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966 , 4 pages
10.12677/AE.2024.141145

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教学展演 的省思

梁馨予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4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29日

摘要

自1985年8月举行首届“中国舞桃李杯邀请赛”,至2023年8月,“桃李杯”历经三十八年,成功举办十三届。经过十届“桃赛”,三届“桃展”,“桃李杯”无疑折射出当代中国舞蹈学科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本文从回顾“桃李杯”之初的“竞赛”模式,窥探当前教学展演模式的“桃李杯”,并以“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教学展演”为例,对“桃李杯”的创办初心与发展进行思考。

关键词

桃李杯,中国舞蹈,教学展演

The 13th “Peach and Plum Cup” National Youth Teaching Performance Reflection

Xinyu Liang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Department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Beijing

Received: Dec. 24th, 2023; accepted: Jan. 22nd, 2024; published: Jan. 29th, 2024

ABSTRACT

Since August 1985, the first “Chinese dance peach and Plum Cup invitation competition” was held; to August, the 2023, “Peach and Plum Cup” after thirty-eight years, successfully held 13. After ten “Peach Contest”, three “Peach Exhibition”, “Peach and Plum Cup” undoubtedly 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dance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status quo. Looking back on the “Competition” mode at the beginning of “Tao-li Cup” and looking into the “Tao-li Cup” of the contemporary teaching and performing mode, taking “The 13th Tao-li Cup national youth teaching and performing”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ponders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ach and Plum Cup”.

Keywords:Tao Li Cup, Chinese Dance, Teaching Performa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桃李杯”是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内规格最高的艺术院校青少年专业舞蹈大赛,自198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其高水平、高标准、高审美的艺术品味,在舞蹈界享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的美誉。其宗旨是“为了提高我国舞蹈专业的教学和表演水平,发现、鼓励优秀人才,繁荣舞蹈剧目创作,总结教学与创作经验,以加快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1] 。

“桃李杯”在第十届前是以竞赛的方式挖掘人才、发展舞蹈事业,从2015年第十一届开始,“桃李杯”从“竞赛”形式转型为“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以一种学术交流和教学成果汇报的形式展开。今年在北京舞蹈学院顺利举办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无论是从赛事组别还是展示内容皆有不一样的改变。“桃李杯”38年的发展与成长,诞生出几乎所有当代中国舞坛的精英人物,舞蹈教学、舞蹈精品更是不胜枚举,但在发展中仍需保持一种辩证的思想去省思。

2. “桃李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桃李杯”举办宗旨的根本点在于发现与培养舞蹈人才,与其他舞蹈比赛相比,“桃李杯”在考核人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当下“出圈”的知名舞蹈家大多经过“桃李杯”的选拔。那么经过“桃李杯”转型后,无一二三等奖的评比,只有“优秀名单”的展现,是否能够继续出“人才”,出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选择培养这类“人才”等“人才”培养问题在今年的展演中,是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比如,某个演员在课堂上很好,穿练功服跳展演剧目很棒,但为什么上舞台就是无法凸显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掩埋了部分能力,是作品的原因,还是选手自身的原因。 所以我们该培养什么方向的人才?是全面型的?还是专项型的?是表演型、能力型还是创造型的?值得深思并落实。

3. “桃李杯”的课堂与舞台的桥梁建构

系统性的教材建构和教学剧目是“桃李杯”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桃李杯”的剧目与“荷花奖”的剧目相比,是一个以教学为重点的剧目创作。一旦作品的创作尝试以对传统的反叛,套用某种模式,脱离传统文化的支点,去结构、去异化,不考虑“桃李杯”本身及“桃李杯”身后教学实体在学术价值上的支持,也就失去了中国舞蹈教育的特色 [2] 。所以“桃李杯”剧目的创作,应在确定风格属性的前提下,含有一定的教育指向与规范。同理,创作的多元化亦应是体裁上的多样化,并非脱离“根”求“新奇”。如往届的“桃李杯”剧目《秋海棠》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扇舞丹青》以本体语言表达中国美学的意韵,《大漠孤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剑器的特长言传品格与精神等。这些剧目都是依据课堂中的“表演课”“身韵课”的教研和实践积累,把元素加以提炼、改造和升华,遵循相对的审美范畴、教学剧目创作规律与创作形式,符合了守正创新的圭臬。反观此次的教学展演剧目,虽提取某个传统“文化”元素,表达中国思想与审美,但其风格属性仍不强,传达出的“意”“神”“韵”似有似无,有种“美”但“看不懂”的玄幻之感。

所以“桃李杯”的剧目创作,不仅是一个舞蹈剧目,更重要是“教学剧目”的体现。这种从剧目、作品中反推教学课程的学习,也是教研的关键点。例如中国古典舞身韵“云肩转腰”,当学生课堂上学习这个动作后,如何运用到他的身体,如何展现在他的表演中,最终走向舞台。与之相对应,舞台上的剧目,怎么从课堂上提取,拿什么,练什么,为什么练等。只有课堂与舞台对比研究,正反向研究,不断实践与摸索,才能打通课堂与舞台的要道,真正落实到舞蹈教学中。

