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3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75101 , 12 pages
10.12677/SD.2023.136208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张林凤1,丁希祥2

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重庆

2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0日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是,只注重城镇发展速度、忽视城镇发展质量的发展理念造成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参考和学习国外及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界定,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发展关系的演变及二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及动力机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三峡库区21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三峡库区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发展耦合协调度,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Linfeng Zhang1, Xixiang Ding2

1School of Busines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Chongqing

2School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Chongqing

Received: Oct. 2nd, 2023; accepted: Nov. 2nd, 2023; published: Nov. 10th, 2023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rbaniz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level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teadily improved.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only focusing on the spee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neglec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has caused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refers to and studies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both abroad and domestically, defin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and elaborat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i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s constructed. 21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model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odel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2020. Practical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逐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十四五”规划指出,要继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部位,对于推动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对于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视,统筹协调全国各类资源,努力提高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归纳出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与不足,为我国西部地区探索城乡协同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2.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互动机制研究

(一) 概念界定

1) 新型城镇化

结合国外及国内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文章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① 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财政收入有了稳定的增加,这就保障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② 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实现向城市转移,必须推进户籍制度的完善,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完善覆盖率高的社会保障制度;③ 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将城镇化、信息化和技术创新、社会福利、资源环境纳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体系中,逐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④ 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在资源节约型的城乡统筹理念下,确立健康城市化的城乡统筹方向,从区域空间角度认识城乡统筹问题、着力解决城乡统筹的土地问题,努力使劳动者而非资本成为城乡建设的主体,实现城乡统筹科学跨越式发展。

2)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生态创特色、文化创特色、产业创特色,培育乡风文明,提高群众素质,协调城乡发展,打造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塑造新时代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村庄原有的空间格局,破解建设资金推进产业振兴,壮大乡村实力,打造特色产业乡村,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建立起城乡良性互动机制,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重点,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

3) 协同发展

协同发展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协作、协调运转,从而实现既定目标。本文将协同发展理解为耦合协调发展

(二)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其内在规律,新型城镇化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再者,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① 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实现美丽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生产要素的流入,乡村地区产业结构也随之不断提档升级。工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和城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完全依赖第一产业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此外,城镇科学的公司制度、先进的机械设备等要素应用到农村,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助推产业组织化的形成,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② 新型城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实现美丽乡村“人居生活和谐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地区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充足的财政收入对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诸如修建农村道路、自来水户户通、普及互联网率等,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③ 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管理制度变革,实现美丽乡村“支撑保障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可以逐步推动城镇管理体制的改革,城镇与乡村间通过要素流动,先进的管理体制慢慢在农村铺开,促进农村管理体制的完善,完善美丽乡村的“管理民主”建设。

④ 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实现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环境美”。新型城镇化建设把生态环境维护和城乡统筹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其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治农村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及污水、美化村庄环境,农村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 美丽乡村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① 美丽乡村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优质劳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创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农民劳动技能的丰富,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了更加稳定优质的劳动力,优质劳动力的不断补充,推动了城镇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

② 美丽乡村建设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农业效率,从而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单产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稳定的物质保障。

③ 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建立在综合考察人口、土地和经济增长贡献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上。美丽乡村建设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充分发挥了乡村发展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发展进程。此外,特色村庄、精品村庄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农村人口返乡,极大缓解了城市公共资源压力,对于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构建原则

1)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涉及面广、要素众多,新型城镇化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等多方面的内容,美丽乡村涉及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各指标之间既遵循整体性原则,又要联系密切。

2) 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确保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各项指标的搜集遵从准确性和客观性原则,不能选取没有依据的数据。评价数据要便于统计,选择信息量集中、可比较、可量化的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使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二)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再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特点将具体指标设置分为要素层、子要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要素层包含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两个要素。 [1] 新型城镇化子要素层由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4个要素构成,美丽乡村子要素层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3个要素构成,共7个要素构成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子要素 [2] 。在子要素层下选取了11个新型城镇化指标、10个美丽乡村指标共21个指标构成了指标层,结果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表1.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 协同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三峡库区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发布的《重庆市统计年鉴》,通过实地调研收集2010年至2020年三峡库区21个区县的数据。

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确保数据处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降低数据差异引起的波动,减少数据因量纲不同产生的影响,文章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本文中,评价指标分为正向型指标(越大越好)和负向型指标(越小越好),标准函数如下:

(正向型指标)

x = x max x x max x min (负向型指标)

上述公式中,x表示无量纲化之后的指标值,x'为指标的实际值, x max x min 为该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 指标体系权重

本文选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首先设定各指标的变异系数(标准差率):

V i = σ i x ¯ i

其中, x ¯ i 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值, σ i 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 V i 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

然后加总求和得到个指标权重为

w i = V i i = 1 n V i ( 0 w i 1 )

最后,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导入SPSS软件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计算,并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估值,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d i = w i ( x i x min ) x max x min

