-taking; 2)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self-efficacy doesn’t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o risk-taking.

Keywords: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Risk-Taking, Self-Efficacy, Mediating Role

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冒险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朱 慧,王卫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8日

摘 要

目的:分析自我效能感在自恋人格和冒险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高校心理学辅导与心理学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冒险行为量表(ARQ-RB)以及自恋人格量表(NPI),对43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 大学生自恋人格和冒险行为之间相关显著;2)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1)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特质不同会对冒险行为产生影响;2)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自恋人格对冒险行为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自恋人格,冒险行为,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精神病理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先使用Narcissism一词去概括病理性的自恋(许秀芬,陈巍,2012)。这是有关自恋的最初的研究。而心理学方面,最早出现的“自恋”一词是弗洛伊德在1914年提出来的,一方面用来描述婴儿在儿童早期对于除自身以外的现实毫无知觉的现象,另一方面用以反驳荣格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在临床层面,自恋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童俊,2001;郑涌,黄藜,2005)。事实上,在生活中被确诊为是自恋人格障碍的人少到只有全人类的.5%~2.5%,而自恋人格特征在正常人群中则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们更关注的是正常自恋(Campbell, 2002)——即个体展现出自恋人格障碍的某些特征,但还不足以被诊断为自恋人格障碍。在本研究中,当我们提及自恋时,所指的实际上是正常的自恋(Normal narcissism),即自我中心的,自我扩张的,控制的,以及具有操控人际关系取向的(竺培梁,耿亮,2011)。

冒险行为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感知的积极结果来平衡的包含某种潜在消极结果的行为(Moore & Gullone, 1996)。影响冒险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个体因素在三者之间又尤为重要。关于冒险行为,有研究者(张明,陈丽娜,2003)曾经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及大学生的冒险行为做了系列研究,但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恋人格与冒险行为。但是根据前人的研究(韩菁,2007;刘金平,韩婧,刘亚丽,2008),我们可以预测,自恋人格对冒险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高自恋的人更倾向于做各种冒险行为。高晓寒等人的研究指出,显性自恋对预谋性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作用(高晓寒等,2014),而且大学生的显性自恋和隐形自恋均与特质攻击有显著相关(宋健,2013)。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从事某种活动以及对该活动可能做到的完善程度的主观评价(王才康,2001)。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Bandura, 1997)认为自我效能感应该是指具体任务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不同的任务对具体技能与能力的要求不同来划分。另外一部分学者(邹兵,谢杏利,2008)认为存在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应对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者面对新事物时总体性的信心,因而一般性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稳定的个性特质(Sherer et al., 1982; Chen et al., 2000; Schwarzer et al., 1997)。从以往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高自恋的人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越高,在对自己完成任务时的主观评价也就越高。许多研究(曹建琴,王玉莉,李杨,2011)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抑郁、焦虑、倦怠等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冒险行为或者是冒险倾向是否有线性相关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本研究猜想,具体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大学生的冒险行为倾向。Bandura等人则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具体自我效能感相比,对个体在特定任务领域中绩效的预测性差,甚至没有预测性,且两者一同作为工作绩效的预测变量时,如果去掉具体自我效能感这个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就失去了预测作用。因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冒险行为等变量的关系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湖北师范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两所大学共50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了456份,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录入431份有效数据。被试中男生人数占42.2%,女生人数占57.8%,理工科学生261人,文科学生170人;城镇学生215,农村学生216人。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施测。

2.2. 研究工具及方法

2.2.1. 自恋人格问卷

研究中采用的是由美国加州大学Hall Rskin教授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共包括56个题目,采用五级计分方式。包括四个维度:权欲、优越感、自我钦羡、特权感。

2.2.2. 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冒险行为量表(Adolescent Risk-Taking Questionnaire-Risk Behavior Scale, ARQ-RB)

本研究采用张晨等人的论文《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在中学生中的信效度》中修改编制的问卷(张晨,张丽锦,尚丽,2011)。该论文中将不适合中国青少年的因素进行了修订,最后的问卷包括17个项目,分为刺激寻求、叛逆、反社会和鲁莽四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问卷的α系数为.734,刺激寻求、叛逆、反社会和鲁莽各维度的系数分别为.53、.81、.65、.08,重测信度为.76。

2.2.3. 自我效能感问卷

本研究中测量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工具是“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张作记,2001),由Jerusalem和Schwarzer于1981年制定,包含了20道题,在后续的研究中缩减至10题。该量表的10个题项在各研究中均表现出单一维度的特征,即这10个题目同时直接刻划了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强度。GSES采用四级计分,内部一致性效度为.87。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数据筛选标准。排除不认真作答、作答未完成或题意理解不清的问卷。把筛选后的问卷全部资料量化后,再采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相关分析

3.1.1. 自恋人格和冒险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在本研究中用Pearson系数来表示相关程度,自恋人格四个维度与冒险行为的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除了权欲维度和鲁莽维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之外,自恋人格的各个维度跟冒险行为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且相关水平达到了.01。

3.1.2. 自恋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分析(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自恋人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存在显著相关的。越是自恋的人,他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表1. 自恋人格和冒险行为之间的相关

注:*表示P < .05;**表示P < .011。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nd self-efficacy

表2. 自恋人格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

注:*表示P < .05;**表示P < .01。

3.1.3. 冒险行为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3可见,冒险行为中除了鲁莽这一维度跟自我效能感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其他的三个维度跟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3.2. 自我效能感在自恋人格与冒险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相关资料可知,如果自变量X通过中介变量M来影响变量Y,那么我们就称M变量为中介变量。鉴于自恋人格、自我效能感、冒险行为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4),故用Amos17.02统计软件以自恋人格为外生变量,以自我效能为中介变量,以冒险行为内生结果变量,对研究开始所预设的中介结构模型进行检验。

