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7(2018), Article ID:26047,7 pages
10.12677/AP.2018.87119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on Creativity

Junfang Lai, Guikang Cao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ul. 1st, 2018; accepted: Jul. 16th, 2018; published: Jul. 23rd, 2018

ABSTRACT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refers to all the experience gained by individuals in their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creativity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affects crea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on, stereotype, realism and archetypal inspiration. Based on the diversity of experience to selectively enhance creativity, future research to overcome the differences in experimental tasks an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the lack of a single, but also shou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inspiration, contro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lear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affect the creative mechanism to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odels.

Keywords:Creativity,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Culture Initiation Paradigm, Stereotype Threat, Prototype Inspiration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影响

赖俊芳,曹贵康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3日

摘 要

多元文化经验是指个体在与他种文化进行接触时,所获得的所有经验。本文论述了多元文化经验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从认知、刻板印象、实在论信念以及原型启发角度探讨了多元文化经验影响创造性的机制。针对多元文化经验有选择性地提高创造性,未来研究在克服实验任务差异化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的基础上,还应控制个体差异,从原型启发角度出发,明确多元文化经验影响创造性的内在机制,建构二者的关系模型。

关键词 :创造性,多元文化经验,文化启动范式,刻板印象威胁,原型启发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社会,一味地模仿和复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无论在哪里,好的新创意和新想法,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得到最大的认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为了寻求新的想法,会前往一个新环境,从新环境中获取不一样的刺激和信息,从而迸发出灵感。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们将自己出生地或常住地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或国家、民族文化带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中,同时也接触或融合新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信仰特征以及民族文化,这就形成了多种行为特征、多种文化出现在同一环境下的新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多元文化(杨晓莉,李卉青,2015)。与之相关联的多元文化经验是指个体在与他种文化的成员或者元素进行沟通接触时,所获得的所有直接或间接的经验(Leung, Maddux, Galinsky, & Chiu, 2008)。这些经验为个体带来了新的创意和想法。比如,乔布斯七个月的印度之旅和多次日本游学经历,让他找到了灵感,从而设计出广受消费者喜爱的苹果手机;海明威游历欧洲各国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开创了他的独特文风(陆冠南,2017)。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创造力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在多元文化与创造性关系的研究中,以往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研究者通过考察被试在国外生活、学习或旅居的时间(Lee, Therriault, & Linderholm, 2012),或者采用多元文化经验调查表(MES) (Leung et al., 2008)来测量被试的多元文化经验,考察多元文化经验的丰富程度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多元文化经验启动范式和多元文化学习范式。多元文化经验启动范式通常是寻找具有在国外生活经验的被试,让被试在实验室中回忆并写下自己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发生的事件,以及当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Maddux, Adam, & Galinsky, 2010)。按照多元文化经验的概念定义,通过接触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文化所获取的经验,也被包含在多元文化经验范畴内。而多元文化学习范式主要是由Leung & Chiu (2010)开发的一种在实验室情境下进行多元文化学习的方法,他们认为,同时向被试呈现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材料将激活相应文化的想法和行为(Chiu et al., 2009)。

2. 多元文化经验可以提高创造性水平

有研究发现国外学习或生活的经历不仅会影响特定领域的创造性,还会影响一般领域的创造性(Lee et al., 2012);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创造性,还能促进集体创造性的流畅性与新颖性水平(Tadmor et al., 2012)。早期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知名发明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并且有1年移民经历者的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得分显著高于无移民经历者(Fee & Gray, 2012),流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得分也显著高于农村对照组。这些研究结果从时间维度上为多元文化经历促进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的新证据,也为前人的早期研究提供了可靠性的支撑。

针对有出国经历的人,有研究表明,长期的多元文化经历能显著促进个体创造性,且以认知流畅性的提升最为明显。具体来说,处于二元文化的个体在AUT任务中提供的答案更加新奇,思维风格更加复杂,在工作情境中的创新能力更强(Tadmor et al., 2012)。长期的留学经历能促进个体艺术创造性的提高(Yi, Hu, Scheithauer, & Niu, 2013)。居住在国外的个体与住在国内的个体相比,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水平。如果个体在国外长期居住过,当启动个体适应国外文化的经历时,能使创造性水平得到暂时的提高。Leung和Chiu以欧洲裔的美国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文化启动,结果表明中美文化交替呈现和融合呈现组的被试故事创作的创造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组。启动在华留学三个月以上学生的中国文化经历,其创造力测验成绩也显著高于未启动组(邓小晴,2014)。有研究发现,居住在国外的个体比居住在国内的个体更能接受多元的外国文化,在解决认知难题上,得分更高(Benet Martinez, Lee, & Leu, 2016),这从认知角度为多元文化促进创造性提供了证据。