(其中表示 x min 第i项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x i 为第i项指标的实际值, w i 表示第i项指标的权重, x max 表示第i项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 d i 表示第i个维度指标且指标值在0至 w i 之间。)

Table 2. Weight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表2.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权重

4)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

设变量 η i ( i = 1 , 2 , , n ) 为耦合系统中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 x i j ( j = 1 , 2 , , n ) 是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值, α i j β i j 为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下限值,系统有序的功效系数 η i j 表示为。

η i j = x i j β i j α i j β i j ( η i j 具有正功效), η i j = α i j x i j α i j β i j ( η i j 具有负功效)

η i j 为变量对 x i j 系统功效贡献的大小,取值在[0, 1]之间,各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可以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

η i = i = 1 m k i j η i j j = 1 n k i j = 1 ( k i j 为序参量权重)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耦合度模型如下。

π = η 1 η 2 ( η 1 + η 2 )

π 为系统耦合度值, π 值越大,说明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不协调。进一步建立可以评价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相互耦合的程度及反映二者各自实际发展水平和对系统有序度贡献大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公式为: θ = π T T = λ u 1 + γ u 2 θ 为耦合协调度, π 为协调度,T为反应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两者整体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数, λ , γ 为待定系数,均取0.5。

耦合协调等级标准划分

4.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一) 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得分比较

根据前面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本文利用处理后的2020年重庆市三峡库区各区县数据,对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见表3

Table 3. Score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表3. 三峡库区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得分

新型城镇化各区县得分平均值为0.430,巫山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063,巫溪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162,奉节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066,云阳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086,开州区得分比平均值低0.051,万州区得分比平均值低0.023,忠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093,丰都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106,石柱县得分比平均值低0.071,江津区得分比平均值低0.100。涪陵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37,长寿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38,渝北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62,巴南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85,北碚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114,沙坪坝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134,南岸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60,九龙坡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87,大渡口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084,江北区得分比平均值高0.125。武隆区得分近似于平均值。

(二)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1) 各区县耦合度的比较

Table 4. Classific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beautiful countryside coupling degree types

表4.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耦合度类型划分

本文选取的巫山县、巫溪县、江北区等21区县,耦合度均在0.80~1.00,属于良好耦合(表4),说明这些地方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相对均衡。其中,涪陵区、武隆区、长寿区、江北区这4个区耦合度都为0.999,均属于良好耦合,涪陵区新型城镇化得分为0.467,美丽乡村得分为0.499,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得分差距为0.032;武隆区新型城镇化得分为0.430,美丽乡村得分为0.400,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得分差距为0.03;长寿区新型城镇化得分为0.468,美丽乡村得分为0.500,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得分差距为0.032;江北区新型城镇化得分为0.555,美丽乡村得分为0.600,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得分差距为0.045。涪陵区、武隆区、长寿区、江北区这4个区新型城镇化得分与美丽乡村得分差距较小。说明由于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等方面发展速度较快,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较大,两者发展速度较快,两者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相互促进。

2) 各区县耦合协调度的比较

Table 5.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表5. 三峡库区各区县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Table 6. Level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each district and county

表6. 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所属等级

表5表6可知,文章选取的巫山县、巫溪县、江北区等21区县,通过对各区县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比较,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681,属于优质协调的地区有北碚区、巴南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属于基本协调的地区有长寿区、涪陵区、万州区、江津区、奉节县、武隆区、开州区、忠县、云阳县、石柱县、巫山县,属于轻度失调的地区有丰都县和巫溪县,无严重失调地区。其中,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三个区域为北碚区、巴南区、江北区,北碚区耦合协调度为0.770,巴南区耦合协调度为0.760,江北区耦合协调度为0.760。这三个地区均进入优质协调状态。

5. 促进促进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议

1) 精心规划,科学布局

三峡库区科学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库区水系、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形成网格化、开放式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体系。三峡库区在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要着重考虑保障农业发展空间,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指示和要求,科学安排乡村振兴战略用地,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 [3] 二是在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规划中应该注意保留特色,三峡库区地形特殊,集大库区、大山区为一体,应该充分保护历史文化形态,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城乡联系密切、功能相互配合、包容发展的城乡复合系统; [4] 三是发展和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在三峡库区城镇群中,很多区县的城镇依山而建、依水而建,这些城镇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库区特色,可以在沿江城镇规划布局一批观景平台,加快形成沿江城镇带。发展和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三峡库区与武汉城镇群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三峡库区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促进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