除权欲与鲁莽之间相关不显著之外,自恋人格的其余因子与冒险行为均显著正相关,自恋人格各因子与自我效能呈中度的正相关,自我效能与冒险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如表4所示。

其结果为卡方值 = 63.116,P < .001,这表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度不够理想;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 = .969,规范拟合指数NFI = .96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 .06,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指数尚好;从标准化的路径系数来看,自恋人格对自我效能有显著影响,自恋人格对冒险行为有显著影响,但自我效能对冒险行为的中介效应却不显著。见图1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表3. 冒险行为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

注:*表示P < .05;**表示P < .01。

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nd self-efficacy and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

表4. 自恋人格与自我效能和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

注:*表示P < .05;**表示P < .01。

Figure 1. The mediating effect model of self-efficacy

图1. 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1.1. 关于自恋人格、冒险行为、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之前呈现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自恋人格、冒险行为、自我效能感三变量之前两两相关显著。其中,自恋人格中的权欲和冒险行为中的鲁莽两个维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自恋人格中的特权感与冒险行为两维度之间在.05水平上相关显著。其他的维度两两之间的相关水平达到了.01水平。这说明,自恋水平越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尝试各种冒险行为。相符。所以,在大学生入学做心理健康备案的时候要更多的关注那些自恋水平高的大学生。

自恋人格的四个维度权欲、优越感、特权感、自我钦羡跟自我效能感之间在.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其中优越感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从事某种活动以及对该活动可能做到的完善程度的主观评价。自恋水平越高的人对自己的满意程度越高,相对应的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主观评价也就越高。这些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4.1.2. 自我效能感在自恋人格和冒险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根据之前的结果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冒险行为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不符。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原因也许是自恋人格与冒险行为之间本就已经存在了高相关,另外一方面,本研究中的自我效能感是一般自我效能感,没有具体化,所以有很多其他限制因素的干扰。

4.2. 不足及改正

第一,本次问卷的发放完全随机,没有控制好男女、年级、专业之间的比例,对数据结果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尽量使被试在各水平上均等,使结果更精益化。第二,在冒险行为的量表中有一些题目并不适合大多数被试群体,比如说“滑雪”这一项目,可能对于来自于南方的大学生来说本身就不具备客观条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适当的更改一些题目,使得问卷的各项更加切合被试群体的实际。第三,对于性别方面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研究结果仍然是目前的争议之处,故今后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第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自我效能感的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可能与原始数据以及样本太小有关系,如果有后续的研究可以适当扩大样本量。

5. 结论

1) 大学生自恋人格的特质不同会对冒险行为产生影响。

2)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自恋人格对冒险行为的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文章引用

朱慧,王卫红. 大学生自恋人格对冒险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The Influence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on Risk-Tak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11): 1346-1352.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11168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曹建琴,王玉莉,李杨(2011).. 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0), 24-24.

  2. 2. 高晓寒, 孙宏伟, 高树宏, 毕建超, 秦峰鸣(2014). 冲动性–预谋性暴力犯的自恋人格特征与攻击行为.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3(10), 941-943.

  3. 3. 韩菁(2007). 人格、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 硕士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4. 4. 刘金平, 韩婧, 刘亚丽(2008). 青少年冒险行为及其与人格、依恋的关系. 心理学探新, 28(3), 77-81.

  5. 5. 宋健, 蔡晴, 胡兴林, 等(2013). 大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与特质攻击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5), 746-748.

  6. 6. 童俊(2001). 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及其自恋性障碍. 医学与社会, 14(6), 49-51.

  7. 7. 王才康(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 7(1), 37-40.

  8. 8. 许秀芬, 陈巍(2012). 自恋人格障碍的认知模式述评. 医学与哲学, 33(13), 52-54.

  9. 9. 张晨, 张丽锦, 尚丽(2011). 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在中学生中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8), 636-640.

  10. 10. 张明, 陈丽娜(2003). 感觉寻求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东北师大学报, 53(3), 125-129.

  11. 11. 张作记(2001).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10), 187-188 .

  12. 12. 郑涌, 黄藜(2005). 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 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 心理科学, 28(5), 1259-1262.

  13. 13. 竺培梁, 耿亮(2011). 大学生情绪智力、认知智力、人格与决策的关系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 (8), 37-40.

  14. 14. 邹兵, 谢杏利(2008). 医学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人格的关系.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5(2), 106-108.

  15. 15.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16. 16. Campbell, W. K., Rudich, E., & Sedikides, C. (2002).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the Positivity of Self-Views: Two Portraits of Self-Lo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358-368.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2286007

  17. 17. Chen, G., Gully, S. M., Whiteman, J., & Kilcullen, R. N. (2000).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rait-Lik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tate-Lik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 835-847.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85.6.835

  18. 18. Moore, S., & Gullone, E. (1996). Predicting Adolescent Risk Behavior Using a Personalized Cost-Benefit Analysi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 343-359. https://doi.org/10.1007/BF01537389

  19. 19. Schwarzer, R., Babler, J., Kwiatek, P., Schroder, K., & Zhang, J. X. (1997). 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Spanish, an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 69-88. https://doi.org/10.1111/j.1464-0597.1997.tb01096.x

  20. 20. Sherer, M., Maddux, J. E., Mercandante, B., Prentice-Dunn, S., Jacobs, B., & Rogers, R. W. (1982). 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 663-671. https://doi.org/10.2466/pr0.1982.51.2.66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