除此之外,短期的多元文化经历同样能促进个体创造性水平的提高。有研究显示,创意总监的出国学习经验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适当的文化广度和文化距离与创意创新的最高水平相关联,随着文化深度的增加,创新水平在下降,但是也不会呈负相关(Godart, Maddux, Shipilov, & Galinsky, 2015)。具有短期出国经历的被试个体在图画方面的创造性也高于单一文化经验的个体(邓小晴,2014)。甚至,仅仅两周的旅居经历也能显著提高个体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水平(Bloom et al., 2014)。有学者运用顿悟测验、远距离联想测验以及创造性观点生成等多种任务探讨了美国和欧洲的商业管理者与大学生的海外旅居经历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稳定观测到海外旅居经历或旅居文化认同与适应启动能有效促进海外旅居者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探讨海外旅居、计划出国和未曾计划且未出国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启动条件下创造性思维的差异,发现海外旅居者的创造性思维测验成绩显著优于其他两类被试,且海外旅居时间与创造性思维测验得分呈显著正相关(Lee et al., 2012)。

针对没有出国经历的个体,也有研究发现,多元文化经验的启动能促使被试倾向于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与正确解决创造性问题存在显著正相关(杨阳,2014),还能对言语创造性任务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启动美国文化组被试的AUT任务和编故事任务的新颖性得分显著高于启动中国文化组和控制组(周婷,2012),被启动灵活的多种族身份的多种族被试在RAT任务上的表现明显好于没有被启动的多种族被试和被启动单一种族身份的单一种族被试(Gaither, Remedios, Sanchez, & Sommers, 2015)。有研究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和学习多元文化,结果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水平、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显著提高。不仅如此,更有趣的是,有跨国文化恋爱经历的学生毕业时的创造力表现比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出色得多,并且,对于既有过跨文化恋爱经历又有过本国文化恋爱经历的成年人来说,仔细回想一段跨文化恋爱经历在当下所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水平显著高于仔细回想一段本国文化的恋爱经历(陆冠南,2017),这都为证明多元文化经历能显著提高个体创造性提供了证据。

3. 多元文化经验有选择性地提高创造性

前文有许多研究证实了多元文化经验会对创造性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积极影响是有条件的。

对于有在国外生活经验的个体来说,有研究发现在德籍两组被试内和中国籍两组被试内创造性得分均无差异(Yi et al., 2013)。与生活在巴黎的法国儿童相比,香港法国儿童在EPOC的形象发散探索指标上得分则显著更低;与中国儿童相比,拥有双文化经验的巴黎中国儿童在EPOC的形象聚合综合指标上得分显著更高,但在言语和图形各指标方面得分都显著更低(Lau, Cheung, Lubart, Tong, & Chu, 2013)。有出国经验的个体在图画创造性上显著高于单一文化经验个体,但在言语创造力上没有差异,让被试学习多元文化,与预期相反,中国文化组被试的创造性成绩显著高于中美文化并置组(邓小晴,2014)。

对于没有在国外生活经验的个体来说,多元文化经验能促进科学发明问题的更好解决,但是对于字谜任务的完成却没有促进作用(石丁宇,刘兰,柯亚,2012)。多元文化的启动能够对言语创造性任务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对图形顿悟问题没有影响,且这种有限的积极影响还依赖于个体对新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多元文化经验中包含有促进创造性任务的原型(周婷,2012)。

这些结果似乎说明拥有多元文化经验对个体的创造性表现存在的积极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只有当在国外居住过的个体回顾一个功能性的多元文化经验时,才有助于促进观点的灵活性、增加对潜在的连接和关联的认识以及克服功能固着(Maddux, Bivolaru, Hafenbrack, Tadmor, & Galinsky, 2014)。有研究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被试对异国文化的幵放性不够,多元文化经历对创造性的积极效应总体上受个体的认知闭合需求、人格开放性、同一性识别和整合程度(Tadmor et al., 2012; Tadmor, Hong, Chao, Wiruchnipawan, & Wang, 2012; Viki & Williams, 2014)、及其诱发情绪(Bloom et al., 2014)的调节。其中,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促进效应会因个体认知闭合需求的提高而削弱,因个体人格开放性程度、及其所诱发正性情绪的增强而增强。所以,想要具体了解多元文化经验对于创造性的影响,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我们在个体差异这个大框架背景下,从刻板印象和实在论信念两个角度入手,进行相应的机制探索和解释。

