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238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62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王嘉宁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6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

摘要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更为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危机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就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先秦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对解决现代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先秦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分析其深刻内涵并阐释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启示

Confucian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Jianing Wang

College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l. 5th, 2023; accepted: Jul. 26th, 2023; published: Aug. 8th, 2023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human being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followed by the increasingly sharp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becoming more severe. In this context,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o 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crisis has become a focus of our attention. The pre-Qin Confucian ecological philosophy reflects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ancient China and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modern ecological crisi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nalyzes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explains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Confucian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每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儒家生态哲学思想也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研究儒家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深刻内涵,从而发挥对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经济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秦时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随着铁器等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和牛耕、施肥等农业耕种技术的发展,生产技术由原来农民单一的体力劳动转化为体力和技术使用相结合,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贵族因优先使用大量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开垦荒地,出现了私田超过公田的状况,使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及王公贵族拥有大量田地,而农民仅占有一小部分。农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只能加快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断地开垦荒地,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孟子对当时因农业生产过度发展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做出以下描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1] 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就已意识到,对自然资源过度的掠夺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的破坏。

(二) 政治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王霸迭兴,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号令天下的政治权威,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割据争霸,战乱频仍。据统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高达四百八十三次,频繁的战争带来了植被、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破坏。朱己规劝魏王攻打韩国所说:“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十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糜鹿尽,而国继以围。”由此可见,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环境也不予重视。首先是大肆进行狩猎活动,狩猎不仅时间长,而且手段极为残酷;其次,大兴土木,大规模建造高台厚榭,《晏子春秋》曾记载“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读,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这些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 文化背景

在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处于依赖状态,任由自然摆布。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进入奴隶社会以来,随着耕种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的出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另一方面,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礼乐文明盛行,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与伦理规范,成为了先秦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礼崩乐坏的局面造成了社会动荡,但也成就了更为宽松,自由的思想环境。统治者礼贤下士的风气正盛,传统贵族地位开始下降,“士”这一新阶层开始出现并逐步扩大;“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生,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先秦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在此推动下急速扩散,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广。

2.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思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孔子在《论语》中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孟子所言的“人性在于人心,故尽心则能知性,而人性乃天之所与我者”,更是凸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2] “天”指的是“天道、自然”,与“人道”的主观性相比,“天道”讲求客观性,不偏袒任何一方,“天人合一”就是指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境界,具体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正如董仲舒所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3] 另一方面是指人和自然界共处一个宇宙之中。儒家的“天人合一”讲究规则意识,要求我们顺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人道本于天道”的社会运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然界的稳定,保护万物的生存,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

(二) “节用爱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先秦儒家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 ,“节用爱人”是孔子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一思想也包含着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节用爱人”的字面意思就是要节约用度,爱护百姓,要求在国家治理层面要节约资源、节约用度。正如《易经》所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人类要在满足自身生存生活条件的同时,“辅相”自然界,以达到互利共赢。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对抗关系,只要节约资源,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顺应天命,不逾越自然本性,在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方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近现代以来,生态问题愈发严重,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灾难性后果,这就更需要去坚持儒家“节用爱人”的生态思想,维护好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仁爱万物”的人文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儒家一直主张“仁爱万物”的道德关怀,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人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思想推广到天地万物。 [5] 朱熹所言“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三坎也。” [6] 要求人们要遵循本心,将仁爱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仁爱万物”思想也可从道德层面延伸到人与自然层面,使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增强自身责任,强化热爱自然的情怀,从而更好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仁爱万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实现“天人合一”要对世间万物具有仁爱之心,以仁爱的原则对待万物、对待自然界。 [7] 在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时,坚持“物无贵贱”的思想,承认自然界万物的价值,用平等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这一儒家思想,从道德要求延展到生态要求,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积极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也为中国生态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撑。

(四) “天下大同”的共同体思想

“天下大同”思想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儒家坚持创建“天下大同”的和谐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天下一家,百姓安居乐业,人人平等,和谐友善,人们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社会分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老弱病残群体可以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从而实现大同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古代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可以得到满足,而自然界也会达到稳定平衡,人和自然界的矛盾会得到缓解甚至消除,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大同社会的实现,需要社会成员具有极高的道德修养,而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可以实现睦邻友好、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基于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化,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自然观

受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先秦儒家敬畏天命,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但也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形成了优秀的生态思想结晶。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中心主义学说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由敬畏之情向征服自然转变,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切需要从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中汲取养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知天、畏天、顺天”思想,要求我们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类的实践活动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在当代社会,我们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腐朽思想,改变与自然界的相处方式,将自然作为我们的亲密伙伴,构建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二) 形成崇尚节俭、适度消费的生态消费观

先秦儒家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不过度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而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心理过度消费,造成消费主义盛行的局面,带来了食物和能源的浪费,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撕裂,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生态危机。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之风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纵欲而无节制。” [8]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其不利于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人类对自然过度的掠夺带来了自然资源的枯竭,所以说,我们要选择适度的消费模式,实现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和谐统一,学习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品德,打破以往的消费常态,知足常乐,形成节俭的生活习惯。

(三) 构建仁爱万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观

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生态伦理情感的严重缺失造成的,人们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违背自然规律,急功近利地追求发展中的“金山银山”,当然,追求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立法为保障,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加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安排,构建生态型政府;在“爱物”层面上,要通过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四) 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大局观

“天下大同”是儒家对于美好社会的憧憬,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的“和”文化价值观。“天下大同”引申到现当代就是“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一方面,继承了“天下大同”的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另一方面,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整体性思维,将地球成员国看成一个整体,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生态合作,也体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0]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不仅对我们中国有利,对世界各国也是产生正向影响的。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世界需要关注的课题,也是世界人民心之所向,我们应加强同世界各国在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一起维护好地球这个共同家园。

4. 结语

发端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其特色鲜明,观点合理的生态思想理念,它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面对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对我们超越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学说、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理应将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理念继承弘扬下去,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世界生态危机贡献中国智慧。

致谢

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KT23-XJ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王嘉宁.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Confucian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569-157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62

参考文献

  1. 1.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263.

  2. 2. 孟子. 四书五经[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

  3. 3. 董仲舒. 春秋繁露(儒家经典) [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97

  4. 4. (春秋)孔丘. 论语诠释[M]. 余长保, 解译.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8: 7.

  5. 5. 张子维. 《孟子》应该这样读[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08.

  6. 6.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7. 7. 赵杏根.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8. 8. 习近平.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9. 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全面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0. 10.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9(3): 6-9.

期刊菜单