4. “桃李杯”的风格属性与剧目创作

“桃李杯”设置了各类组别其目的就是为了确立一定的“程式化”。“桃李杯”与其他舞蹈比赛不一样,它是一个教学类的,为了挖掘人才、学科建设与发展,推进舞蹈事业繁荣而立。所以在各舞种的“风格属性”上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化”。所谓“程式”其本意是法式、规程,通俗讲“约定成俗”,无论是作为比赛还是展演,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法式与规程来评判 [2] 。从十三届“桃李杯”展演中发现,作品的风格属性出现了一种模糊不清、不知道以什么为标准的现象。比如一些中国古典舞剧目,技术大于艺术,炫技成分明显,一瞬间不知是技巧组合还是剧目。不可否认,剧目是对选手综合性能力的体现,但舞蹈的技术技巧是多方面的,不能眼睛只盯着“显型技巧”,而忽略“隐型技巧” [3] 。所以把握住中国舞蹈美学特征的内涵,减少风格属性混杂,降低技巧与表演的外在渲扬,找到外层动作里的文化内涵支撑,才能真正发展中国独有的古典审美文化。

另外,剧目的创作应是编导与演员合力而为。著名的青年舞蹈编导家佟睿睿老师曾谈到“编导要了解演员,演员要知道编导在编什么。”此次“桃李杯”中国古典舞组别中,出现了明显的编与演的不匹配,编导并不太了解演员,演员也不太明确自己跳什么,如何跳,怎么跳。虽然无法否认,此次“桃李杯”确实要面临缺少资金支持、创作时间、排练空间以及三年疫情等客观原因而成为一蹴而就的产物 [4] ,但我们也应深入的剖析,“桃李杯”的风格属性在当代社会与审美文化的影响下,应何去何从。

5. “桃李杯”的转型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第十届“桃李杯”转型后,历经三届的展演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对教学理念和实施过程皆有更深的研究。如十三届“桃李杯”的“精品课”展演,经过层层选拔,最终24门课程入围,涉及民间舞蹈风格课程、专项技术课程、历史复建课程等。全国各地优秀舞蹈课程进行展演,进一步推进舞蹈教学与教育的发展。但将“竞赛”转型为“友谊交流”的方式在某种层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削弱。

其一,舞蹈人才的流失;在人才培养上,“桃李杯”赛着实做到了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每届“桃李杯”人才的“出圈”俯拾皆是。因为“桃李杯”是全国各专业院校反复筛选后的结果,并且比赛设置的奖项也极少,形成一个正金字塔型,最优者是真正的尖子,正因为这种严格的比赛制度,最终评选后的人才才令人信服,经得住考验。比赛出来的“桃李杯”选手,至今几乎活跃在舞坛上,在各大舞团当挑大梁,甚至是一线院校的专业教师。

其二,降低舞蹈教育工作者们的积极性;“选用‘桃李杯’名称,很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鼓励教师’‘努力提高中国舞教学质量’”在原“桃李杯”赛中,每届比赛就规定“‘凡参加比赛选手必须同时报指导教师一至二名’并为指导教师和学校其他有功教师安排了金奖,第二届专门设立了‘园丁奖’‘钢琴编创伴奏奖’和‘钢琴伴奏奖’”。这个出发点,大大增加了舞蹈教师们的积极性,并且以此鼓励更多教师潜心研制、恪尽职守,从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在比赛中得到反思与总结。即使现在开设了“精品课”的组别,但对教学的发展仍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去探讨。

其三,减少舞蹈作品的质量;在现在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教学剧目”的选择仍停留在“桃李杯”赛的作品中。尤其是近几次展演活动,明显感觉到适用于教学的实习剧目逐渐减少,反而增加了观赏性剧目。从个人的观感来看,近两届的中国古典舞作品都过多突出演员的“个性”,缺少了一些“共性”,即剧目过于“挑人”。但“桃李杯”无论比赛还是展演,其根本是一种教学、教育的发展,宗旨是“以赛促教”。既要促进教学,那必定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甚至是某一个学生。所以“桃李杯”如火如荼的进行,相继出现大量作品,最终保留于课堂上,真正能训练学生,能够“长”在学生身上的内容仍是那些经过“桃李杯”赛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剧目 [5] 。

因此,以“桃李杯”为媒介,加强全国同行在相互观察与学习中、相互尊重与欣赏中,进一步提升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只有真正彰显“桃李杯”拔尖属性、教育属性、本体属性、创作属性、示范属性,才能真正让学生们从舞蹈教育中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辉煌。

6. 结语

“桃李杯”的开创与发展,大力推动了舞蹈人才、课堂教学、作品编创,为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增添浓重的一墨。从十届的“桃赛”,三届的“桃展”,不断总结过去经验,坚守传统文化,开创当代审美,探索未来之路。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在保持初心下契合当代人的审美,也是“桃李杯”前进的关键。无论是竞赛的“桃李杯”还是展演的“桃李杯”,各有优劣,在新征程上,要继续坚定“桃李杯”的开创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深入分析并总结每届“桃李杯”的问题,让“桃李杯”不仅停留在“跳”中,更要牢牢抓住“舞蹈学科”的文化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与实验性,不断拓展广度与深度,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与创造精神为中国舞蹈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文章引用

梁馨予. 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教学展演的省思
The 13th “Peach and Plum Cup” National Youth Teaching Performance Reflection[J]. 教育进展, 2024, 14(01): 946-94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45

参考文献

  1. 1. 吕艺生. “桃李杯”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舞蹈学报, 1993(2): 14-18.

  2. 2. 王伟. 关于“桃李杯”舞蹈比赛发展支点的思考[J]. 北京舞蹈学报, 2000(3): 9-11.

  3. 3. 吕艺生. “桃李杯”赛后的思索[J]. 北京舞蹈学报, 1994(2): 37-39.

  4. 4. 欧建平. 第十三届“桃李杯”反思——聚焦新增设的“现代舞”及其问题[J]. 舞蹈, 2023(9): 22-32.

  5. 5. 曹雨欣. 浅谈“桃李杯”舞蹈赛事的转型[J]. 艺术视角, 2022(6): 45-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