4. 多元文化经验影响创造性的机制

4.1. 刻板印象

从刻板印象角度来说,个体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接触的文化不同,获取的文化经验也不同,接受的社会评价也有所区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在判断群体中的个体成员时,刻板印象被概念化为严格坚持对社会群体普遍持有的信念。非洲裔美国人报告说,不管实验条件如何改变,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被他人评判的感觉比白人学生更强烈,Steele和Aronson把这种心理负担称为“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生理唤醒,且通常会导致智力表现的大幅下降。例如,黑人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的标准化考试中获得较低的分数,西班牙裔学生学业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往往落后于白人和亚洲学生,启动亚洲女性的性别身份会降低其数学成绩。

当个体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下,其所处的群体构成会更加突出个体的社会身份,如果个体的社会身份(黑人、女性、亚洲人)与一定的刻板印象相关联,那么这种多元文化经验的启动更容易触发个体与自我社会身份相关的刻板印象,更容易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刻板印象威胁作为一种心理负担,无疑会给个体带来压力和自我怀疑,这种消极的情绪和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利于个体的创造力表现的,甚至还会降低个体的创造性表现。

4.2. 实在论信念

从实在论信念角度来说,持有种族实在论信念的个体认为,种族群体拥有一种潜在的反映他们的特质和能力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生物的或者遗传的,是根深蒂固和不可改变的。支持种族实在论的人们将他们的社会世界划分为不能组合或改变的种族类别。启动被试关于自己种族的实在论信念(Essentialist beliefs)会降低被试在联想任务和顿悟任务上的成绩,被试在实在论信念被激活条件下正确解决RAT问题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和控制组,且封闭性思维在实在论信念影响创造力中起到中介作用(Tadmor, Chao, Hong, & Polzer, 2013)。

实在论来源于导致习惯性封闭思维、超越了社会领域并会阻碍创造性的本质论,它具有严格的界限和固定,可能会引发一种普遍的封闭性思维,使思维具体化,阻止激活扩散到更远的概念。个体在这种封闭性思维的指引下,难以从认知上接纳来自外界的信息,即使个体获取了大量丰富的多元文化经验,封闭性思维也会使个体仅仅局限于文化经验的表面,不会从多角度寻找不同文化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会突破自己的认知范围,将这些从外界获取的资源与自身的认知进行融合。很显然,实在论信念阻碍了个体内外信息的连接和融合,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 从原型启发角度探讨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影响

“原型启发”理论认为,顿悟的本质在于激活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其原型是指人们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它能对当前的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起到启发作用,这一理论得到了一系列实验的证实(吴真真,邱江,张庆林,2008)。原型启发包括两个阶段:原型激活和关键启发信息激活,关键启发信息是指原型中所包含的会指导当前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激活是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型(及关键启发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联系。

个体在解决科学发明问题时,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实现某种功能目标的有效手段,形成一个“构造?–功能”的语义表征;当原型表征中的“特征性功能”和问题表征中的“需求性功能”在语义上相近时,大脑“自动响应机制”就会自动发生联接,将原型表征中的“构造–功能”映射到问题表征的“构造?–功能”之中(张庆林,田燕,邱江,2012)。有研究表明,高功能语义相似度的原型激活率高于低功能语义相似度,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更高、反应时更短,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与原型的特征性功能在语义上相似度越高,原型表征激活越容易发生,问题越容易得到解决(Yang et al., 2016)。

个体在与他种文化的成员或者元素进行沟通和接触时,会获取许多新信息。当个体接触或吸收了两种或多种文化经验时,往往会对不同的文化经验加以比较,概括其异同,这一信息加工让个体透过事物表面,觉察其内在的本质和功能。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使个体将头脑中已有的信息和新纳入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整合,促进了似乎不相容信息的整合,解体了常规的知识结构。个体所获得的多元文化经验使个体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外界事物的语义表征,具体来说,个体在接触他种文化获得多元文化经验时,形成了一个个“构造–功能”的抽象原理的语义表征,即某一物体具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功能,我们称之为“特征性功能”,这些语义表征通过信息加工和重新编码、整合后,并不是外部原型在头脑中的简单复制,还包含了个体对原型的主观认知。多元文化经验的积累,使得个体练就了从不熟悉的资源中获取新思想的心理准备,在问题解决情境中,个体能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明确问题解决的关键,找准问题表征中的“需求性功能”,并从不同文化经验中提取已整合的相关信息,即原型,并激活原型中的关键启发信息。当原型表征的“特征性功能”与问题表征的“需求性功能”在语义上一致时,这些对原型的语义表征就能为个体解决特定创造性任务提供相应的信息,个体受到了原型的启发,促使问题得以解决。