2)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从三峡库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构建科学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主城区与各区县间交通运输的可达性,充分发挥库区铁路、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加强对库区山区公路、机场及港口通道的建设,科学制定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比例,避免过度扩张和盲目发展,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推动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创新,建立统一的政策,试点建立地区规划管理机构,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一体化交通的综合效率; [5] 二是进一步提高主城区与地方区县的交通通达度在构建“一小时经济圈”的基础上,推进主城区附近区县的交通运输建设,逐步完善偏远区县的交通建设,优化库区轨道交通体系,保障居民出行便利;三是推动三峡库区南北纵向快速通道建设,构建区域互联互通高速路网,发挥重庆江北机场、巫山机场的集散功能,提高库区内各机场与铁路、高速公路和铁路、铁路和水路之间的连接效率,逐步打造三峡库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三峡库区在户籍制度改革中,一是重点改革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放宽对户籍准入的限制,优先考虑放宽学历、技能人才条件,多举措消除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让农业转移人口愿意来、进得来、能扎根,简化户籍迁移办理手续,在有条件的区县优先推广线上审核落户系统,提高落户的便利度; [6] 二是根据三峡库区各区县经济和财力状态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转移人口保障标准,增加人口流入地的教育投入力度、逐步解决教师编制问题,使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享受到完善的学前教育;完善升学考试政策,逐步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教育问题;三是扩大三峡库区公租房面积,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租赁补贴和住房公积金投入,保障转户人口的住房权益,并改善居住条件; [7] 四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市场化退出机制,调动农村居民转移积极性。

(二)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1) 整合相关规划,落实保护控制

三峡库区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遵循库区乡村环境的整体性。要根据库区不同区县的实际情况,从当地具体的自然资源出发,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村庄,实现乡村环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开发;二是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当地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审美价值,从全局着手,合理设计建设规模,不能造成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当地居民的切实需求融入到美丽乡村规划的方方面面;三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8] 三峡库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基于不同的视角,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及农业产业资源,具有优质自然景观的区县应该充分发挥村庄旅游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具备良好农业优势的区县应该大力建设当地特色农业,打造农业产业园,拓宽农业产业链,逐步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全面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村。

2) 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产业整合

一是发展三峡库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柑橘、甜脆李全产业链,做大做强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大力发展生猪、茶叶、榨菜等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生态渔业、中药材、生态猪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体系,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时,加大对园区供电、道路、高效节水灌溉、温室、圈舍、污废物收集处理及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9] 三是制定“三峡”系列农产品地方标准,统筹规划、逐步打造三峡库区生态绿色产品公共品牌。

3) 多方参与治理,激发主体活力

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三峡库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完善政策体系,统筹协调主体的分工工作,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着重解决农村发展资金问题,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加大对村两委的培训力度,让村领导班子各成员成为懂农业、懂技术、懂发展的新型村级干部; [10] 二是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库区各区县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不断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在相邻区县选择适合的农业产业,形成农业产业互补,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当地农民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的发展目标;三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的参与度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11] 。

(三) 推动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

一是发挥城镇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就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城镇优势产业为依托,在库区选取几个具有相应产业基础的村庄展开试点,建立附属产业,逐步实现城镇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在乡村有效流动,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坚持整体性原则。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的发展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从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发展战略,对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正向约束,促进美丽乡村与现代化城镇有效融合;三是试点特色村庄建设。三峡库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过程中,试点开展特色村庄建设,依托库区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及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加强特色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发挥特色村庄连接城镇和农村的纽带作用。

6. 结论

三峡库区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部位,对于推动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参考和学习国外及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界定,并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发展关系的演变及二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动力机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三峡库区21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三峡库区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发展耦合协调度,得出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美丽乡村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耦合状态较好等结论。

基金项目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青年项目(项目编号:CRKSK2022015),项目名称:“物流金融存货质押策略研究”。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RKGS202303),项目名称:我国乡村振兴都农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视角。

文章引用

张林凤,丁希祥. 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06): 1826-1837.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6208

参考文献

  1. 1. 邱春林.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以亚洲的韩国、日本为例[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 21(1): 81-88.

  2. 2.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课题组, 李润平. 发达国家推动乡村发展的经验借鉴[J]. 宏观经济管理, 2018(9): 69-77.

  3. 3. Bhattacharya, R.T., Bhattacharya, A., Mclellan, B. and Tezuka, T. (2020) Sustainable Smart City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developing Countries. Urban Research & Practice, 13, 180-212. https://doi.org/10.1080/17535069.2018.1537003

  4. 4. Massing, T., Puente-Ajovín, M. and Ramos, A. (2020) On the Parametric Description of Log-Growth Rates of Cities’ Sizes of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USA.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551, Article 124587. https://doi.org/10.1016/j.physa.2020.124587

  5. 5. 柳思维, 晏国祥, 唐红涛. 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6): 111-114.

  6. 6. 辛宝英. 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实现路径与推进策略[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5): 117-122.

  7. 7. 于泽淼, 蔡颖莉, 翟迎鑫.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科学, 2020, 11(6): 138-140.

  8. 8. 张明斗, 毛培榕. 新型城镇化的内生机制建设及路径优化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8, 40(6): 69-73.

  9. 9. 曹文明, 刘赢时, 杨会全. 湖南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8(2): 155-159.

  10. 10. 方圆. 乡村旅游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 农业经济, 2019(12): 29-30.

  11. 11. 袁方成, 陈泽华.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的要素结构及其优化路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59(3): 20-2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