但是多元文化经验并不是总能给创造性带来积极影响。因为文化冲击的影响,不同的个体在与他国文化的成员和元素进行沟通接触时,其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个体从他国文化中得到的是积极的体验,那么个体可能倾向于对从他国文化中所获取的多元文化经验进行回忆和深加工,促使人们追求新颖且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如果个体从他国文化中得到的体验是消极的,那么个体可能倾向于遗忘从他国文化中所获取的多元文化经验,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延辉,2016)。

即使个体获取了大量丰富的多元文化经验,也对其进行了信息的编码和整合,并在头脑中形成了多个对外界事物的原型表征。如果个体的社会身份(黑人、女性、亚洲人)与一定的刻板印象相关联,并且个体在接触他国文化时,受到了刻板印象威胁,那么多元文化经验的启动更容易触发个体与自我社会身份相关的消极刻板印象。在问题情境中,这种消极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心理负担,会给个体带来压力和自我怀疑等消极情绪,消耗个体的部分认知资源,使个体难以从已有的多元文化经验中激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原型,难以获取原型中的关键启发信息,无法正确解决问题。

当人们能够超越现有的联想,产生新奇的想法,并以多种方式灵活地构建同样的问题,或者将现有的想法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联系,那么创造性行为就已经发生了,若人们能将多种类别和表现都考虑进去并加以结合,那么创造性过程更容易发生(Tadmor et al., 2012)。对于持实在论信念的个体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种族的特质和能力是遗传的,是不可改变的,这种观念会引发封闭性思维,使思维具体化。个体在这种封闭性思维的指引下,难以从认知上接纳来自外界的新信息,即使从他国文化中获取了大量丰富的多元文化经验,没有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和整合,并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融合,没有形成对外界事物“构造-功能”的抽象原理的语义表征。面临问题情境时,多元文化经验并没有起到为个体解决问题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源的作用,头脑中没有形成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关键启发信息的原型表征,个体难以正确解决问题。

6. 未来研究构想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思维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是有选择性的。想要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经验带来的积极影响,需要明确其产生作用的途径。未来研究可以从原型启发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个体所获取的多元文化经验如何在创造性思维中为个体提供正确解决问题的原型。

第一,注重多元文化经验的获取。那未来研究应该明确应以何种方式获取多元文化经验更有效;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多元文化经验积累的数量是否和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关联。

第二,个体如何才能将所获取的多元文化经验形成头脑中的一个个原型?我们认为,个体需要对获取的知识进行良好认知加工,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取和应用这些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未来研究应该明确个体在解决创造性任务时,所涉及到的多元文化经验有哪些,且这些经验是如何为顺利完成创造性任务服务的。

第三,个体如何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快速提取相应的原型及其关键启发信息?可以让被试在测试结束后自我报告在解决创造性任务的过程中,如何思考问题,提取了头脑中的哪些信息,最终是哪些关键信息的激活让创造性任务得以完成的。

第四,除此之外,未来研究还应该严格控制额外变量、缩小探究范围,从更具体、更细化的角度入手。需在控制刻板印象、实在论信念、人格特质等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明确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测验的用途、适用范围以及其影响因素,避免因实验材料和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采用多种指标对多元文化经验影响创造性的相关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应用同步脑电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多元文化经验影响创造性背后的精确过程,明确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影响的机制,更深入地探索如何才能让多元文化经验真正地促进创造性的提高。

文章引用

赖俊芳,曹贵康.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on Creativity[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7): 989-995.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7119

参考文献

  1. 1. 邓小晴(2014). 中国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经验与创造性的关系. 硕士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2. 2. 陆冠南(2017). 深度多元文化经历激发创造力. 清华管理评论, 6, 64-71.

  3. 3. 石丁宇, 刘兰, 柯亚(2012).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9, 16-18.

  4. 4. 吴真真, 邱江, 张庆林(2008). 顿悟的原型启发效应机制探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1), 31-35.

  5. 5. 延辉(2016). 论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冲击与反向文化冲击. 高教学刊, 9, 257-258.

  6. 6. 杨晓莉, 李卉青(2015). 多元文化经验价值研究述评. 当代教育与文化, 4, 26-32.

  7. 7. 杨阳(2014). 多元文化经验对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 硕士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

  8. 8. 张庆林, 田燕, 邱江(2012). 顿悟中原型激活的大脑自动响应机制: 灵感机制初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9), 1-10.

  9. 9. 周婷(2012). 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的影响. 硕士论文, 西南大学, 重庆.

  10. 10. Benet Martinez, V., Lee, F., & Leu, J. (2016). Biculturalism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7, 386-407.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06288476

  11. 11. Bloom, D. E., Cafiero-Fonseca, E. T., McGovern, M. E., Prettner, K., Stanciole, A., Weiss, J., Rosenberg, L. et al. (2014).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and India: Estimates, Projections, and Comparisons. Th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Ageing, 4, 100-111. https://doi.org/10.1016/j.jeoa.2014.08.003

  12. 12. Chiu, C. Y., Mallorie, L. A., Keh, H. T., & Law, W. (2009). Perceptions of Culture in Multicultural SpaceJoint Presentation of Images From Two Cultures Increases In-Group Attribution of Culture-Typic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0, 282-300.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08328912

  13. 13. Fee, A., & Gray, S. J. (2012). The Expatriate-Creativity Hypothesis: A Longitudinal Field Test. Human Relations, 65, 1515-1538. 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12454900

  14. 14. Gaither, S. E., Remedios, J., Sanchez, D., & Sommers, S. (2015).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Multiple Identity Mindsets Affect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 6, 596-603.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4568866

  15. 15. Godart, F. C., Maddux, W. W., Shipilov, A. V., & Galinsky, A. D. (2015). Fashion with a Foreign Fla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Abroad Facilitate the Creative Innovations of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8, 195-220. https://doi.org/10.5465/amj.2012.0575

  16. 16. Lau, S., Cheung, P. C., Lubart, T., Tong, T. M. Y., & Chu, D. H. W. (2013). Bicultural Effects on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Chinese and French Childre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5, 109-118.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13.752281

  17. 17. Lee, C. S., Therriault, D. J., & Linderholm, T. (2012). On the Cognitive Benefits of Cultural Experienc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ying Abroad and Creative Thinking.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6, 768-778. https://doi.org/10.1002/acp.2857

  18. 18. Leung, A. K., Maddux, W. W., Galinsky, A. D., & Chiu, C. (2008).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Enhances Creativity: The When and How.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 169.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63.3.169

  19. 19. Leung, K. Y., & Chiu, C. Y. (2010).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Idea Receptiveness,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1, 723-741.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10361707

  20. 20. Maddux, W. W., Adam, H., & Galinsky, A. D. (2010). When in Rome ... Learn Why the Romans Do What They Do: How Multi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s Facilitate Creativit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731. 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0367786

  21. 21. Maddux, W. W., Bivolaru, E., Hafenbrack, A. C., Tadmor, C. T., & Galinsky, A. D. (2014). Expanding Opportunities by Opening Your Mind: Multicultural Engagement Predicts Job Market Success through Longitudinal Increases in Integrative Complexity. 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 5, 608-615.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3515005

  22. 22. Tadmor, C. T., Chao, M. M., Hong, Y. Y., & Polzer, J. T. (2013). Not Just for Stereotyping Anymore: Racial Essentialism Reduces Domain-General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99-105.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2452570

  23. 23. Tadmor, C. T., Hong, Y. Y., Chao, M. M., Wiruchnipawan, F., & Wang, W. (2012).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s Reduce Intergroup Bias through Epistemic Unfreez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03, 750. https://doi.org/10.1037/a0029719

  24. 24. Tadmor, C. T., Satterstrom, P., Jang, S., & Polzer, J. T. (2012). Beyo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The Superadditive Benefits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for Collective Creativity in Culturally Diverse Team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3, 384-392.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11435259

  25. 25. Tadmor, C. T., Satterstrom, P., Jang, S., & Polzer, J. T. (2012). Beyond Individual Creativity: The Superadditive Benefits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for Collective Creativity in Culturally Diverse Team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3, 384-392. https://doi.org/10.1177/0022022111435259

  26. 26. Viki, G. T., & Williams, M. L. J. (2014). The Role of Identity Integration in Enhancing Creativity among Mixed-Race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8, 198-208. https://doi.org/10.1002/jocb.48

  27. 27. Yang, W., Dietrich, A., Liu, P., Ming, D., Jin, Y., Nusbaum, H. C., Zhang, Q. et al. (2016). Prototypes Are Key Heuristic Information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8, 67-77.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16.1125274

  28. 28. Yi, X., Hu, W., Scheithauer, H., & Niu, W. (2013). Cultural and Bilingual Influences on Artistic Creativity Performances: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 Studen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5, 97-108.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13.7522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